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个时代,审美的问题无疑是最复杂、最困难、也是最为重要的理论问题。审美现象可以成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最重要“事件”,不仅是对“社会现象”的阐述,而且塑造和影响我们的现实生活,对我们的生活经验以及生活的“意义”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例如话剧《于无声处》,油画《父亲》,电影《黄土地》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影响;再例如,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9·11”袭击首先是在电影中出现,然后成为生活中的一个重大“事件”,随后深刻地影响着近10年来世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在当今社会,审美问题早已不是艺术批评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和小资们生活中的添加剂,而是政治家们、经济学家们和社会问题研究学者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我在以往的文章中曾提到,蔡元培先生在二十世纪早期所提出的用美学的方式思考和解决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深刻而内在矛盾的倡议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悲剧问题是当代审美和艺术问题中最为关键也最为困难的核心问题。早在二十世纪初期,朱光潜先生就将悲剧问题作为自己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在西方现代哲学发展中,悲剧也是最为关键的话题:叔本华、尼采、克尔凯郭尔、萨特、加缪、梅洛·庞蒂、海德格尔、雅斯贝斯、卢卡契、本雅明、阿多诺、威廉斯,这些影响二十世纪以来人类文明进程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都思考并提出过自己的悲剧理论。在中国,王国维和朱光潜之后,关于悲剧问题的研究和思考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只是由于各种原因,我们似乎没有重要的悲剧理论研究著作出现,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领域。从学理上说,马克思在他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孕育了一种不同于黑格尔的悲剧观念和悲剧理论。在《 1859年致拉萨尔的信》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以及关于印度和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一些事件的评论中,都曾传递出马克思的悲剧思想和悲剧观念。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中,布莱希特的“史诗剧”理论、戈德曼的《隐秘的上帝》、本雅明的《德国悲剧的起源》、威廉斯的《现代悲剧》以及特里·伊格尔顿2003年出版的《甜蜜的暴力——关于悲剧观念》都是十分重要的悲剧理论著作,分别“直面”和回答了作者当时生活条件下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也分别对悲剧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如果说布莱希特、瓦尔特·本雅明、特奥多·阿多诺的悲剧理论是对法西斯现象的思考,雷·威廉斯的悲剧理论是对1968年席卷欧洲的“五月风暴”形势的理论回应的话,那么特里·伊格尔顿的《甜蜜的暴力》则可以说是对苏联解体和“9·11事件”这两个当代社会最重大事件的思考和理论回应,其中关于悲剧观念在当代文化中的重要意义、关于“恶”和“牺牲”的审美人类学思考,都是通过美学的学理研究来分析和探讨当代社会生活的前途和命运等问题。伊格尔顿自己也把这本书看作他迄今为止最好的两本书之一,另一本是我和付德根、麦永雄合译的《审美意识形态》。

肖琼的博士论文以特里·伊格尔顿的悲剧理论为研究对象,是一个很好的选题。经过她的努力完成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将伊格尔顿的悲剧理论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并且根据中国经验的特殊性,对中国悲剧理论的若干问题作了初步的分析和思考,是一本很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学术著作。肖琼这部著作不仅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有没有自己的悲剧理论的问题,而且很好地评述了伊格尔顿悲剧理论的贡献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肖琼博士是一位有才华又十分勤奋的年轻学者,硕士论文曾获得广西优秀硕士论文,在博士研究阶段深入钻研,又有很大进步,有关悲剧问题的论文在《文学评论》 、《文艺理论研究》 、《文艺理论与批评》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其中还有2篇被人大报刊资料中心全文转载,说明她的研究是有价值的。现在她的博士论文就要出版了,我感到十分高兴,因为这是一个对中国学术界有价值和意义的研究成果,值得期待。顺便说一句,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出版后在中国学术界曾引起过热烈的讨论,但《甜蜜的暴力》即便中文版出版后也鲜有讨论的文章,这种理论的“失语”是令人吃惊的!希望肖琼博士《伊格尔顿悲剧理论研究》一书的出版能够打破这种局面。

是为序

王杰

2012年9月2日于上海交通大学

美学与文化理论研究所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