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立春

  第01章 立春

  如今,清明是“最大”的节气。从前,“最大”的节气可是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所以古代都是在立春这一天过节,相当于现代的春节。正月初一则称元旦。

  立春交节时间在2月3日至5日期间。

  现在的农历,过去称为夏历,相传创始于夏代,商、周、秦代虽有变化,只有完善与精确,而从汉武帝开始,明令以夏历正月初一为新年,沿用至今,再没有改变过。只是在民国初年,立春才被农历新年夺走了“春节”的名份。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 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1912年1月初,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改公历 1月1日为岁首“新年”,但仍称“元旦”。

  国民政府虽然定1月1日为新年,当时只有机关、学校以及外国经营的洋行大商号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并不买帐,仍延承古时旧习以农历初一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与居家均没有什么欢庆活动。民间还出现这样两副春联:“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阴阳两历各无愆,习惯都知看月圆。冬至过完刚十日,大家唤作过新年。”

  春节由立春改到正月初一只有百年历史。

  在立春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的历史非常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当时,祭祀的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的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更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格。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迎春设春官,该职由乞丐担任,或者由娼妓充当。由乞丐和娼妓担任春官,真令人大跌眼镜,不知何故。

  县衙还派专人到乡间报春,送春牛图(也叫立春帖子)。立春前一日,由两名艺人顶冠饰带,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吏都要作揖礼谒。春吏站在田间敲锣打鼓,唱着迎春赞词,到各家去报春,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红纸印的春牛图上,绘有二十四个节气和农夫驭牛耕地的情景。送春牛图,意在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抓紧务农,莫误大好春光。历朝历代的政府,都是爱民的,只是有的统治者不知道怎么个爱法,有的统治者爱自己比爱民多一些。

  这么悠久的一个迎春习俗,就这样销声匿迹了。当然,也有些许遗存,比如,鄂南咸安人非常热衷迎春,方式是炸鞭。春来的那个时刻,不论日夜晨昏,来了就炸。有的年份在深夜或凌晨时分,万炮齐鸣,山摇地动,惊心动魄。这样的迎春作派,在鄂南仅此一例,周围的县市没有哪一个是这样的。从外乡移民来咸安的人甚感不适应。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爬山是我每年锻炼时日最多的一项运动,遵照“秋收冬藏”的规律,我只在春夏进行。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没有一个科学的时间节点,有的年份从元旦开始,有的年份从春节开始,这样看来,从立春开始比较合适。

  立春还是个被人搞得很诡异的节气。立春如果是在春节前,人们就会产生一种恐惧,这种恐惧叫“寡妇年”,一些人家就不会让自家的孩子在这样“无春”的年份里结婚。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对于一个事物,不同的人总是有不同的看法,不能认真的,一认真你就输了。

  这样的大节气应该有一首好诗来点缀,杜甫就写过一首《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