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与秦德祥先生的交往始于《吟诵音乐》一书,他对于抢救与研究传统吟诵的热忱、执著和取得的成绩,使我欣喜不已。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先生(2005年摄于北京寓所,时年百岁)
作为一种口头传承的文化,诗文吟诵在中华大地上生存、繁衍、发展,历史十分悠久。它一向是传播、普及传统文化和启蒙教育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历来的诗词创作、修改、鉴赏、口头交流与发表,多在吟诵中进行。旧时学童启蒙,更离不开吟诵,以至波及社会,使这种“精英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群众性。儒家先贤们创造的这种集文学、语言与音乐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对促进我国文化繁荣、提高全民素质,产生过重大作用。吟诵艺术远播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和世界各地华人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疑地具有重要的地位。
然而,自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直至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前,吟诵艺术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极“左”思潮影响外,还因为通常只是把它视作一种读书方式,向来无谱,口耳相传,随生随灭。
赵元任先生于1961年发表的《常州吟诗的乐调十七例》,运用乐谱与注音的手段,为保存与研究吟诵艺术开辟了新的途径。但此后的近半个世纪里,后继者凤毛麟角。本世纪初,秦德祥先生的《吟诵音乐》一书,根据其在当地亲自采录的第一手资料,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将音响与文字、乐谱融为一体,使这门早已被称为“绝学”的艺术,再现于文苑艺坛。
常州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明清以来文风尤为炽盛,文人荟萃,名家辈出。《吟诵音乐》搜集了当代常州人的诗文吟诵,作为赵元任先生和秦先生同乡的我,身处异地闻乡音,备感亲切,更为秦先生对传统文化的不解情结、继承和发展赵元任先生吟诵研究工作的精神所感动。吟诵是一门涉及古典文学、语言学、音韵学和音乐学的边缘学科,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需要各相关学科的深厚学养。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的秦先生勇于涉足这一领域,并以踏实认真的态度取得了令人敬佩的成绩。
该书引起了赵元任先生次女赵新那教授及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刘君若教授的关注,秦先生因而获得刘教授所赠其录制于1971年的赵元任先生及程曦先生吟诵录音资料。他运用自身的专业修养,花费数月工夫为之记录了乐谱,继而又相邀当地语言学界人士作了语音记录,从而产生了这本《赵元任程曦吟诵遗音录》。当我读到他所寄来的薄薄数十页记录稿时,大有沉甸甸之感——这份资料,不仅是赵先生与程先生个人的,更是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