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纪念五四七十周年感言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纪念五四七十周年感言

黄志坚

在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的日子里,人们都在谈论五四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什么是五四精神?报刊所见,几乎提到的都是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 Science)两位先生,也就是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近日,有人又提到一位洛先生( Low),加上一个法制精神。似乎已经回答详尽,然又有意犹未尽之感。

五四时期的中国青年为何对德、赛两位先生百般推崇?我在翻阅《五四运动文献》时,深感还有更深一层的精神动因:中国青年对祖国的存亡兴衰怀有深切的责任感。本世纪初的中国青年,所以对民主和科学发生兴趣,是出于对祖国贫弱之忧虑,是致力祖国进入世界文明行列之追求。我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由于封建专制的统治,传统思想的禁锢,“吃人”礼教的束缚,陈腐学说的囹圄,到近代落伍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败,最使青年不堪忍受。一群群热血青年,环球寻觅救国之方,上下求索建国之道,他们为西欧民主思想所感动,他们为近代科学所惊醒,终于认识了德、赛两位先生。从此他们以“民主”和“科学”这两个口号,呼唤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励国人勇敢地同旧社会决裂,担当起复兴中华的使命。诚如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夕所说:“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1919年1月25日《新青年》6卷第1期)

五四运动的一位主将——李大钊,寄望于青年的就是青春中国的再生。他在1916年就提出这样的号召:“吾族青年所当信誓旦旦,以昭示于世者,不在艰难辩证白首中国之这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吾族今后能否立足于世界,不在白首中国之苟延残喘,而在青春中国之投胎复活。” (1916年9月1日《新青年》2卷1号)

当代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不能不着力于推进民主,发展科学,而更不应忽视的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没有对祖国的深切责任感,推进民主将失合于国情的方向,发展科学也将缺励精图治的动力。如果说五四时期青年对祖国的责任感,集中表现为救国意识,拯救祖国于危亡之中,维护祖国的独立与尊严;当代青年的爱国,即应具有强烈的建国意识,改变祖国的贫穷落后面貌,建设民主的、富强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与改革结伴而行的。无建设,改革则无以依托;无改革,建设将无从前进。十年改革,已经给现代化建设带来举世瞩目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少令人忧虑的问题。 “醉生梦死,管他国事深浅;鬼使神差,任我欲海沉浮。”这是一种民族意识的退化。我们需要的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德先生、赛先生、洛先生以及一切有助于祖国建设和改革的先生,我们都要不受干扰地继续求教,坚持不懈地付诸实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才是当代中国改革者的胸怀与气魄!

爱国毋庸讳言祖国的落后。 “子不嫌母丑”,祖国的忠诚儿女,面对祖国母亲的不发达,是“振兴中华”的赤子之心愈益弥坚,主人翁责任感更为强化,而不会是忘掉自身责任的口露怨言,滋生厌烦,另生二心。

爱国不必掩饰祖国身处的困境。要把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大国引上现代化的轨道,困难自不会少,失误也会发生。在困难和失误面前,只讲“莺歌燕舞”,粉饰太平,无异于自我麻醉,已经醒来的“东方雄狮”岂不要再度沉睡!当然,我们需要的是不甘受挫的忧患意识,而不是“中国没有希望了”的悲观思潮。一位大学生说得好:“困难和挫折,只能使民族意识淡薄者却步,但不能中止对祖国一往情深者的奋斗与追求!”

建设要发展,改革要深化,这是当代中国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如同一轮红日正跃出晨雾冉冉升起。担当起建设祖国的使命,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增光添彩,正是当代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佳纪念!

■(原发表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校报》1989年第4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