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上的推销术

汽车上的推销术

到香港新机场迎接我们的汉子,相貌粗莽,肌肉结实,说话却撮鼓着双唇,细声细气,尽力作文雅状——他是设想周到的主人提前为我们请好的导游。

待大家都上了大轿车,他开始自报家门:鄙姓刘,大家可以叫我刘导、老刘、大刘、小刘,请不要叫我下刘(流)。他说话有个习惯,每到一个句号就把最后一个句子再重复一遍或两遍:请不要叫我下流。

他自称是60年代初从福建来到香港,曾投身演艺界,片酬比后来大红大紫的郑少秋还要高。当时两个人都在追求以后被称为“肥肥”的沈殿霞,沈是“旺夫相”,她嫁给谁谁走运。大家可想而知,沈殿霞最后是挑选了郑少秋,否则我今天就用不着当导游了……

这些话原本是不能当真的,他把大家逗笑了,取得了大家的好感和信任,就开始介绍一家金银珠宝店:从大陆来香港的,没有人不想买点金银首饰,现在正是世界金银珠宝展览周期间,一律打七折,绝对保证是真货精品,如果查出是假的,以一赔十。

我在香港没有采购任务,一身轻松地观察他的表情,琢磨他话中的滋味——“发现假的以一赔十”,自然是再赔十个假的了!

参加笔会的近30名女士、先生,有大半是第一次来香港,钱包鼓鼓的,采购任务庞大。在开会的前一天,被刘导引到了一个僻静的所在,按门铃叫开了一家首饰店的大门,大家进去后大门又关上了。神经兮兮,是防贼呀?还是贼店啊?以我以往的印象,在香港找热闹的街道很容易,找这样一条冷冷清清的胡同却需要胆量和耐心,能被带进一个在大白天却关门闭户的商店,几乎称得上是一种奇遇!

女士们和先生们自然是大买一气了。

平时极少去商店,基本算不会买东西的人,在集体行动中等待别人购物,是一种漫长的煎熬。好不容易又回到汽车上,没走几步路,刘导又抬起胳膊指着他腕上的手表说:这是香港皇家警察戴的表,带日历、指南针、温度计,防水、防震、防盗……功能齐全,质量没的说。以前没的卖,现在有一家店卖,100元港币一块,比别的店要便宜二三十元。汽车停稳后,自然又有一批人跟着他下车,其中一位几乎走遍世界的非洲问题专家、哈尔滨国际公司的陈处长,一下子就买了三块。

晚上,在回宾馆的路上,刘导的导游、导购时间就快要结束的时候,他又举起了一个塑料夹子,向大家作最后的推销:司机师傅为我们开了一天的车,服务安全,非常辛苦,他从公司拿来几种非常好的纪念品,大家感兴趣可以购买。这是四个钥匙链,一共才卖100块钱,其中一个钥匙链上挂着英国女王的头像,以后不会再有了。买回去自己可以用,也可以送朋友,很实惠……他制造了一种尴尬的气氛,他很坦然,并没有强迫车上的人买他的东西,可是车上的人却觉得不买一点他的东西就有点不好意思,很让他下不了台。特别是女士们,免不了又是一番慷慨解囊……

第二天会议之余,女士们和先生们自由上街购物,回来交换信息,任何一家大门敞开、光线明亮的首饰店里的金银珠宝制品,都比刘导推荐的那一家价格便宜,且款式多样。特别是皇家警察戴的“万能表”,到处都是,每块的售价只有30元。至于挂着英国女王头像的钥匙链,只卖7块钱一个。

这时有人脑子里就想起了刘导曾经提醒过的一个词:“下流”。

旅游团的大轿车上,如同学生的课堂,只有导游一个人掌握着话筒,大家出门在外,会不自觉地信赖他,这是推销产品最容易成功的时候,任何一个推销商都渴望能创造这样的推销环境和推销氛围。

但刘导过于执著的推销术几近扒皮术,反正就是这一回了,以后很难再见面,不宰白不宰!

在等待别人购物的时候我曾试着和他交谈,做导游的结交广泛,一定能向我提供文人圈子里所不能提供的有关香港社会和经济状况的信息。谁料他或者言不及义,或者吞吞吐吐,毫无热情。我忽然明白了,他说的所有的话都是收费的,没有免费为我提供咨询的义务。何况我不买东西,让他拿不到提成,却一味地提一些愚蠢的问题,这样的游客是何等地让导游厌烦!

幸好在任何一个旅游团里,像我这样的游客都是极少的。即便是我,到泰国后碰上个更高明的导游,让我把带去的钱全丢在了泰国……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1998.10.8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