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忧国伤时,关注民生

第一节 忧国伤时,关注民生

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以后,清王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乾隆骄奢淫逸,贪图享受,宠信和珅,吏治腐败,大小官吏更是上行下效,压榨百姓。同时,土地兼并甚是严重,贫富两极分化尤为突出,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因此广大人民几乎无以聊生。黎建三“位卑未敢忘忧国”,在接触百姓过程中,将看到的“不平之事”付诸文字,在诗歌创作上继承杜甫忧国忧民、情系天下的情怀,“与天下同乐,与天下同忧”,诗歌的现实主义色彩浓厚。

这类诗歌作品往往表现了黎建三对国家的担忧,对百姓的同情,对黑暗的痛恨,有着较强的社会意义。

这类忧国伤时诗,诗人有的写出百姓因“天灾”、“人祸”过着悲惨的生活,表达对百姓的同情,如《旱》:

三春萧飒吹秋风,飞沙百里黄蒙蒙。天光熵熵夏日赤,农夫估客无颜色。去年收获仅十一,县官督逋如束湿。富人仓廪陈相因,穷檐升合同琼实。况复今年春,民事那可说,秧针干萎青草死,低田生棘高田裂。可怜野老空较量,日日举头项欲折。更闻道路言,里长相追逼。楼船急牵挽,处处促供役。敢辞冻馁事,上官亦自痛,凶荒救无策。吁嗟,斯言使人哭。我亦穷愁相迫蹙,含酸为作忧旱词。吞声试为父老读,父老举手谢,天高视听下,桑林致祷语岂多,八埏四极沾滂沱。

这首诗,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叙述尽管天旱,百姓还是要承担沉重的租赋和徭役,生活困苦不堪的真实情景。“三春萧飒吹秋风,飞沙百里黄蒙蒙”。这首诗的首句,用“萧飒”一词,写出农田因干旱而萧条冷落、了无生机的景象,更是奠定全诗伤感的基调。“天光熵熵夏日赤,农夫估客无颜色”。这两句写夏季天气闷热而此时正是农作物急需水分浇灌的时候,干旱使依靠以田间作物为生的农民无法展现笑容。通过描写这种凄苦无奈的情绪,显示出诗人寄予老百姓极大的同情。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下层官吏却无视人民面临饥荒饿死的危险,他们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正如诗中的“去年收获仅十一,县官督逋如束湿”一句,诗人用“束湿”一词即捆缚湿物,形容旧时官吏对人民百姓近似疯狂敛财的严酷急切,哪怕今年收成仅为去年的十分之一。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生动刻画了一些官吏大肆勒索百姓财产的无耻行径。官吏哪里知道租赋,对于富人来说,粮食堆积,微不足道;对于穷人来说,哪怕一点,胜似仙果。“秧针干萎青草死,低田生棘高田裂”。诗人正面写出干旱的严重程度。尽管干旱严重,沉重的租赋使得百姓明知道粮食收成会很低,也要在田间加倍劳作。“可怜”一词,寄予诗人深深的同情。除了收取沉重的租赋,官吏不顾人民的反对而到处抓丁服役的方式。“更闻道路言,里长相追逼。楼船急牵挽,处处促供役”这四句,诗人用朴素平实但透露出犀利尖刻的语言来描述这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的对官吏的痛恨、对百姓的同情。听到百姓诉苦饥肠辘辘、难以谋生,作为一方官员,诗人却无能为力,只能“含酸为作忧旱词”,祈祷上天降下甘露,解百姓生活之困。读者读完此诗,深深感受到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对官吏的愤恨,更有诗人对朝廷政策的无奈之感,扑面而来。

又如《斗米谣》一首,诗人用朴素的语言向读者倾诉了农民因贫困而被逼迫卖儿买米的悲惨社会现实。

荒年穷氓无托处,眼前生计在儿女。春来即有半亩田,争如瓮乏升斗贮。卖儿买斗米,女子一斗余。深知死不免,且复救须臾。但愿儿女活,宁计老贱躯?富人粟红腐,中人无完裤。大官一夕宴,所费千儿具。吁嗟乎!卖儿买米不满提,人命贱比犬与鸡。吁嗟!何以为蒸黎。

荒年,百姓无以谋生,只有把儿女当商品来买卖。即使“升斗”口粮,百姓也视如珍宝。“卖儿买斗米,女子一斗余”。用接近人民生活的口语和俗语构成的诗句更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民不聊生的情况:明知道饿死在所难免,还是要卖儿换米,换取自己多活一会儿,更重要的是给儿女生存下来的机会。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富人粟红腐”与“中人无完裤”对比,想成色彩鲜明的对比,写出富人与穷人的巨大差别。“大官一夕宴,所费千儿具”诗句,揭露和批判一些官吏大搞铺张浪费、荒淫无度的事实。最后,诗人发出感叹:卖掉儿女,换来的米还不足以装满口袋,人的生命和鸡狗家畜一样贫贱!百姓怎么生活!诗人的感情在最后四句诗里,迸发而出,铿锵有力。这是诗人替百姓发出的对社会、对朝廷的声声控诉!

这类忧国伤时诗,诗人还有的揭露、批判官场的肮脏,表达对黑暗的痛恨,如《雨中自新河至峡口驿》:

仙堤一月悬征鞍,去住剌促行路难。浓云乍裂迸斜照,积铁周遭森暮寒。戍楼沉沉鼓声湿,明月皎皎客衣单。宦途龌龊勿复道,古来达者能自宽。

这首诗是诗人在甘肃山丹县从新河至峡口的途中所作。这首诗描述雨过天晴,浓云散开,月亮悬空,月光普照,但周遭环境还是“寒”气渗入人的心脾,使人心生凉意。朦胧的戍守城楼,被雨水打湿的战鼓,和穿着单薄衣服的我,构成孤独、寂寞的画面。诗人不由自主地感慨:“宦途龌龊勿复道,古来达者能自宽。”诗人直抒胸臆,将内心的愤懑之情一泻而出:“宦途龌龊勿复道。”在乾隆后期,官吏们贪污成风,压榨百姓,当官的目的再也不是为民请命,而是谋取自身利益。在这种政治环境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诗人告诫人们不要对仕途抱有太大的奢望。“古来达者能自宽”,而诗人自己果真能随波逐流吗?从其他诗歌看来,诗人也不能做到“自宽”。

再如《夏六观剧》:

绣衣玉貌碧琅玕,城府森严六月寒。一样场中提傀儡,莫将冠履认真看。

这首诗先写剧台上戏员的衣着外貌,次写戏院里严肃阴森的气氛,再联想到现实中一些朝廷官员的虚伪圆滑之情形,最后得出体会:如此相像。诗人巧借戏台上的滑稽表演揭露了当时官场上的种种伪善之举,以百姓作挡箭牌,实则暗度陈仓、谋取私利。“一样场中提傀儡,莫将冠履认真看”这二句,表现了诗人对此种行为的蔑视嘲笑和厌恶之感。

这类忧国伤时诗大多从正面、直接地描述了百姓困苦不堪的生活、官场的黑暗,仕途的艰难,提出了同人民群众有密切联系、有重大意义的问题———何以为生,反映了诗人同情苦难人民、关心人民疾苦、忧心时局的高尚情怀。黎建三的爱国爱民的品质,在他的《重修忠义节孝祠》一文中也表现了出来:“而欲恃耿耿不寐之苦心,不负吾君,不负吾亲,不负吾九泉。”,这正是诗人的正直高洁与关注民生的表露,也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统士人情怀的坚守与秉持。

注:续修山丹县志[M].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石印本.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