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终于决定落笔——写一点自己遗留在青春年少的生命里的情愫和记忆。
21岁,距离第一次怀揣文学梦想的年纪整整 10年。
2001年到 2011年,从我的 11岁到21岁,我从未如此认真而严肃地面对自己,尤其是决心去追寻自己徘徊在内心深处的声音的时候。在这十年中,我遇到的人和经历的事都将成为累积在我生命里的一笔弥足珍贵的财产,它将伴随我闯入一个复杂多变、人心交互难猜的大社会,也将帮助我见证继续行走的征程。在我或迷茫或绝望或消沉的时刻,我都将重温这些潜藏在身体中的动人的画面,它们给予我力量和勇气——来自我自己、我的家人、朋友以及所有陪伴我度过美好时光的人。
11岁那年,我有幸第一次接受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启蒙。在阅读了极有限的文学作品后,我无比固执地坚信自己应当是那些自由书写人生百态、给予这个世界光和热的文学巨擘的同行者。虽然现在看来,幼稚的想法不免可笑,但它却如此茁壮,以至于成为今天我决定书写的动力源泉之一。那是我第一次用美的感受去衡量自己身处的世界,以及自己经历着的生活。第一次站在远高于我自身高度的角度去俯视和思考,第一次如淘金者一样发掘出深藏于世间某个角落的宝藏。
文学对我而言,就如同一块即将融化的巧克力,那喉头的丝滑和温暖的感觉,那甜而不腻的品质,那深沉的色泽和低调优雅的底色让我时时回味,时时感动不已。于是我开始笨拙地实践着,在未经过任何“训练”和学习之后就开始了第一部小说的写作。当时受陆天明小说的影响,我选择了反腐题材,名为《大雪有痕》。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我所做的事情就是向母亲要来她废弃不用的旧教案本,每天拼命地写。全然没有逻辑、没有结构的考虑,也更缺少所谓的缜密,更遑论语言文字的吸引力了。完成之后我还拿给我的文学老师看,她赞扬了我的坚持,却对小说本身只字未提。现在看来,她是在保护我萌芽状态的梦想和一颗追求杰出的心灵。为此,我一直十分感激。
之后我又尝试了历史等题材,照例的不知天高地厚、一样的胆大艺薄。我以电视剧《中华英豪》为蓝本,写辛亥革命的人和事,并命名为《历史的天空》。而现在回想起来,这次的书写无非是满足了自己虚构故事以求逃离压力满满的现实生活的欲望罢了。
后来我读了一些类似于《智慧背囊》式的小品文以及台湾作家刘墉的文章,开始了自己说教气很浓的寓言类文章的写作。大约是12岁的样子,却佯装老成,几乎是临摹着刘镛先生的文字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不知为什么,日后我总能想起那时候老到却幼稚的说教,仿佛是对现实生活中并不灵巧的表达做了一个很好的补充。大学二年级,在世界文学名著导读课的第一节课上,老师即问我们如何理解文学理解经典。那是位知性温和但不时露出坚毅神情的女老师,她站在我座位的右边很认真地听我讲。我隐约记得当时我说,文学就是那些潜藏在你生活里的暗流,它启迪着你追求美和睿智的灵魂,并且书写那些能够与你引起共鸣的人和事,世代不变、生生不息。
后来我在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中读到“回应时代暴虐和历史无常的最好方法,就是以文学书写超越政治成败的人和事”时十分感慨。虽然对于时代暴虐或历史无常尚无切身体会,但是这句话总让我回想起诸多散落在记忆深处的追求和短暂的关于未来的想法。也许那是将文字同某种制度上的架构分离开、无限融入到人情世态和血脉之中的真实感。也是在亿万年之后的某个时刻,你的后代回忆起往昔的时候能够依旧流传在世间的人类共通的情感。
再后来,我迷上了鲁迅先生的文章。其实,回头看那种捧读鲁迅的日子,也许是真正歆羡老人家的斗争精神和犀利的文风,而事实是,对于其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并不很理解,更不用说去思考其间的意义和价值。我其时以能够将鲁迅介绍给我认识的外国老师而骄傲。很难想象一个十岁出头的小姑娘站在外国人面前机械地背着“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英文单词时的样子。我不只一次地企图在鲁迅童年回忆的文字间找寻类似的生活痕迹,以证明我们某种意义上的相似性。而结果自然是徒劳。
在我自大地尝试了写杂文抨击自己尚未了解很多的时事的时候,我才明白,有的时候评价别人是一件不太难的事情。因为个人的思想,在特定时期,总是复杂而难于归纳琢磨的。一个人的伟大之处,有时取决于他归纳某一复杂思想的缜密程度和能够自圆其说的能力;也在于他化繁为简、从生命本质的一些现象中寻求到了适合一个时代和一个群体的解释。而这样的过程,是以任何一个个体的能力很难周全的。因此才产生了诸多以评价他们闻名的人。客观地说,骂人是一项技艺,尤其是在迫不得已的特定情形下,骂也可以成为一种勇气和道义上的担当。但是,骂却是极容易的。不需要太大的成本和代价,还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里实现自身世俗意义上的短暂的成功。可惜的是,这个世界上,向来是说的人比做的人多,骂的人比能够承担事情改变现状的人多。我也是因此一直害怕文字和思想的巨大却复杂的能量,而不敢将自己的想法付诸文字。尤其是在追求现实意义的普遍潮流中,在批驳已经成为大众宣泄情感的主要方法之一的社会中,在虚拟世界的交流的势头已经略胜于现实中思想传达的时候,在资本与地位已经从经济的圣坛中走下而进入到日常生活中的时代,在追求时尚和自由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的青春宣言的氛围里,我们是多么惮于阐明自己的立场,尤其是自己理性和经过头脑思考的结果!当我们自认为无拘无束地游弋于各种空间和时间中挥霍大好青春的时候,当我们纠结辗转于各种生计和世俗评价不能自拔的时候,当我们自豪地宣称自己活在一个恰好的时代却没有将生命力和才华延展在这个时代中、没有学会自我承担行为的过错的时候,我们应该重新去思考自身、肉体所存在的这个世界以及赋予肉身价值的灵魂。
我忘记是什么时候开始渐渐丧失了追求卓越的勇气。我只隐约感觉,当你迫于现实压力和一些既定的评判标准去要求自己的时候,你开始丢掉一些原本绽放在你美丽年纪里的很多珍贵的东西。从你第一次在考试的压力下学着改变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去抛弃原有的想法而迎合规范时,也许是成熟了,也许是代价的开始。
于是我期待着,在自己还未完全丧失自己的这颗心的时候,去天真地追求一点浪漫和奢侈,是一件必须去完成的事情。11岁的头脑中想象出的 21岁,应当是事业小成,领着薪水,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穿梭于高楼大厦中的白领吧。而十年后的今天,我依旧坐在课堂里,读书上课做作业,参加大大小小的考试。除了学校大一点、结识的人多一点,自己年岁增长的背后其实并无太大的突破和改变,反而多了很多顾虑和焦虑,失去了很多美丽的期待和高远的追求。11岁,我梦想着自己捧着一本自己写成的书稿,封面上印着我的名字。简单而渺远。21岁,我几乎已经忘记了这个想法。忙碌于各种学业和事务,人生的目标缩减成了无数次的考试,未来遥不可测。
大学的一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说,大学就是要趁着大好的青春疯狂地读书、疯狂地爱!就是要做一件别人不可替代的事!我为此激动不已。回头却发现自己身陷在自甘平庸的泥潭中欣赏着潭中的泥巴。我也因此而愧疚难堪。
我特别要感谢周生春老师。正因为他对我的关心和了解以及无私的鼓励,我才得以放弃懦弱和害怕的心理,决心将一些想法转化成文字,作为对过去生活的纪念。
感谢生活,让我不知不觉之间汲取了太多的养分,提供给我审视自己的能量和面对未来的胆量。
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让我学会握紧生活的舟楫,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依旧平心静气地学习、生活和发现自我。让我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坚信爱和永恒。
感谢所有曾经给我鼓励、给予我帮助的关心我的人。
感谢那些和我一同度过灿烂年华,一同面对生活的人。
2011年 7月 25日凌晨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