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编辑们的不懈努力,《见证中青——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校报新闻网优秀作品选编》终与读者见面了。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因为,这是学校成立65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校报》创刊24年、中青新闻网创办10年来的首部校报、新闻网优秀作品集锦,它真实记载了校报、新闻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轨迹,集中展示了一批批报网新闻人辛勤劳作、呕心沥血的硕果;因为,它忠实记录了24年来学校改革建设发展的非凡历程,生动呈现了全校师生员工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动人场景,全面反映了丰富多彩校园生活中的光荣与感动,充分展现了党中央、团中央、社会各界和校友们对学校的重视与厚爱。

手捧装订各异的校报合订本,翻阅记载流年往事的新闻纸,重温在时间中沉淀下来的优秀作品,我们思绪如烟,那发黄的纸页中折叠着学校厚重的历史,沉寂的文字中回荡着时代嘹亮的旋律,淡淡的墨香里散发着编辑智慧的芬芳。在党委的领导和各部门的支持下,校报于1989年春天创刊以来,经过一批批校报同仁的用心耕耘、潜心付出,校报有了长足发展,从一抹新绿成为一方园地。刊期从不定期、月报、双旬报到半月报;版面从4开4版到8版;身份从内部报刊到全国正式出版物;排版从手工画版操作到电脑激光照排;印刷从黑白铅印、双色胶印到新闻纸彩印;社会影响从名不见经传到两届当选为北京高校校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并获得北京高校优秀校报、研究会优秀会员单位、优秀校报编辑部、北京高校宣传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20世纪末期,校报面临网络媒体的严重挑战,我们敏锐认识到,报网融合是校报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 1999年,随着学校校园网的开通,我们及时推出了校报电子版,成为北京高校报网融合的先行者。 2002年推出校报网络版,除校报内容外,还增加了即时新闻、网上投稿、站内搜索等功能,提高了宣传实效。 2003年又隆重推出中青新闻网,不但专设校报网络版,还运用多媒体手段滚动报道新闻,增加在线直播、视频点击等功能。 2006年,我们又推出彩色原版设计的网络校报,方便读者随时查阅或下载原汁原味的校报,进一步体现了报网两种媒体的融合互促。 2009年以来,我们把报网融合理念广泛而深入地运用到校报新闻文本形态转型中,确立了“整合新闻、强化评论、注重深度、打造名栏、美化版面”的编辑方针,把增强和提升思想深度、新闻品质、学术风格、文化品位、服务功能作为报网融合时代校报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中青新闻网经过3次全面改版,不断完善,形成现在的页面风格、栏目设置、内容布局和功能定位,多媒体优势更加凸显、视觉效果更加明显、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成为师生获取校园新闻的首选信息平台。在注重实践探索的同时,我们对报网融合的理论研究也取得成果,获得全国和北京高校校报同行的高度评价。

这些变化的背后,有我们对新闻理想、编辑使命和办报办网方向的不懈追求,有我们从教育灌输主阵地向信息服务、主动告知和公开载体理念转变的知行过程,有我们及时采用新的传播技术不断提高报网传播效果的点点努力,有我们从只重平面媒体到探索报网融合互促的身体力行——

创刊创网以来,校报、新闻网在办学育人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它是学校信息传播、新闻发布的首要媒体,思想引领、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实践育人、服务师生的有效园地;是记录学校发展历程的一部真实史志,是学校与各部门和师生员工沟通联系的桥梁纽带,师生员工展示风采、提高才能的重要平台;是学校对外交流的主要窗口、形象塑造的重要渠道。

回首办报办网的日日夜夜,我们最大的感受是,要主动适应时代变化和学校建设发展的需要,不满足、不懈怠、不停顿,努力探索提高报网质量和影响力的途径与方法。面对读者需求日益多元、报网融合渐行渐深、新兴媒体风起云涌的态势,我们深知要办好报网,必须保持这样的精神状态和目标追求,应时顺势,图新促变——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办报办网实践,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把新闻媒体的共性和高校报网的个性结合起来,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结合起来,以传播信息、宣传政策、引导舆论、弘扬新风、培育文化、服务师生、内聚人心、外树形象为己任,办党委行政放心、师生员工满意、新闻同行认可、社会各界关注的报网。

坚持传播育人的理念,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发挥报网的积极作用,不断探索运用科学的理论、典型的事例、适宜的文体、特设的栏目、美观的版面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有效的学习指导、鲜活的实践教导、及时的问题疏导,耐心的心理辅导,丰富的信息传导和实用的生活向导。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校园、贴近师生的原则,恪守“读者为本,内容为王,办成精品”的理念,扑下身子、沉下心来,用深入的思考把握时代的脉搏和读者的需求,用真挚的情怀记录学校建设发展的生动实践,把双脚扎根于中青院这片热土,把目光聚焦于身边的人和事,写出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力作,把新闻写在大地上、写在师生的心坎上,把报网办成师生员工愿看、常看、爱看的媒体。

坚持改革创新精神,不断研究媒介融合和新媒体发展给新闻业务流程、新闻产品形态、媒体角色定位、舆论引导方式、传播技术手段、编辑记者素养、读者阅读习惯、社会结构变迁等带来的全方位变革,在办报理念、传播手段、报道方式、内容编排、技术采用等各方面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以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武装自己,全面加强阵地建设,不断丰富报道内容,努力提高传播效果,力争把校报、新闻网办成高等教育领域的高水平名报、名网。

报网风行廿余载,一枝一叶总关情。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年代,《见证中青——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校园媒体优秀作品选编》的出版,是中青院校园媒体人用心奉献给广大读者的一份文化厚礼。这其中,既有对新闻热点的追踪,也有对教学科研的关注;既有对重大事件的记录,也有对感人小事的呈现;既有对身边榜样的报道,也有对平凡人物的聚焦;既有在全国拔得头筹的佳作,也有在校内广受好评的美文;既有短小精悍的消息,也有生动鲜活的通讯;既有犀利深刻的评论,也有文采飞扬的散文;既有引人入胜的图片,也有匠心独运的版面;既是工作成果的展示,也是业务素质的检阅;既是工作经验的总结,也是发展前景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讲,这部优秀作品选编的出版,有着宝贵的史料价值和实用的指导意义,不仅为学校留下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档案,还将进一步激励校园媒体人当好学校历史的记录者、见证者,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中,深刻体悟社会的变迁,深切感受学校的发展,深入观察师生的生活,为读者奉献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是为序。

李宝国

2013年3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