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重要任务

第一章 重要任务

01

崔小薇决定,这一回,无论吃多少苦,受多大罪,都要把王老师交给她的任务完成。她清楚地记得,王老师那双信任的眼睛是何等的庄严诚挚,又是何等的殷切如炙,那眼神至今仍像流星划破长空那样在她心坎上留下一串醒目的亮光。谁让自己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呢。更有趣的是,王老师还是小薇母亲的高中同学,平时,王老师对待小薇,就像自己的女儿一样。

崔小薇是一个漂亮文静的小姑娘。说她漂亮,绝对不是随口而出的恭维话。她的眼睛大大的,一张好看的小嘴和挺直的鼻梁恰到好处地镶嵌在脸庞上,皮肤白里透红,身材亭亭玉立。说她文静呢,你看她平时不管是站着还是坐着,都很文气,清清秀秀的,还守规矩,与人说话,总是声音甜润,语气平和,就是得个大奖也不惊喜张狂。反正她的样子,跟她妈妈一样,一个字,稳。她今年读初中二年级,比她矮两个指头的弟弟崔小刚也读初中一年级了。她家住在一个名叫“磨板桥”的小镇上。

磨板桥镇位于汉江河之南。它,南屏巴山,北邻汉江,周围是二十多平方公里的平原。平原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十几个自然村庄。这些村庄,就像一盘刚刚布局完毕的棋子一样,紧紧地把磨板桥镇这个“老帅”拱卫在中央。

曾有一首诗歌描述过这片土地的独特风情和文化历史:

秦岭巴山相对面,夹道悠悠是汉川。

刘邦诸葛久已去,汉台军山非当年。

洋州自古名胜地,千载不变百姓安。

汉江河南马平川,大小江坝在其间。

周铺南去药木关,白何西侧洋槐店。

小江坡嘴看江流,牛贬村南沙河滩。

金鸡雄啼镇南山,朱刘村东文昌殿。

唐宫绝技留不住,小江焰花最灿烂。

五村乡绅造桥难,孔嘉义举捐磨盘。

一条老街载风雨,四百磨盘通天堑。

磨板桥上通衢镇,社火桄桄彩莲船。

世事沧桑均更替,孔嘉之乡万古传。

上面这首诗中的“孔嘉之乡”是什么意思呢?孔嘉是个人名,其实,他姓吉名孔嘉。这个人,与磨板桥之间有个美丽的传奇故事。

磨板桥是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镇。它的得名,由来已久,不仅跟孔嘉有关,而且颇具一番趣味。

小薇听爷爷说,大约在明朝,离镇子不远的江坝村,有个名叫吉孔嘉的文人在朝中做官。有一年,吉孔嘉被朝廷派往江南当乡试的主考官。由于那些书生骄傲狂妄,不把来自北方的吉孔嘉放在眼里,认为历来江南出才子,你个北方蛮野之人,有什么才华,还来主考我们这些江南才子?会面之时,均表现得颇为不屑。吉孔嘉看出这些人的意思,并没当一回事,暗想,有无真才实学,考完便知。

考试很快结束了。放了榜后,中举者真的不多,那些自以为满腹才学的落榜考生,看完榜文,心中很不服气,想撒气又没办法。

有两三个落第秀才看完榜文,聚在一起发牢骚、跺脚哀叹,不肯离去。磨蹭几个时辰,几个人便相约去饭馆喝酒。走到会馆街,其中一人突然看到吉孔嘉所住驿馆大门旁边有块闲置的大石头,心生一计,想给主考官捎个信,便在吉主考官住的驿馆门口墙上,书写了一条上联,写道:“水流石头在。”意思是吉主考官你现在虽然牛气得很,但办完这件差事,你就像水一样,打个漩儿又得流走,能把我们这里的一根草一块石头带走吗?吉主考官看到了上联,明白其中意思,便提笔在旁边写了下联:“山在虎还来。”意思是,你们不必着急、得意,只要青山还在,威猛的老虎虽然走了,但是有一天,它还是会回来的!

为了压压江南学子们的狂傲气焰,给这里的人留下点记忆,吉孔嘉走的时候吩咐随从,出钱雇石匠把那块闲置的大石头打成了一合磨子,用车子搬运到千里外北方老家的江坝村。之后,他请人在村头搭棚建了个磨坊,供村里人使用。

后来,为了方便周围乡亲们赶集,镇上几个乡绅提议,要在集市旁边的小河上架一座桥。但架桥时发现缺少好的石材做桥墩,吉孔嘉听到消息,便把那合磨子捐献了出来。小镇周边的富户以及乡亲们,也纷纷把家里的磨子捐献出来。因此,这座新桥的桥墩,全是用磨子垒砌成的。从此,这个集镇有了新名,便叫“磨板桥”了。

小薇听了爷爷讲的故事,曾为磨板桥这个有故事、有深厚内涵的地名激动了好久。

小薇的爸爸妈妈一直在外地打工,只有年底才回来一趟,平时,她和弟弟跟爷爷奶奶住,他们的生活起居都是由爷爷奶奶照料的。

小薇平时爱看书,也爱听故事。她爷爷是镇中心小学已经退休的老教师,家中收藏有不少图书,小薇几乎都读完了,她就让爷爷给她讲故事。爷爷讲了好多故事,小薇和弟弟受益匪浅。

很快,又到了一年的农历六月,学校要放暑假了。放假的当天,班主任王老师给小薇布置了一项任务。啥任务呢?老师说,现在,大大小小的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都十分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与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所以,王老师让小薇发挥潜能,在暑假中除了做好书本作业外,还要克服困难,收集一些哲理故事,写上三至四篇因哲理故事而受到启发的作文。王老师透露说,下学期开学后,县上要组织一次类似主题的作文大赛,对获得一二等奖的学生,在初升高考试时,将有机会被推荐进入县上唯一的重点高中读书。王老师希望小薇参加赛事,想让她提前锻炼一番。

有这种好事,小薇求之不得。她觉得王老师布置的这个作业题很好,既写了作文,还可以收集一些好的哲理故事供同学品读、传阅。当然小薇也期望能获奖,那样有助于自己顺利步入重点高中,可谓一举两得。

当小薇把准备全力完成这个重要任务的决定告诉爷爷后,爷爷说:“小薇,你长大了,有了主意。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从小养成有恒心、能吃苦、爱劳动的好品格。爷爷赞成你的想法。”

小薇得到了爷爷的支持,笑得像一朵花一样。于是,小薇决定从第二天起,带上弟弟小刚一起,向附近的叔叔伯伯和阿姨奶奶们征集哲理故事。

小刚知道后也兴奋地说:“好!往后,我一定当好姐姐的小助手!”忽然,小刚的眼睛变得亮光闪烁,他歪着头狡猾地说,“姐姐,如果我帮你完成任务,你怎样答谢我呀?”

小薇说:“这个嘛,就要看你表现如何了。至少,几袋干脆面或者麻辣面果,你还是能拿到手的。”小刚点头说好,上前跟小薇击掌为约。

02

这天清晨,几只小鸟正在院里的树上跳跃鸣唱的时候,小薇带弟弟小刚出发了。

一轮朝阳从东方冉冉升起,那穿过薄薄云彩的崭新光芒,预示着新的一天里新的生活、新的机遇、新的事物,正向人们徐徐走来。姐弟俩决定趁早到综合农贸市场去走走,说不定会遇到一个合适的人,会听到一个好的哲理故事呢。

有道是初生牛犊不畏虎,姐弟俩在奶奶的招呼声中,草草吃了一点儿早餐就走出门去。

小薇和小刚刚进入市场,就看到一个老汉拎着篮子,从他们身边过去了。小刚说:“姐,你看这个老爷爷的年纪,跟咱们的爷爷年纪差不多,而且背影跟咱爷爷很像。要不是咱知道爷爷不来市场,我还以为是爷爷也来买菜了。”

小薇说:“当然了。不过,仔细看看,他跟爷爷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小刚问:“啥区别呀?”

小薇说:“第一,这位老爷爷的身高,和咱爷爷差不多,可是,他比咱爷爷瘦了一点儿。”

小刚说:“那第二呢?”

小薇说:“这个第二嘛,也是最重要的区别,那就是—气质。”

“嘿!姐姐,你真厉害,连这个都能看得出来?说说,你咋看出来的?”

“这个嘛,不好说。咱爷爷是一名教书先生,无论是走路,还是说话,浑身上下透露出一种书卷气,而这位老爷爷,我感到他走路气势昂扬,倒像是一位退伍老军人。”

“哦,我明白了。”小刚佩服地说。

姐弟俩说完,在市场里转了一圈。

平时忙着上学读书,小薇他们很少来农贸市场。一进市场,卖蔬菜的,卖鱼的,卖肉的,卖豆腐、豆芽等豆制品的,卖凉粉的,卖调味品的,卖馒头的,卖水果的,应有尽有,叫卖声此起彼伏。

特别是靠近大门口一个卖西瓜的大伯,声音最大,只听他的叫卖声最响亮最特别:“卖西瓜了,红通通的西瓜,10元钱7斤,又香又甜,既能解渴还能吃饱。吃了我的西瓜,走路干活儿力气大……”

当他们走到南边卖蔬菜的摊位跟前,刚好,刚才那位老爷爷在一个菜摊上买西红柿。小薇静静地看了一会儿,忽然发现了一个亮点。她说声“有了”,赶紧拿出一个笔记本,坐在一边的台阶上,飞快地记下了一段文字。十几分钟后,她写完,便轻松地合上了笔记本。

小刚好奇地问道:“姐姐,你在写什么呀?”小薇说:“我找到今天的第一个哲理故事了。”小刚一听,好奇地说:“让我看看!”他急忙夺过笔记本,仔细地看了起来,她的故事名叫《各有所需》。看完,小刚竖起大拇指说:“姐姐,真不错!咱们赶快回家给爷爷报喜去。”

小薇说:“好,走吧。”拉上小刚,回家吃饭去了。

那么,小薇的故事是什么呢?小薇的故事内容是这样的:

一位老人到菜市场买菜,当他走到一个中年妇女的摊位边后,老人说:“我买点西红柿。”中年妇女笑着说:“买多少?我这都是新鲜的。多买点回去,能放很久的。”

老人不说话,在菜堆里面挑。中年妇女说:“我帮你挑吧。”很快帮老人挑了四五个大小不一的西红柿,放到盘秤上。

妇女很快报价说:“3斤7两。”报完,她拿起手边的计算器按了几下,麻利地报出钱数:“3斤7两,就按3斤半算,每斤1元5角,一共是5元2角钱。”

老人对妇女说:“最近,我只有一个人在家,不要这么多,买1斤多,做两顿汤就行了。”女人听老人说完,就取下两个大点的西红柿,准备把盘里的重新称一下。

老人说:“给我拿个食品袋。”妇女取了一个塑料食品袋递给老人。然后就飞快地称了一下盘秤里的西红柿说:“刚好,2斤7两。”拿起手边计算器,正要算价钱。

老人把妇女取下去的两个大点的西红柿,往塑料袋子里一装,说道:“别算了,你拿下来的,正好1斤,我就买下它们了。个头儿还挺大的呢!”说完,老人扔下1元5角钱,拿上东西,转身就走了。

妇女望着老人离去的背影,愣了半天,才回过神来:“这老头儿,比我可精明多了呀。”

这个小故事是说:如果一个人,不站在公正的立场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那么,你就会得到意料之外的“回报”。常言道,人心换人心,你敬人一尺,人就敬你一丈,你存心想捉弄别人,必然会被别人捉弄。当然,也许还会遭遇到更精明的反击!

03

小薇跟小刚回到家里的时候,爷爷正在后院里给自家的豇豆藤蔓浇水。

“爷爷,我们今天初次出山,可有收获呢……”小薇把他们今天到镇农贸市场收集到的第一个哲理故事,说给爷爷听。爷爷听完,竖起大拇指,把他们称赞了一番。

爷爷把水桶交给小薇,说道:“你俩先给我打一桶水来。”

小薇和小刚给爷爷打来一桶水。爷爷接过水桶,边给豇豆藤蔓浇水,边说:“你们老师给你布置的这个作业题目,太好了!不然,你们啥时候能这样去体验生活呀!”

小薇笑笑,说:“爷爷,您可要帮我呀!这个任务好艰巨呢!虽然这不是生产劳动,可这种找人访友的事,因为无头绪无目标,所以更不简单啊!”

爷爷说:“体验一下也好,说真的,现在让你们体验生活的机会真是太少了!像你爸爸他们这一代人,小时候还是比较辛苦的,那时候,大家都住在乡村,孩子们不仅缺吃少穿,还得经常跟大人一样参加农业劳动。尤其是夏天,农忙时节,学校要放十天的农忙假。啥是农忙假?就是割麦插秧时节,教育局与学校为了让学生和老师们支援农村的粮食收割及插秧工作而专门放的假……”

爷爷说到这里,停下来,目光投到院墙外面去,像是在搜索过往的记忆。

顿了一下,爷爷又说:“那时,粮食没有现在的产量高,收成没有现在好,一到收割季节,全民皆兵,抢收粮食是头等大事。那些年,种庄稼都是凭力气凭工夫耗哩,根本没有现在的机械化。收麦时,农民们先把成熟的麦子一刀一刀地割倒,摊在地里晒干,捆成捆子,挑到家门口堆起来,等种完地里的庄稼了才把麦秆子摆在晒场上,用连枷打落麦粒筛出来;收稻谷时,也是一刀一刀把稻子割倒,放成把子,然后在拌桶上一下一下地抡拌,拌掉谷粒;收割油菜籽也是先一刀一刀地把油菜秧子割倒,放在地里晒干,再把拌桶扛到地里,用拌桶去揉出油菜籽来。星期天,学生们回家不是上坡砍烧柴,就是下地割猪草、锄地、挑水、浇禾,孩子们都像半个大人一样,分担家庭的生活重担。即使那样,一到学校,照样得把书念好哩!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年的初夏,我得重病住院了,你奶奶到医院去照料我。当时,你爸爸才十三四岁,看到别人家都开始割油菜籽了,而自家的大人不在家,他就领着你姑姑,在亲戚家孩子的帮助下,三个人,在两天之内,竟然把两亩地刚成熟的油菜籽秧秆一刀一刀地割光了。等我出院,跟你奶奶回到家里,发现地里割倒的油菜籽秧秆已经变黄变脆了,就等着扛拌桶到田里揉油菜籽往家里收了。想想他们当时,是多么能干啊!”

爷爷缓了一会儿,接着说:“现在,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在镇上修了房、置了产业,我们住的镇上到处是水泥大路和宽敞的楼房,阔阔气气、干干净净的。你们这些孩子,现在没有以前那样的可以去接受锻炼的环境了。”

爷爷的话语,像一把钩子,把大家的思绪钩回到六七年前去了。小薇的老家,在一个名叫碾子坪的小山村。那个村子,其实是一条小山沟。一条小河在小山沟里左摇右摆,把山沟撑开百米宽,拉得长又长,绵延了十几里,最后汇入了汉江。村子里零零散散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大家不是靠近坡根,就是于邻近河畔处造屋而居。那条人称桃花溪的小河,日夜流淌,毫无间断地滋润着全村上百户人家世代繁衍,绵延生息。小薇记得四至六岁的时候,每年夏天麦收以后,左邻右舍的孩子们都聚在村子里的晒麦场上,一起踢毽子、打沙包,一起唱童谣,一起捉“特务”,玩到天黑还舍不得回家。

有一次,小薇与邻居的孩子们玩完老鹰捉小鸡后,都累了,就倒在堆得如小山一样的麦草垛上休息。后来,她们渐渐睡着了。月亮升起老高了,大人们左等右等不见娃娃们回家,只好打着手电四处寻找。最后在麦草垛中,像搜查犯人一样,大人把孩子们一个一个拎出来,然后扯住耳朵,拉回家去,自然少不得一顿训斥。还有一次,隔壁小伙伴黑娃,与大伙儿藏猫猫时竟然躲到村里的老仓房后的砖垛旁,因粗心大意,差点踩在一条菜花蛇的背上。黑娃那惊慌失措的尖叫声,像被狼咬了一样,成了大家好几年都忘不掉的笑料和谈资。一次,一个小伙伴想起他胆小怕蛇的糗事,又在嘲笑他,黑娃脸红耳赤好一会儿,气不过,捉了一只青蛙,偷偷放进了那个小伙伴的衣服领子里,吓得那个小伙伴连蹦带跳,沿着晒场边的草堆乱打转,后来竟然跌进了场边的小池塘里,幸亏被大人救了上来。为这事,两家大人还斗了几句嘴,两三个月不搭腔说话呢。

每年秋冬季,桃花溪河边的茅草纷纷挺起白花花的穗子,就像当年诸葛亮伐魏时的蜀兵手中的长戈与旌旗一样威武。小薇常常与小伙伴们三三两两跑到河边,像农人们收割玉米那样采摘一些芦秆做玩具。河边、村头、田野里,常常回荡着孩子们爽朗的笑声。小薇对于老家碾子坪的记忆,终止于七岁那年。她七岁那年的春天,爷爷和爸爸看到一些乡下人在镇上买地基盖房,他俩协商后,便也在镇上买了房地基。半年后,房子完工,小薇一家就迁居到镇上。稍后,老房子在镇上和村里“闲置旧房必须腾退复耕”的政策要求下,被拆除了。从此,他们就彻底成了城镇居民。

小薇听爷爷这样说了一番,心有感触。她想,现在,我们这些孩子,整天待在城镇里,只知道粮食是从粮店里来的,根本不了解粮食从耕种到收割,要经历那么多的环节和辛劳。原来,我们吃的白米细面,不仅吸收了不少阳光与雨水,也凝结了不少汗水和艰辛,真是来之不易!想到这里,小薇说:“爷爷,我想再仔细体验一下。”

爷爷说:“好样的,那你们好好地再体验一下生活。你俩继续打水吧,把那边的五六行辣椒秧苗全部浇一遍水。”

小薇爽快地答应了。她跟小刚继续去抬水,经过二十分钟的劳动,终于把那边的五六行辣椒秧苗浇了一遍水。姐弟俩累出了一头的汗水。

小薇姐弟用心地给辣椒苗浇水的行动,爷爷感到很满意,于是说:“小薇,爷爷帮你想到一个故事。”

于是,爷爷给小薇讲了一个他童年时代听到的哲理故事。故事讲的是财主儿子和佃户儿子斗智斗勇,佃户儿子起先经常被财主儿子欺负,但他用智慧把财主儿子折服了,后来,财主儿子竟然心甘情愿为佃户儿子背书包当随从呢。故事虽然年代远点,但是很吸引人,听到高兴处,孩子们兴奋得直拍巴掌。

04

小薇听了爷爷讲的第一个故事,连声说受到启发。小刚也听故事听得上了瘾,就让爷爷再讲一个故事。爷爷一时想不起来了,小薇忙给爷爷倒来一杯水,让他喝点水,歇息一下再讲。

爷爷喝了几口水,看到旁边的小刚拿出来一支毛笔想写大字,忽然想起来了一个故事。于是,爷爷绘声绘色地又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

小强是个小学生,听说班里好多同学学画画,他也想学画画。他先从画树开始,照着画册画了几棵树,觉得差不多了,就想画动物。他画了一只鸡,可是鸡的头和肚子始终画不好,不是胖了,就是鸡腿不在恰当的位置上。小强又画了一只大象,但是总觉得不好看,大象的眼睛和鼻子位置总是画不对。于是,小强放下笔,唉声叹气起来。

这时,爸爸从外面回来了,见小强不高兴,就问他怎么了。小强把心思说了。

爸爸笑笑,什么也没说,到旁边去了。

过了一会儿,爸爸又进来了,他拿着一根笛子,招呼道:“孩子,过来吧,听我给你吹曲子。”小强到了爸爸跟前,爸爸就给小强吹奏起一首曲子,刚吹奏了一会儿,爸爸放下笛子捞起一把胡琴,拉起另一支曲子来,刚拉了一段,爸爸又放下胡琴,取过一面小锣敲起来。

小强看爸爸一会儿吹笛子,一会儿拉胡琴,一会儿敲锣,一支曲子也没演奏出来,着急地说:“爸爸,你到底想给我表演啥呀?我什么曲子也没听出来呀?”

爸爸对小强说:“跟你学的啊,你不是也这样做吗?”小强不解地问:“我没有吹笛子拉胡琴呀?”爸爸说:“孩子,你画画不是也像这样吗?一会儿画树,一会儿画鸡,鸡还没画好,接着又去画大象,这样,啥也画不好呀。”

小强想了想,笑着说:“对呀!这跟我的表现一样呢。”

爸爸说:“孩子,你不是想当画家吗?那你就要从小处着手,先画树,画好了静态的,然后再画动态的东西。你一会儿想画这个,一会儿想画那个,反而啥也画不好。”

小强听了爸爸的话,恍然大悟。

这则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做事要专一,要循序渐进,才能成功。

爷爷讲完小强学画的故事,小薇和小刚互相看看,显然他俩都被故事中的哲理折服了。小薇说:“爷爷,您这个故事,太适合我们这些学生听众了。”

小刚听小薇这样说,立即鼓掌。

爷爷说:“看你们这样热情,是不是还要让我再给你们讲下一个故事呀?”

小薇一听爷爷这样问,知道爷爷心中早有准备了,马上回应道:“爷爷,我们当然有这个意思呀!那您歇歇,喝点水,再接着讲下一个吧。”说完向小刚示意,“小刚,快给爷爷端茶水来。”小刚立马跑进屋子,给爷爷端来了茶杯。

爷爷喝了几口水,正准备讲下个故事,奶奶又细又脆的声音传了过来:“小薇、小刚,跟你爷爷洗手准备吃午饭啦。”

小刚回道:“知道了,奶奶,今天吃什么饭?”

“油饼馍、花生稀饭,还有竹笋炒腊肉……”

小刚一听这么好的饭,转身就跑了。小薇看小刚跑了,今天的故事会,只好暂告一段落,跟爷爷回屋吃饭了。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