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北大博物馆

10.北大博物馆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坐落在北京大学校内的鸣鹤园中,是中国高等院校中第一所考古专题博物馆。展厅面积约2000平方米,藏品包括石器、铜器、甲骨、陶器、瓷器、书画、碑帖等几大类。基本陈列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辽金元明时期六个部分。另外一些临时展览,多为与兄弟馆的合作展览。

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现收藏有数万余件藏品,其中多为中国考古学各时期的典型标本,如周口店北京猿人石器,新石器时代不同考古学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商代甲骨文,山西曲村西周古墓葬出土的铜器、玉器等,还有陶器、钱币、封泥和民俗文物等。这些藏品始于20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考古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以后陆续汇集了北京大学博物馆和燕京大学史前博物馆的收藏。20世纪50年代后,陆续增添了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系)从田野考古工作地点获得的教学标本,国内各文物、考古机构和博物馆调拨、赠送的物品,以及海内外文物收藏家捐赠的文物。博物馆中安装了先进的空调系统、照明系统、防盗与防火报警系统和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为妥善保护和充分利用馆藏文物提供了良好条件。

赛克勒博物馆(夏曼 摄)

馆内的“金牛山人”化石,距今28万年(谢宁 摄)

该馆于1986年破土奠基,1993年5月开馆,由北京大学和美国友人阿瑟·姆·赛克勒博士合作建成。阿瑟·姆·赛克勒博士是美国知名医药学家、慈善事业家和艺术品收藏家。他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20世纪30年代,他曾募捐支持白求恩大夫在中国救治抗日将士的工作。70年代,他受中国政府邀请,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提供咨询。赛克勒先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为透彻理解中国文化,他搜集了大量的古代文物。他慷慨资助研究和保护中国古代文物的工作,赞助建造了三座亚洲艺术博物馆: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赛克勒美术馆、美国哈佛大学的赛克勒博物馆和中国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2008年5月3日,在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冒雨来到北京大学考察,特意到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深入考察教学科研情况。他对几位正在修复文物的老师和学生说:“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文物考古工作是发掘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工作,考古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问。希望老师和同学们潜心钻研,刻苦治学,努力取得一流学术成果,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智慧和力量。”

正如当年赛克勒博士建立这所大学博物馆的初衷,北大赛克勒博物馆积极致力于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为学习中国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的学生提供标本观摩和教学实习条件,积极开展文物、考古学和博物馆学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增进世界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

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目前包括陈列馆和档案馆两个部分。早在1909年北大地质系创设之初,即在各学科实习室标本陈列的基础上,逐步充实,成立了地质陈列馆。至1917年,馆藏古生物、矿物、岩石、构造标本千余件。

1934年,陈列馆由景山东街北大二院迁至沙滩地质馆,设动力地质、古生物地层、岩矿和古植物四个展室,面积近三百平方米。1955年,北大地质系恢复招生,陈列馆也随之在燕园重建,至1972年展品达三千余件。1991年,新地学楼建成,地质陈列馆步入新的发展时期,陈列有地质系师生数十年来所采集和有关方面馈赠的珍贵标本,也展出了全系教学、科研的部分成果。

陈列馆是1992年随地质学系一同迁入新地学楼(逸夫二楼)的,展厅面积400平方米,展示内容包括史前生命、矿物、宝石和玉石、岩石、构造、矿床等,荟萃了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九十余年教学标本的精华和世界各地的典型地学标本。

档案馆是1996年以后由北京大学和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支持的新建项目,拥有四个标准地学标本存档室、一个科研和教学成果展示厅、一个信息处理室和四个研究工作室,总面积约2500平方米,配备了各种现代化的地学标本存档和研究设备,以及可供教学活动和学术交流的多媒体演示系统。

在北大地质博物馆内,可以花上一整天来追溯洪荒世界的印迹,细细观赏精品馆藏矿物,目睹一代代古生物研究者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同时为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所折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