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画

二画

二桃杀三士

【天天悦读】

春秋时期,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侍侯齐景公,都能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以勇力而闻名遐迩。

有一天,晏婴(即晏子)从他们身边经过,小步快走以示敬意,这三个人却不起来,对晏婴非常失礼。晏婴很生气,去见景公说:“我听说贤能君王蓄养的勇士,对内可以禁止暴乱,对外可以威慑敌人,上面赞扬他们的功劳,下面佩服他们的勇气,所以使他们有尊贵的地位,优厚的俸禄。而现在君王所蓄养的勇士,对上没有君臣之礼,对下也不讲究长幼之伦,对内不能禁止暴乱,对外不能威慑敌人。这些祸国殃民之人,不如赶快除掉。”

景公说:“这三个人力气大,硬拼恐怕拼不过他们,暗杀恐怕又刺不中。”

晏婴说:“这些人虽然力大好斗,不惧强敌,但不讲究长幼之礼。”于是便乘机请景公派人赏赐他们两个桃子,说:“你们三个人就按功劳大小去分吃这两个桃子吧!”

公孙接仰天长叹说:“晏婴果真是位聪明人。他让景公叫我们按功劳大小分配桃子。我们不接受桃子,就是不勇敢;可接受桃子,却又人多桃少,这就只有按功劳大小来分吃桃子。我第一次打败了野猪,第二次又打败了母老虎。像我这样的功劳,可以吃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吃一个。”于是,他拿了一个桃子站起来了。

田开疆说:“我手拿兵器,接连两次击退敌军。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自己单吃一个桃子,用不着与别人共吃一个。”于是,他也拿起一个桃子站起来了。

古冶子说:“我曾经跟随国君横渡黄河,大鳖咬住车左边的马,拖到了河的中间,那时,我不能在水面游,只有潜到水里,顶住逆流,潜行百步,又顺着水流,潜行了九里,才抓住那大鳖,将它杀死了。我左手握着马的尾巴,右手提着大鳖的头,像仙鹤一样跃出水面。渡口上的人都极为惊讶地说:‘河神出来了’。仔细一看,原来是鳖的头。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自己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能与别人共吃一个!你们两个人为什么不快把桃子拿出来!”说罢,便抽出宝剑,站了起来。

公孙接、田开疆说:“我们勇敢赶不上您,功劳也不及您,拿桃子也不谦让,这就是贪婪啊;然而还活着不死,那还有什么勇敢可言?”于是,他们二人都交出了桃子,自刎而死。

古冶子看到这种情形,说道:“他们两个都死了,惟独我自己活着,这是不仁;用话语去羞耻别人,吹捧自己,这是不义;悔恨自己的言行,却又不敢去死,这是无勇。虽然如此,他们两个人若是同吃一个桃子,是恰当的,而我独自吃另一个桃子,也是应该的。”他感到很羞惭,放下桃子,也自刎而死了。

景公的使者回复说:“他们三个人都死了。”景公于是派人给他们穿好衣服,放进棺材,按照勇士的葬礼埋葬了他们。

——《晏子春秋·谏下二》

【求解驿站】

将两个桃子赐给三个壮士,三壮士因相争而死。比喻借刀杀人。

【活学活用】

~,讵假剑如霜。(唐 李白《惧谗》)

【妙语点拨】

晏婴通过两个桃子,让三壮士自刎而死,最终晏婴与景公不战而胜。晏婴的计谋实则就是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计。通过利用或者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或者是利用第三者的力量,达到取胜的目的。人际交往中,学会识别这一计谋,可以防止吃大亏、上大当。

【近义】

借刀杀人、二桃三士

七步成诗

【天天悦读】

三国时期,有一位名叫曹植(字子建)的人。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著名诗人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今天下共分一斗”。由此不难看出他的才华横溢。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小时侯随军奔波,直到13岁才在邺城安定下来。此后他与当时著名文学家王粲、徐干,陈琳、刘桢等人写诗作赋,名声很快就传播开了。在曹操的几个儿子中,曹植是最有才华的,曹操也因此想“废长立幼”,立曹植为太子。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植也并非完美之人。他常常因好酒、任性而误事,出了不少差错,使得曹操无法接受,对曹植很是失望。但是他的哥哥曹丕善于察言观色,笼络人心,终于被立为太子。曹丕即位以后,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先下手为强,夺了二弟曹彰的兵权,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此时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几次想加害于他。

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曹丕趁机命令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成则罢了,不成便要痛下杀手。曹植明知道哥哥是故意刁难自己,但曹丕如今是皇帝,也只能唯命是从。想到迫害自己的人是自己的亲兄长,曹植感到异常悲愤。他在踱步之间成诗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皇帝曹丕听了这首诗,感到很羞愧,没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七步成诗”的成语便由此而来。

曹植文学造诣颇高,但他始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可如此一来,就容易招致皇帝的猜忌和迫害。这种情境下,曹植便在自己的诗文作品中描写了大量美丽的女性形象。比如《洛神赋》《美女篇》《南国有佳人》等诗歌,其中的女性不仅漂亮,有才华,而且品行高洁,富有理想,以此委婉地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

——《世说新语·文学》

【求解驿站】

七步内就能完成一首诗。比喻有才气、文思敏捷。

【活学活用】

所谓耳治、口治、目治,这诵读教学三部曲,日渐纯熟,则古人一目十行,~,并非难事。(朱自清《诵读教学》)

【妙语点拨】

曹植面对皇帝哥哥的有意刁难,七步之内成诗一首。他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的亲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情怀。曹丕闻此,亦感羞愧,难下杀手。无怪乎,谢灵运赋予其“才高八斗”的美誉!再有,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统治权,固然威风凛凛,但倘若用无比珍贵的亲情来换取,则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近义】

七步成章、才思敏捷

【反义】

文思枯竭、呆头呆脑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天天悦读】

秦末汉初时,楚怀王阵营的两员将领——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关中地区的统治权,在鸿门的一场饭局之上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锋。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

那时,项羽屯兵40万在新丰鸿门。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而被刘邦收买了的项伯为了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刘邦。

在危急关头,刘邦的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樊哙气度非凡,便问来者何人。当得知是刘邦的部下时,便命令下人赐酒,樊哙一饮而尽。

随后,樊哙紧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顺便招呼樊哙一道出去。

出去后,刘邦赶紧问樊哙:“就这样走吗?刚才出来没有告辞,这怎么办呢?”樊哙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现在人家正像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向他们告辞呢?”

听完这番话后,刘邦琢磨了一下,确实是这个道理,便果断地走了,并吩咐部下张良留下向项羽辞谢。张良等刘邦走远后,入门对项羽说:“我们主公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现向您献上白璧一双,并向大将军范增献上玉斗一双,请收下。”不知深浅的项羽收下了白璧,气得范增拔剑将玉斗撞碎。

——《史记·项羽本纪》

【求解驿站】

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

【活学活用】

为了不使本民族处于~的危险境地,只有奋起反抗,把侵略者赶出国土。

【妙语点拨】

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6年,是刘邦、项羽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是二人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的胜利果实而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的政治斗争。“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这句话,形象地揭示了鸿门宴前和鸿门宴上刘邦与项羽悬殊的实力。当时,刘邦的处境是何其被动,甚至于是危在旦夕。此时的刘邦完全就是项羽菜刀之下砧板之上的一块鱼肉。但是,项羽却始终“默然不应”。这样,刘邦又侥幸逃过一劫。

【近义】

任人宰割

【成语接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肉眼愚眉→眉飞色舞→舞衫歌扇→扇枕温被→被发缨冠→冠冕堂皇→皇天后土→土阶茅屋→屋乌之爱→爱莫能助→助人为乐→乐极生悲→悲天悯人→人言可畏→畏手畏脚→脚踏实地→地老天荒→荒诞不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天天悦读】

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天,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

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轻描淡写地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但是,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

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对此十分反感,竟然派刺客去暗杀赵盾。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直忠贞的赵盾,宁可自杀。晋灵公见此事不成,便改变方法,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但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

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终于被一个名叫赵穿的人杀死。

——《左传·宣公二年》

【求解驿站】

指一般人犯错误是难免的。

【活学活用】

你不必过于自责了,~。

【妙语点拨】

人行走于世,犯错误在所难免。有道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错误已出,关键就是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如何把因错误导致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并思考如何避免再次犯错误。能够直面错误并不忌讳认错,是为人处世技巧上的进步;犯错之后能迅速纠正并避免再犯错误,才是个人能力上的进步。

人杰地灵

【天天悦读】

公元675年九月九日,洪州都督阎伯屿首次重修滕王阁,竣工后于此大宴宾客,并咸集文人雅士作文记事。王勃正好路过这里,也应邀参加。因为他年纪轻轻,所以被安排在不显眼的座位上。阎都督的女婿很会写文章,阎都督叫他预先写好一篇序文,以便当众炫耀一番。

大家酒酣之际,阎都督站起来说:“今天洪州的文人雅士欢聚一堂,不可无文章记下这次盛会,各位都是当今名流,请写赋为序,使滕王阁与妙文同垂千古。”话毕,侍候的人将纸笔放在众人面前。

人们知道阎都督的意图,故意谦让推辞不写。后来推到王勃面前,王勃竟将纸笔收下,低头沉思。过了一会儿,王勃卷起袖口,挥毫即书。阎都督见是一个少年动笔,不太高兴,走出大厅,凭栏眺望江景,并嘱咐侍从将王勃写的句子,随时抄给他看。

才过一会儿,侍从抄来《滕王阁序》的开头两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这四句的意思是:滕王阁所在之处过去属豫章郡治,现在归你洪州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阎都督看了,认为这不过是老生常谈,谁都会写,一笑置之。其实,这十六个字把南昌的历史和地理的概况都交代清楚了,纵横交错,起笔不凡。

接着,侍从又抄来了两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阎都督看了有些吃惊。他想,这少年以三江(指荆江、湘江和浙江)为衣襟,又将五湖(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为飘带,既控制着南方辽阔的楚地,又接引着东方肥美的越地,大有举足轻重、扭动乾坤之气。写出这样有气魄的句子,不是大胸襟、大手笔是不可能的。

侍从接着抄上来几句,更使阎都督吃掠:“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原来,王勃在这里用了两个典故。前一个典故是说,物有精华,天有珍宝,龙泉剑的光芒直射天上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之间。意思是洪州有奇宝。后一个典故是说,东汉时南昌人徐孺家贫而不愿当官,但与太守陈蕃是好朋友。陈蕃特地设一只榻,专供接待徐孺之用。意思是洪州有杰出的人才。

阎都督越看越有滋味,越看越钦佩,连声称赞“妙!妙!妙文难得!”再也不让女婿把预先写好的序文拿出来了。王勃写完后,走到阎都督面前,谦逊地说:“出丑之作,望都督指教。”阎都督高兴他说:“你真是当今的奇才啊!”于是重新就座,阎都督把王勃奉为上宾,并亲自陪坐。

——《滕王阁序》

【求解驿站】

指人物俊杰,地方灵秀。杰,杰出,才能超过一般人;灵,好。

【活学活用】

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汉中盆地,山青水秀,~。

【妙语点拨】

14岁的王勃尚是一少年,但由于才华毕露,在那时就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滕王阁序》这篇言简意赅,含蓄有味的美文也着实让我们领略到了王勃的学富五车与才华横溢。这也正是阎都督由最初的气愤转变为钦佩之情,并将王勃奉为上宾的关键所在。

【近义】

钟灵毓秀

【反义】

穷山恶水

入木三分

【天天悦读】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书法家,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后人又称之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世的许多书法家,能超越王羲之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他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分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

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久而久之,整个池塘的水居然被染成黑色的了!不难看出,王羲之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

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们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作为交换吧!”王羲之求鹅心切,便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则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书断·王羲之》

【求解驿站】

本指书法笔力苍劲有力。后比喻见解透彻,议论深刻。

【活学活用】

这部小说对人物的刻画~,情节也很感人。所以,一上市就被读者抢购一空。

【妙语点拨】

晋代王羲之有“书圣”之称,其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成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学习的楷模!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能入木三分,冠绝古今,固然与他天资聪颖有关,但更与他持之以恒地勤学苦练密切相关。

【近义】

力透纸背、铁画银钩

【反义】

浮光掠影

八面威风

【天天悦读】

元朝末年,封建朝廷愈加腐败,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举起义旗,反抗元朝的统治。这时皇觉寺和尚朱元璋亦投身农民起义军,起义军元帅郭子兴十分赏识朱元璋的才干,特将他提升为总兵官。朱元璋领兵攻下安徽和阳,准备乘胜进军集庆(今江苏南京)。

在过年那天夜里,朱元璋与大将徐达一起窥察江南元兵守备情况。二人行至梁山脚下的陈桥洲,等了很久也不见渡船,正在万般无奈之际,忽见一老渔夫驾着一叶扁舟,傍岸逆水而上。二人急忙高呼:“渔丈人!快来渡我们过江,当酬以重赏。”老渔夫闻声,将船荡至岸边,说道:“除夕之夜,没有月色;天黑浪险,不好过江。二位客官不如屈驾小舟暂过一夜,明早再渡,不知意下如何?”二人同声称好。老渔夫于是用鱼羹、米酒殷勤相待。次日清晨,老渔夫发舟,一面摇桨,一面唱着号子:“圣天子六龙护驾!大将军八面威风!”朱元璋明白这是祝贺帝王的话,心里非常高兴,便和徐达轻轻地踢着脚,互相表达庆贺之意。

徐达是何人也?他与朱元璋是同乡人,祖辈在濠州务农。徐达或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出生人死,或自己受任独当一面,绥靖地方,明朝开国所经过的重要战役,几乎无一次他未参预指挥,何止身经百战!徐达历任三军统帅,官拜大将军。吴元年(1367)九月,徐达因剿平张士诚、平定吴政权的大功,受封信国公。次年,朱元璋统一全国,建立了明朝,他成为历史上闻名的皇帝明太祖。

朱元璋称帝后,便任命徐达为右丞相,兼太子少傅。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封功臣,加授徐达,将其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位次第二(仅次于李善长),但食俸最多。

十五年后,时在北平的徐达患背疽,被召回南京医治,过了不长时间,谢世,年五十四岁。据徐祯卿《剪胜野闻》载,徐达病重时,朱元璋几次前去探望,并大集医徒,治疗了一段时间,等到他的病稍有好转之后,又忽然送膳给他吃。徐达当着使者的面,流着泪把东西吃完,不久便去世了。传说这送去的膳食是一只蒸鹅,而徐达所得的背疽病,又最忌食鹅。这是一桩历史疑案。

称帝后的朱元璋,心花怒放,除了大封功臣外,还特意派人找到了当年的船夫,给了他封赏。见老渔夫无子,便将他的侄子封官,并将他的渔船漆成朱红色,封曰“满江红”,表示有功。老渔夫本以打渔为生,因得厚赏,衣食不愁,此后即以“满江红”义渡行人,有唤即渡,风雨无阻,传为佳话。

——《三战吕布》第三折

【求解驿站】

形容声势显赫、威望极盛的样子。

【活学活用】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战场上横刀立马,~。

【妙语点拨】

朱元璋称帝论功行赏,想到老渔夫对自己才能的认可和款待,派专使寻访加以厚赏,也还算是个知恩图报之人。至于徐达之死,是否是因为其功高盖主,让朱元璋自感皇帝位置坐得不稳,所以痛下毒手,也只是好事者的主管臆测而已,仍有待进一步史料考证。

【近义】

威风凛凛、英姿飒爽、气宇轩昂

【反义】

无精打采、萎靡不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