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红楼飞雪神侠影,何日凭湖倚碧鸳?

前言
红楼飞雪神侠影,何日凭湖倚碧鸳?

北京大学著名校友,名满天下的一代大侠查良镛——金庸先生,于2018年10月30日在香港,以九十四岁耄龄仙逝。讯息传来,天下震动,未名湖畔也充溢着悲伤、叹惋。本人作为金庸小说的研究者之一和金庸先生的忘年交,当晚接到许多问讯和采访。恰好2018年10月31日有本人的“现代通俗小说研究”公选课,我乃临时决定当天的内容改讲金庸。

金庸自20世纪50年代出道以来,一支劲笔横扫华人世界。寰宇之内,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可以谈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的文学成就,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泰斗严家炎先生的话说,乃是引发了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金庸小说不但超越了旧派武侠,而且超越了通俗文学。金庸写武打,有“赤手屠熊搏虎”之气魄;写情爱,有“直教生死相许”之深婉;写风景,有“江山如此多娇”之手笔;写历史,有“一时多少豪杰”之胸怀。其十五部杰作,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全面、最立体地展现于世,在冷战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起到了凝结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作用。

北京大学师生,很早就开始关注金庸先生的作品,20世纪80年代,就掀起了金庸热。许多校领导和许多院系的知名学者,都是“金庸迷”。后来金庸先生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工作,他草拟的“查氏方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主体后,北京大学授予查良镛先生名誉法学教授称号。严家炎先生更于1994年率先在北京大学开设了金庸小说研究课,出版《金庸小说论稿》,这是金庸小说走进高雅文学殿堂的开始。钱理群、陈平原和我等文学史家,也先后撰文、著书、开课,高度评价金庸小说的成就并予以科学研究。该系列研究,引起了整个现当代文学史研究格局的调整和改变。北京大学还举办了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多位学子以金庸小说为题撰写毕业论文,北京大学成为金庸研究的重镇。各地举办的金庸小说研讨会,多有北京大学的学者发表重要论文和演讲。金庸本人,也多次表达对北京大学的尊仰和崇敬。尽管他已经获得了许多国家知名大学的教授头衔和博士称号,可他仍然衷心希望,像一个普通学子那样,拿到北京大学的正式博士学位,遂于2009年,投入北大中文系袁行霈教授门下,攻读博士,当年其已八十五岁。惜乎耄耋之年,修满学分不易,金庸先生至今尚未结业,便一代哲人仙去。金庸与北大,留下一段遗憾,也不失为一段佳话。

金庸先生早年立志救国救民,为正义事业侠肝义胆,一生关心天下大事,心系祖国统一大业,著作数千万言,影响十几亿人。这与北京大学“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精神是高度契合的。本人计划2019年再度开设“金庸小说研究”课,与“敢为天下先”的北大学子共同思考,如何在新时代发扬中华文化的侠义精神,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造福人类。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