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自序

回眸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游览了国内外一些地方,有些情景还历历在目,感受也颇深。归纳起来,一则对于所见所闻,经过个人的眼光和眼界进行欣赏辨识,主要围绕当地富有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表达自己真实有趣的想法。二来触景生情由内而发,情感不断地倾泻,一发不可收,抚今追昔心潮难以平静。

至今还记得,2013年4月当我第一次踏出国门去澳洲旅行,被异国他乡纯净绚丽的风光所迷醉而感慨惊叹,于是便内心产生冲动,每天尝试着用文学描述的手法,记录沿途真实的印象。

其实我已有很多年没有涉足到文学创作的领域中去,感到写作是一件很为难的事,而且牵涉面极为宽泛。有时灵感来了,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但词语匮乏,总是认为自己积累的东西沉淀不多,经常呆坐在案头边,却无从下手动笔。所以,逐渐放弃了青年时期的这一兴趣爱好。

经过反省思考感觉到,我总是戴着理想色彩的眼镜去看待事物。为了追求做事的完美性,一方面要求不着急慢慢来,不够努力进取反而耽搁时间,逐步产生了自卑感,自惭形秽。

另一方面,认为每个人追求层面的着力点不一样,许多人为了改变命运,求生存亟待改变环境而不懈地努力工作;而我讲究品位,体现一种高尚的境界,因而又产生自负感,自命不凡。

总之,现在回想起来主要还是不够自信,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所造成。

结果可想而知,岁月悄然无声无情地流逝,再努力挽回当初的梦想可能也无济于事。

还好,由于多年的工作经历,我耳熟能详并能够熟练地掌握各种类别应用文的写作,包括公文、可行性研究报告、前期策划方案等,以及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放弃阅读的嗜好,多少弥补一些过失。现在随着年龄增长见识也多了,思想看法更为成熟,让我又重新拾起这一爱好和寄托。

当然,写好一篇散文要遵循它的基本特征,通常的说法是“形散神不散”。我以为所到一处,通过观察不同的风土人情和名胜古迹,或者查阅一些资料,将它们汇集整合在一起,运用经典华丽的词语和当地的史志典籍,进行浅显堆砌地描述,只是介绍当地的各类景观和历史变迁, 还是觉得远远不够。

应该发掘眼前所看到的景观,其内在的精髓是应该把握住“神”这条主线,即:以真话真情为中心。依据体会到的真实感受,加入自己的想法进行多角度地观察问题,甚至可以采取夹叙夹议等方式,表达对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的观点。比如:书中写到通过在日本的见闻,进行认识和评价一些关注的事情。因此,一篇好的散文归结到一点:要抒发真情感悟,写有意思的东西。

显然,我写这部游记散文集,耗费了比较多的精力。它里面呈现的不仅是在行疆际海的游历之中,真切地叙说有趣的异地风情、随心感悟和寻觅萃忆。而且主要针对一些真实又熟悉的人和事,抒发心中的情怀,其中包含着感恩、怀念和浓浓的情意。

从阅读本书中不难发现,我想借助于游记散文,这种空间余地较大的文学载体,亦小心地摸索不同的写作手法。旨在寻找一条内涵较丰富的写作“捷径”,既能宣传推荐有些走过的主要地方,它们的优势特点和览胜的精华所在;又能释放情怀,勾起我的思念之情。在这点上我似乎找到了自然巧妙的结合技法,例如:撰写纪念我的父母亲,介绍他们故乡情况的两篇文章。

同时,我经历并进一步感受到,文学作品的前瞻性和想象力,要比政府公文在思维定式上要超前和广泛的多,它能起到抛砖引玉,甚至有着启示借鉴的作用。比如:在《南昌水城》《昌南(China)瓷都》等作品中,所提出的设想和建议多少都在传递一种信号,一个城市并不是没有好玩可看的地方,而是一些部门没有抓住城市中最根本和实质性的旅游项目,进行中长期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

由于某些环境形成有些人思维的局限性,支离破碎的想法和断断续续地修改,一些项目的开发,长期以来造成反复投资和多种的浪费,但它始终又形成不了气候。

所以,本地的旅游业没有与外界抗衡的拳头产品,缺少耐看能留住人的名胜景观,使之难以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

此外,我还透过一座名气不够大的山,借助于对佛教禅宗粗浅的了解和认识,结合自己多年的经历感受,试图运用从哲学、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观点,以宗教题材为内容,探索写了篇《云山静悟》。

其目的:不仅尝试着想把佛经中少量的经典佛语通俗化;而且探讨佛教禅宗表达的主要思想,在红尘世界里有什么缘分。

因为,在当今社会里有许多困顿迷茫的问题,需要寻找一种途径或方法进行解答。目前又有如此多的信徒,他们是否可以在佛教禅宗中得到教化?所以,围绕平时观察和了解到的社会现象,进行一些描述和议论,并提出个人不同的看法。

简而言之,行走四方,敞开心扉,倾吐心声,抒发真情,是我写作本书的初衷。

因此,怀着一颗忐忑不安之心,期盼读者的甄别和赐教。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