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三 不漂泊的时刻

序三
不漂泊的时刻

林曦

那一年,我们做了“深情录”这个项目。项目的名字,取自张岱的那句“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采访的人超过了一百位。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许多亲密敬佩的亲朋师友都在其中。他们有的已在自己的领域中有所成就,也有更多人行走在平凡里,和我们平凡的大多数一样。

多年之后,终于将这些叙述做成了这本书。时过境迁,人们的境遇、模样或有不同,其中的用心,再看依然动人。

最初的切入点是物件,请每一位分享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以物入手,是觉得人或有不同,但背后的那一颗热爱投入的心是一样的,于是不论邀约的是哪一位,对方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做着什么样的事,都可以在“深情录”里彼此促膝。

可能那种似乎无所求也不为抓捕厉害故事的状态太适合聊天,聊着聊着,时间越来越长,跨度和深度也随之扩展。从眼前、手中的一物,到一些片段、一些思考,再到一段回忆、一段旅程、一生。

这本书,本该是一本关于爱物的合集,我们任由了过程中的生长,所以现在它容纳了更多的东西。对感受的描绘,对一物的认同,到一种个人史式的叙述,没有一种系统性的整齐,却是一场场即便在现实中也并不常常发生的长谈。不徐不疾,事无巨细,在因无目的而袒露的一片片真心中,娓娓道来。

记得在那一篇《我的一生,都很顺利》的文末,我们收到了这样的读者留言:

“今天周六,但是个工作日,有点无心工作。上午看了两篇长文,一篇是新榜对最近爆红的一个网红的解读文,写得很好,网红团队确实厉害,明确的商业模式,明确的引爆节奏,知道怎么用最高的效率吸引最多的阅读和转发,让人叹为观止,也无限佩服。一篇是这篇,我不知道怎么看着标题就点进来了,可能我今年各方面都很不顺,于是好想看看一个一辈子都很顺的人的故事。和那一篇恰恰相反,这篇没有给我很厉害的感觉,但是我好感动。尽管那些飞机的专业术语我根本不懂,语言也那么平实,我却不自觉地一字一字看完了,看完我心里是微笑的,我意识到这和我看完上一篇后那种由叹为观止而产生的焦虑不同。进而我想到,自媒体时代,真的什么是好的呢?也许,阅读真的是一件相当私密的事,它不是能用阅读量转发量,甚至是看完后内心的激动程度去定义的。”

也许,因为这样的交流,在所有的价值意义之外,我们已经获得了一种让人安心的回馈。

故事中有很多专精一事的人,古董、茶事、木版水印、人类学、工业设计、飞机发动机、人工关节等。我们会觉得,事情做得好,是因为我们对它们有着深切的投入和勤奋,但再仔细想想,这其实是源于我们对自己的用心。

有一个词叫“恋物”,我们对一个东西不舍,为此投注深情和真心,只是因为那个客体有多好吗?其实是因为我们把生命投注了过去,在那儿,有我们的时间、觉知、功夫,对理想化和审美的追求。这是非常中国式的生命观,对于外界的投入和创造,不是一种为它生为它死的献祭和无条件的付出,本质上,是借由它们,成长和安放了我们自己。

人这一生,在世界和宇宙中,真的就是一粒微尘,轻微而倏忽。怎么让这一段时间有价值、有意义,回首时觉得满足无憾,无非是好好抱着这一段轻微和倏忽,尝试着在其中用情深一点,付出多一点,让其中的人长得更稳固一些。

故事中有无奈,有跌撞和虚掷。

现实会有泥泞的路段,但新的生长和路径,以及诗意和美意也伴随其中。

在书里,以传统木版水印为安生立命之源的魏立中老师,讲述他从春风得意到极为困窘的一段路,但也是在那种困境和寂静中,他在深夜独自刻版的孤独中,与这样的体验相会:

“但是又能察觉到很多东西,比如天空中各种细微的声音,还有手上的刀和线条,那种感觉就有点像电影大片中的慢镜头,一把刀飞过去,可能只是一秒钟的时间,但整个过程都十分清楚,又好像是一种静止。”

他用了很多年的时间和努力去趋近梦想,也在梦想坍落中,真实地认识了它和自己。一路走来,他的事情还是那件事,乾坤不翻转,只是慢慢从那一处谷底涌动出新的路径。那个人依旧在走,更轻盈和坦然了。而老天爷是公平的,越深入便越有享受。害怕投入,怕受伤害,凡事计较,也不会来到那些心醉的殊胜时刻。

还有做人类学研究的张玉萍老师,她用前后五年的时间在湘西的一个老城中做田野调查,主题是那些摩登世界之外,看似沉默朽坏的老人们。她看到并尝试体会,他们是如何在我们所认可和习惯的道德与光明之外,用自己的方式去追寻生机和幸福。不堪有时是希望的并行者,她说作为一个致力于公益的人,她知道了所有的努力都需要基于对现实的了解和接纳。

不完美是安全的。

就像那句话的下一句,“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我们之所以有所选择,觉得能够寄托深情的人更为可爱,也是因为在这种投入中,可以身处一个真实世界。

这是一个有瑕疵、有偏执、有缺憾的世界,我们也是有瑕疵、有偏执、有缺憾的我们。想象中的理想和现实交手过后,我们便知道了全然完美的东西并不存在。假象会带来不安,当能看到不完美并接纳它时,才会体验到真实的安全、踏实和可信。

癖也是投入。投入时,除了体会其中的一种深度,也为了放下时的利落轻盈。

人生里,亲身经历和抽离观赏不是两件单独的事情。

人在积极用心时,有时会扎得太深,一旦太当真、抓得过紧,就会有痛苦。但如果完全出世,又缺乏投入的经验,没有真正身体力行去完成的体感和由此长出的力气。

如果是后者,其中的超脱是空虚的。没有拿起来过,也就没有最终放下时抽身和回看的真正潇洒,甚至也没有当下那一刻的潇洒。一位画画技术特别好的人,他有过深厚功力的积淀,看似随心的挥洒乃至潦草和变形中,会有着一种成立。他可以说,其实技术不重要了。

就像书中的那一句,“实实在在地做了,在因上努了力,就可以在果上随缘了”。

这在说的,似乎又是一种生命的秩序和平衡感,为一事而深情,恰如一座桥梁,从重重拿起,实实地拥有,到轻轻放下,是我们的长久功课。

其实,这世界并不需要我们的深情。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万物并不真正在意我们是怎么对它,或有什么样的想法,用情是人的事情。

只有我们,才会纠结要不要赋予一个事物更深层的含义。只有我们会创造出那么多的象征物、纪念品。因为它们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一种标记点。

古人总说,我们的一生如飘蓬、浮萍,动荡无依。

这是真的。过个十年八年,很多人就像换了一个人。过个十年八年,就好像已经是一个新时代了。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跑着,其实我们一生都在动荡中,桓温的那一句“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会传唱千年,因为那确实是我们共有的感概和处境,尽管我们相对安静地坐在这一刻。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是需要找到一些真正安定的状态和时刻,知道什么令人心安,什么令你我活得比较确定。

情之所寄,是我们的抓手和落实处。

我们用它们为自己的生命状态做了安排,用我们相信、选择、在意并可以为之努力的那些。其中的深情和用心,最终会定义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尽管如沧海微尘,我们也一直很想,在这一刻中安住,活出属于我们的样子。

我有一些东西,每次搬家时,都会单独地放到一个箱子里,随身带着,因为它们对我来说重要。其他的许多,便属于真的丢失也不太要紧的。但我知道,对我的人生发挥作用的,不是那些物件本身,而是和它们发生关联后,由此建立的体验和记忆系统。

书中,解致璋老师分享了她热爱并践行的一些事,从早年种种,到作为终生事业的茶事,莫不是全然地投入。她说:

“我接触茶事,已进入第30个年头了,一直在用手做事,现在有一种心境,越来越喜欢空无,觉得在‘空’里才能够流动,对不具体的东西、没有固定形式的状态比较注意。

“那些茶席,在做完的当下就拆掉了。大家不会停在那里,再来一次,也不会是它了。但它里面又什么都有,你是和它合在一起的,你的心情喜好、待人接物、应对进退,都在里面。

“还有以前做展览,做剧场,画画,想一想,过去做过的那些事,也都在里面了。”

这些投入和搭建,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比较确定。一些经验和感受虽然最终无形,却让我们可以立定在那儿。因为心里清楚,独立无依中,什么是我们可以为自己做的,什么是可以由我们主宰的。

再分享黄玄龙老师那篇故事的结尾,他说:

“其实自古以来,文人的燕闲清赏生活就是如此独享。世俗的一切喧嚣烦琐,皆可坐忘、摒除在自己的书斋和独处之外。那么,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本书分为了上下两个部分。

上的主题是“何谓顺遂的人生”。没有绝对的顺遂。所谓的顺遂,是我们在其中,为自己找到的那个不漂泊、不动荡的时刻,或者说,那样的一颗心。

下的主题是“寻常之物”。故事更为平常了。牛角包、指甲刀、炒菜锅……经由一个个物件所带出的一些认真和温情,大抵都和爱有关。

向内寻求,于日常中体味、享受和努力,在任何时候应该都是一种切实的安慰与制衡。

谢谢所有的分享者,书里书外的人。

愿我们心有所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