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简介

神农氏 生卒年不详,中国农业和医药的创始人,后被尊为中药治病之祖、农业之神。神农氏曾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一说神农氏即炎帝。

亳州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神农氏后裔的居住地。周初,武王克殷,褒封神农之后于焦 (今亳州市谯城区),焦遂成为神农后人的居住地。明代,亳州城仍建有神农衣冠冢。清光绪年间,亳州城东北隅,砂礓坑神农衣冠冢南边,还建有神农坊,是一座纪念神农氏的青石牌坊。

生卒年不详,古五帝之一,古代部落首领。相传为黄帝的曾孙,尧的父亲。商代卜辞中以帝喾为高祖。帝喾号高辛氏,居亳,即今亳州谯城区。唐 《元和郡县志》云: “高辛氏故城在谷熟县西南四十五里,帝喾初封于此。”西汉孔安国曰:“亳郡,高辛氏之所都也。” 《史记》载:帝喾 “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曹植曾作 《帝喾赞》以颂之:“祖身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泽曰明。”北周大象元年 (579年),因南兖州 (今亳州市)地处古南亳之域, “遥取古南亳之名以名州”。改南兖州为亳州。亳州之名始传于世。

商成汤 生卒年不详。子姓,原名履,又称武汤、武王、天乙。商族部落首领,商朝的建立者。

夏朝末年,商族逐渐强大,而夏桀暴虐无道,丧失民心。桀畏汤势强大,召汤入夏,囚于夏台。后汤得释,广施仁政,受到民众爱戴,归顺者日众。汤又选任贤能,举任奴隶出身的伊尹为右相,辅佐国政,并接受他的建议,把都城建在居高临水、土地肥沃的南亳之地 (亳州古属南亳),植桑种麻、发展生产、繁衍人口,积聚力量准备灭夏。后陆续攻灭邻近的葛国 (今河南宁陵北)与夏的联盟韦 (今河南滑县东南)、顾 (今山东郸城东北)、昆吾 (今河南许昌东)等。汤经过11次出征,成为强国,并一举灭夏,建立商朝。都南亳,后迁至西亳 (今河南堰师)。亳州之 “亳”由此得名。亳州城东北涡河北岸有汤王墓,记载见于 《皇览》。汉建平元年 (公元前6年),汉哀帝遣御史长卿拜谒。曹操宗族墓出土的字砖中有 “谒汤都”铭刻,为汤都南亳之一力证。

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生活于春秋后期,楚国厉乡曲仁里 (今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姬揣李村)人,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史 (亦称柱下史,为管理藏书的史官)。后周室衰微,他辞官返里,修道德,以无为务。老子学识渊博,孔子曾向他问礼。后来孔子对他的弟子说:“我知道鸟能飞,鱼能游,兽能走,但不知龙能乘云上天。我今天见到老子,他的学问道德莫非像龙一样高深而不可测吗?”后来老子西游至函谷关,关令尹喜留其著书,遂著五千言 《道德经》上、下篇,其后不知所踪。

在 《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并意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对立面的互相转化以及有无相生的道理,提出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针对当时社会不公平现象,指出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所以他提倡 “知足”“寡欲”“绝圣弃智”“无为而治”,甚至幻想人类社会能回到 “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中去。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老子一生精研道德,讲学授道。亳州城内的道德中宫相传为其授道之所,门前的问礼巷相传为孔子问礼处。近年,安溜集亦发现“问礼宫”石刻。后人为纪念这位先哲,建有老祖殿,常年祭奉。

生卒年不详,殷朝商纣时期的诸侯,封地在亳州城西南20公里的梅城。纣王无道,迷恋酒色,又苛刑罚、厚赋敛,民怨沸腾。梅伯忠直,入朝面谏纣王,不听,欲再谏,同僚曰:“王不可逆,逆则祸身。”梅伯曰:“只要王听正言,使国泰民安,我身受俎醢,也在所不惜。”于是,数谏纣王。纣王怒而杀之,俎醢其身。

楚灵王 (?—前529年) 名围,楚共王次子。他杀侄儿楚王郏敖,自立为王,是为灵王。即位后改名虔。楚灵王好大喜功,初得志,便有称霸中原的野心。周景王七年,灵王三年 (前538年),即约会列国诸侯到楚国申地会盟,结果很多诸侯国都不理他。他穷兵黩武,连年攻伐,灭陈、蔡二国,又攻打吴国,失败后又进兵徐国,以威胁吴国。他亲自率军驻兵乾溪 (今城父故城南),在那里大兴土木,修建一座宏伟的宫殿,名章华宫。苑阔四十里,中建高台,台高三十仞,名望花台,因其高大,人登到台顶要休息三次,故又名曰 “三休台”。台周围修建大量亭台楼榭,极尽华美。灵王召天下女子细腰者入宫侍之,因此章华宫又称 “细腰宫”。宫院落成后,灵王召列国诸侯前来庆祝落成。此后,他便在此享乐,不思返都。周景王十六年,灵王十二年 (前529年),灵王弟弟弃疾,在京城发动政变,自立为王,是为平王。平王派人到乾溪去,布告楚兵:“现在国家已经换了新君,早归者原职不变;晚归者要获劓刑;继续依附灵王的,夷九族。”官兵闻讯,散去大半。不一日,所剩无几。灵王见大势已去,吊死于臣申亥家中。申亥二女原许灵王为妃,灵王过世后,自愿陪葬灵王。今城父有二女孤堆,即二女之墓。

楚太子建 生卒年不详,楚平王之子,名建,字子木。周景王二十二年,楚平王六年 (前523年),楚平王命太子建居城父守北方边陲,派奋扬为城父司马,伍奢辅佐太子。少傅费无极为讨好平王,建议为太子建操办妻室,平王派其入秦求婚。秦哀公认为楚国强大,应该搞好两国关系,于是就将堂妹许配太子建为妻。费无极向平王极言秦女美貌,平王心动,待秦女入楚后即被平王霸占,以侍女充秦女嫁太子建。这就是流传在城父一带的 《金顶轿换银顶轿》的故事。事后费无忌唯恐太子建发觉,便向平王进谗言,说留太子建必为后患,伍奢深知内情,向平王直言进谏,几乎全家惨遭杀害,仅其子伍子胥逃亡吴国。不久,费无极又进谗言,说太子建已知此事,准备在城父谋反。平王遂命奋扬将军诛杀太子建。然而奋扬将军却放跑了太子建,并自缚向平王请罪,说:“我知道太子无罪,故意放走了他。我以我命救他一条命,为大王留下一条血脉,值得!”平王很受感动,说:“念你忠诚,我不杀你,还回城父守边去吧!”后,太子建在流亡途中,被郑国所杀。

伍子胥 (?—前484年) 名员,春秋楚城父 (今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人。其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太子建太傅,子胥随父与太子建居城父。奢因受太子少傅费无极谗害,与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所杀。太子建和伍子胥先后逃到宋国,又一同奔往郑国。太子建被郑国诛杀,子胥带太子建之子逃到吴国。

伍子胥在吴国结识了吴王僚的堂兄公子光,他们借吴国兴兵伐楚的机会,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继立为吴王,改名阖闾。伍子胥遂为阖闾重臣。

吴王阖闾九年 (前506年),以孙武、伍子胥为将,出兵伐楚。吴军在汉水大败楚军,攻入楚国郢都。其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肾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被杀之仇。吴国用子胥、孙武之谋,两破强楚,南服越国,北威齐、晋,成为诸侯中一霸。

阖闾十九年 (前496年),阖闾乘越国举丧,出兵伐越,败于姑苏,受伤而亡。太子夫差立。夫差二年 (前494年),兴师伐越,在夫椒大败越师,越国请和。伍子胥主张乘胜灭越,以绝后患。太宰嚭主和。吴王拒绝伍子胥的主张,采纳了太宰嚭的意见,与越国议和休战。伍子胥叹息说: “越国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后,吴国的宫室恐怕要成为池沼了!”

夫差七年 (前489年),吴国伐齐。伍子胥以为越国是吴国的大患,如果吴国对齐用兵,越国就会坐收渔利。吴王拒绝了伍子胥先除越患的建议,在艾陵大败齐师。从此吴王疏远了子胥,更不采纳其计谋了。

夫差十一年 (前485年),吴王再次出兵伐齐,并与越国结盟联军。伍子胥劝谏夫差放弃伐齐,先伐越,不然将后悔莫及。夫差又一次拒绝了伍子胥的建议,派伍子胥出使齐国。太宰嚭进谗,说伍子胥自以为是先王的谋臣,因不被重用,心怀怨恨,依托齐国企图反吴。吴王听信谗言,派人送去 “属镂”宝剑,要伍子胥自杀。伍子胥自杀之前,对其门客说:“我死之后,请把我的眼睛挖出来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越国灭吴。”他死后9年,吴国果然为越所灭。

生卒年不详。字季兴,沛国谯 (今亳州市谯城区)人,东汉著名的宦官。东汉安帝时 (107—125年),他入宫为宦官。邓太后认为他年轻、温顺、忠厚,选他陪伴太子 (顺帝刘保)在东宫读书。由于他为人恭谨,很受太子的喜爱。顺帝即位后,他升任中常侍。顺帝死后,冲帝、质帝先后以童年即位。质帝被大将军梁冀毒死,梁太后与梁冀迎立桓帝。曹腾因参与决策有功,被封为费亭侯,任大长秋,加特近。

曹腾在宫中30余年,一直忠于职守,而且推荐贤能。经他举荐而位至公卿者多人。

腾死后,子嵩袭爵为侯。魏明帝太和三平 (229年),追尊曹腾为高皇帝。

《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和 《后汉书》均载有 《曹腾传》。

(?—前186年) 字子房,城父 (今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人,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 , “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

张良的祖父和父亲相继为韩国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韩亡于秦后,张良出于国仇家恨,图谋复韩。他结交义士、刺客,在博浪沙 (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狙击秦始皇失败,便更名改姓,避难下邳 (今江苏省睢宁县北)。从此他熟读兵书,精研韬略,等待时机,以展大志。据 《史记》载,张良在下邳遇黄石公,由于他态度虔诚和不耻求师,得传 《太公兵法》。

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张良聚众投奔刘邦。他不忘复韩,不久离开刘邦,游说项梁立韩国贵族为韩王,他任司徒,后韩王为项羽所杀,张良复投刘邦。此后他忠心效命刘邦,成为重要谋士。楚汉相争时,张良以其深谋远虑,精通战略,成为刘邦的心腹军师。汉朝立国后,刘邦封张良为留侯。张良传记载于 《史记·留侯世家》和 《汉书·张良传》。

(?—208年) 名旉,字元化,沛国谯 (今亳州市谯城区)人,东汉末杰出的医学家,被时人尊为 “神医”。

他精研岐黄,行医民间,足迹遍及黄淮各地,远至广陵 (今江苏扬州)、山阳 (今山东金乡县西北)、许都 (今河南许昌)等地,深受民众爱戴。

华佗在医学、医术、医药上造诣精深,有多方面的成就,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无不精通,对外科尤为擅长。他创用麻沸散,给患者全身麻醉后,做腹部大手术。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应用麻醉剂进行全身麻醉实施手术治疗的案例,比西方国家早1600多年。

华佗重视疾病的预防,强调防病之本是锻炼身体。他创编的“五禽戏”既健身又治病,对世界运动医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被誉为是中国医学对世界人民的重大贡献。

华佗主张有教无类,凡学者必教之,凡教之无隐藏,他授徒众多,使其医学成就得以传世。华佗的传记载于 《后汉书》和 《三国志·魏书》。

夏侯渊 (?—219年) 字妙才,沛国谯 (今亳州市谯城区)人,其夫人为曹操之妻妹。曹操在家乡,受某一案件的牵连,夏侯渊代其担责。后经曹操设法营救,才得以免祸。

夏侯渊跟随曹操起兵,作战勇猛,曾任别部司马、骑都尉,后升任陈留、颍川太守。建安五年 (200年),夏侯渊为督军校尉。建安六年 (201年),夏侯渊和张辽奉命率军出战,击降昌稀,以功拜典军校尉。建安十六年 (211年),从曹操西征韩遂、马超。同年十二月,曹操引军东还,留夏侯渊督朱灵、路招等镇守长安。他击败盘踞于终南山的刘雄,收降其众,又攻破鄠县 (今陕西户县),斩杀马超余党。夏侯渊以平定关中之功,受封博昌亭侯。建安十八年(213年),马超率羌胡之众,攻陷冀城 (今甘肃天水市西北)。夏侯渊率军救冀城,迎战马超失利,驻屯兴国。次年,马超围祁山,夏侯渊出其不意,大败马超,尽收其兵马器械,并收复陇上诸县。接着,夏侯渊进军显亲 (今甘肃秦安县),大败韩遂,占据洛阳。同年,夏侯渊率军攻克袍罕 (今甘肃临夏东北),斩杀宋建。之后,派张郃渡过黄河,进入小湟中 (今青海东北湟水两岸之地),降服河西诸羌,平定陇右。为此,曹操下令褒奖,称夏侯渊像老虎那样横行关右,所向无敌。

曹操平定张鲁之后,以夏侯渊为征西将军,令其镇守汉中。建安二十三年 (218年),刘备进驻阳平关,夏侯渊与刘备相拒逾年。次年春,刘备南渡沔水,结营定军山。夏侯渊率军来攻,刘备令黄忠居高临下,奋勇冲杀。渊军大败,本人亦为黄忠所杀。

《夏侯渊传》载于 《三国志》。

夏侯惇 (?—220年) 字元让,沛国谯 (今亳州市谯城区)人,夏侯渊之族兄。

夏侯惇14岁时,从师学习。有人污辱他的老师,被他杀死,由此以勇猛闻名于乡里。

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将领之一。汉献帝初平元年 (190年),曹操与袁绍等起兵讨伐董卓,曹操任奋武将军,夏侯惇为司马。曹操为兖州牧时,夏侯惇为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曹操东征陶谦,留夏侯惇守濮阳。以后,夏侯惇随曹操征讨吕布,收复兖州诸城。其间兖州之战,夏侯惇左眼为流矢所伤,战后,任陈留、济阴二郡太守,加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时值大旱,夏侯惇率军民阻断太寿河水,筑陂塘灌溉农田,百姓受益。不久,调任河南尹。曹操平定河北后,夏侯惇为曹操镇守后方,立下功劳,升伏波将军,仍兼任河南尹。建安二十一年 (216年),夏侯惇随曹操东征孙权。归来时,曹操留他和曹仁、张辽带兵屯驻居巢 (今安徽巢县西南),以防吴兵。建安二十四年 (219年),关羽围樊城,夏侯惇随曹操南征关羽,驻军摩陂 (今河南郏县东南),被授予前将军。曹操死后,魏文帝封夏侯惇为大将军,几个月后,夏侯惇因病去世。

夏侯惇一生虽多在军旅,但仍不忘治学。他常亲自迎师,虚心求教。他为人大方、生活俭朴,所得赏赐全部分给将士。一生不置产业,至死家无余财。

夏侯惇传记见于 《三国志》。

(155—220年) 字孟德,沛国谯 (今亳州市谯城区)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曹操祖父曹腾,是东汉地位显赫的宦官。父曹嵩,官至太尉。曹操自幼机警,既长,喜结交名士。20岁时,受州郡举荐,以 “孝廉”为 “郎”,授洛阳北部尉。在任期间,造五色棒悬于尉廨门上,有犯禁者,不论地位高低,皆棒杀之。后迁顿丘令,征拜议郎。灵帝光和七年 (184年),改任骑都尉,随皇甫嵩镇压颍州黄巾军,迁为济南相。中平六年 (189年),操与袁绍讨伐董卓,在荥阳沛水一带为卓将徐荣所败。初平元年 (190年),赴濮阳镇压黑山农民义军,被袁绍表为东郡太守。初平三年 (192年),操进军兖州镇压青州黄巾军,领兖州牧,先后收降黄巾军30万,把其中精锐者编为青州兵,成为他以后逐鹿中原的主力军。曹操扩充了军力之后,连续征伐陶谦、吕布,皆捷。于建安元年 (196年),迎汉献帝都许县,受封为大将军、武平侯。从此,曹操大权在握,号令四方,灭吕布,破袁绍,征乌桓,统一了中国北方。

建安十三年 (208年),曹操亲率军大举南下,与孙权、刘备大战于赤壁 (今湖北省蒲圻县境内),曹军大败。建安十六年 (211年),曹操击败马超、韩遂,夺取关、陇 (今甘肃省一带),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后,曹操由汉中进攻刘备亦告失利,统一中国的壮志终未实现。建安十八年 (213年),曹操晋封为魏公。建安二十一年 (216年),晋封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 (220年),曹操病死洛阳。其子曹丕代汉建魏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曹操传 《武帝纪》载于 《三国志·魏书》。

(168—223年) 字子孝,沛国谯 (今亳州市谯城区)人,曹操的堂弟。少年爱好弓马射猎。东汉末,天下大乱,曹仁聚众千余人,征战于淮泗之间。

曹操起兵,曹仁奔随之,为别部司马。以后跟曹操攻陶谦,战吕布,击张绣,败袁绍,有勇有谋,屡立战功,成为曹操的著名战将。后任征南将军,屯兵江陵,和吴将周瑜对峙。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率兵固守樊城,与蜀将关羽相拒。曹丕称帝后,拜曹仁为车骑将军,都荆、扬、益州诸州军事,其后又晋封为陈侯,升任大将军、大司马,屯兵合肥,抗拒孙权。黄初四年 (223年),曹仁病死,谥曰 “忠侯”。

曹仁传记载于 《三国志》。

(187—226年) 字子桓,沛国谯 (今亳州市谯城区)人,曹操次子,三国时魏王朝的创建者。

丕少时好弓马,诵诗、论。及长,熟读 《史记》”“《汉书》;诸子百家之言,无不毕览。他生于战乱年代,青年时便随父征战。建安十六年 (211年),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在兄弟二十余人中,曹丕文才不如曹植,智慧不如曹冲,骁壮不如曹彰,但他志高意远,善于笼络人心,讨好曹操;处世谨慎,为左右敬重,终于在建安二十二年 (217年),被曹操立为嗣。曹操死后,丕袭魏王、丞相。黄初元年 (220年),曹丕代汉称帝,为魏文帝,都洛阳。

曹丕一生注重政治和文学。在政治上,他比较保守,用人上不再 “唯才是举”。他推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巩固士族门阀的特权,形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官僚体制。为实现南北统一,他曾两次出兵伐吴,一次在黄初五年 (224年),因江水盛涨,未能如愿;一次在黄初六年 (225年),因天寒结冰,舟师不可入江,只好作罢。在文学上,他著作甚丰,成就卓著,是建安文学的积极创作者和热心倡导者。他的 《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文学评论专著。其诗、赋在形式上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细腻,代表作 《燕歌行》二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形成有重要贡献。

曹丕传 《文帝纪》见 《三国志·魏书》。

(160—230年) 原琅琊开阳 (今山东临沂北)人,后迁于谯县。汉灵帝光和二年 (179年),被曹操纳为妾。后生有曹丕、曹植等兄弟4人。曹操被封为魏王后,立卞氏为王后;曹丕称帝,尊她为皇太后;曹叡即位,尊她为太皇太后。

卞氏原出身穷苦,后虽身居高位,但自我约束甚严。她常告诫外戚遵令守法,若有犯法者,罪加一等,勿望宽恕。她对自己的孩子严加管教。曹植在她的儿子中年龄较小,却才华出众,特别受她喜爱。曹丕称帝后,一次曹植犯法,被官吏弹劾。曹丕认为曹植为太后所钟爱,就派太后的侄子拿着大臣议罪的意见去见太后,试探她对此事的态度。卞氏说:“想不到这孩子能做出这样的事来。你回去告诉皇帝,不能因为我的缘故败坏法度。”

卞氏生活节俭,不尚华丽。她不用奢侈的物品,所用器物都涂上黑漆。成为皇太后以后,她说: “吾事武帝四五十年,行俭日久,不能自变为奢。”

(?—232年) 字子廉,沛国谯 (今亳州市谯城区)人,曹操的堂弟。

汉献帝初平元年 (190年),曹洪随曹操起兵伐董卓,在荥阳汴水与卓将徐荣激战,曹军大败,曹洪舍生忘死救曹操脱险。这次战败,曹操几乎全军覆没。曹洪回家后,倾家资募兵数千,使曹军复振。兴平元年 (194年),曹操东征徐州。曹洪率军在前,攻占东平、范县,聚集粮食保证供应。曹洪又随曹操回师,在濮阳击败吕布,据守东阿,收复济阴、山阳、中牟、阳武等10余县,立下战功,拜鹰扬校尉,迁扬武中郎将。建安十三年 (208年),曹洪随曹操南征刘表,击败刘表军于舞阳、堵阳、博望一带,立下新的战功,升迁为厉锋将军,封国明亭侯。后拜都护将军。曹丕称帝后,封曹洪为骠骑将军,进封野王侯,后徙封都阳侯。明帝即位,拜曹洪为后将军,复任骠骑将军,改封东城侯。曹洪于太和六年 (232年)病卒,谥号 “恭侯”。

《三国志》载有 《曹洪传》。

(192—232年) 字子建,沛国谯 (今亳州市谯城区)人,三国时杰出的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是曹氏兄弟中文才最高者。

曹植少年时聪颖机敏,十多岁即可写作诗文。邺城铜雀台新成,曹操命诸子登台作赋,曹植援笔立成,曹操异之。所以在众兄弟中,曹植备受曹操宠爱。曹操几度欲立其为嗣君,但由于曹植清高孤傲、行为放任,饮酒无度,且违反规禁,招致曹操不满,最终导致曹操震怒,遂绝立他为嗣之念。建安十六年 (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 (214年),改为临淄侯。曹丕称帝后,曹植备受猜忌和迫害,屡被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几度欲杀曹植,据说曾逼曹植七步成诗,结果逼出了传世佳作 《七步诗》。曹丕死后,其子曹叡即位,对曹植依旧猜忌冷漠。曹植长期忧郁,年42岁而逝。

曹植是建安文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前期的一些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汲取营养,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表达理想抱负。诗的基调开朗豪迈,辞情慷慨,俊逸刚健,如 《送应氏》《白马篇》等。后期的作品多反映自己受压抑的苦闷心情,有些诗掺杂着较浓厚的悲观、厌世乃至绝望的思想,笔调灰暗阴沉。曹植的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练,词采华茂,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曹植也善辞赋和散文,其 《洛神赋》文情兼美,且富于神话色彩,是建安时期抒情赋的代表作。其散文《求自试表》,结构严谨,文笔流畅,亦为传世名篇。曹植的著作,宋代辑有 《曹子建文集》,近人黄节撰有 《曹子建诗注》。

《曹植传》载于 《三国志》。

生卒年不详,字仲康,沛国谯 (今亳州市谯城区)人,是曹操手下著名的猛将和卫士。

许褚身体魁伟,容貌雄毅,勇力过人。他曾聚宗族数千家,抗击黄巾军。据传一次手拽牛尾,牛倒退百步。

建安二年 (197年),许褚率部归附曹操。曹操初见他,即赞曰:“吾之樊桧也!”当天就任他为都尉,做贴身卫士。后许褚任曹操宿卫,出入同行,不离左右,事操忠心耿耿。曾随曹操攻张绣,击袁绍,阻马超,以勇猛驰名,在曹营号称 “虎痴”。许褚为人质朴庄重,沉默寡言,铁面无情。一次,某宗室重臣从外地回来拜见曹操,在殿外遇到许褚,要同他讲话,许褚断然拒绝。许褚说:“你虽是重臣,但驰守在外;我是内臣,有话当众讲,干吗私下说?”曹操对许褚十分厚爱,封其为关内侯,拜武卫中郎将,又升中坚将军。曹操死后,文帝曹丕封许褚为万岁亭侯、武卫将军,统领禁军。明帝即位,进封他为牟乡侯。许褚病卒后,明帝下诏褒奖其忠勇,并封其子孙为关内侯。

《三国志》载有 《许褚传》。

(205—239年) 字元仲,沛国谯 (今亳州市谯城区)人,曹丕长子,即魏明帝。

曹叡少年聪慧,深为曹操所钟爱。曹操朝会、饮宴时,都把他带在身边。曹叡15岁封武德侯,黄初二年 (221年)为齐公,翌年为平原王。黄初七年 (226年),曹丕病重,立叡为太子。是年,曹丕卒,曹叡继皇位,称魏明帝。

曹叡口吃少言,深沉、刚毅、明察、果断。黄初七年 (226年)八月,孙权乘魏国国丧,亲率大军攻江夏郡。太守文聘据城坚守。大臣都主张发兵援救,他却说:“孙权习于水战,所以敢于下船强攻,是希望乘我之不备。现在已与文聘相拒,攻与守的形势大不相同,他终不敢久留。”果然不出他之所料,孙权很快就退走了。太和二年 (228年),诸葛亮出岐山攻魏,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降蜀,关中震动,朝野恐惧。朝臣不知如何对付,曹叡非常镇定地说:“诸葛亮恃险固守,不易进攻。现在他自动来了,正符合引出敌人的战术。打败诸葛亮是一定的了。”于是,他派右将军张邵率步骑五万迎战,果然大败蜀师,并收复了安定等三郡。

曹叡在位,注重法理。他诏令设置律博士,改革汉法,制定新律。又下令删简死刑条款,减少死罪;除死刑外,可以用财赎罪;减鞭杖之刑,以免屈打成招。曹叡还用心制诗度曲。他征召文士,置于崇文馆,鼓励其进行文学创作。曹叡能诗文,善乐府,与其祖父曹操、父曹丕并称魏之 “三祖”。清代辑有曹叡散文两卷,近人黄节著 《魏武帝魏文帝诗注》,后附有曹叡诗13首。

景初三年 (239年),曹叡病卒。”“《三国志·魏书》有 《明帝纪》。

(?—249年) 字昭伯,沛国谯 (今亳州市谯城区)人,曹操的族孙。

魏明帝时,曹爽为散骑侍郎,迁城门校尉,后加散骑常侍,又转武卫将军。景初三年 (239年),魏明帝病重,拜曹爽为大将军,掌管军事,与太尉司马融共辅幼主。魏明帝卒,曹芳继位,加曹爽为侍中,封武安侯,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曹爽受魏明帝遗诏与司马懿共辅朝政。曹爽以何晏等人为心腹,向司马懿争权,开始,以曹爽为首的政治集团几乎掌管了朝廷的军政大权。司马懿因权力被剥夺,便称病不问政事。这时,曹爽骄横朝廷,贪图奢华,用皇帝的珍宝充斥其家。他终日与何晏等人饮酒作乐,甚至私唤宫女为自己歌舞,并树立自己的威望。曹爽于正始五年 (244年),兴兵伐蜀,招致惨败,使朝中不满,给司马懿以反击之机。

正始十年 (249年)正月,曹爽随曹芳谒高平陵。司马懿留守京都,乘机发动政变,逼迫郭太后 (魏明帝之妻)下令免除曹爽兄弟等人职位。曹爽等人不甘失败,暗中进行活动,被司马懿以 “阴谋反逆”的罪名诛杀。

《三国志·魏书·曹真传》附有 《曹爽传》。

夏侯玄 (209—254年) 字太初,沛国谯 (今亳州市谯城区)人。

夏侯玄少时博学,精通玄学,与诸葛诞等互相题表,才华出众,被誉为 “四聪”之一。他和何晏等人开创魏晋玄学的先河,是早期的玄学领袖。其著文辞旨畅达,当时流传甚广。在政治上,他提出“审官择人”“除重宫”“改服制”等,被司马懿认为 “皆大善”。

夏侯玄之父夏侯尚与曹丕友善,任征南将军,封昌陵乡侯。夏侯尚于黄初六年 (225年)病卒,夏侯玄承袭昌陵乡侯。明帝即位,夏侯玄任散骑黄门侍郎,因司马懿作梗,被贬为羽林监。曹芳即位,曹爽辅政。夏侯玄与曹爽是姑表兄弟,其政治生涯与曹爽同升沉。曹爽得势时,夏侯玄升中护军,又任征西将军,掌管雍州、凉州军事。正始五年 (244年),夏侯玄随曹爽兴兵伐蜀,惨败而归。正始十年 (249年),司马懿政变夺权,曹爽被杀,夏侯玄被剥夺兵权,入朝任大鸿胪,不久徙太常。嘉平六年 (254年)二月,夏侯玄与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辑密谋杀司马师,事泄被杀。

夏侯玄著有 《夏侯玄文集》,今存有 《时事信》”“《答司马宣王书》《皇胤赋》《乐毅论》等文,皆收载于 《艺文类聚》。

《夏侯玄传》载于 《三国志·魏书》。

(232—274年) 字兰卿,沛国谯 (今亳州市谯城区)人,明帝曹叡的养子,三国魏废帝。

青龙三年 (235年),曹芳被立为齐王。景初三年 (239)正月,魏明帝病重,八岁的曹芳被立为太子,并于当月即位,由曹爽和司马懿辅政。朝中之事,皆决于曹爽、司马懿。曹爽与司马懿争夺权力,展开明争暗斗。嘉平元年 (249年),曹芳由曹爽护驾去拜谒高平陵 (明帝之墓),司马懿乘机发动政变,杀曹爽,总揽朝中大权。嘉平五年 (253年),司马懿之子司马师废皇后张氏。翌年,废曹芳,立13岁的曹髦为帝。

曹芳被废的理由是 “废捐讲学,弃辱儒士,贪恋女色玩乐”。后来,司马炎称帝,改魏为晋,封曹芳为邵陵县公。泰始十年 (274年),曹芳病卒,死后谥号 “厉”,史称 “邵陵厉公”。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记》有 《曹芳本记》。

夏侯湛 (243—291) 字孝若,沛国谯 (今亳州市谯城区)人,夏侯渊之曾孙,晋代文学家。

夏侯湛容貌俊美,文才出众,与潘岳 (亦貌美富才)是好朋友,时人称之为 “连璧”。

湛少时聪颖博学,官任太尉椽。泰始 (265—274年)中,拜郎中,多年不得升迁,乃作 《抵疑》自慰。后历任太子舍人、尚书令、野王令、中书侍郎等职。惠帝即位后,夏侯湛任散骑常侍。他对做官不太热心,志趣偏于作文赋诗,曾仿 《周诰》文体作 《昆弟诰》,反对当时盛行的骈体文。著作有 《东方朔画赞》,赞东方朔 “戏万乘若僚友,视涛列如草芥”。其小赋多写草木风物,文字畅达,现存有 《雷赋》《秋夕哀赋》《观飞鸟赋》《芙蓉赋》等20余篇;存诗7首,其中 《周诗》较为著名。《隋书·经籍志》收录其文10卷。时人辑有 《夏侯常侍集》《晋书》载有 《夏侯湛传》。

(246—302年) 字景明,谯郡谯县 (今亳州市谯城区)人,曹操孙。甘露三年 (258年),曹奂为安次县常道乡公。甘露五年 (260年),魏帝曹髦被杀,司马昭立曹奂为皇帝,改元景元。曹奂在位5年,朝中军政大权皆决于司马昭及其子司马炎。咸熙二年 (265年)八月,司马昭卒。同年十二月,司马炎逼曹奂“禅位”,改魏为晋,司马炎即位为晋武帝。曹奂被封为陈留王。

曹奂本纪见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记》。

(?—308年) 字颜远,谯郡谯县 (今亳州市谯城区)人,西晋诗人。

曹摅初任临淄县令,办案注重证据,尊王法不讲私情,不事权贵,昭雪不少冤狱,并准许囚犯探家、与亲属见面,被百姓敬重,号曰 “圣君”。后历任尚书郎、洛阳令、中书侍郎。惠帝末,任襄城太守。永嘉二年 (308年),为征南司马,镇压流民,兵败而死。

曹摅对政治并不热心,笃志好学,工于诗赋,《文心雕龙·才略篇》云:“曹摅清靡于长篇。”今存诗9首,其中 《感旧》《思友人》较著名。《感旧》慨叹世态炎凉;《思友人》抒写对朋友欧阳建的怀念。《赠韩得真》《赠石崇》等7首,皆为四言长篇,录于 《文馆词林》。另存 《述志赋》《围棋赋》等文,收录于 《艺文类聚》。《隋书·经籍志》收录有曹摅文集3卷。

曹摅传见 《晋书·良吏传》及 《三国志·魏书·曹肇传》注引《文士传》。

生卒年不详,字辅佐,谯郡谯县 (今亳州市谯城区)人,东晋文学家。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