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孝

说孝

周桂钿

孝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特色。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干和基础,儒学的核心是仁,仁的根本是孝。孝的意义在于报恩,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如何回报不但要能养,还要能敬,要消除父母的忧愁,要增加父母的快乐。自己身体发肤都是父母所生,应该爱惜。自己的兄弟姐妹也都是父母所生,若有损伤,父母也会忧愁,因此也要加以保护。这样就由孝德引出亲亲的原则,形成宗亲的即重视血缘关系的传统。这个传统是利弊相连的。在历史上和在现实中都存在正负两种社会作用,也都存在需要批判继承的问题。

孝在历史上有过不同的命运。先秦讲孝不多,不像汉代那样讲以孝治天下,举孝子当官,每位皇帝的谥号前面都加一个孝字,如孝文皇帝、孝武皇帝。汉时流行的《孝经》是“五经”之外的“经”。谁可以当帝位的继承人,学习过《孝经》,也成为一条成立的理由。许多思想家也都受到《孝经》的影响,董仲舒就是其中受到《孝经》影响很深的思想家,他吸收《孝经》中的一些思想来论证自己的大一统论。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统治思想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统治者重视孝,整个社会就都重视孝,民间群众自然也重视孝。汉代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基础,也包括对孝传统的确立。

东汉时代,在浙江出现两位特殊人物:一是哲学家王充,著有《论衡》一书流传至今。《论衡》中表现出的科学精神至今还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令有现代科学思想的人看了,也会感叹不已。另一是孝女曹娥,父溺江而死,十四岁的她沿江寻尸,七日不见,就投江自杀。后来在江上发现她负父尸浮出。这就被称为孝女,并将此江命名为“曹娥江”。王充是哲学家,是智慧的象征,曹娥是孝女,是道德的代表。王充在前,曹娥在后,同在一个东汉时代,同在浙江,相距不远。

1999年,我到浙江讲学,主人热情好客,问我到浙江有什么愿望,我说我是研究王充的,想看一看王充的墓。主人就亲自开车,冒着大雨,带我去参观王充墓。在一片茶园中留出一块约有半亩地,建一个坟墓,立有省、县两级的“重点保护”的牌子。与世界历史上顶级科学家张衡的墓(在荒草丛中保留一抔黄土)相比,也不算太差了。但是,我们在回程的途中,顺路参观了一下曹娥庙,那就大不一样了。曹娥庙是一个古建筑群,琉璃瓦金碧辉煌,颇为壮观。大殿三进,还有东殿与西殿,名人政要的题字、题匾、对联,相当的多。当然还有一块特别著名的《曹娥碑》,由于上了《三国演义》,名声大噪。因有曹操、杨修与“黄绢幼妇”,给读者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两相比较,天壤之别。这说明中国传统重视智慧,更重视道德。所以讲培养人才全面发展,讲德智体,总是将“德”放在首位。讲“三不朽”,也是“立德不朽”放在首位,其次才是“立功不朽”和“立言不朽”。孝是德中最重要的。于是,人们重视有突出孝德的曹娥,大大超过能立言、有智慧的王充。这只能说有主次之分,并不能据此说明中国有“反智”的传统。中国人很重视智慧,对诸葛亮的崇拜,就是明显的例子。

“孝”与“忠”并列,在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道德内容。只是到了二十世纪,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孝”受到了不同方式的批判,但在民众中仍然根深蒂固,深入人心。谨以此为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