辘轳把儿胡同9号

辘轳把儿胡同9号

“敢情!”——这又是北京的土话。说“敢”字的时候,您得拖长了声儿,拿出那么一股子散漫劲儿。“情”字呢,得发“轻”的音儿,轻轻地急促地一收,味儿就出来了。别人说了点子什么事儿,您赶紧接着话茬儿来一句:“敢情!”这就等于说:“没错儿!”“那还用说吗?”甚至可以说有那么点儿“句句是真理”的意思。其实,此话在北京寻常得很,大街小巷,胡同里闾,不绝于耳,本来不值得在此絮叨。可是,在辘轳把儿胡同9号,这话可就不同寻常啦。

这里有一位姓冯的寡妇老太太,也和别的老太太一样,喜欢接在别人的话茬儿后面说:“敢情!”——您可别大意了。冯寡妇的“敢情”却不是随随便便说出来的。您要是不够那个“份儿”,不足以让她羡慕、崇拜,人家还是金口难开呢。您看她的大儿子大山,小四十的汉子了,新近还被选上了他们那个街道厂的厂长,几个月里扭亏为盈,论脑瓜子、嘴皮子,哪点儿不够意思?在厂子里,那些一把子胡子、一脸子褶子的老头儿老太太们,哪个不是“厂长”长、“厂长”短地围着转?说点子什么事,还少了人们接着话茬儿道“敢情”了?可回家来,少挨他妈骂了吗?“成天屁股不沾家,就知道回来吃饭、睡觉,家是你旅店呀?点灯熬油的,当个七品芝麻官的破厂长。美?美个屁!……什么?你是共产党?你是什么‘共产党’哇,‘劳动党’!你看人家西院儿,刘家,三天两头儿奔家拉板子,运砖头,那才叫‘共产’!你是什么‘共产党’?‘劳动党’!成天价劳动、干活儿,卖死力气,不是‘劳动党’是什么?!……”当然了,冯寡妇骂儿子,三分骂,七分夸,是骂给街坊邻居听的。也难怪,三十几岁上守寡,拉扯大一儿一女,容易吗?可您就听她这话音儿,是省油的灯吗?是见庙就磕头的主儿?告诉您吧,冯寡妇的“敢情”接到了谁的话茬儿后面,差不多就能暗示出此人在小院里举足轻重的地位。要说说这辘轳把儿胡同9号的事,能不给您打这儿说起吗?

据我所知,北京有两条辘轳把儿胡同。一条在西城,一条在南城。我说的,是南城的。胡同不长,真的像过去井台儿上摇的辘轳把儿一样,中间有那么一个小弯儿。门牌儿数到“9”,正是要拐弯儿的地方。9号的门脸儿也不漂亮,甭说石狮子,连块上马石也没有。院儿呢,倒是咱们京华宝地的“自豪”——地道的四合院儿。四合院儿您见过吗?据一位建筑学家考证:天坛,是拟天的,悉尼歌剧院,是拟海的;“科威特”之塔,是拟月的;芝加哥西尔斯大楼,是拟山的。四合院儿呢?据说从布局上模拟了人们牵儿携女的家庭序列。嘿,这解释多有人情味儿,叫我们这些四合院儿的草民们顿觉欣欣然。不过,说是“牵儿携女”,不如说是“搂儿抱女”更合适,对吗?不信您留心一下看,现今,“四合”固然还有,“院儿”都在哪儿呢?哪个院儿里不挤满了自盖房、板棚子,几大家子人把个小院儿塞得满满当当。这不是“搂儿抱女”是什么?……唉,当然,也是无可奈何之事。我们中华儿女,愈衍愈众,牵儿携女是领不过来了。不密密层层地搂着,抱着,行吗?

9号院儿里有五户人家,正是这么个“搂儿抱女”的格局。我们所说的冯寡妇,和她的儿子、女儿住在西屋。

这位要问了:9号院儿里真的有一位连冯寡妇都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物,能让老太太追着话茬子道“敢情”?有哇!岂止是冯寡妇,整个小院儿,除了住南屋“刀背儿房”的张老师和冯寡妇的儿子大山,谁不以东屋住的韩德来为荣?有了韩德来,整个9号院儿在辘轳把儿胡同就牛起来了,腰杆子就硬起来了。院儿里人和院儿外人争论点子什么事儿,只消说:“老韩头儿说了,是这么回事儿!”肯定就可以得胜还朝了。

韩德来现在是退休了,早几年在造纸厂当锅炉工。人哪,这一辈子,是福是祸,谁敢说呢?民国三十二年春荒,韩德来拄着打狗棍儿,在京西老家的村口上、大路上转悠。那日子口,赤地千里,树皮都吃光了,哪儿讨去?哪儿要去?遍地的野狗,吃人吃得毛亮眼红,眼瞅着人要倒,就甩打着尾巴跟在你后边啦。韩德来连轰狗的棍棍儿都举不起来了呀!眼瞅着要倒路上喂狗那当儿,遇上了同村的李三叔,给他一块红薯,领他一条活路,——教他几段“莲花落”、大鼓书,带着他出了口外,到那些没闹灾的穷乡僻壤,唱一段,讨口吃。凭这一招儿,走南闯北,硬是活过来了。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话多灵验,1969年,烧锅炉的韩德来竟然到工宣队去了。再往后呢,居然成了什么“代表”啦,进了中南海,据说,还在里面睡了一宿,又吃过了宴会。那是没错儿的,报纸上清清楚楚地印着大名哪。了得吗?9号院儿里的人们,不,整个辘轳把儿胡同的人们顿时刮目相看了。韩德来和毛主席握手回来那次,愣一天一宿没洗手啊,乃至进了院门,扯开嗓门儿就喊:“我跟毛主席握过手啦!”惹得院里院外、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跑出来和他握手——谁不巴望着沾点子仙气儿啊?就是打这一天,西屋的冯寡妇也跑过来,抓着韩德来的手一个劲儿摩挲,破了自己一贯的、以贞操为荣的唠叨:“人哪,容易吗?现如今,那么大的姑娘,挎着老爷们儿胳膊,大街上逛,现眼不现眼!谁像咱这号的,一辈子守着死鬼,老爷们儿的毫毛儿都不碰一下呀!容易吗?”……

小院儿里的人们对国宴、对中南海是陌生的。冯寡妇还和院儿里的年轻人争辩过,愣说在中南海里扫厕所的,都起码得是处长一级的干部。国宴呢,红烧肉肯定就是可劲儿招呼的。为此,还专门去找老韩头儿公断。结论是什么,且不必管它,反正老韩头儿既然有这般经历,便足见此人不同凡人,更不是等闲之辈。从这天起,只要韩德来端着茶缸子往门前的小板凳上一坐,冯寡妇肯定就拿着手里的活计凑过去,听他开聊,又肯定瞅准了话茬儿,时不时来一句“敢情!”

“您说,咱工人不到大学去整治整治,怎么了得!”老韩头儿又开始讲他的“进驻”了,“净是地主资本家的羔子!不学好,闹什么‘非多非’俱乐部!先头,咱还寻思着,俱乐部嘛,顶多是拱个‘猪’,敲敲‘三家儿’呗。哪儿啊?坏透了。识文断字儿的,净看搞破鞋的书!有一本,叫……《雷雨》,写什么打雷下雨天儿,一家子搞破鞋!当哥哥的,还把妹妹给糟蹋了。这叫什么事儿!我把他们训一个溜够:你们这儿啊,破鞋满天飞!嘿,还不服气哪。您说,咱工人不去管管,了得?!”

“敢情!”冯寡妇那瘪下去的嘴巴撇了两下,对那些人的憎恶绝不亚于老韩头儿。

“他大妈,知道吗?苏修、美帝那儿,都闹上红卫兵啦!”韩德来的话锋,又引向国际问题了,“家伙!您看看咱的文化大革命。这招儿多英明!等着吧,甭长了,赫鲁晓夫(他就知道赫鲁晓夫)、尼克松,也都得挂牌儿上台,撅着去啦!……”

冯寡妇竟也跟着他,呵呵笑起来,“敢情!”

…………

当然了,也有冯寡妇一下子噎在那儿,没法儿接茬儿附和的时候。

那是有那么一次,韩德来又去参加什么宴会回来。这次可能也喝多了点儿,一进院门儿,连屋都不进,叫老伴儿沏水来,坐在当院就开聊。

“他叔,这回又见了啥首长啦?有什么新鲜事儿吧?”冯寡妇攥着炒勺就过来了。

“那还用说吗?”韩德来瞟了她一眼,得意地晃着脑袋,“我,我看见咱林副统帅的……家里的了。”

“真的!您没跟她握个手,说个话儿?”

“还用说吗?”

“那长个啥样儿,您肯定看得清清儿的啦!”

“穿着军装哪。”韩德来呷了一口茶,抿起嘴儿,喝了口酒似的咂吧着。他瞥了冯寡妇一眼,悄没声儿地说,“等到后来,您猜怎么着?嘿,脱了军装了,穿着小白褂儿啦。家伙!那小胸脯子,挺儿挺儿的,嘻嘻……”

再往下,其言更不雅驯啦。为了不给诸位添恶心,此处不便复述了。

得,这一回,冯寡妇没按着惯例再来一句“敢情!”她瘪瘪嘴,眼皮耷拉着,扑闪了两下,蔫蔫儿的,一扭身儿,回屋去了。临到屋门,又想起了什么,回过身儿,到晾衣服的竹竿底下,把那上面晾晒的闺女的乳罩、裤衩卷巴卷巴,一股脑儿收回去了。

尽管韩德来这酒后微醺时的闪失,使冯寡妇大大地倒了一回胃口,冯寡妇还是不会放弃自己给老韩头儿道“敢情”的权利的。这不,没多久,她好像早把这事忘了。林彪一完蛋,韩德来就说:“我早看着他们不是好东西!男的,害人精!女的,狐狸精!好得了?!”冯寡妇呢?——“敢情!”她还是瘪瘪嘴,好像和老韩头儿一样,自己也早有先见的慧眼。

…………

就这么着,老韩头儿说,冯寡妇和,每天傍晚,茶余饭后,在小院儿仅剩的立锥之地,海聊一气,几乎成了他们两个,不,是全院老少必不可少的“第四顿饭”。冯寡妇就不必说了,只要能接茬儿说一句“敢情”,顿时觉得浑身舒坦。哼,别人?别人还不够这个“份儿”呢!她自然是不会不来的。

北屋住的旗人赫老太和她的丈夫赫老头儿,敢不来吗?老头儿伪满那阵儿干过“伪事儿”,抄家那会儿,嗬,金银细软,办过展览呀。这就得啦,赫家就是这院儿混得最不济的人家儿了。隔三差五,老两口儿还得去向“向阳院”的“院长”韩德来汇报一次思想,挨一顿训呢,有这么个“受教育”的机会,敢错过了?您瞧吧,哪天浑身嘟噜肉的赫老太和干柴棒儿似的赫老头儿不坐在旁边,乖乖儿地听着?当然了,他们是绝没有冯寡妇那种接茬儿说“敢情”的资格和胆量的,只有不停地点头称是,老韩头儿骂娘骂祖宗,也得听着。

南屋住的王双清夫妇,都是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工人,四十三四岁,上有老,下有小。老的,是瘫在床上的老公公;小的,是上学的女儿。两夫妇都是一锥子扎不出血的性子,病病歪歪的身板儿,是掉片树叶儿怕砸脑瓜子的主儿,当然也是一定要恭候其侧的。甭管怎么说,挨着这么一位老韩头儿,长见识,是一回事儿,这风云变幻的,多少也能让心里早有个底呀。七灾八难的,能躲过多少!譬如清明节,天安门出事那次,还不多亏了老韩头儿的警告?——“告诉你们,关好街门,甭瞎溜达去!天安门上兴许都架起机枪了!别瞎掺和,找死呀!”果不其然不是?胡同口宋家的老三,逮进去了不是?9号院儿呢,稳稳当当的,没老韩头儿,行?……王双清夫妇当然也是只要一瞅见韩德来往屋门口一坐,就赶快凑过去,从头到尾,只字不漏。

要说这院儿里,恐怕也只有张春元对老韩头儿最不敬了。

张春元三十多岁,动乱中父母双亡,插队回来当了中学教师。现在呢,“宝眷”在外地,他只身一人住在王双清的隔壁——南边一间后盖的“刀背儿房”里,每逢韩德来坐在那儿聊天,张春元就架着胳膊,站边儿上看。有时候,那嘴角儿一挑,鼻子眼儿里都像是透着冷笑。这不扫人的兴吗?最使老韩头儿觉得丢脸的,是那次乘凉的时候,他向四周的人感叹“党的政策真是伟大”——这本是没错儿的,可您知道,老韩头儿的感叹由何而发呢?他说:“家伙!连吴法宪那号人都解放了呀,党还不够宽大吗?不够英明吗?为这事儿,我可一宿没睡着呀!……”韩德来的气儿也运足了,冯寡妇的“敢情”也说出来了,王双清夫妇连发“啧啧”赞叹,连赫老太和赫老头儿都受了感召,颇为激动地连声说:“是啊是啊……”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张春元又在旁边架着胳膊说话啦:“韩师傅,听谁说的?我怎么不知道?”韩德来说:“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事儿多了!”张春元说:“您总得有个凭据吧!”韩德来火了:“凭据?人家都出来接见外宾了,还要什么凭据?看报纸去!屋里哪!”拿来报纸一看,大家伙儿忍不住全乐了:那是几年前的报纸——1969年的……

张春元这一下子,不仅不会动摇人们对韩德来的崇拜,反倒使韩德来恨上他了。甭管什么时候,只要看见张春元架着胳膊往人群边上一站,韩德来就开讲“进驻”,把“臭老九”连损带挖苦,骂得狗血喷头。这不明着骂张春元吗?一次两次,不知是给骂怕了,还是没闲心听老头儿扯淡了,反正张春元是不往这儿凑了。

“了?量你也不敢龇毛奓刺儿了!”韩德来越发得意了。他时而向全院儿大讲闻所未闻的新鲜事儿,这时候,往往探着身子,轻轻地,好像压低了声儿,来一句:“家伙!”然后,抿口茶,连述带评,眉飞色舞。他时而又向全院儿发出有关政治气候变化的警告,这时候,也总是绷起脸冲着赫家老两口儿说:“告诉你们啊,可来‘文儿’了!”而后,添枝加叶,把“文儿”上怎么说的,要搞什么运动了,风风雨雨描述一番,说得赫家老夫妇战战兢兢,如惊弓之鸟。韩德来在敬畏的目光中,在“敢情”的附和下越发自豪得要喘!眼看着四周听得愣神儿傻眼儿,要么说得赫老太、王双清慌里慌张地来汇报思想,探问虚实,这个,哆里哆嗦地走了,那个,像吃了一把安神补心丸而去,他都觉得舒坦,得意,其乐无穷,这才真有点儿“工人阶级当家做主”的味儿啦!得闲儿了,往屋门口一坐,没有仨俩人儿凑在身边听着,他就憋气。一天不给小院儿的人“上一课”,他就喉咙眼儿痒痒。这不,前不久,他还给院儿里吃了一颗“定心丸”哪。那是不知哪位从什么地方听了个风儿,说是国家经济有“赤字”了。当然了,谁也不知道“赤字”是什么,反正觉着不是什么吉利玩意儿,影影绰绰感到会和涨价儿有点儿什么关系,这就慌神儿啦。韩德来看着老太太们在那儿嘀咕,心里就有气,“哼”了一声,说:“瞧你们这沉不住气的劲儿!什么赤字白字的,憷什么?告诉你们,咱中国,心里有底!要不,干吗老说形势大好?那是瞎说的?咱就光说那水吧,咱中国的水都卖钱!没听说吗?山东那地界,崂山,那水,值老鼻子钱啦!弄个瓶子咕咚咕咚一灌,往大鼻子那儿一搁:掏钱呗您哪!家伙!水呀,有个流完的时候吗?光这就够赚的啦!这不,有首长说啦,赶明儿,各家的玻璃瓶儿可留神着,别再糟践了。现今,水有的是,就是玻璃瓶儿赶不上趟儿啊。瓶儿再多点儿,那赚头儿,海了!四化?八化也化了……”这话说得冯寡妇连连说“敢情!”乐得拢不住嘴。四周的人自然也喜气盈盈,好像觉得心里踏实了好多,韩德来呢,说完了,在人们轻松的笑声中,耷拉着眼皮,细细地品茶——表面上不动声色,心里越发自得其乐了。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