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英国玄学派诗歌的现代复兴与传播

第二节
英国玄学派诗歌的现代复兴与传播

英国玄学派诗歌在17世纪得以生成以后,在整个18和19世纪,基本上默默无闻,但到了20世纪初,玄学派诗歌得以复活,大概是人们对于19世纪的浪漫主义那种甜蜜蜜软绵绵的风格感到腻烦,所以对玄学派诗歌交口称誉,特别是艾略特等人对此派大加赞誉。艾略特认为英国诗歌从多恩之后便日趋衰落。认为多恩诗歌智力和激情交融一体。因此,多恩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对玄学派的研究至今仍被人关注。有的论者从文学史发展的角度上认为玄学派是17世纪风行整个欧洲的一种世界性的文学思潮,如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教授旺克(Frank J.Warnke)就是持这种观点。[1]

一、英国玄学派诗歌与欧洲巴洛克文学

英国玄学派诗歌与欧洲巴洛克文学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的话题。西方有些学者将英国玄学派诗歌视为欧洲巴洛克文学整体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反之,西方也有学者将波及西欧的巴洛克文学视为玄学派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教授弗兰克·旺克甚至把西班牙诗人维加等都列入玄学派诗人的行列。再如,西班牙诗人奎维多(Francisco de Quevedo,1580—1645),就被西方不少学者视为玄学派诗人。[2]赫普尔(Daniel L.Heiple)就明确认为:“西班牙奎维多的诗歌,在主题和精神方面,非常接近约翰·多恩,时常具有玄学派的艺术特征。”[3]

尽管名称不同,但是玄学派诗歌和巴洛克文学都是与追求严谨与和谐规范的古典主义文学相对立的文学思潮,两者都摒弃尺度和规范,不以和谐、简要和匀称为创作原则,并对现实生活表现出一种漠视的态度。在具体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手法上,两者也是非常相近的。英国学者罗吉·福勒所著的《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一书在论及巴洛克风格的时候,就认为它具有“奇思异想”的风格特征,而且认为:“在17世纪的欧洲文学中频繁出现的矛盾修辞法和矛盾语,是当时巴洛克式绘画中戏剧性的明暗对照法的对应物。”[4]实际上,将英国玄学派文学视为整个巴洛克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更加显得科学合理。从这一层面上理解,我们可以认为:当时主要产生于意大利、西班牙、德、英等国的巴洛克诗歌,是一个相对于古典主义而流行整个欧洲的文学思潮,并以西班牙黄金时代的贡戈拉主义诗歌和英国玄学派诗歌为主要代表。

西班牙贡戈拉主义诗歌也称夸饰主义诗歌。对于这派诗歌的艺术特征,我国西语诗歌研究专家赵振江先生作了精辟的评述:“以诗人贡戈拉为旗帜,把巴洛克主义推向了极致。贡戈拉偏重抒情咏志,惯于用夸张的比喻、奇谲的形象、冷僻的典故、艰涩的词汇,因此他的作品结构优美严谨,寓意深奥隐晦。”[5]

这样,从欧洲文学整体发展的视野来考察英国玄学派诗歌,更有助于我们理解英国玄学派诗歌的渊源和实质。我们认为,英国玄学派诗歌是西方巴洛克文学整体发展的有机的组成部分,这样的研究视角,可以避免孤独地看待英国玄学派诗歌的现象,从而把英国玄学派诗歌看成是西方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进程。同时,也应将英国玄学派诗歌的研究与17世纪政治、宗教、自然科学等领域的发展进程密切结合起来,将其视为人类思想文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英国玄学派诗歌的系统研究,对于全面理解英国文学史的发展,对于正确把握17世纪西方文学的实质特征,以及我国的外国文学教学,都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的研究课题。

具体说到英国玄学派诗歌(Metaphysical school of poetry),它是作为一种文学倾向或文学思潮流行于17世纪的英国文坛的。所谓玄学派诗人,是指英国17世纪诗坛比较松散的一群抒情诗人,这些诗人自己并没有组织过任何形式的诗歌流派或者发动过任何一场文学运动,这些诗人相互之间甚至并不熟悉,绝少交往,但是,他们具有共同的诗学思想和创作观念,也都接受过相同的文学传统的熏陶和社会语境的影响,尤其是玄学派后期诗人,大多接受了玄学大师约翰·多恩的影响。所以,“玄学派是指英国17世纪受到约翰·多恩影响或者与约翰·多恩诗风相近的诗人的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和内涵”[6]

受约翰·多恩影响的诗人中,包括托马斯·卡鲁等一批被称为“骑士派”的诗人。这批诗人同样可以归于玄学派诗人的行列,西方学者也大多持这一观点。科恩所编的《英国诗歌指南》一书中写道:“多恩的诗歌在17世纪十分具有影响力,尽管他后来被人们所遗忘,直到19世纪后期尤其是20世纪才被人们重新记起。骑士派诗人托马斯·卡鲁、理查德·拉夫莱斯、约翰·萨克林尽管师承本·琼森,但是在关于情爱的态度上却很大程度受到了约翰·多恩的影响。在17世纪中期诗人亨利·金的悼亡诗中,在神学诗人乔治·赫伯特尤其是亚伯拉罕·考利的多重象征的诗歌中,我们也都可以看到约翰·多恩的影响。安德鲁·马韦尔戏谑而又不失严肃的巧智的运用,对肉体和灵魂关系的探寻,以及他用意象来说明问题的偏好都证明其对约翰·多恩了解甚多。约翰·多恩对情侣双方灵魂契合的推崇,后来被凯瑟琳·菲利普斯借以改造用来颂扬‘女性之间的友谊’。”[7]正是由于受到约翰·多恩的影响,后来人们也给这批诗人加上了“玄学派诗人”这一称号。他们在玄学的事物以及研究事物的普遍方法方面具有共同的兴趣,他们也有着共同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技巧,如受到学界普遍关注的“巧智”“奇喻”“悖论”等技巧。其实,“玄学派”这个称呼最早由英国诗人德莱顿在1693年使用的时候,是含有贬义色彩的。德莱顿认为以约翰·多恩为代表的一些诗人“好弄玄学”,他在颇有影响力的著作《关于讽刺文学渊源与进展的论述》(A Discourse Concerning the Original and Progress of Satire,1693)中,将考利(Abraham Cowley)视为多恩的学生,说了一段饶有风趣的俏皮话:“他(指多恩)不仅在讽刺诗方面,而且在爱情诗方面,好弄玄学;写爱情诗,自然情感本应占有统治地位,他本该赢得女性的心灵,以柔情来吸引她们,可是,他却用哲学的微妙的思辨,把女性们的头脑弄糊涂了。在这方面,考利先生对他进行了过度的模仿。”[8]

实际上,在德莱顿之前,还有一个人提及过“玄学派”这一称呼,那就是毕业于爱丁堡大学的苏格兰诗人威廉·杜伦孟德(William Drummond,1585—1649)。1630年,杜伦孟德反对同时代作家的创作倾向,认为那些作家“将诗歌抽象成玄学的思想和经院哲学的本质”。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