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路上 路在笔下 笔在心中(代序)

人在路上 路在笔下 笔在心中(代序)

人物再小也是条性命。忙忙碌碌的,一抬头,发现生命已混去大半,事业也基本结束,心里有点空。青葱少年,时光吹老。遥想当年辞掉行政公务,背上挎包就上路,只身来到大江边,那种胸怀朝阳、浮想联翩的意气风发,而今安在哉!不过,总得给空空的心里塞点啥才好,于是私下里嘀咕:出本书吧。

我是向来反对滥出书、出滥书的,占据空间,浪费资源,说不准还会带来病毒。一般出书无非“名”“利”而已,什么“黄金屋”“颜如玉”之谓也。而我为了什么?说“名”吧,写过不少稿子,拿了不少奖项,自以为好歹也是个“名记”了吧,就算不是,靠出本小书在当地成为当红明星,怕是天方夜谭,想想都难;说“利”吧,这本书没有企业大款赞助,估计也卖不出去几本,还得瑟瑟地自掏腰包刊印,得不偿失那是板上钉钉的事;为了评职称?这倒热门,搞得丑书假论文满天飞,但我已经获评新闻系列最高职称,不需要“著作”这个硬件了。说了半天还得绕回去,我出书的宗旨大抵是:在无害他人的前提下骗骗自己,或者为了证明:我曾在路上,我仍在路上。

出什么书呢?时评言论集,通讯特稿集,时政报道集,企业策划集,论文集,散文集……想了许多,也想了许久,难以定夺。归根到底还是怕,怕才疏学浅,误人子弟,怕自损尊严,贻笑大方。思来想去,最后决定先出这本获奖新闻选,并决定只选取相当于省年度好新闻二等奖及以上的。理由有三:其一,是我对这些稿件的采写真的发过力、动过情,深悟个中酸甜苦辣咸,也算是“代表作”吧;其二,如果这不是本“滥书”,那么我愿把痛苦、快乐和我一直坚持的“以散文笔法写通讯、以杂文笔法写言论”的尝试,以及我的一些新闻观点,与新闻界同仁、高校文科学子、机关文员、企业文案乃至中小学生及家长们分享;其三,如果这就是本“滥书”,给读者带来不适,那说明社会的新闻价值取向出了问题,说明评委们设定的评奖标准出了问题,不全是我的事,各打三十大板差不多。于是如释重负,想着都开心。

选稿难,分类更难,难于爬格子、敲键盘、上青天,分来分去,还是打断骨头连着筋,割舍不下。那就再来个“需要说明的是”吧:第一,小书所收文章均首发《扬子晚报》,分四部分,“系列报道”往往参与者众,每个系列只选取本人撰写的代表性文字,如有另获单篇奖的就拎入“通讯特稿”部分,如果是言论则归入“时评言论”部分,可互读。第二,文后标注获奖类型和等级,以及获奖信息、相关文图等,以示真实;因时间久远,有两三份获奖证书一时难寻,信不信由你。第三,由于时间跨度较大,评论部分有些观点难免不合时宜,比如“抵制有偿家教”,姑妄收之姑读之。第四,“市民茶座”是沙龙式群众评论栏目,由我主持、筛选、编辑,只收录获奖年度由我出题并码字的话题预告及相关资料。第五,有的文章见报时署有合作者,但如果文字全部出自吾手,就不标其名了,深表歉意;另有《汗水滴滴重千钧》《心心相印情似海》两篇,由于分头多地采访,我只能原创其中的部分,本不打算收录,又怕“上气不接下气”,影响“互读”,就勉为其难了,在此对合作者深表谢意,同时请求:亲们收集出书时亦无须署我陋名,千万别客气。第六,发表过几篇论文,一并有针对性收入,对读者或有裨益。

至于那些未参加评奖窃以为不比获奖稿件逊色甚至更佳的作品,本拟收入“附录”部分,太多,怕喧宾夺主,就先忍痛割爱吧,来年山花烂漫时,或许再出一本“未获奖作品选”,亦未可知。

以上就算是序吧。

2016年11月草写于南京

2017年7月修改于北京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