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卷上

程夢星(一六七八—一七四七),字伍喬,又字午橋,江都(今江蘇揚州)人。康熙五十一年(一七一二)進士,官編修。有《今有堂集》。

先生淡於榮利,自丁内艱歸,終身不出,築篠園並漪南别業,讀書偃仰其中。竹西故南北冲途,往來進謁者,文酒流連。主詩壇幾數十年。詩兼法唐、宋,而雅好在玉溪生,以雪灘叟注未精,重爲箋注。其集中句如:“碧流似帶環雙峽,青嶂如屏抱一村”;“十里煙深因近水,一年秋早爲多山”;“芰荷風自浮輕幔,羅綺香多過别船”;“女墻宿草經春緑,古渡斜陽照水紅”;“軒因惜竹三間小,樓爲看山四面寬”;“一院雨聲留客後,半窗梅影上燈初”;“滿塢雲深紅杏雨,半溪煙淡緑楊風”; “花落尚携沽酒榼,潮來争泊賣魚船。”皆清麗可誦。予少客竹西,暇日過從,門庭蕭寂,鬥茶説餅,仰其風貌,不啻孤雲野鶴也。(《湖海詩傳》卷一)

張梁(一六八三—?),字奕山,號幻花,婁縣(今上海市松江)人。康熙五十二年(一七一三)進士。有《淡吟樓詩鈔》。

先生卜居吾里,有保閑堂、淡吟樓、學圃居、叢桂讀書堂、鶴徑風漪草堂、花陰館、藕香亭、一松齋、書巢,備水竹花藥之勝,又兄農部别業,本高文恪公竹窗,在杭州西溪,是梅竹最深處。每年上元後,輒往探梅,至雜花俱謝,緑陰如幄乃歸。過中秋,復往看秋山紅葉,歲以爲常。工琴,遇好山水及花月佳時,一彈再鼓,鶴爲起舞。望之者以擬柴桑之處士,松陵之散人。時姪得天司寇方貴,或勸之出山,清要可立致,笑不答也。晚歲專修净土,至八十三而終。其詩宗法王、孟、韋、柳,間效山谷、誠齋,以見新異云。(《湖海詩傳》卷一)

查爲仁(一六九三—一七四九),字心谷,宛平(今北京市)人。康熙五十三年(一七一四)舉人。有《蔗塘未定稿》。

蓮坡先生早賦《鹿鳴》,被訐得罪,數年而後得釋。因發憤讀書,博通典故。所居天津水西莊,貯書萬卷。南北往來名士,如萬柘坡、厲樊榭、趙飲谷等,無不攬環結佩,延主其家,相與覃研詩詞書畫。又所娶金夫人含英,亦耽風雅,人望如仙。其集中句如:“地偏人迹斷,潮定水痕深”;“落花寒食節,飛絮午晴天”;“晚徑黄花開有色,曉程殘月落無聲”;“一榻茶煙留客話,半簾花影枕書眠。”皆中、晚唐妙句也。今下世四十餘年,而莊亦改爲公廨矣。先生弟儉堂,與予交善,而子篴槎給事爲予同年,故得其風流好事如此。(《湖海詩傳》卷一)

許廷鑅,(一六八〇—?)字子遜,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康熙五十九年(一七二〇)舉人,官武平縣知縣。有《竹素園集》。

竹素先生詩才綺麗,始學杜牧之、王仲初,繼而規模何大復、徐昌穀,志和而節雅。七言絶句,尤爲人所傳誦。然性豪放,上論古今史事,慷慨激發。一官閩海,憔悴數年,非其好也。既歸長洲,居郭外二十里之陳墓河,水雲千頃,花藥數椽,猶作詩以自遣。時時入城,與沈歸愚、蔣蟠漪兩公來往,故予常得接其議論。(《湖海詩傳》卷一)

厲鶚(一六九二—一七五二),字太鴻,號樊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康熙五十九年(一七二〇)舉人。乾隆元年(一七三六)薦舉博學鴻詞。有《樊榭山房集》。

徵君性情孤峭,義不苟合。讀書搜奇愛博,鈎新摘異,尤熟於宋元以來叢書稗説。以孝廉需次縣令,將入京,道經天津,查蓮坡先生留之水西莊,觴咏數月,同撰《周密絶妙好詞箋》,遂不就選而歸。揚州馬秋玉兄弟延爲上客。嗣後來往竹西者凡數載。馬氏小玲瓏山館多藏舊書善本,間以古器名畫,因得端居探討。所撰《宋詩紀事》、《遼史拾遺》,極爲詳洽,今皆録入《四庫》書中。其先世家於慈溪,故以四明山樊榭爲號。所作幽新隽妙,刻琢研煉,五言尤勝,大抵取法陶、謝及王、孟、韋、柳,而别有自得之趣,瑩然而清,窅然而邃,擷宋詩之精詣,而去其疏蕪。時沈文慤公方以漢、魏、盛唐倡於吳下,莫能相掩也。予於戊辰歲(一七四八)在長洲趙君飲谷小吳船遇之,辱爲忘年交。嗣啓徵君過吳,必訪余於朱氏蘋花水閣。凡三年,而徵君下世矣。至其詞直接碧山、玉田,予已録入《琴畫樓詞鈔》,故不具論。

樊榭下世,葬於杭州西溪王家塢,因無子嗣,不久化爲榛莽。後四十餘年,何君春渚琪游西溪田舍,見草堆中樊榭及姬人月上栗主在焉,取歸,偕同人送武林門外牙灣黄山谷祠,掃灑一室以供之。予爲撰“丈室花同天女散,摩圍詩共老人參”句,以題其楹。李光甫方湛、蔣蔣村炯、陶鳧香梁諸子,皆有詩詞記之。樊榭生於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九月十一日辰時。月上姓朱氏,名滿娘,烏程(今浙江吳興)人,生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三月二十四日辰時,殁於乾隆七年(一七四二)正月初三日戌時。並屬蔣村及項金門墉、許周生宗彦,各於忌日,奉酒脯薦焉。(《湖海詩傳》卷二)

錢陳群(一六八六—一七七四),字集齋,嘉興(今屬浙江)人。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進士,官至刑部侍郎,加尚書。謚文端。有《香樹齋詩集》。

公久直内廷,深蒙知遇,而乞假歸田之後,恩禮尤深,時賜御制詩章,俾其屬和,賚子便蕃,至以明僧紹爲比。及翠華臨幸南邦,公輒在屬車豹尾間,矢音賡和,詞臣歸老,榮眷有加,爲自古所未有也。公位隆望重,而愛才如不及。予鄉會試三座師,皆出公門下,於禮爲小門生。而公以乾隆辛巳(一七六一)入都祝釐,予尚未進謁,公已先來訪,適予上直未歸,閽人辭焉,公不許,直入蒲褐山房,坐俟予歸,劇談後去。蓋其瀟灑絶俗如此。先是,公督學江西,特拔蔣君士銓於疇衆中。所過名勝,輒有題字,而北蘭寺墨迹尤多。予兩至江西,公歸道山已久。公子東麓侍郎,謝世亦四載矣。時與蔣君循覽遺詩,不自知其凄黯也。(《湖海詩傳》卷二)

盧見曾(一六九〇—一七六八),字抱孫,號雅雨,德州(今屬山東)人。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進士,官兩淮鹽運使。有《出塞集》。

運使短小精悍,有吏才。總督那蘇圖特薦,謂其人短而才長,身小而志大。嘗爲四川洪雅縣令,故以雅雨自號。夙慕其鄉王阮亭尚書風流文采,故前後任兩淮運使各數年。又值竹西殷富,接納江浙文人惟恐不及,如金壽門農、陳玉几撰、厲樊榭鶚、惠定宇棟、沈學子大成、陳授衣章、對鷗皋兄弟等,前後數十人,皆爲上客。而是時地主馬佩兮曰璐、秋玉曰琯及張漁川四科,易松滋諧,咸與扶輪承蓋,一時文酒,稱爲極盛。又校刊乾鑿度《高氏戰國策》、《鄭氏尚書大傳》、李鼎祚《周易集解》、《封演聞見記》諸書,又補刊竹垞太史《經義考》,並以國朝山左詩人最盛,屬鞠編修遜行、張孝廉元、董庶常元度諸人,采輯傳世。修小秦淮紅橋二十四景及金焦樓觀,以奉辛未(一七五一)、丁丑(一七五七)兩次宸游。其愛古好事,百餘年來所罕見。(《湖海詩傳》卷二)

顧棟高(一六七九 —一七五九),宇復初,無錫(今屬江蘇)人。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進士。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以經學徵。官至園子監祭酒。

震滄先生,少與蔡進士德晋、吳孝廉鼐精心經術,尤長於《春秋》。既捷南宫,宫中書,以奏對越次罷官,遂不復出。所著《大事表》,萃《公》、《穀》之微言,正杜、孔之義疏,凡轇轕紛紜之説,悉爲定其指歸,表而出之。蓋宋元以後諸儒,無其精確也。乾隆辛未(一七五一),以經學征,賜官國子監司業,未就。丁丑(一七五七)迎鑾,晋祭酒,時年幾八十矣。是時寓維揚者數月,猶見其撰《毛詩類釋》,今亦録入《四庫》書中。先生不好吟咏,而《大事表》後附《論春秋》詩,皆無關風雅,故從《梁溪詩選》中所録止此。(《湖海詩傳》卷二)

戴亨(一六九〇—?),宇通乾,號遂堂,遼陽(今屬遼寧省)人。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進士,官齊河知縣。

遂堂襟情超邁,詩筆堅剛。自齊河罷官後,率其小妻,漂泊江湖久之,依雅雨運使於邗上。嘗與予同寓真州,言生平所想企者,惟李鐵君、陳石閭兩布衣,餘子不足數也。故雅雨爲刻《遼東三老詩》以傳之。性善飲,至數斗不亂。年近八十,貌如嬰兒,自夸得容成之術。予入都後年餘,聞移寓金陵,一夕無疾而卒。(《湖海詩傳》卷二)

一○

沈起元(一六八五—一七六三),字子大,太倉(今屬江蘇)人。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進士,官至光禄寺卿。有《敬亭詩文集》。

先生白漊之子,處爲名儒,出爲廉吏。自典郡以至方伯[1],所莅之地,深求利弊,次第斟酌行之,心切愛民,而以寧静不擾爲主。入任光禄寺卿,引年致仕。生平清操自勵,進退超然,與武林虚船通政相似,而詩學尤醇。歸愚先生謂:“高者模杜陵,次者近白傅。”信也。甲戌(一七五四)秋,予在濟南,先生主濼源講席,把臂甚歡,出所著《周易孔義集説》、《敬亭詩文集》見示,因得其學問之詳。歷城周君書昌永年,時年弱冠,在書院中能讀徐氏《通志堂經解》,先生譽之,令予相見。其後書昌以辛卯(一七七一)登進士,官翰林,兼通内典,爲濟南學者。殁後詩什無存,故附記焉。(《湖海詩傳》卷二)

一一

尹繼善(一六九五—一七七一),宇元長,號望山,章佳氏,滿洲正黄旗人。雍正元年(一七二三)進士,官至文淵閣大學士。謚文端。有《文端公集》。

文端公歷任封疆,晚歸臺閣,揚歷五十餘載,承先啓後,三代平章,史册所罕覯也。公在江南最久,慈祥豈悌,霑洽閭閻,而官吏格心斂手,無敢稍爲干没。及去 而漕弊漸滋,至今猶煩厘剔,故民間思而誦之。公入覲詩云:“九重廑念是江鄉,蔀屋年來少蓋藏。疾苦未全登奏草,帝心早已切如傷”;“多年積潦閔淮徐,元氣於今尚未舒。四野蜚鴻猶滿眼,頻諮景象近何如。”直以民隱具陳,寓規於頌,實有古大臣風範。性耽吟咏,詩等牛腰。薨後,畢中丞沅與嚴侍讀長明選而刻之,僅什之三四爾。(《湖海詩傳》卷二)

一二

王安國(一六九四—一七五七),字書城,高郵(今屬江蘇)人。雍正二年(一七二四)殿試第二及第,官至吏部尚書。謚文肅。

文肅清流眉目。官廣東巡撫,每以風節自矜。及入長六官,晚年充會典館總裁,所撰欲上比《周官》,《唐六典》以下不屑道也。乾隆甲戌(一七五四),予以會試入都,公邀同編纂。常見老嫗所抱,鸞停玉峙,瑶環瑜珥,即今給事中懷祖,時才十餘歲耳。公殁,懷祖幼而好學,長與興化李進士惇、江都汪貢生中、秦州劉廣文臺拱,深研經義,而小學尤精。所撰《廣雅疏證》,剖析毫芒,咸歸古義。時人言訓詁者,莫之能逮。子引之伯申,以第三人及第。春華秋實,兼擅其長,皆公之遺澤也。予嘗奉使讞事高郵,有司以公居爲館舍,見其宅第庳隘,廳事至不容旋馬,益知清德之留貽久矣。(《湖海詩傳》卷二)

一三

樓儼(一六六九—?),宇敬思,號西浦,義烏(今屬浙江)人,寓居上海。以薦入武英殿修《詞譜》。官至江西按察使,改京卿。有《蓑笠軒僅存稿》。

西浦寓居申浦,與繆雪莊、張幻花以詞唱和,兩君極道其工。康熙己丑(一七〇九),詔修《詞譜》,被薦與杜紫綸同館纂修,辨析體制,考訂源流,曾駁正宜興萬氏《詞律》百有餘條,最中窾要。又以張綖之《詩餘圖譜》、程明善之《嘯餘譜》及毛先舒之《詞學全書》,率皆謬妄錯雜,倚聲家無所遵守。因自訂《群雅集》一書,以四聲二十八調爲經,而以詞之有宫調者爲緯,並以詞之無宫調者,依世代爲先後,附於其下。竹垞先生曾爲之序。後以卷帙繁重,未及開雕,今不可復得矣。(《湖海詩傳》卷二)

一四

汪由敦(一六九二—一七五八),字師敏,號謹堂,休寧(今屬安徽)人。雍正二年(一七二四)進士,官至吏部尚書。謚文端。有《松泉詩文集》。

公儤直内廷,幾三十載,清和恭謹,上結主知。予鄉會座師,皆出公門下。甲戌(一七五四)在京會試,以小門生禮見,相得歡然,深加奬厲,蓋夢文子座主爲之先容也。其後哲嗣録霈,今官總憲,先與予同直西清,得公引事益詳。公卒後,總憲囑趙君翼編次其集,繕録進呈,上製詩以弁其端。(《湖海詩傳》卷三)

一五

王峻(一六九四—一七五一),字次山,常熟(今屬江蘇)人。雍正二年(一七二四)進士,官至監察御史。有《艮齋集》。

先生居臺中,義形於色,遇事敢言,常劾其臺長,時以爲當。故雷副憲貫一序其詩文,謂“議論侃侃,直言天下事”,指此也。謝病歸,爲蘇州紫陽書院院長。巡撫宗室雅公蔚文,小有過舉,必面折之,蓋自來院長所罕見也。其詩宗尚兩馮,參以趙秋谷、何義門之説,不獨前後七子深加擯斥,即漁洋尚書,亦多未愜然。集中黔行詩,最爲清矯刻削,轉似《蜀道集》,何也?(《湖海詩傳》卷三)

一六

李重華(一六八二—一七五五),宇實君,號玉洲,吳江(今屬江蘇)人。雍正二年(一七二四)進士,官編修。有《正一齋集》。

吳江詩家,百餘年來,苦無杰作。先生筆力嶄然,滔滔自運,其宗法蓋在杜、韓間。時吳縣蔣恭棐編修工古文,而先生以詩名,兩者莫能軒輊也。先生諸子,皆能讀書登仕路,而詩文未有收拾者,僅存此編,棗木亦朽蠹矣。(《湖海詩傳》卷三)

一七

劉統勛(一六九九—一七七三),宇延清,號爾鈍,諸城(今屬山東)人。雍正二年(一七二四)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卒贈太傅,謚文正。

公光明正直,燭照先幾,事之可否,微發其端,至一二十年後,始服其精識。士有賢不肖,亦洞見其將來,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也。内外臣工,無不仰其剛果,而情意肫然,不欲過爲嚴峻。生平未嘗奉佛,然於《大乘方廣》諸經,皆能得其指要。六旬以後,入夜秉燭,跏趺危坐,至二三更許,窗外偶有聲響,無不悉聞。臨終之日,五更起,盥洗飲食如常,陞輿至東華門外,輿微側,家人呼之不應,比啓帷視之,則已瞑矣。上親臨其喪,見室無長物,内外蕭條枯槁,寒氣襲人,因深爲嘆息,賜謚文正,不待禮臣議請也。公薨後,今相國石庵先生以事在記注,功在史宬,不撰行狀,不請爲墓碑、墓志,第取所奉諭旨及生平奏疏,編年繕録,以示子孫。其謹慎小心,亦後來台輔所當取法者。(《湖海詩傳》卷三)

一八

陳浩(一六九五—?),字子瀾,昌平(今屬北京市)人。雍正二年(一七二四)進士,官至少詹事。有《南游草》。

先生少日蜚聲詞館,與趙副憲大鯨、李編修重華、諸贊善錦齊名。其子户部君本忠,與余鄉試同年,故入京晋謁,先生以子弟畜之。生平兼工書法,得蘇文忠墨妙,爲余書者最多。四十年來遷徙遺失,僅存一册,蓋壬申(一七五二)春典試南行所作也。户部兄弟皆早殁,詩稿不傳,而都下亦無知其工書者。(《湖海詩傳》卷三)

一九

蔡德晉,字宸錫,無錫(今屬江蘇)人。雍正四年(一七二六)舉人,官工部司務。

宸錫先生精通三禮,常分門别類,以次相從,采掇鈎貫,凡五十餘册,功未竟而殁。秦文恭公少與同學,得其本而增修之,證以歷朝史事,補以宋,元諸儒之説。今所傳《五禮通考》,雖續健庵尚書《讀禮通考》之遺,實則據先生書爲藍本。今其書割裂之餘,無有存者。詩亦非所長,今存一首,而附記其經學之淵深如此。(《湖海詩傳》卷四)

二○

彭啓豐(一七〇一—一七八四),字翰文,號芝庭,長洲(今江蘇吳縣)人。雍正五年(一七二七)殿試第一人及第,官至兵部尚書。有《芝庭詩稿》。

芝庭尚書以醇德樸行著於朝野,而性耽風雅,使節所至,遇佳山水,必遊歷乃去。集中句如:“楊柳春風江上棹,杏花細雨酒家樓”;“疏風影動林梢月,宿雨凉生檻外山”;“三徑杜門高士迹,扁舟訪舊故人心”;“漁唱數聲初出港,樵風兩岸送歸船”;“落月疏星荒店閉,西風鼓角戍樓寒”;“鍾動遠沈山店月,林疏斜飐酒旗風”;“古壁殘燈明乍暗,空庭落葉掃還多”;“三秋風雨添良會,五字河梁又别離”;“鴛湖處處多芳草,蠶事家家近畫樓。”寫景關情,神妙獨到。當世好爲生澀槎丫者,未能津逮也。(《湖海詩傳》卷四)

二一

楊錫紱(一六九一—一七五八),字方來,號蘭畹,清江(今屬江蘇)人。雍正五年(一七二七)進士,官至漕運總督。謚勤慤。有《四知堂集》。

先生清標直節,爲在廷諸老所推。督漕運時,嚴飭沿途毋需索,毋留滯,又體恤旗丁以及押運各官,纖埃不染,使得迅速遄行。故數十年來,論漕政者必舉先生第一。生平不以詩名,而所作清新疏秀。書法亦工。殁後,人刻其書以行世。(《湖海詩傳》卷四)

二二

梁詩正(一六九七—一七六三),字養仲,號薌林,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雍正八年(一七三〇)殿試第三人及第,官至東閣大學士,贈太傅。謚文莊。有《矢音集》。

公居正陽門外楊梅竹斜街内清勤堂,蓋御賜也。堂左有味初齋,前隔墻,蒲萄纍纍,其齋因以青乳名之。公充《續文獻通考》總裁,屬予司編校,常宿其齋。每日庭户蕭然,自諸司畫諾外,更無停轍。進和御製詩,每逢劇韵,必蒙嘉奬。予異之,公曰:“昔蘇文忠善次韵,每遇艱險處,恒以譬喻出之,是以信手驅駕,毫無窒礙。吾窺得此秘,故能游行自在,天然湊泊耳。”公歸養時,與趙意林相倡和,且手自書之,士人以爲秘寶。杭堇浦編修跋云:“如瑶林玉樹,高出雲表。”洵然。(《湖海詩傳》卷四)

二三

孫灝(一七〇〇—一七六六),字載黄,號虚船,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雍正八年(一七三〇)進士,官至通政使。有《道盥齋集》。

君夙厲清修,兩任屏藩,名望與太倉沈光禄相埒。入爲京卿,以品詣入直上書房,故常隨木蘭秋獮。退直後歸帳房,遇山泉清潔,必取而煎之,瀹以龍井芽茶,招句山太僕及予並啜之,雜談經籍,輒以爲常。其清寒幽峭,不異老儒生也。(《湖海詩傳》卷四)

二四

商盤(一七〇一—一七六七),字寶意,號蒼雨,會稽(今浙江紹興)人。雍正八年(一七三〇)進士,官至順寧府知府。有《質園詩集》。

寶意胸羅玉笥,筆有錦機,本以詞林,乞爲郡佐,久啓白下,饒有閒情。嘗得趙姬小憐,解碧玉連環爲贈,易名環娘,以中秋夕扁舟載之。未幾,玉隕蘭摧,悼亡屢賦,中如:“鬢影憶簪花第一,眉痕怕見月初三”;“舊居鸚鵡曾呼我,斷帶鴛鴦欲付誰”;“錦機未斷纏錦縷,羅襪還留細膩塵”;“誰與修書添半臂,欲煩妙筆畫全身。”皆令人欲唤奈何。晚得小柬,又有句云:“恐是玉簫償宿債,偶從錦瑟感年華”;“未可楚腰擎掌上,試將吳語教燈前。”時人吟諷,以爲元稹、杜牧之比。不知其才情横厲,出入於元、白、蘇、陸諸家,足以雄視一世也。君美鬚眉,善音律,衣冠修偉,狀如古仙人。其出守雲南,予輩餞於畢秋帆疏雨樓,作古詩五十韵送之。又明年,予至永昌,君已殁於順寧,其從姪將護喪歸,略叙生平,索爲墓志,雖屬稿應之,然不得其詳,常以爲憾。(《湖海詩傳》卷四)

二五

英廉(一七〇七—一七八三),字計六,漢軍鑲黄旗人。雍正十年(一七三二)舉人,官至文淵閣大學士。謚文肅。有《夢堂詩集》。

相國初通籍時,雅嗜芸緗,尤敦車笠,與樊榭及吳樸庭瀹文、符幼魯曾、查蓮坡爲仁爲酬和友。詩壇酒社,翰墨飛騰,雖江左風流,不是過也。既而職長六曹,殫心時務,或舉舊稿爲言,輒遜語謝之,蓋不欲以文人自命矣。先是,定制内閣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及於文襄公殁,時方爲户部尚書滿缺,上以其祖籍涿州,本馮姓,命踐文襄之席。蓋鹽梅之用,久廑聖心,故不拘常格,即司台鼎云。(《湖海詩傳》卷五)

二六

周宣猷(一七〇八—?),字辰遠,長沙縣(今屬湖南)人。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進士,官鹽運使分司。有《雪舫詩鈔》。

雪舫長沙名族,其子弟以文行兼者頗多。雪舫任浙中鹽運判官數載,其配爲萬九沙經女,故與全謝山、厲樊榭諸君皆稱投分。詩集四卷,得大曆十才子之遺,惜偃蹇下僚,迄今無有知之者。(《湖海詩傳》卷五)

二七

彭端淑(一六九七—一七七七),字樂齋,丹稜(今屬四川)人。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進士,官廣東肇羅道。有《白鶴堂詩文集》。

樂齋與弟遵泗以詩古文名蜀中,時號二彭。其德器從容,涵養純粹,梁文定公階平尤稱之。自吏部郎出爲西粤監司。未幾,歸老。余過成都,適樂齋主錦江書院,談藝之下,相得甚歡,因出生平所作,同其弟之文,屬余論定,余爲删存十卷。後六年,余告假歸家,適江安楊君卓來令吾邑,見此,願任開雕。及余還都,而楊君被議,謫處伊犁,此集不知何往矣。是時,聞樂齋亦下世,爲之愴然。樂齋詩大抵質實厚重,不爲鞶帨之習者也。(《湖海詩傳》卷五)

二八

金德瑛(一七〇一—一七六二),宇汝白,號檜門,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元年(一七三六)殿試第一人及第,官至左都卿史。有《檜門詩存》。

總憲酷嗜涪翁,故論詩以清新刻削、酸寒瘦澀爲能。於同鄉最愛錢君坤一。督學江西,識拔蔣君心餘於諸生中,而汪子康古其戚也。甲戌(一七五四)予入京師,總憲時時招同游宴於一經齋,清談終日,率以爲常。及予南歸,又以書薦於前山東吳運使凌雲。其愛才推轂,皆此類也。總憲殁四十餘年,而杭城士大夫請祀鄉賢,時予主講敷文,因送其栗主奉於學宫。歸而重覆其詩,爲之凄黯。(《湖海詩傳》卷五)

二九

秦蕙田(一七〇二—一七六四),字樹峰,無錫(今屬江蘇)人。乾隆元年(一七三六)殿試第三人及第,官至刑部尚書。謚文恭。有《味經窩詩文類稿》。

文恭尊甫雒生先生,頌繫日久;文恭既入翰林,即請以官贖父罪,蒙恩得釋。故時與桐城方公宜田稱二孝,蓋以宜田每於秋日省其父於塞外戍所故也。生平覃心經術,尤熟禮經,因仿徐健庵尚書《讀禮通考》,廣爲《五禮通考》二百餘卷,匯自來諸儒聚訟之説,爲之疏通解駁,又附以歷朝史志,使後來者折衷損益,可以坐言而起行,其有功於經義,良不鮮也。文恭博學多聞,窮經之外,凡河渠律曆,下至醫方數術,靡不通晰,故梁文莊公云:“樹峰如鷹隼横空,飛而食肉。又口若懸河,辨才無礙。”其爲同曹畏服如此。乾隆辛未,詔舉經學,將以爲師儒之官,令大臣集議,論至常熟陳進士祖範,或以其所作掌録少之。文恭奮袂曰:“若不得陳某,則此舉爲無光。”衆驚問故,曰:“癸丑陳某成進士,因謁蔣文肅公於邸舍,文肅以好語慰之,謂子有盛名,今登甲榜,而我又在朝,今歲大魁,非君誰屬?陳某默然不應。頃之趨出,語其僕曰:‘速辦裝南下,無令他日以我爲依附權門。’遂不與殿試。風節若此,豈可遺之?”奏上,遂與山西梁錫璵、顧棟高、吳鼎皆賜司業。棟高,無錫人;鼎,金匱人,亦佐文恭纂《五禮》者。文恭常招予寓味經窩數月,予病爲按脈定方,故得備聞其事。後鎸刻《五禮通考》,方公已爲直隸總督,與清河道宋宗元共出資刻之。(《湖海詩傳》卷五)

三○

劉綸(一七一一—一七七三),字眘涵,號繩庵,武進(今屬江蘇)人。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召試博學鴻詞第一,授編修,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謚文定。有《繩庵内外集》。

文定謙和恭謹,尤以清修自厲。少在尹文端公幕府,得具指授,繼以鴻博第一入翰林,汪文端公愛其才,兼重其度。晚年尤與劉文正公相得,和而不流,無所附麗,代言應製,皆爲一時之冠。予嘗以要事繕奏稿,夜半詣公門請閲,公起,然燭操筆點定。時仲冬寒甚,公呼三公子爲具酒脯,而厨傳已空,僅有白棗十餘枚以侑酒,公亦自嘆其儉陋,爲可哂也。(《湖海詩傳》卷五)

三一

諸錦(一六八六—一七六九),字襄七,號草廬,秀水(今浙江嘉興)人。雍正二年(一七二四)進士,改庶吉士,散館降教授。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復以博學鴻詞徵,授檢討,官至左春坊左贊善。有《絳趺閣集》。

《絳趺閣集》,殁後門人删定。鄭璣尺江以爲“掐擢胃腎,抉摘杳微”,陸陸堂奎勛以爲“言近旨遠,根柢深而英華自茂”,皆定論也。余甲戌春入都,請予相見,每日苦茗一甌,薧魚皛飯,雜談經史,危坐相對,必至日下舂而許返。先生出臨川李公穆堂門下,生平博聞强識,詩法山谷、後山,而志節皦然,甘寂寞,守耿介,權貴之門,徵逐之地,未嘗一至,蓋古之聞人,而世之畸人也。(《湖海詩傳》卷五)

三二

杭世駿(一六九五—一七七二),字大宗,號堇浦,仁和(今浙江杭州)人。雍正二年(一七二四)舉人。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召試博學鴻詞,授編修。有《道古堂集》。

堇浦先生書擁百城,胸羅四庫。入翰林未久,即以言事罷歸。沈文愨公送之有句云:“鄰翁既雨談墻築,新婦初婚議竈炊。”蓋深惜之也。既歸,益肆力於詩古文詞,海涵地負,日光玉潔,實足以雄長藝林。兩浙文人,自黄棃洲先生後,全謝山庶常及先生而已。乾隆丁丑秋,予至西泠相見,共論古今文章流别,謂予曰:“子無輕視放翁詩文,至此亦足名家。”其沖懷樂善,迥異乎世之放言高論者矣。先生有十子,自第八子賓仁外,餘皆下世,諸孫亦零落殆盡。其《道古堂集》,梁山舟侍講刻之。生平著述甚夥,今付剞劂者,未及其半。(《湖海詩傳》卷五)

三三

陳兆侖(一七〇〇—一七七一),字星齋,號句山,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雍正八年(一七三〇)進士。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召試博學鴻詞,授檢討,官至通政使。

星齋先生成進士後,重入宏詞,洊登卿寺,侍直上書房,兼尹京兆,而意致蕭散,寢處輒有山澤間儀。書法蘭亭,取意簡遠。梁侍講同書云:“本朝不以書名而書必傳者,陳文簡公元龍及先生也。”余得其手迹頗多,適滇後皆失之。壬寅修《西湖志》於杭州,因索先生遺詩,而令子同知玉敦,深閟不肯出。及其孫桂生來京師,始以全集見示,並乞序言,因而甄録如左。(《湖海詩傳》卷六)

三四

沈廷芳(一七一二—一七七二)[2],字畹叔,號椒園,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召試博學鴻詞,授編修,官至山東按察使。有《隱拙齋集》。

椒園風流儒雅,詩筆亦同,書法在《蘭亭》、《丙舍》間。乾隆戊寅予入都,遇於臨清,同行者經月。青簾畫舫,書籤硯格,纖塵不染,望而疑爲魏晋間人也。爲臬使時,嘗欲以湯文正公斌崇祀兩廡,事雖不行,士論韙之。(《湖海詩傳》卷六)

三五

齊召南(一七〇三—一七六八),字次風,號息園,天台(今屬浙江)人。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召試博學鴻詞,授檢討,官至禮部侍郎。有《賜硯堂詩》。

侍郎賦才敏慧,博學多聞。自詞林以大考前列,即登卿貳,入上書房。退直歸澄懷園,上馬,守門兵舉赤棒驅之,馬驚墜地,傷於額,腦髓盡流。皇子聞之,亟遣蒙古醫生往視,殺牛取其胃,絲繩包裹,舁回館舍,至半夜乃得蘇,又傅以秘藥,閲六七月始痊。然於平生所讀,已不能記憶矣。其所著撰,皆未能成編,惟《水道提綱》,係充任統志館纂修時所撰,於源流上下,縷析條分,使讀者如指諸掌。又有《寶綸堂文集》八卷,則浙江臬使秦君瀛刻之。詩亦編爲八卷,稿尚藏其家,今摘録如左。(《湖海詩傳》卷六)

三六

符曾,字幼魯,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監生。乾隆元年(一七三六)薦舉博學鴻詞,尋保舉,官至户部郎中。有《春鳧小稿》。

余初入京時,即見春鳧主人,時年已六十有餘,爲户部郎。常以病假,所居韓家潭,令余直入卧内。床幃之外,書籤畫卷,茗碗香爐,列置左右,几案無纖塵,四時長供名花數盎。余笑謂曰:“入君燕寢,已如在斷橋籬落間,使人不復憶西子湖矣。”其雅潔蕭灑[3],非東華軟香塵土中人所能企也。蓋自少與樊榭、堇浦、玉几同學,故其襟情如此。詩亦清絶,不免窘於邊幅,而翛然物外之致,可想見其風韵焉。(《湖海詩傳》卷六)

三七

陳撰(一六七九—一七五八),字楞山,鄞縣(今屬浙江)人。布衣。乾隆元午(一七三六)薦舉博學鴻詞,未就。有《玉几山房吟卷》、《綉鋏集》。

楞山爲毛西河弟子,又工寫生,以墨暈之,若不經意者,而蕭疏簡遠,品格極高,亦不苟作,故時人寶之。余定交邗溝時,年已六十餘矣,戍削而修,望之若閒鷗野鶴。嗜吟咏,今所傳《吟卷》,蓋一麟半爪,佳者或不盡是也。然句如“二分明月樓頭影,十里平山檻外雲”;“兩時茶飯伊蒲饌,一樹梅花貝葉書”;“詩卷白頭悲舊雨,燭花紅泪滴秋堂”;“焚香自寫圖中影,把卷何須絃上聲。”饒有晚唐人風韵。(《湖海詩傳》卷六)

三八

朱稻孫(一六八二—一七六〇),字稼翁,秀水(今浙江嘉興)人。彝尊之孫。貢生。乾隆元年(一七三六)薦舉博學鴻詞。有《六峰閣詩稿》。

稼翁少孤,其祖撫之。漁洋題《小長蘆卷》,所謂桐孫、稻孫者是也。稼翁以名人之後,所至人傾慕之。乙亥、丙子間,年近七十,游揚州,爲盧雅雨運使上客。因出其祖所撰《經義考》後半未刻者,雅雨爲刻其全。其後開四庫館,詔求遺書,得以全帙獻於朝,上題詩冠首,由是流傳海内。蓋可謂能守先澤者矣。晚年貧不能支,曝書亭藏書八萬卷,漸致散佚,而己之所作,亦久不傳。余與其孫伯承爲鄉試同年,又在揚州同寓梅花亭數月,故得見其詩,張匠門序所云:“始則氣猛而格上,後則境觸而情遥。”殆不虚也。(《湖海詩傳》卷六)

三九

陳章(一六九六—?),字授衣,號紱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乾隆元年(一七三六)薦舉博學鴻詞。有《孟晋齋集》。

揚州鹺商所萃,喜招名士以自重,而馬氏秋玉佩兮小玲瓏山館,尤爲席帽所歸。時盧雅雨任運使,又能奔走寒畯,於是四方輻輳,而浙人尤多,如全謝山祖望、陳楞山撰、厲太鴻鶚、金壽門農、陶篁村元操及授衣弟江皋,尤以領袖稱。授衣詩上規王、韋[4],下則錢、郎,非戴石屏等《江湖小集》所可並論也。(《湖海詩傳》卷六)

四○

翁照(一六七七—一七五五),字朗夫,號霽堂,初名玉行,字子静,江陰(今屬江蘇)人。乾隆元年(一七三六)薦舉博學鴻詞。十六年以經學征。有《賜書堂集》。

霽堂少時曾奉教於毛西河太史,西河序其詩,盛爲推挹。嘗咏蓑衣,有“風雨一身秋”之句,從此得名。後在浙幕中。詩亡失大半,今所刊《賜書堂集》,十之三四爾。其爲時傳諷者,則有“一抹夕陽連漢苑,二分春色在蕪城”;“小樓夜半艨朧月,深院秋千淡宕風”;“春拂河橋風乍轉,緑昏江店雨初來”;“春寺煙深聞粥鼓,午塘風暖度餳簫”;“一聲啼鳥破春寂,數點落花生暮寒”;“殘月半痕巫峽曉,夕陽一片洞庭秋”;“關塞梅花愁裏曲,池塘芳草夢中詩”;“夾岸緑陰垂柳渡,滿蓬紅雨落花天。”沈椒園臬使云:“先生年高,籐杖方袍,鬚眉朗映,其詩風致盎然,而神韵瀟灑。”(《湖海詩傳》卷六)

四一

張庚(一六八五—一七六〇),字浦山,號瓜田,秀水(今浙江嘉興)人。監生。乾隆元年(一七三六)薦舉博學鴻詞。有《强恕齋集》。

浦山工於山水,世多以翰墨稱之,不知學問淹博,如《通鑒綱目釋記》,糾繆補注,極爲精審。古文簡檏,五七言古體詩,頗見古人堂奥。丙子、丁丑間,君來往廣陵,常同樽酒,盡讀所著書,故得悉其深造。(《湖海詩傳》卷六)

四二

陳黄中(一七〇四—一七六二),字和叔,號東莊,吳縣(今屬江蘇)人。諸生。乾隆元年(一七三六)薦舉博學鴻詞。有《東莊遺集》。

和叔爲少章先生子。校讎考訂,是其家傳,而和叔少時即留心史學,頗以經濟自負。常游督撫幕府,晚年歸家。病《宋史》繁蕪,如湯義仍、王損仲屢有删改,皆未成書,因將《宋史》紀、傳、表共改定一百七十卷,但以未諳天文曆律,故各志尚屬闕如。殁後,其稿本尚存於吳下藏書家。詩不多作,彭尺木收而刻之,未爲完本,即予所見其在長沙作五言排律六麻一百韻,則已失之矣。(《湖海詩傳》卷六)

四三

楊潮觀,字閎度,號笠湖,金匱(今江蘇無錫)人。乾隆元年(一七三六)舉人,官至瀘州知州。有《吟風閣詩鈔》。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