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自序

在平日里,我们偶然听到某一句含哲理的话,就觉得很在理,受到点化开了窍。当涉足哲学思想时,很多人都会感到枯燥难懂没兴趣。显然,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生活中的事多为不得已而为之,许多事由长久之后才能理解,但等到知晓明白又为时已晚。

可是,生活里不如意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其中有着人为的因素。这表明思想意识与社会存在之间发生了矛盾,使得人容易忽视自我反思,习惯于用常识规范自己的价值观,把谚语、格言、警句等作为行为准则。在日常生活中,常识主要表现为经验性,它有着狭隘性、保守性和极端性的特征。往往常识的价值观念容易使人产生错误的判断,它以否认矛盾的观点看待世界。显然,这是孤立静止、主观片面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甚至,人的头脑里还会出现主观臆造的东西,并主宰着自己的心理及言行举止。我国古代曾经传播过诸多唯心主义的思想,如王阳明主观唯心的表述,“心外无物”;而朱熹的客观唯心思想却认为,“理在事先”。因此,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起源和本质,一直是哲学争论的基本问题。

通常来讲,哲学是关于人的世界观的学问,就是每个人对世界的本质、各种事物和人际关系等所形成的自己总的看法。因为人是世上唯一能够自觉认识自我本能的存在,但又是最为复杂的矛盾统一体,所以在短时间里难以看清楚自己本性所需。因而在对世界上各种事物的观察中,人的根本观点要基于一种思考判断:在认识问题时,是物质存在决定大脑意识,还是精神意识先于客观物质。这就使得人的世界观截然不同。

因此,笔者在本书《手机世界的联想片段》一文中谈到VR(虚拟现实)技术,认为这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说明意识依赖于客观实在的物质性。因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感觉及思维只是意识的不同形态。当现实存在反映到人脑才会有思维意识,VR技术就是逼真模拟客观世界的场景,使人产生感觉、知觉,获得一种在全新环境中的沉浸式体验。所以,人的意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反映的产物。

哲学又是一门关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学问,既然它是对于自然及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人就要通过意识能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研究和掌握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当代哲学的主流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们与中国长期的实践探索相结合,形成了我们国家现在最为重要的意识形态,成为社会制度进一步完善的理论基础。同时,在实践中,我们还运用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揭示客观事物内部存在的矛盾,通过唯物论认识事物的本质,利用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针对城市住宅小区管理存在的难点问题,笔者在本书文章中提到,小区业主与物业管理者之间的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对于怎样认识清楚问题的实质,需要采取辩证思考的方法,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小区管理模式上还要有所创新。当小区业主自治后,需要用好物管资金,管理好小区,让业主放心。这都是哲学思想在现实中运用的结果。

当今社会发展趋于理性,要使哲学发展符合国情现状,我认为,当代哲学需要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继承和弘扬先贤哲人的思想智慧,这样才能显得合理有序并形成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符合新时代的需要。

首先,在中国人的生活里,传统文化仍然是一股活的力量。无论是在思维方式还是言行举止上,传统文化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而哲学则是深层次的传统文化。譬如道家老子“顺其自然”的观念,提醒人们顺应自然规律办事;儒家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便是国人为人处世的主要方式;还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等道理。虽然古代一些哲学辩证思想朴素直观,归结到某种具体的物质上看问题,但这些耳熟能详的传统哲学经典,早已根植于国人的思想深处,大家已经习惯在日常生活之中运用,它们还会不断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立身之道。

其次,由于某些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受到中西文化的交织影响,他们时常会产生错杂混乱的想法,部分人甚至会丧失社会伦理道德,导致信仰缺失或出现人生危机。

他们对固有的传统文化缺乏了解,或了解浮于表面,只看到其中陈旧的糟粕,难以触摸到传统经典的精神内涵。而且迷恋向往西方文化,却又因文化的差异性而精神萎靡不振,显得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因而,这些人明辨是非的能力低下,对现实生活感到迷茫和困惑,偏执的心态与变化的事态产生脱节,经常出现被矛盾笼罩着的不安的情绪。

还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普及,人们不但没有从烦琐现实中解脱,获得更多的轻松自由,反而被网络禁锢,被内心的烦恼所困。据说,现在我国有超过70%的人处于中度焦虑状态?由于人们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多,而对积累在内心的疑惑,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去寻求答案,或没有借助古代智慧给予解答,因此,焦虑症好像成为现代人的“通病”。

如何在纷扰复杂的社会里,看清楚自己的内心所需要的东西,对社会存在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显然需要具备一定的哲学头脑。

哲学是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学说,也是研究如何令人处于最佳状态的学问。比如《论语》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孔子思想被用来维持一个理性道德社会的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提出做怎样的人才是理想的,还告知做人的准则和信仰。可以说中国智慧博大精深,引导人们在传承中恪守伦理常道,从而逐渐地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观念。因此,可以说,哲学思想是人的精神家园的灵光闪现。

从一般意义上讲,哲学不仅是一种超越常识经验的思考,令人在反思中形成对事物的理性认识,遵循自然规律,并揭示事物内在的矛盾,而且可以通俗化,被理解为世俗哲学和日常哲学。世俗哲学是老百姓对社会问题的习惯看法,其中隐含了许多哲学观点,如对人情世故、情感归宿、喜怒哀乐的表达;而日常哲学主要是把哲学概念引入日常用语中,比如本书中描写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把品茶过程比喻为人的成长阶段,其语言中透着茶的哲理。

还有一点必须强调,就是中国传统哲学实用性的问题。在浩瀚的国学海洋里,提取一些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养分,运用古人的哲学思想“对症下药”,能帮助现代人解除精神上的烦恼和痛苦。诚然,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哲学,可以说是日用之学,它以追求人的理想生活为目的,表述了人的修身养性的基本哲理,其实用性已融入国人的精神世界。比如仁爱思想、君子品德、孝道礼仪等;又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意思是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强求别人去做。

我们姑且不谈论哲学深奥的理论,中国古代哲学又比较含蓄隐晦。为此,笔者在本书多篇散文随笔中,杂谈论事,要说清楚哲学的基本原理绝非易事。由于自己哲学理论的功底还不够,甚至在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上,会出现浅见及偏颇的观点,但绝不是故意混淆是非。

所以,针对当前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比如养生、住房、家庭装修、城市环境等,笔者结合对哲学理论的粗浅认识,运用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以及逻辑学、美学、伦理学等原理,并融进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解析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同时,采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和建议。

现如今,许多人感到哲学理论枯燥乏味,尤其是中国古代优秀典籍中含有的深邃奥妙的哲学思想,承载它的古时的语言文字又难以理解。为此,笔者尝试着采取通俗易懂的随笔杂谈的形式,尽量做到深入浅出地解释一些哲学思想及用语。

显然,这种含有哲学的小众题材的书籍,可能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读者看后能获得哪怕一丁点帮助,也着实会让我感到欣慰。

2020年7月19日写于井冈山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