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老街

茶陵老街

如今,老街依然保留着“终九总”格局。除了“三总”至“七总”的街道在民国时期稍微拓宽能通大型汽车外,其他街道的走向、长度、宽度都没变。

有着近八百年历史的茶陵老街,有至今保存完好的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茶陵古城墙;有近八百年的国宝级文物古迹茶陵铁牛;有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有五百多年历史,在茶陵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洣江书院;还有文庙、城隍庙、东门塔、进士长廊、梳妆台、三总桥,莲华庵、法华庵、定林寺等古迹和遗址;有一百五十余栋保持相对完好的古民居、古院落及明清时代的商铺……茶陵老街虽然没有云南丽江古镇那样艳丽迷人,但它有独特的真诚、淳朴和自然之韵味。

这些古迹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当属茶陵古城墙和茶陵铁牛。茶陵古城墙遗址总长为三千三百五十三米,集军事防御和堤防于一体,具有“城身表里皆石”的独特构造。城西至南一段约六百米的城墙是湖南省境内唯一保存完好的宋代始筑的古城墙,包括完好无损的西门迎湘门和南门迎薰门,也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和湖南省百景之一,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八百年来,它雄踞在这里,就像一位巨人忠实地守护着这方百姓。

和古城墙一样同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茶陵铁牛,位于洣水河畔古城墙旁。当年,县令刘子迈为杀水势修建城墙而铸铁犀,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浸润和熏陶下,这只铁犀在不知不觉中向内转化成一种力量和勇气的象征,一种勤劳勇敢、坚韧拼搏品质的象征,这便是人们常说的“茶陵牛”精神。也许是历史上的某种巧合,茶陵铁牛与茶陵人民在内在秉性上有着天然的相似。据清同治年间《茶陵州志》记载:茶陵人“其性决烈而劲直”“直而不屈”“朴而不华”且“农勤于耕,士勤于学”,这些个性特征正好吻合了牛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坚韧不屈、无私奉献的秉性,集中体现了“茶陵牛”精神。“茶陵牛”,如今成了茶陵人的自称,也成了株洲人、湖南人对茶陵人称赞的美誉。而茶陵县,也因此被称为“犀城”。

近八百年来,茶陵老街涌现了四十多位清官廉吏,他们有知州、县丞、学正、典史、茶陵卫守备等。他们有上级派来茶陵考核的,有升任的,有贬任的,有调任的,有以秀才身份被委任官职的。不管怎么来的,他们都来自外乡,与茶陵人民没有任何血脉亲情关系,但是他们却把这里的百姓当亲人,恪守着州衙戒石坊上的“清、慎、勤”三字箴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地方的不良风气,也为其他人做出了表率。

茶陵县自古以来学风浓郁,人文鼎盛,“茶陵学校于湖湘为盛”,连解缙都留下了“莫道秩溪无好景,五更犹听读书声”的诗句。近八百年来,从这块土地上走出了一百多名进士和刘三吾、李东阳、张治、彭维新四位大学士,成为有名的进士之乡,有“四相文章冠两朝”的美誉。一百多名进士中,没有一位贪官或奸臣。他们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心,勤政为民、廉洁奉公、刚正不阿、洁身自好。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如同群星闪烁,光耀茶乡。

近代历史上,从这块土地上,还走出了几十位将军,走出了共和国十几万威武的士兵,又成为有名的将军之乡。一代代人,他们的个性极其相似,血脉里都流着茶陵牛的气质。这只昂首卧伏、目光炯炯的铁牛和旁边的古城墙一起构成了这方民众的图腾,成为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个民间神物。

茶陵老街是古代封建社会地方政治文化中心的一个缩影,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是在中华民族深厚的儒释道文化基础上,在历代官员和地方绅士的影响下,与地方风土人情共同孕育而成的。它们是犀城的根与魂,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基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