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边的钢铁
“汉冶萍”这概念在个人历史上出现的时间不算长。
如此重要的近代中国文明史没有及时出现一代人的成长过程中,实在遗憾。好在这样的遗憾还有弥补的可能。
在我的那些描写鄂东的小说中,常常不经意地提及长江边的小镇巴河,以及另一个更小的小镇兰溪。鄂东那一片大山里的物产,经由两条大河,到达这两个小镇后,下一步就会横渡长江,进入到黄石的市场中。“汉冶萍”也在黄石,这地方,曾经是比远处一切大地方更真实的地方。先说袁仓煤矿,小妹的保姆家的儿子,参加三线建设后,从兰溪过江到黄石,被安排到那里当工人后,头几次回老家,提亲做媒的都要挤破门。再说黄石最有名的大冶钢厂,有同学姓张,父亲在那里也是当工人,同学的脚长大后,父亲送他一双白色帆布劳保靴子,一起打篮球时,场上其余九个人都怕被那靴子踢着,只要他起了三步上篮,所有人都躲到一边,让开大路由他直取篮筐。还要说说黄石锻压机床厂,上高中一年级那年,县城里有一大群十五六岁的高中生被那家工厂招了工,之后时常成群结队地回来,穿着那家工厂的蓝色工作服,蹬着劳保皮靴,一个个神气得就像现今的明星。
对黄石的深刻印象,还在于现在很少有孩子喜欢的港饼。那时,每逢过年,家里的孩子就会分到一只港饼,外面是芝麻,里面有馅夹着冰糖颗粒,嚼起来咔嚓作响,要多惬意有多惬意。
长江流向东方,黄石是其重要的节点。这一段江面宽阔,水流舒缓,而且深度还足够,但凡能在长江上行走的船只,都有机会靠港。
那时候,还有一种怪念头,为什么黄石在江南,而不像黄安、黄冈、黄梅那样全在江北?黄石真实的模样,直到一九七七年受工厂派遣,到袁仓煤矿调查一件事情,既赶上天晴,也赶上下雨,那从天到地的黑乎乎,让我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时候,我已知道,这地名中的黄字,皆因那地方有黄色的表层土壤或者石头。那一次我对同行的长辈说,黄石不应该叫黄石,而应当叫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