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的眼睛——悲悯

托尔斯泰的眼睛——悲悯

托尔斯泰献给人类的主要精神财富,就是这充满普世之爱的悲悯目光,包括不以恶抗恶学说在内的他的全部著作,都不过是这种伟大目光的解说词。一般说来,一个作家所体验到的人类苦难,总是以他个人的坎坷经历和艰苦磨难作为底子并从中升华起来的。感受了自己的苦难才能同情别人的苦难,体验了自己面对苦难的弱点才能怜悯别人的弱点。但托尔斯泰却不是这样。这位伯爵先生在人生道路上是如何养尊处优、平步青云是大多数读者都心中有数的。所以,托尔斯泰的苦难意识和悲悯情怀初看上去总觉得有点虚假。

一个没有被现实的苦难深深伤害过的人可以当伟大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家而不可能成为作家,因为即使一位平庸的作家也是由造化的捉弄和折磨造就的,一位伟大作家的诞生则几乎非得以心灵的巨大伤害和严重残缺为代价不可。高尔基说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唯一拥有健全心灵的人,等于说托尔斯泰是唯一没有资格当作家的人。

托尔斯泰天生具有圣徒的禀赋,他动笔之初就是以圣徒的身份写作的。《卢塞恩》、《十二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五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作为小说只能说是平庸之作,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处女作《穷人》展现的辉煌才华有着天壤之别,可是在精神上他们却完全相通。托尔斯泰被人类社会的苦难和存在论意义上的苦难深深伤害,为人类寻找出路的热肠折磨得他寝食不安。他一面对生命意义作形而上的思考,一面牵挂着每一个农奴的切身贫困与病痛。

他知道没有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能够解除我们所面临的困境,这种深重的绝望使得“唯一健全的心灵”变得千疮百孔。“托尔斯泰主义”是他献给人类的虔诚祈祷,他对祈祷的效果非常缺乏信心,人类只能按照自己的暴力逻辑相互伤害下去,所以他用那么悲悯的眼光久久凝视着人类。

像一切伟大的心灵一样,托尔斯泰时时为人类的苦难而忧伤。

作/者/简/介

摩罗,本名万松生。现为中国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目前正在从事原始宗教、民俗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六道悲伤》、《因幸福而哭泣》、《不死的火焰》、《中国站起来》等。

[心香一瓣]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最能生动传达一个人丰富的内心世界。生活阅历是作家创作不竭的素材来源,伟大的作家无不饱经人世沧桑,更不要说大师级作家了。从卡夫卡到普鲁斯特,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再到托尔斯泰,我们看到了一双双不一样的眼睛。正是他们眼神中隐藏的那种伟大情感,造就了世界文学史上一部部优秀著作。

伟大的作品,源自伟大的心灵。要成为一流的作家,就要认真钻研好“人生”这部大书,甚至不惜让自己的心灵接受风吹雨打的考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