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居士白居易

香山居士白居易

去洛阳前在网上看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安葬于洛阳龙门东山琵琶峰上。此峰因形若琵琶,故又名琵琶峰。与琵琶峰紧挨着的是香山。自号香山居士的白居易,从凝滞着忧怨琵琶声的浔阳古渡;从落红委地,香消玉殒的马嵬坡前;从卖炭翁蹒跚而去的泥泞的官道;从新丰折臂翁四壁萧然的破屋,他寻寻觅觅,才终于找到这里。这位鸡肤老人,从此隐居于此,遗嘱葬于此,灵魄永栖于此。今天想来,此遗嘱刚好暗合了诗人的名作《琵琶行》 的意蕴。

白园是为了纪念白居易而建。此园依傍山势设计得适意自然。穿过绿荷摇曳的白池,在危岩翠柏中有一古朴典雅之阁庐,题额“乐天堂”。堂门两副对联高度概括了白居易的一生和功绩,其一是: “为民生忧,直言极谏;得山水乐,饮酒赋诗。” 其二是: “西湖筑白堤,龙门开八滩,倡乐府,诗讽喻,志在兼济天下;履道凿园池,香山卧石楼,援丝竹,赋青山,乐于独善其身。” 白居易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好官。从诗中和记载中可以知道,在杭州刺史任上,他政绩斐然。最为人称道的是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民名为“白堤”。在洛阳龙门筹资开凿八节滩,以利舟楫,至今为人民称道。可见,为官一任,做几件于国于民有益的事情,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

进入堂内,诗人的全身塑像端坐在厅堂的正中。素衣鸠杖,栩栩如生,有飘然欲仙之态。肃立在厅堂前,凝视着诗人不朽的形象,我突然想到了诗人的《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单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我之所以将全诗引录下来,是因为作者在本诗中叙述了农民劳作的辛苦和赋税给百姓带来的痛苦,表现了对劳动者的无限同情。在那样的时代,一个诗人竟能够将自己的生存环境主动和农民对比,实在难能可贵。我想,今天的诗人,不仅仅是诗人,应该说所有的中国的仁人志士,来这里,心都会跳动在一起。因为他们从古到今,从今天到未来,都有着一脉相继的真诚。

出乐天堂,拾级而上,穿羊肠小道,过曲径弯泉,几次峰回路转,又几番柳暗花明,来到了琵琶峰顶。在翠柏丛中,有砖砌矮墙围成圆形的墓丘,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长眠之地。墓前立有高大石碑三块,其中一块刻有“唐少傅白公墓” 六个字。在圆形墓顶之上青草离离,让人联想到诗人“离离原上草” 的名句。墓北侧有天然巨石碑,上刻白居易《醉吟先生传》,还有一些立石颂德的纪念碑,其中有日本友人捐立的两块碑石,一块上书“樱献” 两个大字,表达着对诗人的景仰;另一块落款“日本中国文化彰显会”,碑文用中日两种文字书写:“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先生,您是日本文化的恩人,您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您对日本之贡献,恩重如山,万古流芳,吾辈永志不忘。” 由此可见白居易对世界的影响。

离开时,移步墓前,端视“唐少傅白公墓” 墓碑,双手合十,以虔诚的心敬仰诗魂,膜拜文学偶像。退出园来,站在石阶回望,偌大的墓园,没有如织的人流,显得孤独冷清,恰好契合了文人墨客骨子里的清寂。

从白冢背后沿石阶而下,右转,是一座随地势出进高下的长廊式建筑,这里集中了众多书法家和画家的诗词碑刻,以及富有诗意的瓷砖壁画,上面除了赞颂白居易文功政绩的诗词,皆为诗人自己的传世名篇,如《琵琶行》 《长恨歌》 《古原草送别》 《宫词》 等。读着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我更加感佩这位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的不朽艺术魅力。他在那样的年代居然要求自己的诗能够通俗晓畅,能够流行于“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明确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的主张,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呀!

走出白园,回望琵琶峰,无声的肃目中,我想知道,嘈嘈的大弦在哪里?切切的细弦在哪里?我突然觉得它更像一方古砚。聚五岳的松烟为墨,磨黄河的浪,在那古砚里,研出民族的浓汁来。我想,蘸这样的浓汁写出的诗篇,必定可以惊天地,泣鬼神。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