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厦门篇:逐梦山海
这是一座文艺的城市。
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厦门,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以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包容不同文化、不同人群、不同信仰。这里,有守护海上生命安全的“海峡雄鹰”,有跨越千里支援西部群众的扶贫斗士,有勇赴援鄂抗疫第一线的爱心护理师,有坚持理想与创造的闽南艺术家……山河湖海交汇,多元人文交融。这里是厦门,一座文艺、温馨的理想之城。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
撰稿:陈桂林 林美忠 房慧萍 宋荣福 吴木坤 郑婧琳摄影:林一勇 李金洋 苏 超 兰陈丰 叶雪娇
人物 1 曹永建
“滋养初心,引领使命。既然选择干这一行,我们非常希望能第一时间到达遇险人员的身边,把他们救起,然后安全地送回来。”
———曹永建
党龄明信片:
曹永建,40 岁,党龄 19 年,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空勤检查员。
厦门,中国东南沿海的一座海上花园,依海而生,因海而兴,大海的气息已融进这座城市的血脉灵魂。然而浩瀚的大海,同样也隐藏着无尽的凶险和灾难。
直升机救生员,对大众而言,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名词。然而,对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以下简称“东二飞”)的曹永建来说,却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岗位。2005 年,曹永建从部队退役,进入位于厦门的“东二飞”救援队,一晃已 15 年。现在他的身份是空勤检查员,这是救生员中的最高职称,也是直升机救援队伍中最高级别的教官。在整个中国救捞系统,只有四人获此资格。如今,担任“东二飞”救生员教官的他,肩负起了培养新人的任务。
“刚刚做得不错,但是呢,下去(用索套)套人的时候,套好一个拉紧以后再做另外一个。”
“没问题就给手势,右手给手势,手回来一看马上受力了,换过来保护他的颈部。”
每一位新入队的救生员,都要进行从无到有的搜救训练。这一阶段的训练被教官们称为“改装时间”。10 多年的救援生涯,曹永建深知直升机救援的难度之大、责任之重,因此曹永建在“改装”救生员时格外严谨。
救生员,便是在直升机机组出警时,与遇险人员距离最近的一个工种。机组出勤搜寻,发现目标,驾驶员操作直升机悬停在目标上空;机舱内的绞车手操纵直升机上的钢索,用钢索将救生员下放到目标处;救生员先了解情况,准确判断险情,然后迅速将遇险人员救离海面。每一次救助都是生死考验,也是对救生员生理与心理的极限挑战。对经历过上百次救援的曹永建来说,深深烙印在心中的却只有一次。
“那是 2006 年比较早期的一起救助任务。那时候我还是救生员。2 月份的气温、水温都很低,好像是头天晚上八九点钟,我们接到了一起救助任务,在福建东甲岛海域附近,有一艘叫恒达 1 号的货船出现事故,天没亮我们就出发了,然后飞到事故现场进行搜救。”曹永建一边回忆,一边说道。
“在搜救现场,我们在海上发现了三个人,但是等我下去以后才发现只有一个人是活的,是个小男孩,他的爸爸和叔叔把包括取暖的衣服、救生圈在内的所有东西都给了那个小男孩。而他俩都漂在小孩旁边,已经没有生命迹象了。”
当曹永建正要将索套套在小男孩身上将他拉上直升机时,小男孩却拒绝了,强烈要求要将他的爸爸和叔叔先拉上直升机。彼时的曹永建尚年轻,心中顿时五味杂陈。
已尽人事,但天命不达,鲜活的生命在眼前消失,这样的挫败与遗憾,直升机救生员们要用很长时间来消化。“从那时候开始,我们每一次救援都在抢时间、抢机会,就想着如果我们能做得好一点、更快一点,是不是就能救助更多的生命。”
每一次救援,都是背水一战,肩负着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使命,救生员们时刻准备着。
台风,是东南沿海最常见的自然灾害。而厦门,自然要面对大大小小的台风侵扰。每当台风来临就意味着险情或将来临。
2014 年 7 月 23 日,受台风“麦德姆”影响,福州长乐海域,一艘图瓦卢籍杂货轮“ANA”触礁搁浅,17 名外籍船员危在旦夕。接到报警后,“东二飞”于晚间起飞,迅速出警,前往事发海域。到达现场后,救生员们发现这次任务远远比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那天风大雨大,现场能见度很低,台风来了云系就被吹过来了。我们那一次是在一个山坳的背面,空气形成了乱流,飞机很难保持悬停。”曹永建说道。
在海上,超过 7 级大风环境下的救援作业就有极大风险。但现场依然有 10级左右的风。而直升机救援,正常作业高度是 50 英尺(约 15 米),由于现场气流扰乱直升机无法下降,只好冒险高空作业。
“那天的高度是 130 英尺左右(约 40 米),导致钢索很长,我们一起吊就得往前小幅提速,然后让它保持足够的功率来稳定飞机。那一次救援任务确实很辛苦、很累。当时因为天气的问题,又下着雨,整个人都湿透了。我们那天一共运了三次。”
生死一瞬,“东二飞”的救生员们凭着高超的专业素养和临场决断,将 17 名船员全部救回。
细数入行 15 年来的救援经历,曹永建感慨万千:“就现在而言,我们整个机组都这样,既然选择干这一行,我们非常希望能第一时间到达遇险人员的身边,把他们救起,然后安全地送回来。”
救生命于狂澜即至,扶船轮于海浪将倾。这只海鹰,在狂风中成长,在暴雨中蜕变,从雏鹰展翅到翱翔长空,他们以钢铁的翅膀书写着忠诚无畏的勇士篇章!从他们踏入队伍的那一刻起,关于生命救助的炽热初心,映衬着胸前的那一抹红色,引领着他们不断地践行着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使命。
人物 2 李勇
“寻找初心、激励使命。我们责无旁贷,用真金白银、真抓实干、真情实意来帮扶临夏州的人民。”
———李勇
图上居中为李勇
党龄明信片:
李勇,48 岁,党龄 7 年,厦门市国贸资产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以下简称“临夏州”),古称“河州”,地处中国西部地区、甘肃省中部西南面、黄河上游、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的“三区三州”之一。2010 年,在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大战略中,厦门确定了与临夏州的对口帮扶关系。厦门市委、市政府反复研究后,决定让国企开路,由国贸控股牵头,联合建发、象屿、夏商与轻工共 5 家市属企业,成立厦临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落地帮扶。来自国贸的李勇肩负使命,作为实际操盘手来到这里。
这是临夏州一年之中草木最盛的时节。位于临夏州最南端的康乐县,是厦门国贸集团支援临夏的党员干部李勇的工作地点之一。
“现在我们要去的是位于康乐县鸣鹿乡洼滩村的一个牛场,牛场占地 140多亩,养了 1 260 多头西门塔尔牛。你看这里环境非常好,两边都是山谷,山清水秀,牧草丰美。”在去往牛场的路上,李勇一边指着车窗外的风景,一边介绍。
“我们的帮扶要着力于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产业扶贫才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才是一个可持续的做法。国企的资金也是国家的,我们责无旁贷,用真金白银、真抓实干、真情实意来帮扶临夏州的人民。”李勇说。
临夏州少数民族百姓居多,是传统的农牧业繁荣地区。从农牧业入手,无疑是产业迅速着陆的最好方案。于是,李勇决定优先扶持牛羊养殖,发展百合、中药材、赤松茸、高原夏菜等种植产业。然而,仅有农牧业还不够,必须引入加工制造产业。如何让加工制造产业在这里扎根呢?如何让老百姓愿意到工厂里来上班呢?
显然,已经有无数人问过李勇这个问题,李勇笑了笑说:“这里留守的妇女比较多,她们不太愿意离开家门,因为她们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她们的期望也不高,所以我们就选择了劳动密集型的来料加工业做一个产业的升级或者聚集,就是以鞋子、服装、包袋加工为核心。建了车间,老百姓就能在这里就业,就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我们的产业帮扶改变了以往政府救济或保底等输血式的扶贫。当地有一技之长的老百姓也能做自己的东西,能产出像这样的书包、包袋,有一份自豪感,也有一份工作收入,这样的持续性比较强。”
厦临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把车间建到了各个村,把工作做到了老百姓心里。割舍不断的扶贫情缘,让已经任满到期的李勇选择继续留下来。“在车间加班的时候,他们会说晚上到我们家吃饭,抓住我们不让走。能帮到当地的老百姓,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这是我们最大的欣慰。”李勇笑道。
在寻找初心的实践中,在激励使命的奋斗中,厦门援临人不只是让产业造血,更让产业充满温情。
人物 3 梁金凤
“锤炼初心,体悟使命。我当护士的初心没有变过,因为从我选择这个专业开始,我就下定决心把它做好,做好我该做的事情,对得起自己的职业。”
———梁金凤
党龄明信片:
梁金凤,31 岁,党龄1 年,厦门莲花爱心护理院护士长。
新的一天,老人们的日常小聚会又要开始了。
“跟着他们一起做,手动起来,动起来。可以开始动了,对。”在老人们围坐成的小圆圈中,有一个清秀的女孩耐心地组织着大家,不停地与老人们做抛球的活动操。她叫梁金凤,1989 年出生的她,是莲花爱心护理院的护士长。她的日常工作就是与各种各样的老人打交道。
“我是 2010 年 3 月到莲花爱心护理院工作的,今年是第 11 个年头了。我们院的日常工作主要就是照顾老人,做所有老人的生活护理,包括他们的吃喝拉撒,我们全都要管。我觉得护理其实不是单单地照顾病人,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护理的技术含量也在不断提高。现在的护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个是照顾人的身体;第二个照顾人的心理。”
十年如一日的耐心付出,梁金凤在老人们及其家属之间收获了超高人气。然而,当梁金凤以为自己会一直按照这样平淡温馨的生活轨迹发展下去时,命运却突然给了她一道选择题。
2020 年初,残雪尚存,春日迟迟。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本该合家欢聚的鼠年春节。在武汉人民与病魔殊死搏斗之时,梁金凤接到了单位要报送援鄂人员名单的通知。
梁金凤得知单位要征集援鄂医护人员,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她回忆说:“我看到很多医护人员在那边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脸和鼻子都勒得出血、破溃了。我一听说我们院可以开始报名的消息,就第一时间报名了。到达武汉,我们从机场出来坐大巴车,我发现整个城市空荡荡的,我们坐在车里都很沉默,从那时开始就有点怕了。”
沉默、压抑的气氛笼罩着每一个人。到了对口支援的医院,紧闭的门窗、昏暗的走廊、虚弱的病人,本该害怕的梁金凤,在投入工作的那一刻,竟突然生出一股背水一战的勇气。
梁金凤充满感慨地回忆道:“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个老人,六十七八岁的样子。她整个人的状态除了喘还特别烦躁,输液管、氧气管、心电监护仪的导联线、尿管等,她一会儿就把这些全都扯掉了。我能做的就是第一时间把她抱起来,然后迅速地把她床上的物品全部换掉,又迅速给她清洗干净,还给她换了一件衣服。换好以后,她整个人躺回去,感觉舒适了,她还用武汉话跟我说谢谢。”
护理工作,不仅要照顾身体,更重要的是呵护人心。在充满疑惑、绝望、压抑的病房中,医护人员是病人与病魔斗争的唯一希望,也是病人情感上唯一的寄托。为了缓和病房中的气氛,梁金凤利用休息时间开始在自己的防护服上画画。
梁金凤继续说道:“我把厦门的景点画下来给他们看,我第一次画厦门日光岩的时候,有个病人竟然主动和我聊天了,他说好想尝尝沙茶面的味道,等康复了,一定要去厦门旅游。另一个病人在听到这句话之后,傲娇地说了一句:‘哼,厦门我早就去过了!’然后几个人一来一往,大家就开始聊了起来。从此以后,病房再也不是冷冷清清的了。我想这带给他们的也许不仅是画,更是对明天的期待和希望。后来我开始为其他医疗队画画,一幅幅画缓解了病区里的焦虑气氛,更安抚了病人的心。
“所以当时领导问我们有什么需求,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入党的事情,作为民营医院的医护工作者,宣誓的那一刻真的很自豪、很骄傲,也愈发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和决心。这是一个充满英雄的国家。火线入党是激励更是考验。我的初心没有变过,做得好,做得更好,就是我心里唯一的信念。”
人物 4 吴伯祥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我热爱这个舞台,爱一个东西,就是在享受,付出也是在享受。把观众逗乐、和观众拉近距离,是我的使命。我认为,我应该把握这一份爱的信念,我应该更笃定一点。只要有人看,高甲戏就能一直这么演下去。”
———吴伯祥
党龄明信片:
吴伯祥,38 岁,党龄12 年,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演员、闽南高甲戏非遗传承人。
高甲戏,是闽南语系的传统地方戏剧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它也是厦门非遗戏剧中最受民众欢迎的。高甲戏中的丑角,是所有传统闽南戏剧中别具一格的角色,以肢体语言为主,以诙谐、幽默、滑稽人物居多,画面表现力较强,在舞台上打破了戏曲以圆为基调的美学规则,平地抠饼,对面拿贼,有棱有角,让听不懂闽南语的观众也能感受到高甲戏的魅力。
丑角,有众多精彩纷呈的类别,动作、神态、性格各具特色。如公子丑,以扇子为主要道具,动作高过头顶,轻佻跳跃,纨绔子弟之态尽显;如掌中木偶丑,则是模仿掌中木偶的一举一动,对木偶关节的身形韵味进行夸张表现……形形色色的丑角构成了丰富的表演形态,让“以丑为美”的高甲戏在地方戏曲中独树一帜、妙趣横生。
吴伯祥 17 岁开始学艺,在高甲戏的戏剧舞台上已经活跃了二十余年。
“高甲戏的丑角,在每部剧中的作用在于它可以跟观众很直接地产生共鸣。所谓演距关系,也就是台上台下的互动关系,丑角特别需要这样的互动。比如丑角语言的趣味性、肢体的滑稽性,你要跟它走得近了,它观察你就仔细,而它的传播就会更快。戏曲的传承,就在于吸引观众。”吴伯祥说道。
非遗戏剧,尤其以方言为主的地方戏剧,在全国市场受众不多。曾在上海戏剧学院导演专业进修的吴伯祥,也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在新型娱乐方式的冲击下,什么样的形式能让高甲戏重焕生机。
吴伯祥认为:“戏剧演员应该根据观众的需求、时代的要求去创新。这件事情怎么做,只有经过大量的尝试才能碰撞出来。也许我可以将高甲戏的动作程式衍生成funny dance一样的东西,融入现在的网感音乐中。也许我能将高甲戏的魅力从舞台上抽离,走进街头巷尾,让戏曲和生活产生更多连接。戏曲的传承就在于吸引观众,高甲戏的唱腔、动作、语言等单个元素剥离出来也是极富魅力的。我觉得将这些元素与流行的东西相结合,能产生具有传播性的东西,虽然它承载的魅力只是高甲戏的一小部分,但只要能将观众吸引到剧场来,这就够了。”
吴伯祥继续介绍:“我的师傅纪亚福老师跟我说,好人坏人都要把它演可爱,你让人觉得可爱,人家就喜欢你。我热爱这个舞台,爱一个东西,就是在享受,付出也是在享受。我认为,我应该把握这一份爱的信念,我应该更笃定一点。只要有人看,高甲戏就能一直这么演下去。”
从生命救助到脱贫攻坚,从疫情驰援到文化传承,各领域的共产党员秉持着一腔热忱,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与使命。他们就在你我的生活之间,虽不伟大,但从未被忘记。正是这一段段真实的故事、一个个赤诚的灵魂、一份份坚定的信仰,造就了中国共产党崛起的雄伟之势,开拓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荣耀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