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游玩

梦中游玩

下雨,独自驱车高速去郊外大屋收拾房间。冬天的庭院无人、无声。

清净寂静是一种内心疗愈。

楼上楼下整理衣服,烧水煮茶,做饭,散步,小睡,焚香,整理书籍。

黄昏出去散步一圈。天黑之后开车回城。

也许一些需要做的事没做,但这样的一天对心来说很重要。

一年的尽头,有一种沉淀与静默的渴望。

插一枝朋友自南方寄来的古树白梅,芳香野性。夜色中影影绰绰,白花几朵,线条疏朗,幽静自在。

越是简单干净的美物,越难以拍出它的质感。但仍尝试几个角度,试图留下它活着的瞬间。即便过几天就会枯萎。

花朵于当下的天真、投入与宁静,是它的勇气。

与它相伴,静坐对观。有所悟。我与它的心里别有洞天。

要么安居家中,要么四处旅行。人生曾经大半时间以这个节奏度过,这几年因环境而改变轨道。旅行消失。在家里停留太长时间。接受无常是常。

朋友说,这些年真是考验。我说,比起那些失去性命、与亲人永诀或者破产、失业、承受各种损失的人,我们所遭遇的这些难受都不算什么。

相较往昔密集的旅行、写作及与他人的相会,这几年如同山洞静居闭关。这一切也并不由自己选择,而是臣服于自然发生的安排与秩序。

大多时间用在学习、功课、对外境与自心的观察。去净化与清理。

读书、修习。自律地安排日常与饮食。每日步行五公里。

疗愈自己,持续地自我教育。这是人一生的功课。

据说有人做过统计,面临死亡的人,在死去之前得出的结论几乎一致:大多认为人生的价值与他人息息相关,彼此情感的交流与内心联结需要抵达一定深度,这样的人生才没有遗憾。

人与人之间的相爱、相伴、感激、思念,体验过的一切,从出生到衰老的记忆,一步一步走过的脚印……何其珍贵。

相比之下,欲望、谎言、阴谋、权力、人心的贪嗔痴,及由此而生起的毁灭与灾难,在宇宙的视角中只不过是冰冷而易散的尘埃。

需要持续提升与进步的意识是永恒的。

回家路上,看见一队壮观的鸟群以W队形往西北方向飞行,架势令人惊叹。万物有灵。

逐渐身心寂静,才能更深地体察到自己。

湖面开始结冰,一只大花猫在冰面上旅行。等下雪。

原有的那种强烈、莽撞、固执而顽劣的习性,被逐渐转化。

这股力量有其利,让人精力充沛意念坚定,四处折腾。也有其弊,身心动荡的一切情绪与意志,最终会在肉体中储存记忆与痕迹,形成业力。

曾经觉得能默默熬过去的辛苦,被慢慢擦拭、抹去和忘记的创痛,进入人生后半程的转折点,开始陆续呈现出果实。

这并不是不可修复,只是提醒不可回避的清理与重新启动的必要。

身体这几年处于一种无序、不可捉摸、自行其是的状态,仿佛与心神拉开一些距离。慢慢变老并不容易。仿佛灵魂的强度让肉体无法保持平衡。

而我试图让它们重新靠近,和谐共存。

长期的工作状态、情感与情绪状态的汇合,以及背后无形业力的推动,形成当下的身体。身体是心神的物质显现。

身体的问题大多出自情绪与创伤。情绪与创伤也不只是属于当下或源于自己,可能是一股父母、家族、周围环境与集体业力的综合凝聚。那些或压抑或爆发、无法彻底清除的记忆与能量的痕迹。

一些发生让人体验如此深切,仿佛在训练怎么面对恐惧。

若说收获,也许业力的粗浅部分已被清洗。像火鞭抽野马,驯服我的顽劣、不羁、叛逆、倔强、完美主义及苛责的自我标准。还有更细微的多层面的累积习性。

我因此知道,有些事情人并无对自己的控制权,只能接受。带着无止尽的接纳,接受无形力量的计划与出人意料的安排。

坚强的个人意志也只表现在对计划的接纳和配合,而不是去推翻或改造这个计划。

人的主观性微不足道。

因为疫情,人们与大自然隔绝,彼此之间疏离戒备。但共同承受的创伤与困难,仍需在此中转化,得到沉淀与提升。否则生活剧烈严酷的风暴,将与曾经有过的肤浅欢乐相同,不过是一场发生与消失。

这一切要最终能够对内心产生帮助。

也许至少三五年后才能明白此中意义。背后那一股更大的无形力量,原因与目的何在。

应该有一些真正具备理性和深度的思考出来。

外境,内心,内外夹击,在各种集体与个体意识的冲击之下,首先需要守护自心。

保持正念是对自心最好的保护。

年轻时持续扩张、攀登,如今是不同的阶段。恐怕之前怎么也想象不到这个阶段会发生什么。开过花,随风摇曳,照人眼目。也需要像一棵秋天的大树,逐渐把力量回归到根系,滋养根部。婆罗门的人生四阶段也大致如此。后半段生命,需要回归内心与本源。

年轻时勤奋工作,有积累,中年欲望减少,返璞归真,修身养性。这样的人生相对合理一些。最怕年轻时懒散享受,中年报复性地欲望炽盛。这是与秩序对抗,不是顺行。

与前半程急剧与强烈的扩展不同,人生之后半程,需要清理、净化、简化、感恩。是减法。

生命有其节奏,需要一种整体性的和谐。

当然不仅仅只是为了追求享乐健康地活着而存在,也不可能达到如此。所承担的,以及需要自己去破去立的东西太多,都是挑战。

在困难中获得的体悟与觉知格外强烈。

写作与阅读,是源头传承的阶梯与工具。自身生命需要参与其中,直到得出验证。文字与语言布施只是一种随缘方便。最终需要剥离我执,度自己也是方便他人。众生是一体。

读书与自我教育是意识升级的途径。

学海无涯,但人生时间不够。当真正选择出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法门,单纯而专注地去践行,一心一意往前走。

这是与死亡对望的最好方式。

没有比度过当下更重要的事情。

活着是一个呼吸。

朋友邀请去她家里吃饭。一桌朴实而美味的菜,自酿的青梅酒与桂花酒。最后共享茶柜里取出的特等福建岩茶,花香袭人。

她穿白衬衣,手腕上戴一只银镯、一串木质小佛珠。说想离开北京,回去小城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我说,人之余生是该真正为自己而活。做喜欢的事,见喜欢的人,放下不重要的外围。顺其自然,随缘度日。人生很快。

她的客厅简洁宽敞,摆着一盆福建山野里挖来的春兰。

她说,搬过四五次家之后,扔掉大部分东西。现在知道简洁无事的好处。

文学、艺术是人类精神中高级意识的花朵,是心性层面精贵高洁的花朵。因为它们美,更需要适宜而肥沃的土壤。需要关注、重视、空气、活水各种因素。

乱世只有奔命,没有艺术的位置。欣赏他人的创作,对人的精力、心境也有一定的要求。

当物质世界的创伤与匮乏成为最有力的存在,艺术与创造力将会被边缘而衰落。物质层面出现损伤,精神不可能旺盛。在真实的苦难之前,智慧与美会被覆蔽。

一座塔庙苦心经营、建设维持、蒸蒸日上,需要十几年、几十年、上百年的努力。烧毁它两三个夜晚就够了。

如果不是时常收到一些来自读者的反馈与信息,不写作的日子有时意识不到自己写作者的身份。只是每天处理日常。

按理说技艺不可荒废,被给予的能力不应无视。疫情几年,观看外境,颓废之情有时强烈。

如何能更加地简化生活,专注于一个瞬间或一段长度。

对着镜子抹上一层薄薄的口红。一头齐腰长发依然漆黑,前额上方支棱出来三四根突兀白发,格外显眼。

朋友对我说,漫游世界尽头快回来了。我们虽然同岁,状态却不一样。对方身强力壮,一个人穿越不同纬度,上山下海,同时还纠结着找到心中完满情爱。这种少年气势的生活,我在二三十岁时经历完毕,完全放下,也再不会回头。

对世界仍有激情与欲求,不是坏事。只是对我来说,不可能再这样。

只希望自己身体稳定,能够获得真正的允许,再写一个长篇。

“道,乃后退之路。后退,后退。狮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回头照看自己的生活,就像狮子一样回头看,回到源头,回到种子。”

杭州。2019.2.13

有些事情不可逆,身体的缺漏,感情的缝隙,认知程度,现实变迁。即结果不会倒退到过去的某个点。人需要预防、延缓或避开某种发生,需要小心翼翼的谨慎及警惕的心态。但仍很容易失去自控。

比如工作的脱力,情绪的长期承担,情感的模式,某种业力轨道的驱动,使事情将不会回到以前。

如果当下起警觉,也许能够扭转轨道。以当下为起点。

破镜难圆是真理。如何不破。也许镜子的属性本身就已包含着破裂。

我自省,总是觉得应该回到以前活力强壮的时候,是否也是一种严厉苛刻的习性。

这一生敏锐、严苛、完美主义的倾向,未尝没有给身体造成压力。如果能够真正慢下来,放松下来,接受人会老去并且女性的身体反应更强烈的现实。

柔软,放松,不那么紧绷、发力、苛求和顽劣。

为什么不能允许身体按照它自己的秩序与业力,去整理它自己。如果中年转折只能接受一场足够强烈的体验,进行深度的领悟。

杂念与情绪没什么用。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不自伤也不伤人,不给自己和他人凭空制造痛苦与烦恼的感受。这是自我管理。

若还能带给别人一些安慰与愉悦,那就更好。人与人之间重要的是如何共存。

凌晨四点半即起,做很多事。天色发亮喝温热淡盐水,读一会书,出门散步。时间不够用。

每天花一定量时间在户外走路、固定功课、阅读上面,保持稳定感与平衡。事实上,保持稳定感与平衡之后,一天做过一些什么并不重要。不被习惯、惯性、大小杂念掌控,走走路、晒晒太阳过一天,这一天也很充实。

真正的内心喜乐,建立于对事物的认知是否具备足够深度,以及是否能够建立多维度的视野。把心打开,而不是期待事物是否最终满足自己,后者很难达成。

正确的清明的起头很重要,睡前、醒来的十几分钟仍是两个关键时刻。

今天翻出来一枚戒指,与送我这个礼物的朋友已告别十一年。人生多么快速。

有些人来到这个世上,为享乐,凡是物质就可满足。有些人为情感,没有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情,就不能算完整。没有高下对错,只是各自需要完成的功课不同。

把复杂变成简单,把烦恼变成菩提。

无常不去思虑,来什么接什么。人的命运千奇百怪。静观它的戏剧变化。

把精力时间花在对未来有用的事物上。是超前的,往前的。而不是回头,回头的确不明智。

以善意、真挚、质朴、容纳对待外人外境。有所持戒,精进克制。

这是度过余生、为死亡而准备的修习。没有其他更多。

有人对我说,《一切境》写得太猛。其实已删掉很多。它结实,像一根硬骨头。形式不拘,有时像一棍棍没来由地打在这里,打在那里。但明显是中年人写的书,心境与以往不同。

文本的浓度和密度大,也有强度,即便自己也不能一口气读很久。需要停下来,再翻翻,这样好一些。问在看稿的朋友,朋友说幸好有日常琐事打扰,否则一口气读到底是对它的浪费。矛盾的是,读的时候又停不下来。以前喜欢读书画线,这本书几乎就画满。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