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回 灵蛇画苯解难题,真相原来很可疑

第八十四回 灵蛇画苯解难题,真相原来很可疑

化学江湖中最神奇的传说,也许当数凯库勒发现苯分子结构的故事了。因为他自己说,当他百思不得其解时,灵蛇便“托梦”演示了苯的分子结构,于是他照猫画虎就梦想成真了。上百年来,几乎所有中学化学课堂上,都在重复着这个传奇;各种少儿科普读物中,对该故事更是大写而特写;许多严肃的心理学家,还将它解释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典范;唯独少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那么,该传说到底是真是假,真相到底又是啥呢?读完本回,您将得到答案。

凯库勒,全名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凯库勒,后因其科学成就突出被时任德国皇帝赐封为贵族,更名为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凯库勒·冯·斯特拉多尼茨,即在其全名后面增加一个名号“冯·斯特拉多尼茨”;该名号其实是凯库勒祖上的既有名号,意指在波希米亚拥有一块名为“斯特拉多尼茨”的领地。由此可见,凯库勒的基因很好,其祖上早已是贵族,准确地说是捷克贵族,但因信奉新教,便在14世纪30年代被迫迁居德国,辗转流浪后,子孙们终于定居于达姆施塔特地区。

凯库勒,1829年9月7日生于德国达姆施塔特。小家伙从小就既聪明又调皮。据说,上小学时,有一次语文老师布置了一道作文题,要求下课前交卷。话音刚落,只见同学们立即行动,又是写又是画,又是挠头又磨牙,有的战战兢兢汗不敢出,有的战战兢兢汗流如注;唯独凯库勒若无其事,一会儿左顾右盼,一会儿又仰望天花板,压根儿不看那空白试卷,更没写上一语半言。老师见他如此悠然自得,心里虽发急,嘴上却又不便干涉,只是用责备的眼神不断催促他赶紧动笔,并盘算着如何收拾这个调皮蛋。哪知,快下课时,凯库勒居然抢先交卷:捧着手中的白卷,出口成章地“读”了起来。这篇即兴之作,结构精巧,文采飞扬,博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上中学时,凯库勒更是才华爆棚。他不但精通四门外语,还非常喜欢钻研各种新奇现象,且思想深刻而新颖;他不但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而且同学们也乐意与他交流,总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他不但智商高,而且情商也很高,口齿伶俐,谈吐风趣,具有非凡的演说才能;他不但善于听取各方意见,还善于向他人提出建议;所以,无论在哪里,他都能很快成为焦点,都倍受大家喜爱。他的兴趣非常广泛,且在各方面都很出色,比如,他在写作方面,经常独出心裁,妙语连珠,“金句”信手拈来;在建筑方面,更表现出惊人的天赋,甚至在课余时间还跟着一位高级建筑师系统学习了设计制图和绘画等基本功。他中学还未毕业,就已设计了3幢新奇别墅,为此他立志,长大后要当一名优秀建筑师。他父母非常支持儿子的这个梦想,因为建筑师能挣很多钱;但不幸的是,他中学毕业前老爸就去世了,于是,凯库勒只好一边工作,一边读书。

18岁时,凯库勒以优异成绩考入吉森大学。吉森大学是德国当时最著名的大学,校园美丽,学风淳朴;更值得骄傲的是,吉森大学还拥有化学家李比希等一大批杰出教授。而且,吉森大学还允许学生不受专业限制,自由选择喜爱的课程。凯库勒深信自己的建筑天赋,因此毫不犹豫选择了建筑专业,并以惊人的速度修完了几何、数学、制图和绘画等十几门建筑专业的必修课。但是,就在凯库勒准备扬帆启航,要在建筑领域大干一场时,一个偶然事件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原来,大约是在大二时,凯库勒参加了一场民事案件听证会。一场大火后,主人丢了一枚价值连城的宝石戒指,而类似的戒指却又出现在佣人手里。于是,主人诉佣人偷戒指;而被告却坚称这枚戒指不是原告丢失的那枚,因为自己早在1805年就拥有了它,还声称它是已故上任富豪主人赠送的礼品。双方各执一词,各有各的道理,也各有各的瑕疵。特别是在戒指的细节描述方面,主人的证词明显粗糙,甚至有多处差错;反之,佣人的证词则准确无误:戒指上镶嵌着两条龙,一条金龙,一条白龙……针对这场难断的官司,法官们面面相觑,束手无策,只好请来化学家李比希教授。只见李教授摆出一堆瓶瓶罐罐和化学药品,当场分别对金龙和白龙的金属成分进行了测定。良久,李教授才平和而坚定地宣布:“白龙是金属铂,而金属铂直到1819年才开始用于首饰打造;因此,该戒指不可能在1805年就被佣人拥有。”如此清晰的逻辑分析、如此确凿的实验结论,终于使佣人供认不讳。

哇,原来化学还有如此神功!李教授的精彩断案让凯库勒由衷敬佩,从此以后,他便成了李教授的铁杆崇拜者:偶像的化学课成了首选,偶像的公开讲座更是场场不落。终于,李教授那轻松的神态、幽默的语言、广博的知识,把凯库勒带入了全新领域,让他彻底爱上了化学,爱上了化学世界那梦一般的美丽。于是,他立志改行学化学。但是,此举遭到全家反对,因为他们宁愿让他改学别的专业;为此,凯库勒曾一度被迫转入某工艺学校。但是,凯库勒始终坚信自己的未来属于化学。即使待在工艺学校,他的心里也仍装着化学,很快与该校的化学教师成了朋友,并在其指导下做了不少分析化学的实验,还熟练掌握了多种分析方法;更巧的是,这位化学教师不是别人,而是李比希的亲戚。嗨,看来凯库勒始终是“孙悟空逃不出李比希的手掌心”呀。亲人们见凯库勒实在是铁了心,便只好让步,同意他重返吉森大学继续学习化学。因此,20岁时,凯库勒又回到了李比希的实验室,继续进行分析化学实验。李比希也被凯库勒的坚强意志所感动,从此,不但尽心指导,还更加严格要求。书中暗表,现在看来,凯库勒早年所受建筑专业训练,不但没白费,而且对他后来的化学结构研究还非常有用;因为,建筑设计需要很强的形象思维,这便使得凯库勒善于运用模型方法把化合物的性能与结构联系起来,从而取得了重大成就。原来,各学科之间,真还有许多相通之处呢。

刚开始时,凯库勒本想聚焦于化学实验,因为那正是李教授在法庭上出彩的东西;但后来被李教授臭骂过一次后,凯库勒才转为化学理论研究。原来,凯库勒其实并不擅长实验工作:他的实验台面乱七八糟,实验设备简陋不堪,实验动作很不标准,实验习惯更是危险万分。甚至有一次,他竟将一大瓶“银盐”放在身旁!吓得李教授脸色煞白,声音发抖,赶紧叫停;然后蹑手蹑脚走到瓶前,轻轻将浓盐酸倒入瓶中后才长舒一口气,反身冲着凯库勒就是一通臭骂:找死呀!如此大剂量的“银盐”怎能这样存放!一旦爆炸,整幢楼都将被摧毁!在对凯库勒的所有其他实验药品进行全面检查后,李教授这才放心离去,临走前撂下一句话“你更适合研究化学理论”;果然,李比希神机妙算,后来凯库勒的伟大成就确实是化学理论。

为了在化学理论方面继续深造,1851年,22岁的凯库勒在叔父的资助下自费到巴黎留学,并闪电般地于1852年6月以“论硫酸氢戊酯及其盐”为题的论文,获得了化学博士学位。在巴黎留学期间,凯库勒的最大收获,就是在导师日拉尔的指导下进入了当时化学理论的最前沿—有机化学。为啥凯库勒能如此神速就毕业了呢?嘿嘿,主要原因有两个。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