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 惊 蛰
作为大众文化的二十四节气,有两个节气的名称不怎么通俗。一个是处暑的“处”字,叫人不知所云;另一个是惊蛰的“蛰”字,不好认不好读也不好懂。
蛰(zhé)是藏的意思。动物钻到土里冬眠叫入蛰,第二年回春再钻出来活动,古人认为是被雷声震醒的,故称惊蛰。从惊蛰日开始,可以听到雷声了,也可以看到四处活动的昆虫和小动物了。惊蛰这两个汉字并列在一起,便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在远方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向万物的主宰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这才是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惊蛰交接时间在3月5日至7日期间。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九九歌》可能是版本最多的民谣,估计是个无法统计的数字。我小时说过的家乡《九九歌》的最后一句是:九九八十一,穷人莫着急。天不冷了,没有棉衣也不怕冻了,大地回温了,可以种庄稼了,饥寒问题都能得到解决。中国人对九九艳阳天的热爱还与一首歌曲分不开,它的歌名就叫《九九艳阳天》:“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东风呀吹得那风车儿转哪,蚕豆花儿香啊麦苗儿鲜。”这是一首能叫人产生翩翩遐想和无限好心情的歌。
这个节气在农耕上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人韦应物《观田家》诗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 ,“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的担子也压上了农人的肩头。
惊蛰节气的养生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自身体质差异进行合理的调养。由于天气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特别是冰糖蒸梨对咳嗽具有很好的疗效,平时不妨把其当作甜点食用。惊蛰吃梨,还有一说,意与害虫别离。
平地一声春雷响,唤醒的不单是冬眠的小昆虫小动物,还有蛰伏了一冬的人类。中国现在是旅游大国了,每年的旅游季一定是从“三八”妇女节拉开序幕的。从前,很多单位把组织女同胞的“三八”旅游作为给予女职工的福利。有的单位从来不曾组织过男职工的旅游,却隔年或每年都组织女职工旅游。这是中国妇女地位高涨的一个体现,也好像是让女人花到各个景点去趟一遍,旅游业才能开张大吉了。1908年3月8日,15000名妇女在纽约市游行,要求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劳动报酬与享有选举权,禁止使用童工。她们提出的口号是“面包和玫瑰”,面包象征经济保障,玫瑰象征较好的生活质量。现在,中国妇女的面包比较富足了,旅游就像是玫瑰中的一朵。
惊蛰是幸运和美丽的节气。惊蛰节气里有两个美丽的节日,一个是妇女节,另一个植树节。虽然现在更多的是专业队伍在做园林绿化,但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全民植树活动还是令人期待。春光明媚里,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一齐动手,种下希望种下美丽。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要有绿树相伴的。
“惊蛰过,暖和和。”到了惊蛰,春天算是坐稳了它的江山。同样被春雷惊醒的人们,也该伸伸懒腰、揉揉睡眼、抖抖精神,认真赶路了!连苦吟诗人贾岛也吟出了轻松愉悦的诗句:“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雏既逦迤飞,云间声相呼。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禽贤难自彰,幸得主人书。”陶渊明更是写出了他贯常的超然物外的诗情画意:“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