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

送礼

于个人来讲,礼是规矩,是守则,是做人的基本事情。孔子一言以蔽之,“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于社会来讲,礼是更大的事情,是规范,是行规,是法律,是典章条陈。中国历史多个朝代里一个重要的衙门,就叫礼部。

中国人是重规矩的。一个村子可能是文盲村,没有几个人读过书,但仁义礼智信那一套东西都熟悉,可能不去遵守,但肚子里明白。“不三不四”这句俗语,指的就是有悖于三从四德。“人五人六”更直截了当,空有脏腑,不着人迹。

儒家学说是传统的文化主流,地位很牢固,像空气一样影响着国人的日常行为。但在上个世纪,孔子被集中批判过两次,一次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再是70年代的“批林批孔”。前者说打倒,效果上是“打扫”,清除了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但也有矫枉过正之嫌。“批林批孔”是滑历史之大稽,开历史玩笑,把林彪和孔子捆绑在一起批斗,实在是有“非凡”的想象力。孔子的一大“罪状”是“崇尚周礼,开历史倒车”。周朝以礼治国,国家形态领袖当时的世界,有民主,有集中,国强民富了数百年。陕西这片土地很神奇,开创了两个半国家形态,一是周朝的“分封建国”,一是秦朝的帝国制,半个是在延安,草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

我们现在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中国人最初的“政治特色”是以礼入法,“居之一岁,种之以谷;十岁,树之以木;百岁,来之以德。德者,人物之谓也”。这是对没有主体宗教的国家治理方式的一种务实探索,以礼化教。汉代的“文景之治”,是以礼入法的受益例子,政策宽松,与民休息,不搞“反左反右”,不搞整风运动,不折腾,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我们如今常说自己是“礼仪之邦”,这句话有点自炒,准确地讲,有些朝代是,有些朝代不是。

《史记·货殖列传》有一句话:“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治国者艺术管理的程序为:顺其自然、因势疏导最高明,以利疏导次之,再次爱国教育,再次法制化,最次是与民争利。司马迁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让利于民,富民政策在治国之术里排序很靠前,“礼生于有,而废于无”。三十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是“利道之”,是富民养国,但2009年截止到六月份,仅半年时间,借着国际石油市场不稳定的“良机”,国内油价连续涨了几次,典型的与民争利,是趁火打劫,在最次之列。

送礼,送的是态度。意思是告诉别人,我懂规矩。送礼在表面上讲究礼轻情重,讲究千里鹅毛,雪中送炭,送人所需,乡谚里还有“送人一斗米是恩人,送人一担米是仇人”的说法。实际上送礼这件事从来都是乱来的,“出产”什么送什么,军阀送土地,商人送金银,大臣送美女,乡镇干部送土特产,只有文人寒酸,不管写得怎么样,一律送自己的字画。一个老教授过七十大寿,收了一筐学生的字画,家人问怎么办?教授平静地说,当作业处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