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宗西

“只为黎庶岁丰稔,岂惜平生血汗耕。”这是2021年12月21日,我惊悉志新同志噩耗,挽诗中对其“一粒良种能造福千万苍生”而孜孜不倦追求的赞美。

我与志新同年出生,又和他同年在杭州高中毕业,并于同月同日同乘一列火车从故乡来宁夏永宁县插队当农民。我分在县农场,他分在胜利公社,由于志气相投,彼此相互关心,多有交流。我为他取得的每一项成就而高兴,也为他晚年被病魔折磨所揪心。悉他病逝,我不由在诗中悲叹:“噩耗飞来泪雨倾,长河紫塞放悲声。”

志新同志务农及从事育种工作终身,一辈子耕耘在这块绿色黄土地上,由一名知青成长为小麦育种专家,从一名农工到当选新中国最美奋斗者。他在县农牧局管辖的副科级事业单位(永宁县良种繁殖场)岗位上捧回了国家级大奖,许多人感到不可思议,更有人说他运气好。但理性思考者都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道酬勤,有志者事竟成。他取得的每一项科研成果都不是偶然的,而是锲而不舍、上下求索、努力拼搏的必然结果。

志新同志来宁夏时,就下定了一辈子在宁夏当一个有文化知识新农民的决心,且知行合一,泰山压顶不弯腰,惊涛骇浪不低头,心无旁骛地将自己一身足迹镌刻在塞上大地。

他善于学习,在插队时就刻苦钻研农业知识,与其他杭州知青一起研发了5万公斤菌肥,解决了麦子缺肥之需。到良繁场后,他自学了农业大学相关专业的全部课程,做了近百万字的读书笔记,使自己尽快从外行转为内行。他还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遇事不耻下问,四处拜师学艺,为事业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激烈的人生和市场竞争中,他养成了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乐于钻研,学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的工匠作风,力求将每件事做到极致,创造了宁春4号四十年久种不衰的奇迹。

他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有超前的创新思想和系统思维,善于总结前人经验,能敏锐发现问题的要害,处事严谨周到,不墨守成规,勇于开拓进取,使宁春4号育成至审定时间从12年缩短为8年,便很快在广袤的春麦种植区推广,累计种植面积愈1.5亿亩,增产超150亿公斤,麦农增收达300亿元,为麦农脱贫和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辈子农民和农业科技工作生涯,不仅锤炼了他不怕苦不畏难的坚强意志,更使他切身感受到地中刨食农民兄弟之不易,对农民充满了感情、尊重和敬意,把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难题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

长期在基层摸爬滚打经历,使他十分清楚底层人民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爱什么?恨什么?因此,他总结出廉洁聚人、律己服人、身正带人、无私感人的十六字基层工作法,团结带领团队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成就了大业,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小麦育种专家誉为:“宁春4号的选育,是绿色革命、穿梭育种的典范,其经验值得认真总结”;被我国小麦育种界泰斗、中科院院士庄巧生赞为:“不愧为同类中的佼佼者”。

“麦浪万顷仓廪实,沧桑七秩家国情”。志新的一生是壮美的,他创造的业绩是感人的,他清心寡欲、公而忘私的灵魂是高尚的,他的精神象其培育的种子一样在这块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本书作者黄自强同志也是来永宁插队的杭州知青,照他的话说也是一趟火车拉到宁夏的,同样为我们知青中的佼佼者,只不过他后来一直奋斗在工业和基本建设战线,至今仍生活在宁夏。他对我讲,是被裘志新高尚的人品、意志、情怀深深打动,所以不顾年逾古稀,眼花耳背,多种疾病缠身,四处奔走,采访有关人物,收集大量资料,夙兴夜寐,饱含激情写就了这部纪实文学,用文字为裘志新画了一幅存世肖像。该书二稿黄自强是重病手续后在病房中一字一句修改的。因此,看了作品我既被裘志新同志的崇高精神所打动,又被作者的创作激情和辛勤付出而感动。我深信,此书必将成为年轻一代成长、成才并走向成功的励志之作;也为乡村振兴和宣传宁夏、热爱宁夏、创业宁夏、把宁夏建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了一份宝贵而生动的精神食粮。

是为序。

2022年4月

(项宗西,系杭州支宁知青、九届宁夏政协主席、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顾问。)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