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安阳

寻访安阳

位于我国中原地区的豫北安阳,是一座看起来极为普通的大城市。市内的众多马路街道笔直宽敞,建筑物与周边的北方城市相似,既敦厚保温又坚固实用,有的建有庭院及围墙栅栏,路旁栽有白杨树,通过街道马路与其他房屋隔开。因而,建筑风格没有过多的特点,现代化的摩天大楼也较少。

不过,近些年我赴河南出差或游玩,唯独来去走访安阳市好几次,不知是冥冥之中的安排,还是在寻觅着什么?

从一些资料得知,它悠久的历史远远超过其城市名称。安阳之名初始于战国时代后期(公元前275年),在《史记·赵世家》文献中有着详细的记载。然而,安阳早在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的晚期(殷商时期),曾经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都城,当时已成为华夏文明的中心。因此,安阳简称殷、邺,它既是“七朝古都”,又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其实,除了到安阳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观赏一些历史人文景观,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之外,最打动和吸引人的当然是到城区西北部的小屯村附近,商代的殷墟遗址(包括宫殿、宗庙、祭坛)去看看。因为这里是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王朝都城所在地,也是中国文字规范成型的起源地,以及甲骨文的故乡。它使我兴致盎然并怀着一颗久仰敬慕之心,竟然到安阳三次都前去观瞻,接受一次次地华夏文明的洗礼。

位于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四省交会处的安阳,西靠着千仞险峻的太行山脉,东连着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它作为河南省最北端的区域中心城市,管辖一市、四县、四区和一个开发区,土地总面积7413平方公里,人口525万人。2014年全市GDP1593.2亿元,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89元。而安阳市辖区面积543.6平方公里,城市内常住人口近120万人。

从南方开车进入河南境内的京港澳高速公路,我记得有两次都是从汤阴站下高速路,向北行驶与中华路衔接。

中华路是安阳新城区一条标志性的主干道,南北走向,宽又直的8车道在30公里以上,在路两侧绿树成荫,高楼林立,隔离带、自行车道和人行道都布局合理,整个环境让人觉得宽敞、舒适、大气、整洁。路边局部建设和整体布局,已显示出现代城市的雏形和气派,也代表着安阳市未来建设发展的方向。

每次来安阳与朋友一道步行或开车,都喜欢穿梭于大街小巷,去走走看看,后来逐渐发现城市的交通道路,出现“三少一多”的现象,即道路上电子监控探头少,马路中间及两侧的交警少,塞车拥堵和抢道开快车的少;而市区主要十字路口,高挑美丽的女交警执勤的多。她们的行为举止已成为该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当步入安阳市中心区域,想逛逛街品尝点什么,或者说在有限的时间里,选择值得回味和有意思的景点,我觉得有几处历史保留下来的人文景观可以去游览了解,从中找到该城市的几则历史片段和岁月痕迹。

不妨规划一下短暂的行程。第一天清晨起来,按照当地人吃早点的习惯,可以选择一家路边的小吃店,叫上一大碗扁粉菜。它是由豆腐、猪血、蔬菜和红薯粉条加料后烧煮成,是安阳有名的传统小吃且价格便宜(每碗3元),再加上2元的煎包,用餐后,人已感觉到饱食气爽了。

首先,前往安阳时代广场西侧,位于天宁寺内的文峰塔(又名天宁寺塔)去游览。它始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整个塔高38.65米,塔身四隅刻有装饰图案,尤其是在塔门上部周边砌的暗红色塔砖上,雕刻着许多佛教的故事。

文峰塔的造型结构,介于单层多檐和多层塔之间,其下小上大的特殊形状,在我国古塔现遗存中实属罕见。塔内有72级阶梯直通塔的顶部,塔顶的宝瓶塔刹形状,与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类似。沿着阶梯登塔眺望,古城风貌尽收眼底,街上人流熙攘,一派繁荣祥和的气息扑面而来。

然后,从时代广场南边穿过文峰南街,在县前街东侧的附近抬头便可看到高阁寺。它不是一座寺庙,而是明代赵王府中仅存的一座大殿。明成祖朱棣在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封其三儿子朱高燧为赵王;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在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让他的弟弟朱高燧回到彰德(安阳)重建府署,后将它迁往安阳古城东大街并改建成为赵王府,当时府内建有数十处宫殿,规模十分宏大。

高阁寺有20多米高,飞檐石壁琉璃瓦顶,为高台楼阁式建筑。走入该寺内,还能隐约看到殿内壁画的人物彩绘,每处壁画都栩栩如生、精美绝伦。在阁楼的基座及石板护栏多处,有石刻的飞龙浮雕、石狮、梵文等,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目前,该寺坐落在安阳市文源小学内的北侧,现还没有正式对外开放。放眼望去静谧的大殿已经人去楼空,在整洁的校园里却留下朗朗的读书声,书香伴随着余音绕梁传向远方。

高阁寺与不远处的文峰塔,是安阳老城区东西两大古建筑,前者有着王室贵族的气派,后者的文化韵味十足。它们耸峙镇守着古城,并留下一件件岁月磨砺的痕凿,然而,它们又遥相呼应,不断地叙说着今天城市的变迁。

当游览过市区中心文物古迹之后,需要逛街购物或买一些当地的土特产,安阳的北大街或文峰中路老槐树附近(包括文峰南、北街)是首选地。当满载而归夕阳西下时,可以就近选择一家富有特色口味的餐饮酒店用餐。

在安阳城里有较多的传统美食和风味小吃。例如:道口烧鸡、内黄灌肠、安阳蓼花、安阳“三宝”(即血糕、皮渣和粉浆饭)、安阳“三熏”、五香豆沫等等。其中有的酥脆焦甜,有的浓郁香醇,这些特色菜肴的味道都不错。另外,还有锅贴、卤面、饸饹、烩面等地方传统面食。它们都能体现出中原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值得品尝解馋,让人留下一个回味无穷的美好回忆。

翌晨上午,再到安阳市人民大道东段,靠近中华路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参观。它占地143亩,形成现代建筑风格与殷商宫殿风韵相结合的后现代派建筑群,于2009年11月对外正式开馆。

中国文字博物馆

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是集与文字相关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三大功能为一体的专业博物馆。

目前馆藏文物4123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05件。它们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以及少数民族文字和世界文字等多方面的内容。

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中国古代文字的表现形式,它们影响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经历过几千年传承、改进、规范和简化的文字,不断地演绎和书写着华夏文明的发展历史,使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东方这一古老的文字源远流长。因而使人产生心灵震撼的同时,又有一种民族自豪感。

从文字的源头寻找和传播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把该馆建在古城安阳可谓名至实归。

来安阳使我最感兴趣的,莫过于沉睡在地下3000多年的甲骨文,它被誉为现代汉字的“祖先”,其丰富的文献资料是重建中国古代史的百科全书。

洹河发源于林州市林虑山东麓,它逶迤百公里后从古城安阳西北部进入,流经殷墟境内缠绕而过,再贯穿城区流向东方。

早在公元前1319年,商代帝王盘庚将都城从山东曲阜,迁到安阳小屯村附近。此地在273年里共经历8代12王,一直是中国商代晚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灭商纣王(帝辛)推翻商王朝政权,此后开始该都邑逐渐地荒芜变成一片废墟,故历史上称为“殷墟”。

沿着人民大道路过洹水公园向西行驶,衔接安钢大道后再转弯进入殷墟路,就可以直达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它依偎着洹河(现又称安阳河)的南岸,与北边的殷墟王陵遗址隔河相望。

整个殷墟占地面积约36平方公里,目前受到保护的范围包括殷墟宫殿宗庙、殷墟王陵、洹河商城等遗址。

气势恢宏和布局合理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占地面积约70万平方米。在此先后发现大型夯土商代建筑基址80多座,所揭露的面积共有3万平方米以上。

1987年9月,在该遗址上兴建和逐步完善的殷墟博物苑,全面系统地展现出3000多年前中国商代都城的风貌,最能代表和反映殷墟厚重的历史文化,也是了解中国考古发掘的旅游胜地。

跟随着络绎不绝的各地游人,我跨入有着甲骨文“门”字造型和纹饰特点的殷墟博物苑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仿殷大殿,它体现“茅茨土阶,四阿重屋”式的商代建筑风格。这里曾经举办过“殷墟甲骨文展览”,其内容有甲骨文,甲骨文的内容及科学价值,甲骨文的发现、发掘与研究,有贡献的甲骨文学者及主要著作,甲骨文书法五部分。此后,在2005年又举办了“殷墟发掘与研究简史”的展览。

不过,现在已被2005年9月完工的,建设在该苑内东侧的殷墟博物馆所取代。它的造型采用下沉式回形廊道,进入地下展馆的路线,人们可以沿着旋转而下的“历史长廊”,如同穿越“时空”步入展区,营造出一种回到远古时代的感觉。

该馆展区占地面积6520平方米,建筑面积3525平方米,陈列的内容分为五大主题板块,即:大邑商厅、青铜厅、玉器厅、文字厅和特展厅。主要展示出殷商时期先民的习俗及生活用具,还有大量的青铜器、玉器宝石、甲骨文等近600件文物展品。它们是从殷墟发掘出土,集中反映目前保留在国内最好的精品文物,有些甚至为罕见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和观赏价值。

殷墟博物馆

我着重观看文字厅的文物,并听取讲解介绍。安阳殷墟发掘的甲骨文,是中国第一次证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然而它的发现是从一块刻有中国古文字的“龙骨”开始的。

被称为“甲骨文之父”的清末时期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在1899年的一天由于身体不适,从附近药店购回一味“龙骨”药,他不经意间却意外地发现“龙骨”上面竟然锲刻有一种类似于篆文的文字符号。

凭借多年对金石古物鉴定的敏感,他意识到很可能是一种上古时期的文字。他通过寻找收藏这种龟甲或兽骨并进行研究,最终破解“龙骨”之谜,确认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甲骨文,这种古老的文字存在于商代。从此,“一片甲骨惊天下”,洹河之滨小屯村附近的殷墟,开始引起世人的注目。

甲骨文的发现与挖掘,主要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阶段,从1899年至1928年期间,为私人民间寻找挖掘时期。在安阳西郊洹河边的小屯村,当地人在庄稼地里耕种翻土地时,挖出一些龟甲和兽骨,卖给药店当中药材。

后来发现甲骨文的消息传开,“龙骨”马上身价百倍,一度出现无序乱挖的场景。古董商为了获得暴利,隐瞒甲骨出土的地点,直到1910年甲骨收藏家罗振玉才发现,并公布甲骨出土于“滨洹之小屯”。

第二个阶段,1928年至1937年,是甲骨文科学发掘开创时期。1928年5月,傅斯年被任命为刚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历史与语言研究所代理所长,从他负责开始算起,该所不断地组织安阳殷墟的考古挖掘工作,在以后的十年里,历届所长和同仁前后共对殷墟进行15次挖掘。

其中在1936年3月至6月间,该所考古组进行第13次发掘时,在小屯村东北殷墟宫殿宗庙区域,发现编号为YH127的大型甲骨埋藏坑。一次性出土刻辞甲骨17096片,其中卜甲17088片、卜骨8片,完整的龟甲300多版。它们是殷王室刻写记录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其主要内容包括商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科学文化等方面,还有他们在占卜活动中判断吉凶的记录。其中有奴隶、贵族、官吏、军队、刑罚、战争、交通;农业、畜牧、渔猎、商业、手工业;历法、天文、气象、建筑、生育、疾病、医药、祭祀、算命和鬼神崇拜等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内容。

在一个窖穴内出土甲骨数量之多,有万余片甲骨集中堆放在一起,既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最大的收获,其甲骨文字的丰富内容,又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档案库”和上古时期的“百科全书”。

第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为成熟的科学发掘和研究时期。在国家有关机构多次组织对殷墟的考古挖掘,尤其是1973年在小屯村南边地里,H17甲骨窖穴中出土刻辞甲骨5335片,其中有卜甲75片、卜骨5248片、牛肋骨4片等。于1991年在花园庄东边地下又发现H3甲骨窖穴,共出土甲骨1583片,包括刻辞甲骨579片,完整的刻辞卜甲近300版。

因此,从以上三次科学的考古发掘来看,甲骨刻辞数量之多,甲骨年代有序和内容之丰富,以及多数甲骨形态保留的完整性等方面,都无疑是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

据统计,迄今为止,殷墟发现出土并刻辞的甲骨约有15万片,甲骨上所记载的文字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的诸多方面,其中还包括上古先民的生活习俗。

从已发现的5000多个甲骨文单词中,现在能够识别释读的约1500个文字,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和科学文化,以及商代世系、地域风俗等方面。它们已经具备“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其他3000多个字为地名、人名、族名,有些可谓是只知其意而难读其音。

所以,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表明在距今3300年的商代时期,中国已具备了较为成熟的文字体系。

走进殷墟博物馆内,犹如时空交替将游人带入远古时代。看到一件件精品文物,使人目不暇接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惊奇地发现,馆厅中除了在龟甲、牛肩胛骨上刻辞的甲骨文之外,还有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玉器宝石、绳纹陶器等。其中的特级展品有两件国之重器:司母戊大方鼎也称为后母戊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妇好三联甗青铜器,它们都为殷墟出土的“镇馆之宝”。

看到这一件件陈列的展品,有铸造出高超精致的“礼器”,晶莹剔透的玉器和灵动富有深意的文字,它们都为已深埋地下几千年的宝藏,体现出了商代文明的灿烂辉煌。

殷墟历经沧桑被尘封了3000多年,在近100多年里终于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显露出博大精深的华夏历史文化,诸多文物瑰宝显现于世,其历史价值以及自然、人文景观,使人们大为赞叹的同时已完全震惊和征服了世界。它的意义深远,其重要性非同小可,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文明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因此,殷墟于1961年被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安阳殷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

殷墟甲骨文与敦煌莫高窟藏经卷、秦汉简牍(包括战国至西晋时期在内都有发现)、故宫明清档案,被学术界称之为20世纪(包括19世纪末)中国古代文化的四大考古发现。

我站在大厅内凝视着这些文物精品,脑海里思考着一个问题:在殷墟博物苑内,反映出商代文明最重要的部分是在哪一方面,或者说,殷墟中最大发现是什么?

可以确切地认为,殷墟的最主要价值,应该是发现了甲骨文。不妨围绕甲骨文的作用和价值,进行简要地梳理。

首先是历史及史学价值。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中国上古时期的文明和夏、商两个朝代的存在,它至少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往前推进了近五个世纪。

对于《史记》等古代书籍文献中所记载的内容来说,不仅让其有依据可查,而且通过对甲骨文的考释研究,对一些史料文献进行了修改校正。例如:王国维从甲骨卜辞中,排辑出的商王朝历代国王的世系表,与司马迁《史记·殷本纪》所记载的世系表内容基本相同。但也纠正了《史记》中,个别先公次序先后不同的错误。

自从殷墟发掘甲骨文100多年以来,众多考古人员和学者对其进行大量的研究,如今已形成一门单独的甲骨学科。在甲骨学殷商史研究领域里,成长造就了一批有着杰出贡献的人物,其中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并称为“甲骨四堂”。他们承上启下,学识渊博,都在甲骨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对中国历史学的研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为文字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的甲骨文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东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或苏美尔文字)、古印度河流域的原始文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文字。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其他三种古老文字体系早已中断不再使用,唯独甲骨文传承延续到今天。

在全世界范围内,这种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字体系,只有在中国的汉字中才能够找到。而殷墟甲骨文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早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从这个层面上来看,甲骨文可以称之为汉字的“鼻祖”。

甲骨文的发明,也是我国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大量的甲骨卜辞,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文献记录,它明确记载商代殷王朝的各种社会现象和发展情况。因此,它不仅标志着我国在3000多年前,就有文字考证的历史,而且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千年神甲,文字始祖。”几千年来除汉字之外,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明,可以把一种文字保留到现在还在使用,所以,汉字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作为人类社会共有的文化遗产,甲骨文应该受到在全世界范围内相当的礼遇和尊重。

当我漫步在殷墟景区内绿树成荫的小路上,伴随着接踵而来的游人,环顾四周的景色,一时心情难以平静。我在思考中逐渐意识到,甲骨文的发明是华夏祖先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书写的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

这里通过展示大量的甲骨文实物,能让人们看到并晓得上古时期的中国历史,商代的变迁和汉字最初演变形成的过程。它的内容涉及面极为广泛,其文化内涵丰富而厚重。

据说,目前还存在许多的殷墟文物没有被发掘整理出来,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专家学者不懈地努力。他们将有待于对甲骨文进一步地探索分析,辨认出更多的古代文字和文献资料,继续揭开它的本来面目,向大家解答更丰富的未知世界。同时,也将给中国古代史研究带来更多的惊喜。

这正是甲骨文的魅力所在,它将不断地吸引世人的目光。

所以,远道而来的游客到古城安阳后,都会选择游览殷墟这块中国古代文明的“圣地”,去了解观赏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文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