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在雨中的夜巴黎

穿越在雨中的夜巴黎

—《午夜巴黎》观后感

伍迪·艾伦编导的《午夜巴黎》让人折服。影片中,1920、1890这些久远的年代就恍若埋藏于现世的某个街道、古宅,或某家不起眼的酒吧。只需夜幕降临,午夜钟敲响,精力充沛的男男女女,或开门迎客,或结伴而行,喝酒、跳舞,谈山海经。不知不觉间,古时今世,便合而为一。每一次穿越都那么自然,天衣无缝,犹如宇航船的空中交汇对接,轻轻一靠,严丝合缝。

穿越发生在每天的午夜,大钟敲响十二下,一辆标致的老爷车便准时出现在男主角吉尔的面前,载着他去某个家庭派对或是酒店。车内坐着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诗人、作家或电影大师,舞会上、酒吧里几乎随处可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那些赫赫有名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野兽派画家、西班牙斗牛士或是再上个世纪的法国贵族。他们中有毕加索、海明威、达利、艾略特、德加、高更、图卢兹……,这让生活在当下的吉尔惊诧莫名又喜出望外。他想给未婚妻伊内兹一个惊喜,也带她作一次穿越。偏偏伊内兹临时反悔,死活不信,命中注定地失去了机会。

这样的穿越虽说不失浪漫,但终究还是肤浅,甚至会让人想起“灰姑娘与水晶鞋”的故事,仿佛那老爷车就是王子派来接灰姑娘的。好戏不在形式,那只能换来一时的效果。伍迪·艾伦巧妙地将古时今世两个完全不同的场合和人物掺和一起,搅碎打乱,使情节变得扑朔迷离,然而却都演绎得丝丝入扣,入情入理。比如吉尔和掉书袋的保罗对毕加索一幅画的争论,拿听来的90年前女作家斯坦因的权威评述,来毫不客气地否决掉书袋的保罗的夸夸其谈。再比如,海明威看了吉尔的小说稿,断言他妻子伊内兹与保罗有一腿,而且事后也得到证实。这情节似乎也暗示,吉尔早有察觉,只是不想承认。最妙的一节是,吉尔在路上买了本法文版旧书,法国第一夫人布兰妮扮演的角色念的竟完全是阿德里亚娜的口吻,说喜欢上了美国作家吉尔,梦见吉尔买了副耳环送她,两人还做了爱。于是吉尔按图索骥,真买了耳环送阿德里亚娜,当人们以为两人必定在那个巴黎的午夜轰轰烈烈做一场爱时,情况却出现了变化……“古为今用”—用今天印证过去,用古人的嘴来说出今天的真相。一切都是那么荒诞不经,一切又都是那么衔接自然,不露破绽。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穿越,玩得真好!

当然,玩穿越不是目的,《午夜巴黎》像它的片名一样营造了一个无比浪漫的气氛,这浪漫不是吃喝玩乐,不是泡夜店喝醉醺醺玩女人,这浪漫是幻想,是诗意,是永不放弃自己追求的理想,浪漫必定不甘平庸,与世俗格格不入。影片一开始吉尔和伊内兹关于是否喜欢下雨的争论就已经拉开了冲突的序幕,表面上淋雨的喜好与否,实际是追求浪漫还是甘于平庸的分歧。影片中有个吉尔自备安定药片的细节,他说,自从与伊内兹订婚就开始有了恐惧症。这恐惧不仅来自伊内兹,还来自她周围的人,比如她极端保守又刚愎自用的父亲,还有她非常崇拜的自视甚高的同学保罗等。如今这些人汇集巴黎,让吉尔更显得势单力薄。

幸好在巴黎,这里是无数文化名人云集的地方,他们的创造力奠定了巴黎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他们的自由精神更是酿造了巴黎上空独特的浪漫气息。呼吸着巴黎上空独特的空气,吉尔独自漫步,白天的压抑让晚上的自由显得格外珍贵。开窍往往是不需要耳提面命的,和古人的对话有时候就只需面对一尊雕像、一幅画、一本旧书,或一首老歌,就在灵光乍现的一瞬间,一扇窗子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顿时呈现在眼前。

记得很久前看过匈牙利人奥班恩写的《艺术的涵义》。他是一位在世界艺坛享有声誉的美术家兼哲学家、教育家和作家。他认为绝大多数所谓的画家其实是画匠,是不屑一提的。这观点得罪了很多人,我却举双手赞同。因为我想到了“作家”。书中记载,他年轻时家里很穷,是姐姐供养他来巴黎艺术中心学画,但他面对前辈大师的作品浑然无知,认定自己不是学画的料。那天,他已经打好铺盖准备回家了,但不死心,又一次来到塞纳河畔的卢浮宫,当他再一次默默地瞻仰大师们的作品时,奇迹发生了,他突然发现自己读懂了,顿时泪如雨下……

我相信这样的顿悟,尤其在巴黎,如果在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吉尔也许就寻找不到写作上的那份灵感,只有向伊内兹他们投降,甚至靠安定片度日。

雨是《午夜巴黎》的另一个主题,它成了浪漫的象征。我倒是相当认同,因为我也喜欢雨中漫步的那份感觉,为此我还一直深深地爱着一首叫做《雨中旋律》的旋律,百听不厌。每逢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我耳畔常响起那优美的旋律,心中顿时无比甜蜜,那时候还打什么雨伞,有个心爱的人一起分享就足矣。这样的情怀想必大家都有过,只是有人长久有人短暂。

2011.11.3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