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自序

2019年4月在首都经贸大学校园篮球场,和一群年轻人一起打球。一瞬间瞥见他们稚气未脱的面庞,感觉怎么像个孩子,但也没太在意。打完球准备走,他们非常自然地喊了一声“叔叔,再见”。“叔叔?”让我一惊,我有这么显老吗?一问才知道,他们刚上高中,那就是十五岁左右,喊一个三十岁的人叔叔就不为过了。再一回想那张稚嫩的脸庞,对这种稚气感觉突兀的感受,显然是经过对比产生的。和谁比的呢?肯定是和自己。可见即使对自己相貌及其所展现出的成熟度没有绝对的概念,但意识上已经不自觉地形成了“自我画像”。遇到年龄小的孩子,意识自然而然地发现了差异,产生了上述的感觉。这种感觉在自己还小的时候肯定是体会不出来的。只有大到一定程度了,差异才能足够明显。同样,别人也有自己的“自我画像”,所以打球的孩子们非常干脆地喊出了“叔叔”。站在他们的角度,这也是非常自然的。

从客观来说,不管自己心里接不接受、承不承认,时间都已经在面孔上、体型上、神态上留下了印记。时间都去哪了?岁月如果是把杀猪刀的话,那青春是怎么被狗吃的?为了解答心中的疑惑,偶尔翻看了年轻时候写的话,有一些让我热泪盈眶,有一些让我感觉似曾相识,也有一些让我感到陌生、幼稚、尴尬。我时常感觉自己虚度了青春,虽然那时候无数次告诉自己千万不要虚度这段无数人忠告过的人生最宝贵的时光。我不知道时常带着这样一种“虚度光阴”的失落感对我后来的生活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但我清晰记得,当偶然间那个时期发生的一件让我感到十分丢脸的事情,一下子变得圆满的时候,我感到异常的舒心、满足和开阔。仿佛得到了一张没有虚度青春年华的证明,让我在人生低谷时更有耐心和信心去面对生活。

这么看来过去的林林种种很重要,它们让我们感到充实、有价值感。但是日子越久,眼下的事情越多,以前快乐的记忆就会慢慢消散,而痛苦尴尬的记忆又不愿意去回想,这样就导致那段时光容易被忽略,继而得出青春过得太平淡、太快、被虚度的结论。更糟糕的是,如果不去回顾、总结和反思,我们甚至永远不会意识到这种感觉的错误。《阿甘正传》中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当吃完了一盒巧克力,也许就只记得了最后一颗的味道——巧克力味,而忘了有草莓味的、有柠檬味的、有香蕉味的,还有烂番茄味的。这倒不是说我或者像我一样的遗忘者的青春一定没有虚度、一定过得精彩纷呈,而是要战胜无意识的愚蠢、情绪的干扰、时间的侵蚀才有可能真正地发现真实,做出客观地评价。这样才对那段经历、对当时的自己是公平的。青春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我想,要是有一份考卷告诉我说,“青春这场考试你通过了,青春没有虚度”,那该多好。可惜就算有这样的考卷,那么出题和阅卷的人也只能是我们自己。有人说自己阅卷不是很容易,其实不然,对自己撒谎和作弊不仅没有用,而且十分愚蠢。那实打实的自我评测难在哪里呢?首先要找到得分点很难,因为青春没有虚度的证据有时候藏得很深,每个人都不同。有可能藏在玩斗地主连续多轮拿到绝世好牌的大笑里,藏在陪伴的同学的神情里;也可能藏在费心准备穿搭但依然不断怀疑的腼腆里,藏在室友的嘲笑和捉弄里,正如前辈之作《谁的青春不迷茫》自序中说的,“那时你处心积虑做的一些搭配,常常以失败告终,而随意搭上的服装反而更显得像你”;还有可能藏在深夜躲在操场角落痛哭的眼泪里,藏在朋友不懂得如何安慰而说的一大堆废话里面。而这些东西,真的容易被忽略。

这场考试阅卷的另外一个难处在于青春没有虚度不等于不留遗憾、不犯错误。因为按照常理来说,犯错了就得扣分。但到了这里,行不通了。有人甚至说青春没有遗憾就是最大的遗憾,青春不犯错就是最大的错误。理由是青春就是用来犯错和失败的,获得经验教训。这样看来似乎没办法评分了,因为答了满分就如同得了零蛋一样。其实这场考试、评分不重要,过去不重要,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青春虚度也是一种度,重要的是当下。无论是沉溺于过去的遗憾还是美好,那都是过去了。因为过去而产生的非理性的思维和情绪,反而是对专注于当下的一种干扰。过去到底是重要呢还是不重要呢?想到一句话,检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上乘,就看他的头脑能否同时容纳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并且无碍于处世。本书的多篇文章也有两种相互矛盾的观点,经过一番讨论也未必有答案,但我知道这是寻找理性与智慧的必由之路。

无论如何,每个人都有回顾自己青春的权利和自由,不必像电视剧里面的剧情一样,等到所谓的事业成功之后再来追忆当年。翻阅自己十年来断断续续写的一些不成文的东西,虽然很多都是琐碎平凡的小事,有些话读起来也不合逻辑语法,但一字一句有了时间的分量就变得格外珍重。通过回忆、整理、思考这十年来的点滴,期望能够引起“80后”“90”后的一些共鸣,同时对正青春的“00后”以及将来的“10后”“20后”都能有所裨益,也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一丝启发。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此间少年,回忆伴随我成长的那些人、那些事,例如小时候玩的弹珠和画片、小时候没有空调的时候如何度过六月的盛夏等等。小时候看了很多电视剧,特别是古装的武侠片,后来才知道大多都是金庸先生笔下的“江湖”,当时的感觉就像知道潘婷、飘柔、海飞丝、沙宣都是属于一家公司一样,好神奇。小时候也看了很多的香港电影,那时候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余辉,夕阳无限好,欠了多少张电影票,其中最让人觉得亏欠的,是“喜剧之王”周星驰。还写到了久石让、宫崎骏,实际上是到了大学我才真正知道他们,但熟悉的旋律通过几个模糊的片影就能把我带到童年。他们是天作之合,他们是“知音和知影”。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音乐,但总有一些经典歌曲却可以穿越时空、经久不衰,仿佛能够唤起体内某种气场,让“脚边的空气转了”,让我们变得欢欣雀跃起来。所以我想用另外一种方式——文字,来纪念和致敬它们和它们的创作者们。同学是贯穿整个少年时期的关键词,是真正陪伴我们成长的一群人,总有种错觉觉得同学有很多,但实际上算起来并不多,特别是分布在960万公里的大地上,还有一些同学在国外、在地球的另一端,能联系得上的也是越来越少。希望本部分能作为“80后”“90后”青春的一点小回忆和总结。

第二部分写了大学生活“大学小事”,从自己的大学经历中选取了经常会遇到的一些事情来展开理性分析,涉及军训、遇骗、路见不平、生活费、足球赛、奖学金、实习、受伤、毕业等等,也写了一些比较小的事件,例如“是选择数学建模培训还是选择参加企业家年会志愿者”。作为本书实用性最高的章节,希望能够为大学生或者大学生的父母们提供一些“过来人”的经验和教训,例如《路见不平吼不吼》中,呼吁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聪明地面对和处理突发状况。同时,这些事情背后讲的是自我定位、目标设定、自我意识,也是团队、竞争与情愫。这些都没有唯一标准答案,反而需要从更多角度去观察,需要更多维度地去思考,才能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更多的时候会选错、会失败,但从失败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更加了解自己、更加了解社会,本来就是青春最正确的打开方式。我非常希望当年的我能够读到这些。倒不是说我写得有多么好、多么独到,况且现在信息社会资讯如此发达,想要什么信息都能从网上找到,而是希望当年的自己在遇到这些“小事”的时候能有一个理性思考角度的参考,同时也知道那些“小事”背后的选择对于心智成长、今后发展的重要性。不要那么轻易地下结论,深思熟虑,多看书,多和过来人聊天,多对自己进行“灵魂拷问”,当做出选择之后,就坚定地走下去。

第三部分是“诗意栖居”,这一部分如同第一篇文章的标题一样“不为什么,写点什么”,并没有其他部分那样强烈的说理性,更多的是散文笔法的描写,其中《四季恋歌》《夜阑珊》《旅途》几篇还摘录了我写过的诗词,以期实现纯文学之梦。《不经意间的心情》是大三的时候坐公交过长江迸发出灵感而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投稿被拒,心情和傲气跌落谷底,如果本书能够出版,这篇文章能够面世,对我而言又将是一个小圆满。《桃花记》和《天净沙》都是从中学语文课本上获得的灵感,回想一下,从小学到高中,学习了多少精妙的文章和诗词,虽然依然能背诵几句,但是所谓的咏物明志、借景抒情还能体会到几分呢?这些文章和诗词是不应该被毕业的。

第四部分是“无问西东”,写的是工作后的一些感悟,涉及理想、自信等话题,也包括情绪管理,比如生气导致的“头上的包”,焦虑引起的“周末很难放松下来”,但我们“能不能不丧Down”呢?因为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Can't complain”,还谈到了一个近乎幼稚却又真实存在的问题“我的强大会让别人不舒服吗”。“总也学不会的编程”讲述一个悲伤而又常见的故事,在大家不断晒出get新技能的时代,专注和坚持才是真正持久get并精深的唯一方法,“一招鲜足以吃遍天”。工作之后,总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了,也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时间就过去了,“让时间变慢的办法”值得去探索和学习。工作还面临着租房,租房就得搬家。搬家的时候就像要脱一层皮,但搬完了过了一段时间就又恢复了,所以每搬一次家就像一次蜕变一样,值得回味和总结。

第五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是“感受世界”,写了中国的小镇,也写了去日本、美国、欧洲后的感受。当然世界很大,这些地方并不足以构成完整的世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属于世界的一部分,并且相距万里之遥。承载我们生活的空间与时间同等重要,也同样容易失去。即使是生活很多年的脚下,也值得细细去感受和品味。只不过去到不同的地方、不同国家,能够形成对比,从而促发不一样的感受。就像一个外国人到了自己的地盘来,一切都是新奇的一样。把握当下,不仅指当下的时间,也指当下的空间。未来我还想去探寻更广阔的世界,但内心的世界也许更大,更需要我们去细细感受。

最后我想说,这本书对我个人而言意义非凡。在畅销作家史蒂芬金给写作者的忠告中,第一条就是写作首先是为自己,其次才是为读者。我深以为然,只有先为自己写,才能注入最真实最深的情感。我是一个比较健忘的人,通过写作过程中的回忆、整理,我找到了很多被遗忘和忽视的细节。那些当初并不在意的经历跃然纸上的时候,仿佛在告诉我我也曾肆无忌惮地哭过笑过闹过努力过。即使今后忘记得越来越多了,也可以随时从文字中找回记忆。当然也不完全是遗忘,很多时候是陷入当前事务和情绪无法自拔的局限之中。无论是哪一种情况,这种固化的备份和提醒,让我心安。最近几年内心起波澜的时候,只有文字才能让我平静下来,而我能写的、想写的首先就是本书的这些内容了。写的过程中,还是会陷入到对过去无比的怀念和懊悔之中,但怀念的过去就真的那么美好吗?悔恨和遗憾的到底是什么呢?大多只是一种幻想的美好、美好的幻想而已。感觉这东西可能就是一瞬,而文字则需要千锤百炼。在反反复复地雕琢过程中,需要运用理性和逻辑思维,这样反而能够发现真实与理性。受于文学水平所限,有时候感觉笔力顿拙、难以气贯全文,虽力求完善,但也难免会出现瑕疵和问题,还请海涵并不吝赐教。若有三两句话能够打动您,那就足已让我感到万分的欣慰和开心了。

长风

2020年11月3日于武汉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