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序一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四千米,被誉为“世界屋脊”,由于其具有极端环境、脆弱生态和气候敏感性,又被称为地球“第三极”。这里分布着无数的冰川、湖泊、河流和湿地,为高原本身和周边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水资源,具有“亚洲水塔”之称。青藏高原的巨大气候调节作用、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功能、碳吸收能力与生物多样性特点,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开始于2017年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考察研究,就是聚焦水、生态、人类活动,研究环境变化的机理,提出和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科学与技术的关键问题。

青藏高原上面积大于一平方千米的湖泊有一千一百七十一个,超过全国湖泊总面积的50%。湖泊是青藏高原水储存、水循环、水安全的关键要素。在这次科考中,湖泊考察是重要的应有之义。这部诗文集的作者自本次科考伊始参加了多次大型湖泊考察,他以诗歌和随笔的形式记录了考察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也从侧面反映了湖泊科考人的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这也是所有科考人的精神。

2017年6至7月的色林措流域科学考察,在紧张的湖泊测量和岩芯钻探野外工作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写下了《色林措随笔》《狼毒花》,体现了自然风景与科学探索的有机结合。在羌塘腹地的赤布张措,湖面海拔高达四千九百四十一米,队员们在时而风平、时而浪卷的湖边,遥望不远处的格拉丹东冰峰,在此获取了了解长江源区过去一万多年气候变化的湖芯样品和科学资料。

2018—2019年的大规模测湖考察,是“亚洲水塔”水量估算中,了解湖泊水量多少的核心行动,也是这部诗集中《转山转水科考队》的灵感来源。考察队员们风餐露宿,昼夜兼程,南线从日喀则到阿里狮泉河,北线从羊卓雍措到可可西里,总行程超过一万六千千米,水上测线长达六千千米,圆满地完成了测湖任务。我很高兴听到《高原测湖队》被改编为歌曲,也被队员们称为队歌。我们的年轻科考队员在艰苦的野外考察中,表现出崇高的乐观主义精神。

犹记得,2019年10至11月的可可西里无人区考察,我作为队长现场参与了部分考察进程,这是我在青藏高原三十多年近百次野外工作中最为艰难的一次征程。最好的路是布满大石头的河床,最有趣的事是与野生动物遭遇,最温暖的问候是来自卫星电话那头家人的祝福,而最期盼的就是能遇上稍微风平浪静的天气,能让我们在恶劣的气候中完成预定的工作。这部诗集有近十首是记述可可西里无人区之行,其中多首在2020年发表于《西藏人文地理》杂志可可西里考察专题上。

2020年8月,在西藏天湖纳木措,我们组织了大型的湖上钻探考察。作者作为其中的业务骨干,深度参与其中。我没有读到太多的艰辛,反而被那一组《纳木措自然之语组诗》所吸引,风、浪、岛、雁、云、光等,都变成了诗意的存在。当然,纳木措的考察也奠定了青藏高原考察研究很多领域的基础。2016年夏天,作者刚刚接触西藏的高原湖泊考察时,创作了《纳木措》,后来被我另一位有音乐天赋的学生胡星博士谱成曲,我又将这首歌命名为《人生写大湖》,传唱较多,影响广泛。

我一直主张,培养学生,因材施教,不拘一格,快乐科研。青藏高原是科学研究事业的大殿堂,也是青年才俊们发挥才能的舞台。不管他们是用论文分析、用科普宣传,还是用诗歌赞美,都是在为青藏高原的发展做贡献。

这部诗集,时间跨度长达十年,从前期的青海卷到最近五年的西藏卷,一条天路缓缓伸展。这部诗集主要展示了青藏高原科考途中常人难以见到的风景,难以体验的野外生活,难以感受的科考人心路。

诗集的作者曾为我的博士生,这次邀请我为他的诗集作序,我欣然应允,在此表达我的祝贺。

一起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是我们的责任!

2021年7月16日 于拉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