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信因果,做人做事会很顺

如果你造了善业,绝对不会因为这个善业而得到苦报,一定会得到乐报;如果你所造的是恶业,绝对不会因这个恶业得到快乐或者安乐报,只会得到苦报。

人吃亏不是因为善良,而是因为缺少智慧

把吃亏的原因归咎于善良,真是天大的谬论!这是绝对不会的。那为什么我们看到有些人很善良却常常吃亏呢?那是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把老实人和善良人混为一谈了。

如果你造了善业,绝对不会因为这个善业而得到苦报,一定会得到乐报;如果你所造的是恶业,绝对不会因这个恶业得到快乐或者安乐报,只会得到苦报。

正如俗语所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而得豆者,未曾有也。种瓜唯有得瓜,种豆唯有得豆,作恶唯有苦报,作善唯有乐受。

由于不了解或者不真信这个道理,有些父母担心地说:“我的孩子什么都好,就是太善良了,怕他吃亏呀!”

甚至在教育孩子时说:“孩子,别太善良了,善良要吃亏的!”把吃亏的原因归咎于善良,真是天大的谬论!这是绝对不会的。

那为什么我们看到有些人很善良却常常吃亏呢?那是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把老实人和善良人混为一谈了。

其实,没做坏事的人,并不一定是善良人。有些心术不正的人,因其既无德又无才,所以即便他天天想做坏事,也做不成什么坏事。但这并不等于他是好人、善良人。由于其恶心常存,他必将得到苦报。

修善或作恶的关键在于起心动念。也有老实的人会吃亏,但那不是因为他善良,而是因为他缺乏智慧,缺乏才能,只有德而没有才。所以,不要把吃亏的原因归罪为善良,而要归结为愚昧无知。

善人也有恶行,恶人也有善行

我们都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说法,但很多人对此都半信半疑。为什么呢?

不少人所认为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点像拿几块钱买一碗面之类的事,我拿多少钱就给我多少面。这样的因果我认为肯定没有。这不是因果,这叫做交易。

因果是什么呢?因果很复杂,而且非常系统,不是说我做一善马上就得一果,不是这样的。

比如,你今生修善有可能今生就得报,也可能今生不得,来世得;还有可能来世也不得报,来世的来世才得报,甚至是来世的来世也不得报,百世以后才得报。

为什么是这样呢?比如有一斤种子,如果你把它种到地里,因缘具足,遇到了合适的环境,如好的土壤、肥料,充足的水分等,几天可能就长出苗芽了。如果你一个月之后种,那一个月之后才能长。如果三年之后播种,那要三年之后才可能发芽。

同样的道理,我们无论是作恶还是行善,有的立刻得报,有的今生得报,有的则来世得报,甚至很多世之后得报。

很多人既修善又作恶。他修的善可能有八万四千种,做的恶也可能有八万四千种;每一天所修的善可能各式各样无数,每一天所造的恶也可能同样如此。

因为我们每一刹那间,每一秒当中都在思考,有时候念善,有时候念恶,总而言之,心就像一个从来不停的小羊羔一样。

我们身上的善和恶,就好比是混在一起的小麦和豌豆,善中有恶,恶中有善,分得不是那么清楚。

从概率上来说,善的力量大一些的话,得善的果报的可能性就大;恶的力量大,而且众多的话,得恶的果报可能性大一些。然而,得善果的同时也会得很多恶果。

我们对因果问题必须要非常客观、实际,而且要非常敏锐地去看待。不能简单地认为行善就必须马上得善报,作恶马上得恶报,这种想法太简单了。就好比我们说某人是好人,而好人肯定不会做坏事,千万不要这么认为啊!

说某人是好人,是因为在他的习气中,善的习气多一些,但他也有恶的习气,照样也会做恶事。

同理,千万不要认为某人是坏人,十恶不赦,从来没有什么善。实际上,再恶的人也会有慈悲、善良的一面。

打个比方,平常修行非常好的一些佛门弟子,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面临某一种危机的时候,由于以前所造的恶业引发烦恼,突然间嗔恨无比,马上就想报复。这是什么原因呢?他本身是善人不错,但他还是有恶的习气,因为事情来得突然,他来不及去深思熟虑,就会做出非常激烈的恶的行为。

事实上,善人也有恶行,恶人也有善行,不能一票否定或肯定。

害他人受苦的事,绝不能干

我们一定要记住,伤害生命、害他人遭受苦难的事情是绝不能干的,否则今后一定会有更长的时间、更多的次数,自己会在“油锅”里挣扎。到那个时候你真的就会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佛教认为,杀生的果报是短寿,所生的地方吃的喝的都不足,没有药物等等。断杀生的果报是长寿,而且所生的环境非常幽美,饮食非常充足……

偷盗的果报是生生世世贫穷,受生于小偷特别多的地方,而且此地一旦干旱干脆就没水,一旦下雨就会造成水灾。断偷盗的果报是什么呢?生生世世有非常广大的财富。

做布施,就能够拥有滚滚财源。

邪淫的果报是什么呢?生生世世家庭不和,自己的丈夫或者妻子被他人所夺,并且受生于环境非常恶劣的地方等。相反,断除邪淫的果报是生生世世家庭和睦,不会出现第三者之类的事情,而且,能够受生于环境非常幽美、空气和水等都非常干净的地方。

妄语的果报是什么呢?被他人诽谤。不妄语的果报是什么呢?受他人的尊重、赞成和信任。

两舌的果报是什么呢?就是亲友乖离(亲属远离于自己)。断除两舌的果报又是什么呢?一切亲朋好友云集在自己的周围。

恶口的果报是什么呢?经常遭到别人的辱骂等等。而断除恶口的果报是能够听到对他人、对自己非常悦耳的赞扬和称颂。

绮语的果报是什么呢?别人不听你的。断除绮语的果报就是所有人都愿意听你的,喜欢听你的。

由贪能够产生嗔、痴,而断除这三毒之后,就能够产生无贪、无嗔、无痴之心。

我们一定要记住,伤害生命、害他人遭受苦难的事情是绝不能干的,否则今后一定会有更长的时间、更多的次数,让自己在“油锅”里挣扎。那个时候你真的就会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有一句话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非常重要。对任何一个生命来说都应该是这样。

造哪十种业会得到丑陋报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中说:“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丑陋报。”

造以下十种业,会让你得到丑陋的果报:

一者好行忿怒。就是爱发脾气。

二者好怀嫌恨。就是嫌弃他人、嗔恨他人,总想陷害他人。

三者诳惑于他。就是欺诳他人,迷惑他人。

四者恼乱众生。说话、做事让人感到难受、不舒服、心生烦恼。

五者于父母所,无爱敬心。对父母不孝顺。

六者于贤圣所,不生恭敬。对德高望重的人不生恭敬之心。

七者侵夺贤圣资生田业。即侵占贤圣的产业及财富。

八者于佛塔庙断灭灯明。将人家供养的明灯故意弄灭。

九者见丑陋者,毁訾轻贱。见到丑陋之人,讥笑羞辱;嫌弃丑陋之人,不予慈悲对待;把他人视为贱人,轻贱嫌恶。

十者习诸恶行。做种种恶行。

“忿故形貌丑”

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说:“忿故形貌丑。”因为天天发火、忿怒,所以形貌丑。

人人要想“形色具足”,长得端正、漂亮,不让人讨厌、憎恶,首先不要生气,不要老是发火,否则,面目就会变得越来越可憎。

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说:“忿故形貌丑。”因为天天发火、忿怒,所以形貌丑陋。

现在,很多人对形貌的丑和美有个误解,老是拿尺寸去比,以某种形貌为标准,去比丑还是不丑,这是不对的。

如果一个人内心有非常强烈的邪恶和嗔恨之念,虽然乍看上去很标致,但大家可能连话都懒得跟他说。为什么呢?忿故形貌丑嘛。

形貌丑更主要表现在气势上面,你说话做事总是咄咄逼人,以强凌弱欺负人,那你长得再标致,也是形貌可憎。

如果你想让人尊敬你,与你亲近,对你好的话,你首先要对人家好。你善待、宽容别人,别人才会对你好。就算是一个七老八十的老人,只要他修心修得非常好,一看上去也会让人感觉亲切。

不仅人的形貌可以改变,人的高贵与卑贱的关键也不在于你的出身,而是你的学识、修养、气质。所以,我们要学会提高自己。

比如,只要你不说谎,时间一长,谁都会相信你,信任你,把你当成一个黄金一般珍贵的人。

另外,只要你做任何事从不违规,而且非常踏实地去做,总有一天会变成大势力者。再者,学会承担别人不敢承担的责任,做别人不敢做的利他之事,你自然就会变成具大势力者。

行善和做恶都是有利息的

本来你善意对人时并没有多想什么,结果却赢来意想不到的大利益,这就是业的增长力。

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无论作恶还是修善,其业力增长得都很快。

曾有一位活佛福报很大,天天都有从四面八方来的信众,以牛、马及各种金银珠宝等物向他做供养。活佛的侍者见到后就起了贪心,想:“活佛天天有那么多的收入,我若能得到活佛一天的收入就满足了。”

活佛有神通,知道侍者心中所想后,某天就对侍者说:“我明天所有的收入都归你,怎么样?”侍者当然高兴,虽然嘴上说不要,但实际上他心里很想要。当天晚上高兴得都睡不着觉,当晚就做准备,他要事先准备好明天放置金银珠宝和安置牛、马的地方。他天天侍候活佛,知道一天能有多少供养。

到了第二天,他等啊等啊,可就是没人来。直到下午,才有一个老头儿拿了一块干牛皮来供养。

他怎么也想不通,每天都有那么多的供养,今天为什么只有一块干牛皮?于是就去问活佛:“为什么我就那么倒霉,一天只得一块干牛皮呢?”

活佛说:“你赚了。”

他问:“我赚什么了?”

活佛说:“我观察过你的前世,你在很多世当中,只做过一个鞋底的布施。如今一个鞋底变成了一块牛皮,你还不知足吗?”

有些做大生意的人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在某个场合,无意中得罪了某个领导,一段时间以后,你再想做某个大项目的时候,他可能就会给你设置障碍,让你干不成。这就是一次小小的疏忽,无意中得罪了人所导致的严重后果。

有时候也会这样,当你同某一个人初次见面,虽然互不相识,但你却非常热情地主动打招呼,向他问好,使他很高兴,岂不知此人原来是个大权在握者。等你要办一件大事的时候,并没有抱多大希望去找他,却顺顺利利地解决了问题。本来你善意对人时并没有多想什么,结果却赢来意想不到的大利益,这就是业的增长力。

小小的善业,能赢来大的利益,小小的恶业,同样也能招致严重的后果。这正如古语所云:“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为什么有些人活得一年不如一年

凡夫一旦遇到什么障碍,绝难自省,唯责他人。这样,遇到的难题便成了解不开的死结。

一般而言,由于人的性格、思想和对世界看法的差异,进步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有些人不断飞跃,有些人十年、二十年几乎还是老样子,还有人一年不如一年。

为什么有的人能飞速发展和进步,乃是因为他能够不断地观察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修改、完善。改的错误越多,优点就越多,做起事来也就越来越好。

为什么有些人停滞不前?根本原因是自以为是、固步自封。在他看来,无论做任何事,成功了是因为自己,失败了全赖他人。

其实,导致失败的原因很复杂。一般而言,一半是对方或外在环境所致,另一半则是自己的失误所致。哪怕纯属他人的诬蔑和冤枉,之所以针对自己而非他人,也绝非偶然,一定是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才给予了人家可乘之机。

然而,这种人从不会在工作、事业及生活中汲取经验教训,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不向他人学习长处。他始终认为自己最好,失败时便将责任统统推卸在他人身上。

为什么有些人活得一年不如一年?因为其起心动念当中,恶的势力和颠倒的习气极为严重,所以,他所做的一切,都不能坚持原则,认认真真地做下去,愈懈怠,愈堕落。

凡夫一旦遇到什么障碍,绝难自省,唯责他人。这样,遇到的难题便成了解不开的死结。

世人往往没有能力,也没有权利去改造他人。可要是反过来想,“是不是自己错了?我哪里不足?”从自己的身上挑毛病,事情就能解决了,因为自己是可以改变自己的。

我们不该有的东西太多该有的太少

实际上,我们不该有的东西太多了,该有的太少啦,所以我们要把这种现状颠倒过来。

我们现在很富裕,贪、嗔、痴、慢、疑相当地富裕,由此之故,我们所造的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嗔、邪见等业,随处可见,不费吹灰之力就能造集非常大的恶业。

可是我们也很穷,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福报太少了,因为我们太缺少慈悲心、布施心、持戒心、忍辱心、精进心、禅定心和智慧心,以及信仰心、广闻心、惭愧心等等。所以我们也很穷。

实际上,我们不该有的东西太多,该有的太少,要把这种现状颠倒过来。

我们的腿断了可以再接起来,但是没断过的腿,和断过的腿是不一样的。并且断过的次数越多,越不结实。同样你做恶的次数越多,越糟糕。所以一开始就不做恶,非常认真的守护戒律是很重要的。

所谓罪业,就是我们内心的缺点、漏洞和贪嗔痴等。只有将一切缺点都改为优点,才能高枕无忧。否则,就算眼前的麻烦过去,下一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境时,也仍然无法摆脱。

为什么我们对罪业生不起恐惧心?是因为从未想过它们带来的后果,对因果业报没有信心!倘若对这些缺点、漏洞导致的后果有着极强烈的恐惧心,对因果业报深信不疑,则哪怕是非常细小的罪业也不会继续再犯,会尽可能地防护,不令它发生。

昔日,阿底峡尊者从印度来藏,随身携有一木制佛塔,内装有佛舍利。尊者终生携带此塔,每天晚上必在塔前顶礼三拜,将佛塔视为佛,在其前观察从晨起至此刻,身体做错了什么,口中说错了什么,心里又想错了什么。继而观察前天、前天的前天、十天以内、一个月内,逐渐推至十年内、从出生至今……将罪业一一发露陈述出来,思维其后果,生起非常强烈地后悔之心。继而忏悔说:“从此以后,纵遇命难,亦绝不再做损害自他之身业、语业和意业。”

细心一点的人或许会留意到,凡是阿底峡尊者的像,都是一边有个桶,桶内装有佛经;另一边有个佛塔,此佛塔便是用于忏悔。

为什么尊者独有这个?尊者又严格到了何种程度?据说从印度来西藏的途中,一次尊者突然下马,将佛塔置于上面,对其顶礼。旁人惊骇,问其有何事故,尊者说方才起了错误心念,所以马上下来忏悔。

阿底峡尊者于藏地恩德甚大,一生中专讲业果、皈依,故有“业果上师”、“皈依上师”之称。

小心自己的妄念

有人问我,如何从根本上减少心中的妄念,如果妄念来了,我该怎么办?

我说,根据佛经当中所言,大致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暂时压服,第二个是彻底根除。

《心经》中说:“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前面已经讲过,人生的一切痛苦来源于两个东西:贪欲和嗔恨。其中最主要的是贪欲,而嗔恨是由贪欲而生的。

人什么时候会嗔恨?一个是当你的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也就是说,当你贪欲的杯子不满的时候就会很不愉快,生起嗔恨心。第二,本来应该是你所拥有的东西,结果被别人拿走了,于是你会嗔恨心大起。

其实,所谓妄念也好,《心经》中所说的挂碍也罢,都是贪欲。所有嗔恨的导火索也是贪欲。

暂时压服心中贪欲的办法是什么呢?

佛经中说,如果你贪色,贪美丽的人、美丽的事物,那你就多训练自己观想它的无常,多去想它的负面,慢慢你就可以开始压服住心头那种熊熊燃烧的贪欲之火。

佛经里边还有许多其他断除贪欲的办法。其中,忏悔是断除贪欲最好的办法。

如何忏悔呢?首先观察贪欲是罪还是福,观察清楚,知道是罪之后,然后忏悔。另外,了知贪欲给自己带来的后果,由此产生强烈地后悔之心,发誓以后绝不再做。

但以上的方法也都是暂时的。只有断除愚痴,才能彻底断除贪欲和嗔恨。

月称菩萨说:你要依止断除贪欲的法,但依止得再多,只能断贪欲,不能断嗔恨,更不能根除。而依止断除嗔恨的法,只能断除嗔恨,不能断除贪欲和愚痴。但是,若依止般若——断除愚痴的法,就能断除贪欲和嗔恨的根子。

什么是愚痴?就是无明,就是“人我执”和“法我执”,对“我”和“我所”的执著,将本来如“梦幻泡影”虚妄不实的一切事物当真了,当成实有的了。当你了达万法“缘起性空”的道理的时候,就能够断除无明,达到六祖慧能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

点亮心灯,照己照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