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前言

编者前言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文学理论前沿》第六辑马上就要与专业文学理论工作者和广大读者见面了。我像以往一样在此重申,本丛刊作为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的会刊,由学会委托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负责编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由于目前国际文学理论学会尚无一家学术刊物,而且该学会秘书处又设在中国清华大学(王宁任该学会秘书长),因此经过与学会主席希利斯·米勒教授等领导成员商量,决定本丛刊实际上又担当了国际文学理论学会的中文刊物之角色。最近的一个变化是,由于本刊主编王宁被上海交通大学艺术与人文研究院聘为讲席教授,因而本刊将由清华和交大两大名校联合主办,这应该说是一种强强联合吧。值得我们欣慰的是,本刊第一辑到第五辑出版之后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不仅读者队伍日益增大,而且印数也稳步增长。可以说,本刊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第一步已经实现。尤其值得在此一提的是,从2008年起,本丛刊已被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列为来源集刊。这自然是对本刊的一个极大鼓励和鞭策,我想我们今后的任务不仅是要继续推出高质量的优秀论文,还要争取冲击国际权威检索数据库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

正如我在第一辑编者前言中指出的,我们办刊的立足点是两个:一是站在当今国际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的前沿,对当今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提出我们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从今天的新视角对曾在文学理论史上有过重要影响但现已被忽视的一些老话题进行新的阐释;二是着眼于国际性,也即我们发表的文章并非仅出于国内学者之手,而是在整个国际学术界物色优秀的文稿。鉴于目前国际文学理论界尚无一家专门发表高质量的反映当今文学理论前沿课题最新研究成果的长篇论文的大型中文集刊,本刊的出版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本刊暂时计划每年出版一辑,也许今后会出版两辑。与国内所有集刊或期刊不同的是,本刊专门刊发20,000—30,000字左右的既体现扎实的理论功力同时又有独特理论创新的长篇学术论文10篇左右。最长的论文一般不超过40,000字。其中境外学者的论文为2篇左右,视其是否与该辑主题相符,这些论文分别选译自国际文学理论的权威刊物《新文学史》和《批评探索》(主编者拥有这两家刊物的中文版版权)或直接向境外学者约稿。国内及海外学者用中文撰写的论文需经过匿名评审后决定是否刊用。每一辑的字数为250,000—300,000字左右。

读者也许已经看到,本刊第六辑在栏目设置上与前五辑有些不同。第一个栏目依然是过去既定的“前沿理论探讨”,只是加上了“思潮”二字。这一栏目的第一篇文章出自叶舒宪之手,我们可以从他对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在当下遭遇到的困境以及其内部发生的某种“人类学转向”看出,文学研究仍有许多未开拓的空间,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共融已经成为一个大趋势。接下来的四篇论文分别从各自研究的角度对当今文学理论中的一些热点话题作了探讨:王宁的论文在继续以往的后殖民理论研究基础上,专门探讨了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的文化翻译理论,这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深入理解这两位后殖民理论家对当代翻译理论和翻译研究作出的重要贡献和产生的重大影响。乔国强的论文探讨了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阿多诺的文学和美学思想,并阐述了阿多诺在该学派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对于我们重新认识这位怪异的理论家的深刻思想和批评理论不无启发。周启超的专长是俄苏文学理论,他通过自己与当今俄罗斯文学理论界的直接接触和交流,向广大读者提供了当今俄罗斯文学理论界的最新发展动向和研究成果,从而告诉我们,当今的俄罗斯文学理论界经过一番“解构”的阵痛之后已经开始了新的建构。俄罗斯的经验无疑可供我们参考和借鉴。刘琛的论文考察了当代文化研究中的视觉文化现象以及其对传统的文学史研究的干预,当然,这种干预也许会使得传统的文学研究的领地受到侵占,但另一方面,也会使得文学研究的疆界得到扩大,尤其是影视与文学作品的互涉、互动和互补作用也许会使文学作品及其研究产生新的生命力。

本辑第二个栏目改为“当代西方文论大家研究”,凑巧推出的两位美国的文学理论大家都与已故解构主义大师雅克·德里达有着直接交往和接触:米勒被公认为美国解构批评“耶鲁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虽然这一学派在很大程度上是研究者们为了研究之便所贴的一个标签,但其深远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以往的研究仅注重米勒的解构批评,而忽视了他的批评生涯中的“伦理学转向”以及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而这一栏目中郭艳娟的文章则基于仔细的阅读和梳理,阐述了米勒中后期批评生涯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和认识这位理论大家有很大的帮助。卡勒被认为是结构主义诗学和解构主义理论在英语世界最权威的阐释者,他自己虽没有提出什么原创性的理论,但他对欧陆理论的引介却给美国的文学理论批评界带来新的生机,因而他本人的学术地位也就不断地提高。吴建设的文章在全面考察探讨了卡勒在文学理论、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以及后来的文化研究诸领域中的建树后指出一个颇有启发性的见解:卡勒是当今学者中很少能在上述三个领域间游刃有余同时又都有建树的理论大家,而在中国当代,这三者则有所分割,因而要想使中国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在国际上产生重大的影响,应该呼唤卡勒这样的人物出现。

沿袭上一辑的编排,第三个栏目改为“当代中国文论大家研究”,本辑推出的两位大家都是兼通中西并能够融会古今的学者:王元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方文论和比较文学的方法重新阐述了中国古代文论名著《文心雕龙》,并在这一领域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方铭的文章在充分肯定王元化的学术建树和理论影响的同时,也指出了他的著述中的一些瑕疵,但那毕竟是历史的局限。毋庸置疑,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我们在今后评价当代文论大家时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吴子林的文章则从文论争鸣、人才培养和文化诗学研究三个方面较为全面地讨论了童庆炳的文学理论研究之于当下的意义,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和认识童庆炳在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理论研究中的建树和影响不无启迪。今后我们还要编发更多这样的文章,以便及时向国际学术界推出我们自己的理论大家。

本刊的编定已经过了2008年,临近春节时分,大家都在忙着过节,我在此谨向为本丛刊的出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人员致以深切的谢意。我们始终期待着广大读者的支持和鼓励。


王 宁

2009年1月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