“男神”在眼前

“男神”在眼前

无意间看了一个预告,欣欣然听了一场讲座。

那预告说,有位来自台湾的神人,自小处在一个弱势家庭,没有任何过硬背景,但他怀揣梦想、自立自强,从一份小杂志的记者起步,逐渐成长为流行音乐界的营销高手,许多在国内外耳熟能详的歌手都是由他一手策划包装成名的。

他经历多家单位的历练后,26岁创立了自己的音乐公司(种子音乐公司),致力于发掘艺人的独特气质,不但让当红的更亮眼,更将一些看似难有成就的歌手雕琢成巨星。比如张信哲、许茹芸、黄莺莺、张清芳、林忆莲、吴克群等。这些明星都曾有过“不被看好”的过去,如18个月付不出房租的吴克群、一开始并不受乐坛肯定的温岚,还有张信哲当年差点走不出当兵魔咒,他们居然都是在他的重新定位之后,得到了成功翻转。

不仅是在音乐圈内,他还将在影视界籍籍无名的郭书瑶,打造成为电影金马奖最佳新演员。

而在其娱乐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又突然“转身”,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摄影家和畅销书作家。

这位神人将于某月某日携新书《人生岂能辜负——翻转命运的66个关键词》到某地演讲,讲述新作背后的故事。

“从前途黯淡的职高生一路拼搏,成为巨星背后的教父与推手,从生活难以为继的谷底绝地反击,再次站上商界的成功巅峰!”

充满诱惑的广告语,让人不忍错过。

主办单位的宣传是成功的,在上海松江图书馆举行的讲座,听众爆满。除了松江本地的中小学生及家长,好些听众还是从市区赶来的。

我挑了个第三排的位置坐下,为的是看得清楚、听得明白。

为他的新书作推广,是这次演讲的由头,书中透露的大量人生经历则是他这次演讲的“主线”。在主讲人出场之前,他的助理给观众播放了他的一些工作、生活画面,激起听众的兴趣。待“预热”恰到“火候”的时候,他款款出场,引来无尽的掌声。

高高的个子、挺拔的鼻梁、时尚的衣着、奔放的姿态,帅气、阳光、有活力,颇有点传说中的“男神”形象。

他在演讲中娓娓道来: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父亲性格暴烈,常常打骂母亲,最后母亲不得不离婚,带着他们兄弟艰难生活。为解决生计问题,初中毕业他报考了职业高中,学习机械制造,然后到工厂打工。目睹过其他工人被机器轧断手指的伤痛,忍受着满身油污的恶劣环境,他常想:这就是自己的人生吗?然后自我否定。他从小热爱音乐,他认定自己的事业和梦想就是要做一个音乐人。但他一个职高生,如何敲开音乐的大门?他利用工余时间听遍当时台湾出名歌手的歌,试着写下了许多富有见地的乐评。但他拿着这些作品上专业音乐机构应聘,每次都是失败而归。

某天,他偶然看到一家杂志社招聘娱乐记者,他鼓起勇气上门应聘。“这家杂志社很小,小到什么程度呢?出来给我开门的竟然是社长。社长亲自开门,可见这个杂志社有多小!”他说。

当社长听说他不是大学毕业,而是职高毕业,而且学的是机械专业时,露出很失望的表情。他央求社长,别急着赶他走,看看他写的乐评再说。社长看了看,随手放在桌上,甩出一句:“你去采访陈淑华吧!”陈淑华?他一时张口结舌。陈淑华是华语歌坛炙手可热的“天后”啊!别说是他们这样不出名的小杂志,就是一些名报名刊也不一定采访得到她。

他想,社长指派他去采访陈淑华,要么就是看了他的乐评,觉得他有能力胜任,要么就是想借这项棘手的任务测试他的能耐,他得紧紧抓住这次机会。

初出茅庐的他壮着胆子给陈淑华所在的滚石唱片公司打电话,说明来意,对方答应把电话转到公司宣传部门,接着电话里便传来一阵“嘟、嘟、嘟”的声音。他不甘心,再拨,这回总算是转到了宣传部,一个小姑娘接起电话,刚听完他自报家门,对方随即挂断了电话。电话这头,他好一阵失落。

但他不死心,不愿就此放弃。

当时是1986年。他辗转打听到,为配合台北圆山动物园搬迁,滚石唱片将举办《快乐天堂》跨年音乐会,音乐会的前几天都会彩排,没准陈淑华也会到场呢。他决定碰碰运气。

到了现场,果然看见了陈淑华。她静静地坐在一角,身边没有一个人。他大胆走过去,紧张地递上自己的名片,怯怯地说出一句:“淑华姐,我听过你的每一首歌,像是……”

没想到,这句出自“菜鸟”的开场白竟然引起了陈淑华的兴趣,欣然接受了他的采访。末了,还把她家里的电话号码给了他。

他把写好的稿子交到社长手里,社长非常惊讶。“你真的采访到了陈淑华?怎么办到的啊?”社长以为他根本没采访到陈淑华,是根据媒体上的各种资料拼接而成的文章。于是再给他一个任务:“能不能再请她出来拍个杂志封面?”

他硬着头皮给陈淑华打电话,没想到陈又爽快答应了,到指定地点拍了照片,而且是自己来的,滚石公司没有人跟来。

报道一出来,这家杂志一时名声大振,滚石公司也大吃一惊,打电话询问究竟,并把他“不守规矩”的行为批评了一通。滚石公司还约他和杂志社社长吃饭,很显然这是“问罪饭”。席间,他诚恳地说:“对不起,我真的不懂,请再给我一次机会,以后我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没想到,这一认错,给他赢来了大把的机会。他在这家名叫《自由谈》的杂志干了一段时间后,跳槽到《翡翠》杂志,此间他多次提出采访滚石的歌手,滚石公司不但不刁难,反而给了他很多便利。以致某一天,他径直敲开滚石的大门,成为该公司宣传部门的一员。

而据他说,在他后来的事业中,陈淑华一直关心爱护他,在许多关键时刻都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他是把她当贵人,一辈子感恩的。

贵人真的好重要,可惜不是谁都能遇到的。

在他的职场经历中,有些是和我相似的,比如在媒体工作,比如在企业做宣传。相同的是,都要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勤奋写作。不同的是,他在唱片公司做宣传,需要针对不同的歌手、不同的活动,写出不同的“软文”。而且他是把宣传工作当过渡,为的是接近音乐圈,最后转向真正的“音乐圈”。而我在制造企业做宣传,是要根据公司的品牌定位,持续地塑造好企业家和企业的形象,使公众形成对企业及企业家的持久认同,促进企业良性发展。而且我是“一条道走到黑”,在一家企业一干二十多年未挪窝。仅仅从宣传业务上讲,他能给我的启发是他的钻劲、韧劲,一些稿子发出去,见报版位、篇幅不理想,他是很会较真的,而我们更多是期望下一次的“弥补”,不给媒体和记者太多的压力。

同是宣传工作,很多理念应该是相通的。如果我们有机会交流,或许会擦出一些“火花”来。

在他策划推出的众多明星中,他和张信哲的关系是绕不开的话题。张信哲读书的时候已崭露头角,被称“校园情人”。当兵两年退役后,一时找不到新的定位,遇上了业界流行的“当兵魔咒”,市场已经变化,当年的“张迷”已经长大,他仍沿袭过去的套路,推出一张专辑,结果反应平淡,销量寥寥,前程黯淡。前路迷茫的张信哲找到他,恳求道:“你可不可以帮帮我?”他应承下来,为张信哲重新定位包装,凭一首主打歌曲《爱如潮水》重登歌坛,树立起一个忧郁的“情歌王子”形象,并受到世人的推崇。

某种程度上讲,是他“拯救”了张信哲,算得上是张信哲的贵人。但成名之后的张信哲,想挖他的公司自然很多。当他听说张信哲想跳槽后,他的想法是,人往高处走,如果有更适合阿哲发展的机会和平台,应该让他走,不要限制他。因为张信哲与他的唱片公司合约期还有八个月,怕张不好意思提出来,他提前寄去了存证信函,表示阿哲可以随时离开公司,不受合约约束。此举虽让张信哲产生误会,以为他是下“逐客令”,让昔日相交默契的两个好朋友反目,形同陌路。但了解他真实意图的人,无不感佩他的良苦用心。

这启发人们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培养、提携了一个人,某一天他成才了,想“飞”了,你是死死将其留在身边接受你的调遣,还是慷慨“放手”,给他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我想,我们该有他的胸怀。

他的“翻转命运的66个关键词”,个个都很精辟,个个都值得学习。

但概括他的成功,最关键的不外乎“放弃”和“选择”两个词。

为早日解决生计问题,放弃按部就班地读完初中读高中、读完高中读大学的路径,他不得不选择就读职高,学一门养家糊口的技艺;为接触娱乐界人士,他放弃在工厂打工的机会,选择先到一个不出名的杂志社当记者,不断积累人脉,创造转型条件;为接近自己的音乐梦想,他放弃杂志社待遇不低的工作,选择到唱片公司做宣传,以便就近接触明星、接触音乐;为有机会参与唱片制作、推广,他放弃在大公司做宣传的职位,选择到一家规模不大但能让他独当一面的唱片公司工作;为创造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他放弃在别的公司不菲的薪水和得之不易的职位,选择自主创业,成立了自己的唱片公司;为实现心灵的自由,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实现梦想,他放弃自己的公司(似乎是授权别人管理),选择做一个专业的摄影者、写作者,先后出版了包括《人生岂能辜负》在内的一系列畅销书,并成为一个到处被邀请去演讲的“布道者”。

人生的精彩与无奈,全在这艰难取舍之间。

讲座持续两个小时,说者神采飞扬,听者全神贯注。

许多妙语言犹在耳:“人生要有梦想,有了梦想就要去付出。”

“想到了就要去做,有的事现在不去做就可能没有机会了。”

“态度胜过任何能力,态度好,职场成绩单就是一百分。”

“人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面对人生的低谷和困境时,你可以做些什么?”

“生命的光彩,在逆境中才能绽放!”

…………

沿梦想前行,从低谷处奋起,在华丽处转身。

这个“男神”,叫田定丰!

(2016年6月13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