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有个景卫萍——散文集《涓滴成河》序
陈长吟
一
知道景卫萍,由于一篇文章。
每天无事的时候,我会掏出手机来,浏览一番微信朋友圈。一是了解了解亲朋的动向,见面有话说;二是获取一些知识和信息,刷屏也可观天。人只有一双眼晴,能看到的地方很窄,但一块小小的屏幕,却把大家的眼光汇聚起来,真正是窗口窥世界了。这么好的现代福利,傻瓜才不用呢。当然,这只是一种浅阅读,深阅读还得去读经典。不过,人的本质上是俗物,需要有浅有深,俗雅共赏;有饭有酒,肠肚饱满。如果全是经典,那就是神仙了。
有一次,读到了一篇散文,叫《梦野印象》,写的是一位词人的山居生活。作者从周至的首阳山写起,进行跟踪扫描,眼睛如摄像头,看到了山水气韵、野草花木;看到了小径木栅,青瓦土屋;看到了动物和人物。文章叙述有致,节奏明快,把一个叫梦野的汉子刻画得活灵活现。梦野是谁,我没见过。梦野作词的那些现代歌曲,我也没听过。但是,这人的形象通过这篇散文,却印进了我的脑海。
在手机上一口气读完了全文,于是才翻屏去找作者,最后看到“景卫萍”三个字。
从此知道了景卫萍。
二
认识景卫萍,缘于一次讲座。
今年九月,周至县举办文化大讲堂,操办者赵永武先生让我去开坛。我喜欢这个地方,白居易曾在此担任过县尉,并写出了名扬千古的经典长诗《长恨歌》。白乐天号醉吟先生,我虽然不善酒,但也名称长吟,这巧合让我感到了亲切。一个从文的晚辈,到前辈成名的文气浩荡的地儿来讲座,还是有些忐忑的。那天,会议室里坐满了听众,并且大家还持笔记录,认真的态度让人起敬。讲座期间,没人离席走动,不见交头接耳,三个小时倏忽而过,这场面如今少见。不知是我讲得流畅,还是组织者管理有方?但我更愿意归功于文脉深远的影响,文学爱好者们的自律和对老师的尊重。
结束时,有个环节是提问。一位清秀的女士站起来,问到了网媒和纸媒的关系。我知道,在业余从事文学创作的基层作者中,很多人都于网络的平台上发表过大量作品,这被承认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网媒和纸媒,只是不同的载体而已,这乃当今形态。昔年白居易写的诗,有无官方报刊可发表?但它还是流传下来了,应该自有其合适的环境和形态吧。
散场,这位提问的女士前来合影,握手之间,她说自己是景卫萍。
由此认识了景卫萍。
三
理解景卫萍,在于眼前这本书。
景卫萍是这个社会的经历者、观察者、记录者。她的作品写到了现场情景、人物故事、行旅风尘、阅读感受等等,读来亲切自然。
书中的百余篇作品,近到看房,远到观山;小到一朵菊花的绽放,大到一个季节的变化;细察一位歌手的际遇,博览一群亲朋的风姿……无不带着景氏特有的温情。
景卫萍的创作,给我们带来两点启发。
一是用心感知世界。景卫萍在生活中去躁气,存静气,向雅气,她把写作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没有奢求一定要成名成家,没有急着去赶潮流赶热闹,而是认真地对待生活,诚挚地用心写作。先用文字安妥自己的心灵,再用它来感染读者。
二是用笔勤奋写作。景卫萍是个教师,学校的工作其实很忙。但她把有限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文学创作上,因为热爱,心守一处,勤奋笔耕,积累了很多文字成果,便有了一本著作的呈现。
在出书的问题上,景卫萍也曾有过犹豫,但她最终还是决定“涓滴成河”。人们常说聚沙成塔,在这里,沙乃散乱的单篇文字,塔便是书。书是写作者前进路上的丰碑,书是文字长河里挺立的礁石,书是人世杂象中的一个档案和总结。互联网的碎片化,阅读中的快餐感,观景时的闪烁处,都会因成书而凝为晶体。
至此我们理解了景卫萍。
2021年12月于朝山庐
(作者系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化学者。现任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散文学会主席,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文学院院长,中国散文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