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兴学

第一章 出上海

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上海是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当年7月,二十二岁的丰子恺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因缘际会,就在这年秋天,他到了大上海,办学、教书,投身于艺术教育事业,开启了他的创业人生。“子恺漫画”“缘缘堂随笔”也由此问世。

艺术兴学

1919年秋,丰子恺与吴梦非、刘质平一起在上海小西门黄家阙路的一条弄堂里租屋,开始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由此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艺术兴学,桃李天下。

丰子恺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浙一师”)毕业后,他母亲一心希望他回家乡工作,他表兄也介绍他在家乡担任小学循环指导员。丰子恺没有接受,因为他不想按部就班,只做一个小学教员,而放弃他喜爱的绘画艺术。

这个时候,机会来了。他在浙一师时的学长吴梦非、刘质平准备在上海创办一所培养图画、音乐及手工教员的艺术专科师范学校,正在招募同人。刘质平知道丰子恺暂无升学计划,又不甘心放弃绘画,就邀他一起来上海创办学校。对丰子恺来讲,只要能继续从事自己喜爱的绘画、音乐工作,有一个实践艺术教育的舞台,有一个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就这样,他来到上海,踌躇满志,开始追求他的创业梦想。

此时的上海,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丰子恺他们创办的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也就在此时应运而生。丰子恺作为创办者之一,由此也迈出了他在上海实施艺术兴学的第一步,办学校、任教员,办杂志、发文章,画漫画、作插图,忙得不亦乐乎。青年丰子恺在上海这个艺术大舞台上,初试身手,声名渐起。

当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创办这样一所艺术专科师范学校,有他们自己的理想。吴梦非曾在《上海艺术师范五周年的回顾》一文中阐述了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的初衷:

一是要改变当时学校普遍重理、化、英、算,轻艺术教育的现状。二是为了更好地实施他们关于艺术教育的计划。此前,吴梦非已在江浙几处学校担任艺术科教师数年,但常为学校境况所束缚,不能大胆地开展艺术教育工作。正好,那时与他志同道合的刘质平刚从日本回国,也主张创办一所学校,又征得丰子恺同意加入,三个人便开始了新的尝试。三是他们认为,若要在全国真正实施艺术教育计划,首先要培养艺术科教员,非设专科师范不可。他们初办学时,校名为“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后来,又改名为“上海艺术师范大学”。

由此可见,他们办学的宗旨很明确,他们自觉担负起推广艺术教育的神圣使命,想要通过创办一所专门的学校,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更好地实施艺术教育的计划。事实证明,后来该校确实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

虽然当时他们的办学条件很艰苦,但他们年轻,有理想。他们三个人在浙一师时都是李叔同(即后来的弘一法师)的学生,李叔同的艺术教育观自然影响到他们的办学理念。彼时,李叔同也在资金上大力支持他们办学,还帮忙创作了一些字画,交由他们变卖后充作办学的资金。

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是中国第一所私立艺术专科师范学校,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开创性,尤其是在注重艺术教育方面,更是开上海风气之先。

1922年2月16日,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正式开学,吴梦非任校长,丰子恺任图画主任,刘质平为音乐主任。另外,聘任计始复为教务主任兼伦理、教育教师,傅益修为会务主任。1923年9月开始,改名后的上海艺术师范大学又添设西洋画科,丰子恺与周天初一起担任特别讲师,陈抱一为主任。1924年,丰子恺还为“上海艺术师范第四届暑期学校”教“木炭人体写生”“音乐常识”“音乐教学法讨论”等课。1925年2月开始,丰子恺兼任上海艺术师范大学教务长。

在参与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的同时,丰子恺又在上海东亚体育学校、爱国女学、城东女学等学校兼课。城东女学当时的校长杨白民是李叔同的好友。这所中国人自办的女学,率先设立了文艺专修科。丰子恺婚后曾送妻子徐力民到上海,进城东女学专修科学习图画。后来,徐力民因儿女成群,便回归家庭,成为丰子恺艺术事业的贤内助。

五四运动以后,西风东渐,上海的美术事业日益发展,绘画机构也逐渐增多,留学归来的画家也多起来。丰子恺在上海的日本书店内购得几册美术杂志,从中窥知西洋画界的一些最新消息和日本美术界的情况。他觉得自己从前在《正则洋画讲义》中所得的西洋画知识,内容实在太陈腐,范围实在太狭小了,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也都落后了。

有一天,丰子恺在为学生布置静物写生的标本时,看着一只半生不熟的青皮橘子而起了自伤之念,突然感觉自己也如这只青皮橘子一样,只能给人家当标本,而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他很想出国去见识一下西洋美术的全貌,于是在1921年早春赴日本游学。

走出去,海阔天空。在日本短短的十个月内,丰子恺在洋画研究会习画,在音乐研究会学提琴,他还勤奋攻读日语、英语等,利用各种机会参观展览会、听音乐会、访图书馆、钻旧书店、看歌剧以及游玩名胜,甚至跑夜摊等,虽只是走马观花,但终究呼吸到了一些东京艺术界的空气,觉悟到了各种学问的深广,从而打开了眼界。

从日本归来后的最初几个月,丰子恺仍回上海艺术师范大学任教,同时又在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等学校兼课。

1922年初秋,丰子恺由夏丏尊介绍到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当时,一批实力派作家云集白马湖,形成了被称为“白马湖作家群”的文学群体。白马湖作家们个性独特而鲜明,彼此之间友情深厚,趣味相投。尤其是他们有着相近的文学风格,并且有着共同的理想,即以“立人”为基本诉求,张扬艺术个性,提倡美育,并付诸实践。

在春晖中学,丰子恺担任美术、音乐教师,兼授英文。这一时期,他在美育理论和美育实践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也是在白马湖,他迈出了散文和漫画创作的第一步。

丰子恺在春晖中学任教时,仍担任上海艺术师范大学外校教职,屡次受邀赴沪做艺术演讲。上海艺术师范大学举办暑期学校时,开设了一系列艺术课程,由丰子恺担任人体写生教师。

从1919年秋到1924年底,前后五年多时间,丰子恺在上海艺术师范大学、上虞春晖中学等学校任教,大力倡导艺术教育,并初见成效。

1925年6月开始,上海艺术师范大学与东方艺术专门学校合并为上海艺术大学。学校设有绘画、音乐、艺术教育等系,初由吴稚晖任校长,后由周勤豪(擅长油画)任校长。丰子恺任西洋画教师。

上海艺术大学的目标依然是培养艺术师资,连同其前身上海艺术师范大学和东方艺术专门学校,前后共培养艺术师资八百余人,直至1928年1月宣告停办。

除了创办学校、开展艺术教育,丰子恺与同人在上海实施艺术兴学的另一大成果,就是办《美育》杂志,倡导“美的思想”。

1919年冬,吴梦非、刘质平和丰子恺三人与刘海粟、姜丹书、张拱璧、吕澄、欧阳予倩、周湘等联合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美育团体“中华美育会”,并在1920年4月20日创办了中国第一本美育学术杂志《美育》月刊,吴梦非任总编辑,丰子恺为编辑之一,并担任广告部主任。其创刊号的刊名由丰子恺请弘一法师题写。

从《美育》第1期上的《本志宣言》可看出该刊的办刊宗旨是:要以美育界的同志为引领,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大力开展“艺术教育的运动”。

丰子恺他们认为,当下国人最缺乏的就是“美的思想”,需要更多的人来研究艺术的问题。美育界的同志,要趁着新文化运动的呼声一天高似一天的好时机,用艺术教育来建设一个“新人生观”,救济一般烦闷的青年,改革教育,并希望用“美”来代替神秘主义的宗教。

他们公认,“美”是“人生一种究竟的目的”,“美育”是新时代必须尽力去做的一件事,所以创设一个中华美育会,会集全国的同志,创办《美育》杂志,来推进艺术教育的大发展,就是大势所趋。

《美育》杂志由此诞生了,其宣言是:“本志是我国美育界同志公开的言论机关。亦就是鼓吹艺术教育,改造枯寂的学校和社会,使各人都能够得到美的享受之一种利器。”

中华美育会从1919年由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和爱国女学的教职员发起以后,有南京、北京、山东、浙江、江西、江苏、上海、福建等地学校教职员纷纷加入,会员一下子达到数百人。

《美育》杂志编辑部设于上海艺术师范大学内。杂志初为月刊,后为不定期刊,至1922年4月停刊,共出了七期。

《美育》虽然只出了七期,其影响却很深远。丰子恺、吴梦非等都在该杂志上发表了大量关于美育理论等方面的论文,发动和组织美育界共同研究美育,探索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中实施美育的方法,既注重美育的一般理论原理和规律的研究宣传,更注重美育的实践和艺术教育的经验总结与交流,以及艺术知识的介绍。

1919年,丰子恺在《美育》第1期上发表《画家之生命》。之后,又在《美育》上发表了《忠实之写生》《文艺复兴期之三大画杰》《艺术教育的原理》等一系列文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美育》所开辟的《美育界纪闻》《调查·研究·通讯》等专栏,及时报道国内美育界的活动情况。每期还附有铜版纸印刷的画页,如第1期刊有李叔同的油画《女》,第3期刊有画家吴法鼎的木炭素描《少年》,第7期刊有丰子恺的人体素描《习作》。此外,《美育》还刊载新创作的歌曲,也注意介绍外国的美育实施情况和新艺术动向。

从1920年暑假开始,中华美育会主办夏季图画音乐讲习会,目的是“利用夏假鼓吹美育,期于短时间内传布图画音乐之智识技能”。丰子恺曾承担讲习会工作,担任授课教师。

丰子恺等人无论是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还是创办《美育》杂志,在当时的上海,都具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

在初到上海的五年多里,丰子恺在积极参与学校艺术教育、创办《美育》杂志、承担夏季图画音乐讲习会等工作的同时,还撰写并发表了大量关于艺术教育方面的论文,也翻译了国外的许多艺术论著。这些文章,除了发表于《美育》杂志上之外,还在春晖中学、上海东亚体育学校等学校的校刊以及《妇女杂志》《学生杂志》《东方杂志》《教育杂志》《民国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这些文章,代表了他早年艺术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1919年12月,丰子恺在上海《东亚体育学校校刊》第1期发表《图画教授谈》,为迄今发现的丰子恺最早发表的艺术理论文章。1920年11月,他在《东亚体育学校校刊》第2期发表译文《素描》,为迄今发现的丰子恺最早发表的译作。

丰子恺在春晖中学任教时,他的艺术论文大多发表于该校校刊《春晖》上。从1922年到1924年,丰子恺在《春晖》上发表了《艺术的慰安》《美的世界与女性》《本校的艺术教育》《唱歌底音域测验》《裴德文与其月光曲》《艺术底创作与鉴赏》等一系列艺术论文,为春晖中学的艺术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

1922年9月,丰子恺参加“妇女评论社”,成为该社社友。他在《妇女杂志》上也发表了许多文章。此外,他还在其他报刊上发表了《使艺术伟大的真的性质》《从西洋音乐上考察中国的音律》《画家米勒的人格及其艺术》等译文和《艺术教育的哲学》《西洋美术底根源》《音乐知识》《印象派以后》等艺术理论文章。

丰子恺还经常为学生们做讲演,有时还在现场为他们演奏洋琴、小提琴。春秋佳日,他带领学生们外出野游,丰富学生们的经历,扩大学生们的视野,寓教于乐,给学生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某年中秋夜,丰子恺在春晖中学讲演《裴德文与其月光曲》,并现场用洋琴演奏《月光曲》。学生戚屿璋在作文《中秋日》中记下了当时的情景:

钟当当的鸣了,我的可喜的世界便快涌现了!急急跑上仰山楼,同学们有许多已坐在椅上。有的拍掌,有的注视着在讲坛旁的钢琴,大家都是兴高采烈。先生们来了,我们的视线都钉在他们的面上,室内充满着愉快的沉默!忽而夏先生上坛,报告说:“本校自下半年起,星期假已废止,土曜讲演会也随之而打消。今改为五夜讲话。今天是九月二十五,恰好是中秋节,特请恺先生讲演,所讲的题目,是《裴德文与其月光曲》。讲好以后,他还要奏月光曲给我们听。”我们听了真是喜出望外。

……

恺先生在掌声雷动中上了讲坛。裴德文苦闷的生涯,听了使我感奋,月光曲的故事,尤使我引起怀古的幽情。半时间悠扬的琴声,使我初听钢琴和音乐没有感情的一个人也很动情!静寂中只有琴声和一个斗火虫的飞声,以外便没有了。听琴声的心,可惜有时被斗火虫侵占了些去了!

……

一阵掌声,盛会结束了。先生们在步梯上分月饼,每人得两个,拿了便走下楼去……

上海,为青年丰子恺提供了尝试艺术教育的舞台,并初获成功,这为他日后的艺术教育和实践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立达元勋

丰子恺在1930年写的散文《立达五周纪念感想》中,讲到校工郭志邦,称其为“立达的元勋”。其实,丰子恺与匡互生等一起创办立达学园,他们都是立达的创始人,都称得上是“立达的元勋”。

1924年冬,丰子恺离开春晖中学,迁往上海,与匡互生等人一起创办立达中学。

为筹措立达中学的办学经费,丰子恺卖掉白马湖畔的“小杨柳屋”,约得七百余元,会同同事筹款,共得一千余元。在当时教育界人士的共同支持下,1925年2月1日,丰子恺、匡互生等人在上海虹口老靶子路(今武进路)俭德里10号(今罗浮路东侧)租得两幢民房,挂起校牌,办起了立达中学。

“立达”二字,取自《论语》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之句,立意高远。丰子恺为学校设计了一个漂亮的校徽图案。

后来,上海吴淞中国公学的陶载良、上海专科师范学校的师生等都来加入立达中学。立达中学规模壮大,校舍不够用了,且因房租太贵,学校又迁至小西门黄家阙路原上海专科师范学校的校舍。

立达中学迁址后,办学的条件很艰苦。丰子恺在《立达五周纪念感想》一文中回忆:“在那里房租便宜得多,但房子也破旧得多。楼下吃饭的时候,常有灰尘或水渍从楼板上落在菜碗里。亭子间下面的灶间,是匡先生的办公处兼卧室。教室与走道没有间隔,陶先生去买了几条白布来挂上,当作板壁。”

尽管如此,立达同人的办学热情却并不因此而降低,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即“修养健全人格,实行互助生活,以改造社会,促进文化”,艰苦创业,同心协力。立达中学终于在1925年2月25日开学,3月2日正式开课。

在当时的上海,立达中学是一所新型的艺术学校,教育体制、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式等均灵活创新。学校不设校长,也不设主任,只设校务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制。校务委员有丰子恺、匡互生、朱光潜、夏丏尊、刘薰宇、方光焘、陶元庆、夏衍、陈望道、许杰、夏承焘、裘梦痕、陶载良、黄涵秋、丁衍镛等人。课程上设有美术科、音乐科、文学科,实行“教导合一制”。

学校师资力量强,吸引了许多人前来执教,如茅盾、叶圣陶、郑振铎、陈望道、胡愈之、夏丏尊、刘大白、朱自清、夏衍等。

1925年7月27日,立达中学开办的艺术专门部招生,丰子恺为教授。

1925年夏秋时,经过多方努力,学校筹资三万余元,在上海北郊江湾淞沪铁路旁(今新市南路579弄)自建校舍,立达中学更名为“立达学园”,丰子恺任校务委员、西洋画科负责人。1926年5月22日,立达学园召开第三次导师会,讨论添设文学专门部一事,丰子恺被列为筹备委员。

立达学园迁入新校舍后,丰子恺的居所也从西门乐盛里迁入江湾永义里27号学校职工校舍。

立达学园除了注重艺术教育之外,还开展学术研究、文艺创作,举办画展等。1925年3月2日,学术团体立达学会成立,匡互生被推选为第一任主席。1927年8月5日,立达学园在江湾召开同人会议,会议决定设立立达学会董事会,丰子恺被选为董事。

立达学会以修养人格、研究学术、发展教育、改造社会为宗旨。学会成立以后,文化教育界著名人士如茅盾、胡愈之、刘大白、郑振铎、周予同、叶圣陶、朱自清等也纷纷加入。

在匡互生的授意之下,朱光潜执笔撰写了一份“立达宣言”,公开提出教育独立的主张。立达之所以称“学园”,是表示“学园”不同于一般的学校。它既能令人联想到古希腊柏拉图学园的自由讨论风气,又包含把青年当成幼苗来培育的更为切实的积极意义。当时如黄源、魏风江等许多来自春晖中学的学生,也加入了立达学园。

立达学会还出版《一般》《立达》等刊物,发表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丰子恺负责刊物的美术装帧设计。

其中,季刊《立达》创办于1925年6月。丰子恺在《立达》上发表了《各国音乐的特征》《图画月话》等艺术论文,以及《春莺》《花生米不满足》《黄昏》《晚凉》《月上柳梢头》《浣纱》等漫画。

《一般》诞生号

月刊《一般》创办于1926年9月,夏丏尊任主编,丰子恺任编辑和主要撰稿人,并负责美术装帧设计工作。从1927年至1929年,丰子恺在《一般》上发表了一系列艺术论文,主要有《女性与音乐》《美术的照相——给自己会照相的朋友们》《现代西洋绘画的主潮——印象派》《秋的星座及其传说》《西洋画的看法》等。

1927年6月,丰子恺主持的立达学园首届西洋画展览会在上海举行。1927年12月,丰子恺与黄涵秋、陶元庆等共同组织了立达学园第二届西洋画展览会。

1928年夏,立达学园西洋画科因经费难筹,决定停办,由丰子恺备函介绍教师陶元庆、黄涵秋及学生数十人去杭州,加入西湖艺术专科学校。该校校长林风眠接纳了全部师生,并邀丰子恺也去共事。丰子恺婉谢未去,仍居上海江湾永义里,专心著译。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