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别开生面的“迎春送福”年会》一文,记录了昆山市花桥经济开发区文化交流促进会迎春送福年会的盛况。五十余名会员出席年会,书法家、画家们当场挥毫泼墨,写了上百副对联、横幅和“福”字,作画数十幅,赠给会员和有关部门。最后,一幅由几位画家和书法家合作产生的“巨画”,把这次活动推向高潮。

《愿微刊文章精品迭出》一文,是为微信公众号《文笔精华》微刊而写。《文笔精华》微刊自2018年底创刊以来,编委付出巨大的辛劳,而努力过后的收获,是非常可贵的。

据粗略统计,在一年半多的时间里,微刊邮箱接收到全国各省市作家、诗人和文学爱好者投稿5000余篇,录用率50%,达到2500余篇。一个完全业余的公众号,仅靠几位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支撑,竟然能收到这么多的作品,这自然与全国数百位作者的热情参与和支持分不开。微刊征文活动还吸引了美国、德国、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华裔作者的参与,文学作者的队伍不断壮大。编委们本身也是作者,又要编书又要写稿,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做其他事情了。而微刊这个供文友写作交流的简易平台,是自愿和公益性质的,能有这样的热闹和成绩,是难能可贵的。

《在嘉定州桥景区》一文,为嘉定文学社成立以来第一次组织采风活动而写。这是协会自2019年底成立以来,与花桥经济开发区文化交流促进会和三岛文学协会联合组织的第一次大型采风活动。此次活动,为实现采风走遍嘉定区人文景点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通过采风,会员不仅可以相互认识、交流,还可以欣赏嘉定名胜古迹,了解嘉定的过去和现在,用文笔尽情描绘嘉定八百余年来的深厚文化底蕴。自嘉定文学协会成立以来,成员大都通过微信群认识,没有见过面,大家都盼望能通过这样的一次采风,面对面了解彼此。现在,会员们聚在一起,可以近距离切磋和交流,面对面进行交流的愿望终于实现啦!

《获奖、采风和叶辛故乡文学馆》一文,介绍了由上海市作家协会、文学报社、《上海文化》杂志社主办,禾泽都林建筑与城市研究院、华语文学网承办的第八届“禾泽都林杯——城市、建筑与文化”诗歌散文大赛一事。2020年9月29日上午,作者在上海市作协大厅参加第八届“上海禾泽都林杯”颁奖典礼,在领奖台上,主持人吴菲儿问作者有何感想,作者指着旁边的获奖者说,请他讲吧。其实,作者有千言万语,就是不知道从何说起。

作者年轻的时候,把跨进上海市作协当作一生的追求。作者从小喜欢文学,梦想成为一名作家。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换来了数百万字文学作品。2014年加入上海市作协,第二年初,首次以作协会员的身份走进上海市作协大门。在作协大厅参加新会员见面会,作者心情无比激动——终于成为上海市作协的一员了,不容易啊!那时作者想,将来如果能在上海市作协大厅里接受颁奖,该有多好呀!于是,作者又为这一理想再次起航,十余年来,整理旧作和创作新作,竟然取得累累硕果,平均一年出版一本书,现如今已经出版了13部个人专著,有小说,有散文,有诗歌,累计280余万字。这次得了一个散文优秀奖,虽然是个小奖,但这是我第二次在上海市作协大厅参加正式会议,并且还上台领奖,也算是近年来努力的收获吧。

作者第一次去浦东书院镇参观叶辛文学馆,时间是在2018年3月16日,当时是与花桥文联主席沈雪龙等一起去的,由叶辛和《叶辛传》作者、书院镇叶辛文学馆馆长张华接待。以前的文学馆是在一幢老式房子里,现在已经搬出,搬进了新建筑内,新建筑比原来大而规整。那时,沈雪龙为在花桥建造“叶辛故乡文学馆”去书院镇了解叶辛文学馆布置情况,想学一些经验。

巧的是,叶辛先生认为自己的故乡在上海嘉定的安亭镇,请嘉定的地方志专家、上海市作协会员陶继明核对地址。作者在知情后查核地址,终于搞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叶辛家乡是属安亭的,后来江苏和上海划分地界时,叶辛家乡的那个村划归江苏昆山的花桥了。作者将这一情况告诉了陶继明老师,并与花桥经济开发区文化交流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韩建付联系,请他与当地政府商讨建叶辛文学馆的事。

事情有眉目后,花桥经济开发区派党工办副主任吴东海、花桥地方志专家陈文虞、花桥经济开发区文化交流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韩建付、作者与嘉定地方志专家、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陶继明等人,于2018年3月9日在青松城上海老干部活动中心一楼与叶辛见面,之后大家合影留念。

事后,在《西桥东亭》杂志2018年第3期上,作者撰写了有关此事的专题报道;在纪实文学作品《诞生》中,用两个小节(第十二至十三小节)做了记述;在2020年7月出版的散文随笔集《人文情思》中,收录了经过修改的《叶辛故乡考证和联系》一文。叶辛老师与花桥政府商讨叶辛故乡文学馆选址时曾想把文学馆建在家乡拆迁的原址上,后来选址在现在的绿地大道与靠近集善公园的集善路口附近。

在《聚会和读书有感》一文中,作者应朱亚夫先生之邀,参加了他新书《亚夫杂文选》的出版答谢会。作者是与朱亚夫一起出新书的文友,也都是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前些年,作者组织过几次青浦文学营活动,曾邀朱老师一起参加。作者主编《散文大家归有光》时,选用过朱老师的作品。后来我主办的荟珍屋采访活动,也请朱老师参与,并在出书时选录了其作品。我和朱老师的友谊,在文学交流中得以升华。

作者出版的散文随笔集《人文情思》,朱老师要作者带来,赠给参与者每人一本。由此,作者认识了几位上海新闻界的高朋。这次聚会,作者非常高兴,觉得收获颇大。

活动后,作者写了《聚会和读书有感》一文。朱亚夫先生原来在《上海老年报》工作,他让我把文章压缩至1000字以内,在《上海老年报》上发表,作者把缩减稿交给他,两个星期以后,该文就刊登在《上海老年报》的副刊上了。

在《人文精雅作嫁衣》一文中,作者写了《读〈潘颂德序言集〉有感》。潘教授寄给作者一本新书,是他的《潘颂德序言集》。作者看了一下,书中收录了潘教授为上百位作者主编的诗文集或学术著作所写的序言。潘教授这部书,洋洋洒洒,37万字左右。潘教授序上说,这是他三十年来,陆续为作家、诗人和编书者出书写的序言,书中作品按文体决定编入某一辑。该书的每一辑,则按作序时间先后排列。作者仔细看了一下,最早的是第一辑第一篇《当代乡土诗倡导者的理论主张——〈中国当代乡土诗选〉序》,写作时间为1990年8月;最晚的是第二辑最后一篇《自然吐心声 流畅写美文—〈我的情缘〉序》,写于2020年7月11日,此书待出版。到《潘颂德序言集》于2020年12月成书出版时,文稿时间跨度已经有三十个年头了。我算了下,潘教授为人写第一篇序时,年仅四十九岁,可见他的文笔很早就获得了人们的认可。能为一百多部书写序的作家和学者,在上海乃至全国,应该说也屈指可数啊!

作者所了解的潘颂德教授,在上海的文人圈子中,人们都称他“老法师”,说他是写序的高手。我想这是一定的,因为若潘教授语言驾驭能力一般或知名度不高,那么多的作者和编者也不会请他写序。可贵的是,潘教授作为一位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尤其是鲁迅和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史的学者,对人真诚,有求必应,因此才写出了如此多的序来。他不为名、不为利,为人写序从不索取报酬,无私奉献,获得了大家一致称赞。

最初与潘教授认识时,正值作者与文友黄华旗在全国网络和部分刊物上组织征文,进行第三届“中国龙文学奖”评比,并准备出版一部《文笔精华·第三届中国龙文学奖征文小说散文诗歌选集》(此书于2015年10月在中国出版集团所属现代出版社出版),征文和评奖成功后,作者请潘教授写了一篇序,从此,作者与潘教授两人成为忘年交。

虽都喜欢写作,但无论是从岁数还是文学创作成就上论,作者都与潘教授有相当距离,但我们双方相互尊重,潘教授从不把自己当老师,这让作者非常佩服,并打心底感激和敬重潘教授。

潘教授对自己所作的序,每一篇都倾注精力,呕心沥血,仿佛对待自己的孩子。其实除了写小说、散文和诗歌外,作者也喜欢写序,不仅为自己的书和主编的书和杂志写序、写前言,还为全国各地的文友和书画家出书写过序,至今累计写了60多篇。潘教授是作者学写序言的老师,他的那本序言集,作者已经读了一遍,以后作者还要好好读,认真地读。写每一篇序之前,作者一定会精心阅读书稿,精心组织相关材料,等写满100篇序后,作者也要出版一本属于自己的序言集。

《人生情和趣》一文,是作者2020年4月为施永培先生的一本书写的序。认识施永培,还得从2019年应上海市作协会员叶振环之邀到崇明聚会说起。文友叶振环约作者组织一批上海市作家到他家乡观光旅游,去后,他请同乡好友施永培一起接待。他们两人真诚好客、热情周到,感动了参加聚会的人。为此,作者写下了《盛情聚会在崇明》一文,发表在《西桥东亭》杂志和微信公众号《文笔精华》上,这是我们这次聚会的纪念,并将永远留在与会者的记忆里。

叶、施两位是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在作者组织的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征文出书过程中,作者在《中国作家文学作品选》一书中选录了他们的作品。后来,交往多了,在作者主编的《西桥东亭》杂志上、在沈裕慎创办的《上海散文》杂志上,施永培都发表过作品。在上海市区,叶振环和施永培都有住房,大家又聚过几次。记得去年第四季度,在施永培加入上海市作家协会后及《上海散文》杂志第四期分享会上,大家向他表示祝贺,他执意要请大家吃饭。

施永培写了三部书,可称为“三部曲”了,虽然前两部作者没有看过,但他的有些作品发在作者的公众号上,由作者推荐并陆续发表在《西桥东亭》杂志、《上海散文》杂志和《文笔精华》微刊电子版上,因而有所了解。而第三部书稿完成后,他请作者为他写序。

作序本应该请名人,施永培抬高作者了。好在作者那时已经出版12部个人专著,其中有小说、有散文、有诗歌,又在网络上征文和主编过10多部文集,这十年来为自己的个人专著、为主编的文集、为文友写过几十篇序了,如今为施永培先生的书作序,也不算为难。

《品书百部寻诗味》一文,是作者用一年时间为自己的诗集《寻找诗意》所写的序。此书初稿完成后,作者打印了几份小册子请文友及吴绍釚教授进行修改,吴教授用了三个月时间认真阅读书稿,并对大部分诗进行了修改。有趣的是《寻找诗意》一书,作者习作原数量是101首,吴教授又补充了19首。后又接受吴教授的建议,删除了20首诗,保持100首诗的初设。由于吴教授对作者习诗进行了重大修改,有再创作的意义,加上他也写了一批诗歌收入诗集,于是,作者与吴教授商议,以两人的名义,共同出版该书。

《人文情悟》一书,是一部完整的散文随笔集,是“文人情怀”三部曲之一,和其他两部书一样,它只是“文人情怀”的一个缩影而已。

是为序。

2021年12月10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