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凤凰出版社编纂《学人随笔》丛书,社长姜小青先生邀我参加。出版社希望作者以斋名、室名为书名,我便临时起了一个斋名“宁钝斋”,并在序中交代其缘起:“我本是俗人一个,从未取过什么斋名、室名,我以往发表的一切文字都老老实实地署着我的姓名。几年前我出了一本诗话也题作《莫砺锋诗话》,还在跋中宣称今后仍将‘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没想到言犹在耳,就要为了一个书名而取斋名了。要是让庄子笔下的罔两知道了,肯定要嘲笑我:‘何其无特操与?’当然,取个斋名并非难事,从我的姓名便可联想到一个。当年先父为我起名‘砺锋’,是连同‘莫’这个姓氏一起考虑的。先父一心希望我愚钝得福,故嘱我切勿砥砺锋芒。没想到‘事乃有大谬不然者’,近年来竟然常常有人来问我的名字是否与‘宝剑锋从磨砺出’这句话有关。既然我反复解释不胜其烦,不如自号‘宁钝翁’,来表明决不想砥砺锋芒的意思,以绝他人之疑。当然‘宁钝翁’也可解作‘南京的愚钝老翁’,我虽不是南京人,却已在石头城下生活了30多年,又年逾耳顺,以此为号应不算僭越。‘宁钝翁’的书斋便是‘宁钝斋’,我的小书便可题作‘宁钝斋杂著’了。”如今凤凰出版社新编“凤凰枝文丛”,社长倪培翔先生向我约稿。于是我搜集近年来学术论著之外的长短文稿50余篇,编成一集以交差。翻检收入“凤凰枝文丛”的10余种著作,多有以斋名、室名为书名者。我马齿徒增,愚钝益甚,且在南京又住了10年,“宁钝翁”之号更加贴切。至于文稿内容之芜杂纷乱、篇幅之参差不齐,则与前书大同小异。本想躲懒径题本书作《宁钝斋杂著续编》,但颇觉拗口,于是改题《宁钝斋随笔》,并非自诩其混杂程度较前书有所降低。反正本书乃速朽之物,日后用来覆瓿覆瓮,谁会理会它叫什么书名。

本书共收文稿58篇,按内容大致分成四辑:第一辑共22篇,内容皆与师友有关,或思其人,或序其书。辞虽简陋,情则真诚。第二辑共12篇,内容皆与我自身有关,或追忆求学之经历,或交代读书之兴趣。最后3篇虽是答报刊记者之问,亦皆与我之生平有关。三、四两辑的内容皆与古代文化有关。第三辑共14篇,题目皆我自拟,写法则或叙或议,亦有夹叙夹议者。叙皆简述,议皆浅论。第四辑共10篇,题目皆为别人所拟,主要是特定场合的讲话稿或特定主题的答报刊记者问,两篇序言及一篇寺庙记也是应人所约。虽属命题作文,但意思都是我自己想说的。我在《宁钝斋杂著》的序中说:“总而言之,本书所收的文字长长短短,形形色色,颇像一家杂货店里的货物。……要是读者朋友不嫌弃店小货杂的话,就请走进来随意瞧瞧吧!”在《宁钝斋随笔》付梓之前,我要向读者朋友说的还是这几句话。

是为序。

 

2021年11月1日于南京美林东苑寓所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