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记

前 记

大约是2001年,南京大学中文系召开过一次题为“现代文学传统研究”的研讨会。当时参与会议的学者很多,也有不少精彩的论文,可见大家对现代文学传统的问题已经很重视。我在会上作了一个发言,其中谈到对“新传统”应当抱着历史同情的态度,不能只当事后诸葛亮,抱怨历史上存在的不足和错误。研究当然有当代性,但历史毕竟不是任人打扮的女孩子,也不该是用作显示自己理论杀伤力的靶子。我对那种动不动将现今的弊病往“五四”和新文学传统方面找病根的做法表示反感。会后我将这次发言整理成一篇文章,题为《思想史取替文学史?》,还引起过一些争论。到2003年,南京大学的现代文学研究中心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重大课题,要全国招标。南京大学一些老师就鼓动我申报一个关于“现代文学传统研究”的课题。说实在的,那时我并没有计划要做这方面的研究,而且也腾不出足够的时间。但南京大学的友人一直在鼓动,就不妨试一试吧,最终承担了这个课题。所以现在首先还要感谢南京大学的研究中心和老师们的信任与支持,是他们催生了这个研究。我意识到这个课题很重要,以我一人之力很难做好,就邀请了陈晓明、高旭东两位教授以及几个年轻的学者加盟。我们把基本框架以及论述方式确定之后,采取分头论述然后集中统稿的办法。这本书带有较多史论色彩,每一部分都有较深入的探究,而彼此的逻辑联系并不格外强调。

本书的意图是较全面考察现代文学传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渗透影响,强调在当代价值重建中“新传统”(相对古代的“大传统”而言)的意义。重点有两个,一是历史梳理,考察新的文学传统如何在不断的阐释中被选择、沉淀、释放和延传;二是分析当代文坛中“现在”与“传统”的对话。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共四章,偏于史述,主要回顾探讨现代文学如何在评价阐释中逐步建构传统。其中第二章论评从“五四”到40年代文学史观的形成及其对“新传统”的体认;第三章讨论五六十年代的“修史”如何把现代文学作为“公共知识”传播,从而建立对现代文学传统的权威解释系统;第四章和第五章进入更具体深入的个案考察,分别探讨新中国建国之后第一次“文代会”如何“打造”新的传统,以及新文学创作如何在传统阐释的框架内整理、出版与传播。在作完历史回顾之后,转向现状研究,这就是第二部分,共有四章,重点是探讨现代文学传统的当代阐释。其中第六章论述80年代对“五四”传统的反思,牵涉到当时文坛的思想解放运动及其理论资源的运用;第七章讨论当代作家创作与现代文学传统的关系,是对“新传统”如何渗透到当代文学生活的更深入的探究;第八章论评鲁迅的当代命运,这也是现代文学传统的重大方面;第九章研究现代文学语言的传统在当代的延传与创新。末尾有两篇文章作为附录,一是关于当代中学生的“鲁迅接受”的数据调查,二是关于近20年张爱玲的“接受史”,都涉及现代文学经典及其在当代被改写、变型、传播等接受情况,从具体案例来补充说明现代文学传统的“当代阐释”现象。

以往涉及新文学传统研究的论著不少,但相对超越出来,专门把现代文学传统的延传及变迁作为研究对象,这是第一本专著。传统研究涉及许多理论问题,有较大难度。书中不但全面梳理了现代文学传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还对“新传统”比较稳定的“核心部分”作了深入的探讨。其中提出的几个重要观点:一是要重视近百年来的“新传统”价值,二是传统研究必须摆脱本质论束缚,注意观察阐释接受的“变体链”,三是关注现、当代的“对话”现象。

研究方法上,本书注重史论结合,不卷入抽象概念的争议,而用更多精力放在那些屡屡引发对传统的不同认识的个案研究上,包括支撑这些研究的几代人不同的文学史观,力图还原各个段落的历史语境,从史的梳理中“体认”传统,总之,聚焦在“现代文学传统及其当代阐释”方面。研究过程碰到一些困难,比如探讨当代作家与现代文学传统的关系,很难在具体材料上落实。书中借用“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研究视角,一是当代的创作文本,一是现代文学传统已有的文本,从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彼此交融的关系来看新的文本的生成,关注两者的异同及对话。这对于作家作品的“影响研究”有方法论的创新和启示意义。

近些年许多关于文化转型与困扰的讨论,包括那些试图颠覆“五四”与新文学的挑战,都迫使人们重新思考现代文学传统的问题。本研究就是面对这些挑战而作出的一些思考。

本书部分章节曾作为前期成果在一些刊物发表,或被选收进某些出版物。这些在相关注解中已有所说明。

我作为项目主持人,担负了本书的选题、基本立论、论述框架、章节安排及统稿修改等工作,对本书可能存在的错误应负责任。我非常感谢支持我们立项的南京大学现代文学研究中心,感谢这些年愉快合作的诸位学界友人。


温儒敏

2008年12月3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