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疲劳,叫审善

有一种疲劳,叫审善

—看韩国电影《隧道》有感

隧道坍塌,山崩地裂,一座山的分量,乱石岗一般压在那儿。虽说还有几根钢铁支撑,留下几处窟窿和缝隙,却是随时有巨石跌落的危险。保不齐突如其来的“蝴蝶效应”—远处一块石头的滚落,引发无数石块一哄而下,到那时隧道就水泄不通,压结实了。

一起豆腐渣工程引发的灾难,幸好出事隧道内仅两辆小车,而且都没载其他人,只有那位年轻的女司机载了一条小狗。

不久,女司机因流血过多死了,仅剩下了那位当汽车推销员的男司机和那条小狗。

然而,一天一天又一天,掩埋者的位置竟然一直无法确定,营救队却已经损兵折将,白白牺牲了一个人。

事情由此开始变得纠结了。人心浮动、焦虑,舆论就像跷跷板上的圆球,从同情的这一端慢慢地滚向另一端。

食物没了,水没了,最致命的,是手机终于没电了。三星手机再牛也总有电源枯竭的一刻。在男司机前两天还在拿手机跟老婆及营救队通话时,我就替他捏一把汗,担心电用完。

只要能证明你还活着,外面的人再不耐烦,也没有“见死不救”的借口,政府部门更不敢贸然让营救队撤离现场走人。

因此,即便奄奄一息,气若游丝,只要能将这口气通过手机传出去,那也是活着的铁证。

一旦失去了证明,也就失去了让人来寻找你、拼死拼活来救你的理由了。

如今,是死是活,怎么评估?

人们的理由也很简单:里面的人,没吃没喝,早超过了最佳营救时间;外面的人,栉风沐雨几十天,不仅尽了力,还死了人,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还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用的都是纳税人的钱……

所有这些舆情,其实都不是男司机已经死去的理由,而是他应该去死的理由。

真是世事无常,人心不古。

回忆事件刚传开的时候,人们一个个都是无比惊讶无比难受,因为他们很快会想到,如果我是里面的那个人,或者,我是里面那个人的亲人……

那便是设身处地,是一种善,最朴素的善念。

人们充满期待,期待掩埋者平安无事,期待出现营救队在乱石岗中奋不顾身的场面,更期待拨开乱石救出脱险者的那一刻,亲人相拥,万众欢呼……

那场面必定感人,让每一个民众都像受了一场洗,身心愉悦。

然而,人有审美疲劳,也有审善疲劳。一旦救援成了一场遥遥无期的持久战,人们也就不再设身处地,一天天退到第三者立场“公事公办”了。

原先那份善,在漫长无趣的等待中渐渐消退,了无踪影。

只差那句话还没说出口:随他去了!

也难怪,久病尚且无孝子,更何况对方与自己没一点血缘关系。

至于政府部门,我倒是觉得他们只是在窥测方向,看老百姓的脸色行事。他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营救,也是蛮拼的,你可以说他们在“作秀”,但人命关天,谁敢不“秀”?

至于最后打退堂鼓,还让男司机的老婆签下放弃救援同意书,实事求是地说,还真不是他们的错。

那也是顺应了民意,毕竟电台、报纸还有电视台,天天在报道,社会舆论几乎一致地认为再耗下去没必要,劳民伤财,白白烧钱。

倘若政府部门再坚持营救,倒是真要被人骂作秀了。

最后电影中,那位男司机奇迹般地存活下来,并被成功救出,实在有点不可思议。拯救他的是那只原先故障的汽车喇叭,突然神奇地被按响了。

当然,与其说是那只喇叭,还不如说是导演和制片人的良善和怜悯拯救了那个濒临死亡的男司机。

不过,影片结尾,他们借男司机和营救队长之口,将一口恶气出在倒霉的政府官员身上,好像是官员们几乎活埋了男司机,这多少有点阴差阳错,对不上口了。

除开豆腐渣工程的原委不说,那是另一部电影的事情,就《隧道》中的那些官员而言,无非只是想在大众面前多露个脸,秀一把。他们一没封锁现场,然后将压土机开进去,掩盖真相;二没威胁记者,不让报道;三没出钱封家属的口。

一切都公开而透明,没隐情可言。

公平地说,没大毛病。

倒是民众的情绪变化,审善疲劳,说明了使人性向善,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9.2.19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