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绪论

高考,指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全称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作为新中国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一直深受全社会关注。长期以来,国家及各级政府也都高度重视高考工作。迄今为止,高考制度依然深入人心,已经风风雨雨地走过了六十年的历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新课标),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各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考试大纲》),结合国内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高考语文试卷确定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个部分。其中,必考内容包括“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四个方面,选考内容包括“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两个方面。

本书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高考语文试卷“语言文字运用”类全部考题的计量分析和研究。

一、发展历程

高考语文卷语言题的发展,根据考试内容、分值、题型、组织形式等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一)酝酿起步阶段:1952~1959年

在1949~1951年,即新中国建立最初的三年,百废待兴,高考也处于酝酿时期,尚未设立和开展。直至1952年,新中国正式开始通过高考这一形式,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优秀高中毕业生到大学去深造,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标志着新中国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的正式开始。

1952~1959年,最初开设高考的这一阶段,语文试卷实行百分制,以“作文”为主要考查形式,占总分的50% ~70%。“语言文字运用”是除作文之外最重要的考查内容,包括选词填空(含成语)、标点、修改病句、更换词语、解释词语、指出辞格等,占总分的12% ~20%。另外还有阅读类考题、文言文翻译和标点类考题、文学常识简答类考题等。这一时期的考题为后来的语言文字运用类高考题打下了基础。

(二)探索阶段:1960~1965年

这一时期的语文试卷总分是200分,试题仅有“作文”和“文言文阅读”两部分,分别占总分的一半。本阶段没有语言文字运用的考题,也没有现代文阅读等类型的考题。究其原因,是由于之前的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而导致的全国性粮食短缺,使人们不愿触及吃不饱肚子的现实生活,反映在高考试题中,就是完全回避现代语言文字以及现代文阅读的考核。

(三)停滞阶段:1966~1976年

1966年5月开始至1976年10月结束的“文化大革命”,使高考整整停滞了11年之久,不仅耽误了一代青年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且使中国科技、教育、经济等各个方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全球落后位置。

(四)恢复及改革阶段:1977~1989年

1977年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同时也拉开了高考改革的大幕。无论在高考的组织形式上,还是在考试内容上,这一时期始终处于变化调整状态,特别是语文试卷,没有哪两个年份的题型是完全一致的,总分也不固定。具体到语言文字运用题,不仅每年的题型有变化,所占的分值亦年年不同,1978年最多,达到45分,占总分的38%;1985年最少,仅8分,占总分的7%,其他各年基本处于总分的20% ~30%范围中。

这一阶段,语言文字运用题的题型较前大大地丰富了,有标点、填字、填词语(含关联词和成语)、修改病句、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改写句子、句子衔接等。考题已经开始注意对考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考查和题型的创新,表明高考在考察学生能力方面有了质的飞跃,从以基础知识为重点开始向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转变,提升了对学生语言知识和能力考查的层次,这为后来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单独设立奠定了基础。

(五)成熟阶段:1990~1998年

在这个阶段,国家考试中心制定了《考试说明》,规定了语文学科考查的知识能力要求和基本题型,从而使高考命题有了现实依据。同时国家开始推行标准化考试,语文试卷全国统一命题,试卷分为Ⅰ、Ⅱ两卷。Ⅰ卷为选择题,机器批阅,包括语言文字知识、现代短文阅读、文言文阅读;Ⅱ卷为非选择题类,人工批阅,包括语言文字应用、现代文阅读、古典诗词鉴赏与背诵、作文。其中, 1990~1992年语文试卷总分为120分,1993~1998年调整为150分,此后一直都以150分作为标准。

这一阶段的语言文字运用题,由侧重于考查现代汉语言基础知识向侧重于考查语言运用能力过渡,考查内容也逐渐趋于稳定,主要是字音、字义、字形、词语及成语、层次分析、病句辨析、标点符号、语言连贯等。考查方式更为灵活,有些传统题型以新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语病题以广告语纠错、应用文纠错等形式呈现,句子衔接题以续写的形式呈现等。同时出现了一些新题型,如话语转述、介绍实物用途、便条、广告语、仿写句子、概括标题、扩写等。在选择语言材料时,也越来越贴近生活,贴近中学生实际,并努力渗透到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这一时期的高考语文卷语言文字运用题体现出探索变革、力求创新的特点。

(六)自主命题阶段:1999年至今

1999年,上海市高考单独自主命题,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又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至2014年,全国已经有18个省、直辖市高考自主命题,其余非自主命题的各省市仍采用全国统一命制试卷。语文试卷总分均为150分。除上海卷外,全国及各省语文卷普遍都涵盖“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四个板块。除作文满分60分,占语文卷总分的40%之外,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的考题总量一般占总分的近20%,与其他各板块内容基本持平。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在这一阶段表现出异彩纷呈、稳中求变的特点。整体来看,对语言基础知识识记的难度降低了,突出了常用性,但对语言应用和表达能力的要求提升了,强调了实用性。设题注重在语境中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和表达能力,因此整体难度有所提高。试题正式分立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大的题型,分别位于Ⅰ卷和Ⅱ卷中。选择题侧重于语言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应用,主要考查字音、字形、词语、成语、标点、病句等;非选择题侧重于语言应用和表达,试题形式丰富多样,各有侧重,富于创新,主要考查语言运用是否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