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金克木,祖籍安徽寿县,1912年生于江西万载县,父亲为清朝最末一代县官。金克木出生不久,父亲即去世,他随嫡母、母亲和大嫂不断搬迁,于动荡中完成了最早的教育。1920年,金克木随三哥入安徽寿县第一小学,1925年毕业后,从私塾陈夫子受传统训练两年,即读书作文的实用技巧。此后曾任教于小学,于同事处接受时代消息。1929年,入凤阳男子第五中学,备考得高中学籍,半年后学校停课,自此再未正式入学就读。这一时期的教育,既有旧式背诵和实用训练,也有传统知识结构提示,更兼各种当时尚属摸索阶段的新式课堂,金克木深被新旧两个时代的风雨浸染。
1930年,金克木离家至北平,因无缘得进正规大学,只能勉力游学,徘徊于高等学府之间,进出于各种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在此期间,金克木泛览书刊,自学外语,广交朋友,在切磋琢磨中眼界大开。1932年底,曾短暂离开北平,至山东德县师范讲习所任教,半年后返回。1935年,经朋友介绍至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得师友指点,获无言之教,有了深思而来的学习心得。这一阶段,金克木开始各类文体写作,并从事翻译,是他文字生涯的肇端。1937年,抗战烽火燃起,金克木坐末班火车匆忙逃离北平。
此后,金克木流徙各地,1938年到香港任《立报》国际新闻编辑,1939年始执教于湖南省立桃源女子中学和湖南大学,1941年至印度加尔各答中文报纸《印度日报》任编辑。1943年辞职,于佛教圣地鹿野苑随憍赏弥老人钻研印度古典。不得不然的行万里路,自知自觉的读万卷书,加之得遇既熟悉印度经典又具备国际视野的大师指点,金克木学会了梵文、巴利文,见识了国际学术前沿,在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读书和思考方式。1946年,遍历山川人文的金克木迫于家事,翔而后集,归国奉母。
回国之初,金克木受聘为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1948年起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教授。此后的三十年,金克木虽有“预流”之志和扎实准备,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在国际学术领域崭露头角。至1970年代末,金克木重新大量读书,熟悉因故中断的国际前沿学术,反身自少至老的所历所思所学,思接古今,视通中西,开始了写作上最多产也最出色的一个时段。自此至去世的2000年,金克木陆续出版了《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化论集》《旧学新知集》《蜗角古今谈》《孔乙己外传》《风烛灰》《印度古诗选》《古代印度文艺理论文选》《摩诃婆罗多插话选》等著译,部分得展平生之才。
金克木1970年代末之后所写的大量文章,除去与印度文化相关的论文,大部分是长长短短的回忆漫笔和文化随想,寓深邃思考于庄谐之笔,生动活泼,谈言微中。这后一部分,属于文学上所称的广义散文之列。除极少数篇目,这本《金克木散文》都是从这部分文章中选出来的。文分四辑,前两辑为回忆漫笔,后两辑为文化随想。
回忆漫笔的前辑,多着墨于个人的成长经历,从金克木自述的学说话开始,大体按时间顺序排列。在这组文章里,我们能看到金克木如何接受新旧交织的教育,如何领受时代文化之光的照耀,如何吸收社会变迁的巨大能量,如何在艰难困苦中摸索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迅速把握诸事的要领,如何处理不同年龄段的感情问题,直至如何看待自己的老年生活。谈到自己的时候,金克木往往谦虚自抑,半吐半露,但只要有心,我们就不难从中读出一个善思敏行的学习者形象。
后辑为金克木的师友杂忆,有对他求学之路起转折性作用的傅斯年和憍赏弥,有治学方法对其产生巨大影响的陈寅恪和曾运乾,有将其引入世界语大门的蔡方选和引发其天文学兴趣的沙玄(赵宋庆),也有学术上的指路人邓广铭,新诗的知音戴望舒,观星谈天的侯硕之,一心向学的于道泉,意气洋洋的徐迟,老成持重的向达……文中谈及诸人均具独特性情,即便生命短如流星,也难掩其不灭的绝代风华。可贵的是,金克木的忆人文章从不喧宾夺主,更不自我标榜,只常于无意中隐隐透出精进气象。就中《三笑记》一篇,尤能见文中人物与写作者在特殊时期的旷达风采。
文化随想的前辑论读书,以《“书读完了”》起首,前半谈方法,倒读,反读,间读,往往一语足堪点醒;后半是例证,读诗,读礼,读小说,恰恰蹊径可供登堂。后辑聚焦文化问题,以交流沟通为主旨,前半言文化特征,辨“内”涉“外”,说“三”道“四”,上天入地,信手拈来;后半析文化人物,谈三皇,说周公,传颜回,往古来今,涉笔成趣。不管谈读书还是论文化,凡涉及空间上的西方和时间上的古代,金克木从不沉溺怀恋,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句句不离当时置身的文化情境,旧学遂能安然转化为新知。
任何选本都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挂一漏万大概是必然的遗憾,能确定的只是特定语境下的编选原则。这本集子设想的原则是,篇幅上弃长取短,叙述上去繁就简,文字上生动有趣,同时尽量全面地展现金克木一生的学习经历和思想发展。我们特别希望的是,通过这本集子,有兴致的读者能看到上代学人的风姿,心摹手追,以期有进;喜思考的读者能找到值得钻探的问题,一门深入,别见洞天;爱智慧的读者能借此走进金克木的思想深处甚至更广阔的世界,矫首云外,神游万仞。
黄德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