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的涅槃(代序)

行者的涅槃(代序)

黎海森

读小凡的书稿时,我正孤身一人,在破损如骨架般的铁皮火车里,穿越初秋起着微风的、印度的恒河流域。我读着那些文字,像麦田的水一般流淌的故事,心情,思索。蓦然放下稿件,环顾左右,火车正剧烈轰鸣地通过高架桥,而几百米之下,就是青得发亮的,宽阔无边的恒河。

我站起来,站在对穿而过的风里,像伫立在不断逝去又深刻悠长的永恒里。想起小凡写道,“难过的时候,去看看西藏无垠的天空,莽苍的江山,那是永恒的安慰。”我想,透过这流浪的生活,这天空,这流水,终究能安慰我们的,是独立、自由的灵魂和宁静辽阔的内心。

认识小凡,是在两年前的夏天,燠热而细雨连绵的加尔各答。那时,我刚从银行辞职,结束十多年如典范般平常的生活,从印度开始流浪。

初次见面,我们没怎么交谈。但很快,我又见到她,在垂死之家的洗衣池边,弯腰搓着粪水里的布料。她穿着宽松的T恤,系着围裙,头发束在脑后。几绺额发垂落,盖住眼角蜘蛛网状的疤痕。我站在附近,把搓过一遍的布料丢过去,她再搓一遍,如此一来一往,我们便成为特殊时期的“战友”。

那天服务后,和她步行回旅馆,她开始说话,大笑。那时她还是个大学生,却已独自在墨西哥生活过一年,行走藏区、东南亚,朋友遍布世界。但她笑时,却又那么单纯,带着一股傻劲儿。而出乎意料的是,我们逐渐聊得最多的,是佛学。许多个热得烦躁的夜里,在我的鸽笼般的房间,我们打着蒲扇,捉着臭虫,谈论生死,无常,梦幻泡影,诸如此类。

实在热得受不了,便去天台吹风,看天顶那洁白的月亮。她轻微地,带着犹豫和不确定的语气说,她爱写作,从小就写,直到现在。但现实里,她甚至没有勇气向人披露这个看不见未来的梦想。我也说,我离开了银行,就再也回不去那种精英生活。就像大水冲破了堤坝,来到无边无际的原野,却不知何去何从。接着,我们便同时叹气,沉默,望着往东沉沦的月亮。

临走那天,我给她画了一只鸟,写了一首诗。愿她像凤凰一般在世间绚烂地旅行。

那之后,我们的生活像两颗流星的错开,在各自的天空里开辟着。她回到大学,继续上课,坚持写作。后来,她开了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文章。再后来,她的作品被豆瓣阅读采纳……与此同时,我继续漫长的、放逐般的流浪,穿过中东和东非,来到肯尼亚的首都内罗毕。

而在内罗毕,我们虽然远隔大洋,却惊异地延续起“战友”的缘分。那时,我在为贫民窟筹款建学校。而她刚得知,便自发而默契地承担起宣传的工作。我经常一觉醒来,发现一篇通宵赶制的文案已躺在邮箱,而捐款的名单里,又多了几个她的校友和亲属……

有次我问她,为什么要做这些。她说,自从仁爱之家后,有了更清晰明确的信仰,是耶稣教导的,To Love and Serve。我说你不是信佛吗,她说无所谓,只要是做善事就好。之后,知道她毕业了,去了南美工作。再后来,她微信留言道,她的第一本书要出版了。

我心里微笑着,想起两年前的女孩子,挂着那样的疤痕,在水池边搓衣服,在洁白的月亮下,小心翼翼地谈论着她遥远的梦想。我看到一个二十来岁的生命,在隐忍而顽强地向这个世界打开,向自己所选择的,越来越明确的未来推进。

再谈谈这本书。

这是一本平实朴素的书。她没有刻意地去经营什么,辞藻、意境。就像深夜无人的酒吧,她穿着最简单的T恤,素颜,坐在你身旁,在一杯一杯的酒里,拉拉杂杂地讲述她的青春故事。一如两年前,她在加尔各答的天台上,平常直白地说话。

只是,更年轻的时候,面对无法预测和掌控的未来,声音里有着更多的柔弱、惶然,抑或是亢奋、激烈。以至于说出来的话也像那夜风,飘忽不定,时起时灭。而在这本书里,我看到她的声音有了更多的确定性,以及对生命和世界的客观认知。她说,“这两年,我也算走过了万水千山。最重要的是我不再左顾右盼,而是找到了自己的可能性,懂得做自己,和自己相处了。”在她看来,旅行就像往外画一个圆圈,走到最远之后便是回归,做回最朴实的自己。

而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是她的诚实。一如她爽朗的笑,有着越过所有矫饰情感的直率。比如她谈起西藏,说“也许我只是到达,并未真正抵达”。到达的是表象,未抵达的是实质,是那颗如雪山草原般纯净无染、清新自在的内心。她谈起印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因为文化上的冲击和震撼,而做到彻底改变人生观,世界观”。

旅行并不独立于生活之外,在路上的每一天,都是最朴实而丰盛的生活。而你能感知到的全部细节:光线,风,变换的色彩,擦肩而过的微笑,直到身体的感触,细微或热烈的情绪,飘在天上或沉在心里的思索……这一切的一切,便是旅行的意义,生活的意义。

小凡说,“不从物质欲望中寻找满足感,内心平静的话,安居之处可以在西昌,可以在郑州,可以在新疆,可以在任何地方”。我想,这便是一个行者,透过她漫长的旅程所体会的智慧,是生命从平原出发,到渴求、激进、高亢,再到反省、沉淀,最终回归到平原的宁静。

对一个行者而言,当他随处可以安居,随时可以保持对世界、对生活快乐的体验。在我看来,这便是他生命的涅槃。

黎海森

游园观梦者,前新加坡某银行金融人士,在肯尼亚的贫民窟筹款建过校舍。目前在上海,弹琴,写字,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曾于2015年初参加中央电视台节目《青年中国说》。

img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