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崤之战
因为有百里奚、蹇叔等一众贤才的辅弼,加之秦穆公自己锐意进取,秦国的实力与日俱增。秦穆公在称霸西戎之后渐渐起了东进中原的念头,但是秦国的东面横卧着当时的中原强国晋国。说到晋国,那是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春秋和战国的分野就在后来公元前403年的三家分晋。晋国因为内乱分裂为韩、赵、魏三个国家,而这分裂出的三个国家都能位列战国七雄,成为三个强国,未分裂的晋国的强大由此可见一斑。
秦穆公要东进中原,就不得不和超级大国晋国争利。这本来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以当时秦国的实力并不足以和晋国一较短长,但是秦穆公在秦国国势日盛的局面之下有些迫不及待,做出了一个非常冲动和冒进的军事决定。
公元前628年,和晋国毗邻的郑国国君郑文公去世,同年,晋国的晋文公也去世了。这时,郑国北门的守卫杞子派人密报秦穆公,让秦穆公派兵袭击郑国,而自己届时将作为内应为秦军打开城门。秦穆公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认为这正是东进的良机,于是就征求蹇叔的意见,没有想到的是蹇叔给他当头泼了一盆冷水。蹇叔的理由很简单,他提出突袭他国这种军事行动必须要行动迅捷才能成功,而秦国和郑国相隔较远,长途奔袭很容易走漏消息,也很容易造成将士疲惫,战斗力下降,成功的概率很低。
应该说蹇叔反对出兵袭郑的理由虽然简单,但也很充分,值得秦穆公认真参考。不过此时的秦穆公头脑发热,急于求成,匆匆命令百里奚之子孟明视、蹇叔之子西乞术、白乙丙率军袭郑。蹇叔预感到这次远征必然失败,于是在秦军开拔时跑到军队面前大哭,这就是著名的“蹇叔哭师”的故事。秦穆公面对蹇叔的苦苦劝谏并没有改变决定,反而大骂蹇叔是个老不死的糊涂蛋—我们知道人在头脑发热的时候是很难听进去反对意见的,贤明如秦穆公这样的领导者也不例外。
孟明视等人率军冬天出征,到第二年的春天才到郑国的邻国滑国。这时正好有个郑国的大商人弦高要去周国做生意,看到秦军大规模向郑国靠拢,非常吃惊。弦高是一个爱国商人,他一方面赶紧派人回郑国报信,另一方面带着十二头牛到秦军的军营里去,假意告诉秦国人说郑国人早就知道他们要来了,先派弦高来犒劳秦军将士,这就是“弦高犒师”的故事。秦军将领孟明视等人被弦高这么一诈,以为郑国人真的早已得到消息,做好了战斗准备,这样一来袭击也就失去了意义,只好撤军。
孟明视等人也许是觉得这样无功而返不好向秦穆公交代,于是顺道把郑国边上的小国家滑国灭掉了,之后才撤军回国。滑国是晋国和郑国边境上的一个小国家,是晋国的同姓国,在版图势力上属于晋国的控制范围。秦军在晋文公去世不久就灭掉了滑国,这深深触动了晋国人的神经,晋国人认为这是秦军对自己赤裸裸的挑衅。于是晋国集结军队披麻戴孝,在秦军返程的必经之路崤山伏击秦军。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作“哀兵必胜”,果然,情绪激动的晋军在崤山大败秦军,并且俘虏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
这一仗的惨败,让秦军蒙受了重大的耻辱。如果秦穆公是一个平庸的领导者,那么他完全可以把秦军的这次重大失败归罪于孟明视等将领,毕竟孟明视等人下令灭滑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秦穆公曾经置蹇叔的忠告于不顾,如果没有人出来为失败承担责任,这对于一国之主来说是有损威信的事情。对于多数领导者来说,找一个替罪羊来敷衍塞责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但是秦穆公没有这样做。他想尽办法把孟明视等人从晋国秘密营救回国,并专门到很远的地方去迎接他们,当众向孟明视等人沉痛致歉,追悔自己没有听从蹇叔的忠告,使得大军覆灭,主将受辱,把崤之战失败的责任完全承担了下来。之后,秦穆公重新重用孟明视等败军之将,率领国人厉兵秣马,在三年之后率军攻晋。公元前624年,秦穆公率军渡过黄河攻入晋国境内,渡河后烧掉船只表明绝不后退的决心,沿路攻城略地一直打到了崤山。在崤山这个地方,秦穆公命令部下将三年前战死在此地的秦军将士的遗骸找出来,隆重地就地掩埋,并为死去的亡将亡军发丧,痛哭三日。之后,秦穆公面对部众发表了一番讲话,讲话的讲稿被后人整理为《秦誓》。
春秋和战国的时间分界点历来有不同的观点,此处取三家分晋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