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为人之道

人生的智慧往概括处说就是如何做人。换句话说,人生的智慧只在“做人”二字。但这里所说的“做人”主要是智慧的底蕴即道德层面的修养,是关于智慧的智慧即人格智慧,所谓“先会做人,再会做事”的“做人”。人格智慧是最高的智慧,决定着其他一切做事的智慧,贯穿聪明人处人处事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涵蕴于经验,而植根于心灵,可意会而难得言传。

1.先做人,再做事

事情做错了,可以重新来再来,而做人要是失败了,这辈子注定再难爬起来。

吕布,在当时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生得气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只一个眼神就让李儒心生怯意,立刻劝董卓打消对丁原“斩立决”的念头。两军相见之时,吕布总是大展神威,“飞马直冲过去”,吓得以力大著称的董卓调头就跑,一退就是30里。

等有了赤兔马之后,吕布更是如虎添翼。长板桥喝死夏侯杰,独退曹家百万兵的张飞,“温酒斩华雄”的关羽,再加上刘备,“三英战吕布”,也仅仅与吕布打成平手。吕布的英勇可见一斑。民间亦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

应该说,这样一个武艺高强的人物,在那个乱世出英雄的年代,应该是如鱼得水。可吕布却先后曲身于丁原、董卓,尽管心存不满,为了生存得更好些,甘愿认人作父。曹操报父仇,兖州无将,吕布乘虚而入做了“老板”,着实风光一番。第一次创业失败后,想给曹操打工,被刘备“公不见丁原、董卓的下场吗”一句话搅黄,命丧白门楼。“武状元”为何会有如此悲惨结局?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修养不行,人没做好。

细细数来,吕布做人最大的缺陷是:为人无信,不忠不义。

吕布先在荆州刺史丁原手下任职,并认丁原为义父。董卓见吕布乃“非常人也”,便派人暗中收买。于是吕布杀了丁原,来投董卓,又认董卓为义父。董卓封吕布为“骑都尉,中郎将,都亭侯”。后来吕布又被王允利用,让董卓这第二个义父也去见了阎王。

“吕布自李、郭之乱,逃出武关,去投袁术;术怪吕布反复不定,拒而不纳。投袁绍,绍纳之,与布共破张燕于常山。布自以为得志,傲慢袁绍手下将士,绍欲杀之。布乃去投张杨,杨纳之,时庞舒在长安城中,私藏吕布妻小,送还吕布。布因弃张杨去投张邈。”张邈令其袭破曹操的兖州,因此与曹操结仇。后吕布被曹操打败,逃到徐州投刘备。不久,吕布趁刘备讨伐袁术之机,夺下了刘备的徐州。后吕布为曹操所捉,临行刑前请求曹操留用而免死,被刘备一句话送了小命。

从吕布的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他这个人就像是一只四处乱撞的无头苍蝇,一会儿撞向这里,一会儿又撞向那里。要说在三国时期,“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思想观念不但被人们所普遍认同,而且也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刘备、赵云、贾诩等,都多次择主而事,为什么别人不受责备,却偏偏吕布受责备呢?主要原因不单在于他的轻于就去,而是他的背叛,他的无信。“人无信不立”,吕布犯了做人的大忌。

做人无信就够失败的了,再加上不忠不义,怎么做人呢?

人们在用道德标准来衡量吕布行为的同时,习惯于拿义薄云天的关羽和他作以对比。关羽是一个很讲忠义的人,他自打桃园结义时跟了刘备,就一直对刘备忠心耿耿,即使在找不到刘备的下落,而曹操又对他恩爱有加的时候,也丝毫没有产生过二心。后来,当他得到刘备的消息以后,便立即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历尽千辛万苦,回到刘备的身边。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只要拿关羽与吕布一比,其高下优劣不言自明。

对于吕布的人品,当时各集团的首领、将军和谋士们也多有评论,他们的话也更加说明了吕布丑恶的人性。

张飞:“三姓家奴休走……”

李肃:“勇而无谋,见利忘义。”

王允:“我观二人皆好色之徒。”

糜竺:“吕布乃虎狼之徒,不可收留,收则伤人矣。”曹操:“吾素知布狼子野心,诚久难养。”

陈登:“吕布,豺狼也,勇而无谋,轻于去就,宜早图之。”

综合这些评论,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吕布的为人。像吕布这样外表出众、武艺超群的人物,本可以在乱世中干出一番事业。虽说“有勇无谋”,不能独立创业,但只要行得正,也可不失为一方面的名将,如赵云、马超,但他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总的说来,吕布的貌与心,勇与德各起两端,貌极美而心极丑,勇极强而德极低。

吕布的外表不凡,很会迷惑人,丁原和董卓都可以说是上了他的当。曹操爱才,也容不下吕布,说明曹操深谙用人之道,看透了吕布的本质。从古至今,人才的含义变了,但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并未更改,像吕布那样有才无德之人,最终只能是害人害己,即做不成什么事,更做不成什么大事。

吕布的为人印证了教育家陶行知的那句话——“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吕布失去了做人的根本,做不成事也是自然的了。古人亦云:“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一个人如果没有好的品德,再好的学识再大本领也没有用,因为一个品行不端的人,他根本就创不起事业,即便侥幸能创起事业,早晚会发生问题,不是贪赃枉法,就是危害国家社会,结果一下子从社会金字塔上跌下来,其中爬得最高的摔得也最重,其原因就是没有良好的品德作事业的基础。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过:“我们经常怀着无限的赞美和敬畏心来看待的东西有二:一是星斗灿烂的天空;另一个是人内心的道德。”可见,古今中外都是把道德作为人的重要内涵。

我们今天强调“先做人,再做事”也是从道德的范畴对人提出的劝告。毛泽东曾提倡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是从为人的最根本点上讲的,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做人的标准也越来越具体、越完善,但无论怎样,各种标准都是建立在道德标准之上的,犹如盖高楼离不开地基一样,做人离不开根本。一个品行不端的人是不会有公司敢雇用的,即使有被雇用的意向,也会被众多的刘备们搅黄;即使被雇用了,也会像吕布一样落得个害人害己、自食其果的结局。

所以,在学做事之前,一定要先学会做人,人做得好,可以走得正,站得稳;人若做不好,事情别想做好。“前车之辙,后车之鉴”,愿我们从吕布身上吸取教训,时时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德才兼备、对社会有用的人。

2.诚信是金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思想品质。以诚信待人,别人就会把心掏给你,甚至把生命付与你;以诚信办事,就会事事顺,路路通,最终取得成功。反之,人而无诚,难以立世;“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甚至会招致祸端。

孙策在用人上,讲究赤诚待人。他通过赤诚对待太史慈,从而获得了太史慈的全心效忠。

孙策攻打驻守在曲河的扬州刺史刘繇,与其部将太史慈战于神亭岭。一阵厮杀之后,孙策拉住了太史慈背上的短戟,太史慈亦拽住了孙策头上的兜鍪,一时难分胜负。时近黄昏,风雨骤至,两方各自收军。

孙策与周瑜用计活捉了太史慈。孙策亲自解去绑缚太史慈的绳索,并把自己的锦袍给他穿上。孙策说:“我知道你是一位真正的大丈夫。刘繇是愚蠢之人,不能让你担任大将,所以招致失败。”太史慈见孙策以诚相待,倾吐肺腑之言,于是答应在孙策帐下效力。

孙策设宴款待太史慈,太史慈说:“刘繇刚败,士卒离心,我想亲自去说服他们,来助明公,不知能不能相信我?”孙策起立感谢说:“这正是我的愿望啊!现与你约定,明天中午,等你回来。”诸将说:“太史慈此去一定不回来了。”孙策却不这样认为。他认定太史慈是一个“信义之士”,一定不会背叛自己,所以力排众议,让太史慈打点人马而去。众人都不相信孙策的判断,谁知第二天中午,太史慈果真带一千多人来到营寨。孙策喜不自胜,众将也都佩服孙策知人,同时也佩服太史慈守信。孙策以诚换诚,得到了太史慈的忠心。此后,孙策更加重用太史慈,视其为左膀右臂,共谋大业。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对于他人,或下属,或同志,或朋友,或对手,只要以诚相待,对方的心迟早会被感化,或去出色地为你完成任务,或者彼此建立起信任。

不过,社会上也确实有不讲诚信、以怨报德之人。这种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出尔反尔,自食其言,最终只能是引火烧身,自吞恶果。

刘备袭了刘璋的涪水关,又进取雒诚。刘璋派冷苞、邓贤去结营寨,把守雒城。冷苞被魏延活捉,刘备使人押冷苞到帐下,亲去其缚,赐酒压惊,问道:“你肯投降吗?”冷苞回答得很干脆:“既蒙免死,如何不降?守卫雒城的刘璝、张任与我是生死之交,你如果放我回去,我便招二人来降,献出雒城。”刘备大喜,便赐予冷苞衣服鞍马,让他回雒城招降刘璝、张任二人。魏延劝道:“此人不可放回,他一旦脱身而去,不可能再回来了。”刘备说:“我以仁义对待他,他必定不会背叛我。”

冷苞回到雒城,见刘璝、张任并不提被捉之事,只是说:“被我杀了十多个人,夺得马匹逃回。”冷苞建议,决涪江之水,把刘备之兵全部淹死,并去准备决水器械。谁知刘备已作准备,当冷苞引五千大军沿江而进之时,又被魏延活捉。这一次刘备没有给冷苞好脸。刘备说:“我以仁义相待,放你回去,为何又背叛我?这次实难饶你。”令人将冷苞推出斩之。冷苞的死,纯属咎由自取。“人无信不立。”言而无信之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

诚信是金,诚信是宝。《全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其中就有“明礼诚信”一条。诚信的内涵主要包括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信用,守承诺,公平竞争。

在个人生活中,爱情需要诚信。古时尾生,与所爱的女子约于桥下,女子未能如期而至,大水冲来,尾生不肯离去,抱梁柱而死。信矣尾生,诚矣尾生!尾生之信诚,被称为“天下之高行”。

人际交往需要诚信。家人之间,亲朋之间,同事之间,上下之间,甚至与素昧平生的路人,都应当以诚信作为交际的准则。《礼记·中庸》云:“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诚信可消融冷若冰霜,赢得春风满面;诚信可化干戈为玉帛,永结同心。

在社会生活中,发展经济需要诚信。诚信好比梧桐树,会引来金凤凰。如果荆棘遍地,不要说凤凰不至,就连蓬间雀也不会光顾。诚信又好比大海,胸怀博大坦荡,才能容纳百川,才能卷起波涛。经济大潮,必得接受大海的拥抱。

社会进步需要诚信。诚信乃天地之轴心,立国之根本,社会进步之保障。人们所生活的社会,波谲云诡,纷繁复杂,其中有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有阻挡车轮前进的绊脚石。冷眼看世,勾心斗角者有之,尔虞我诈者有之,坑蒙拐骗者有之,弄虚作假者有之……诸种丑恶,皆以机巧之心待人接物,而非出以诚信。人生在世,如能鸥鹭忘机,待人以诚,说实话,办实事,守承诺,讲信用,又有什么事情不能干好,什么愿望不能实现?你我一心,黄土成金。关系处好了,工作干好了,事业发达了,社会自然就进步了。

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是社会建立良好道德风尚的主观前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要以诚信为准绳。诚信则家和万事兴,国昌百姓富,世治天下定。

3.莫为小利忘大义

在传统的道德观念中,“仁”和“义”二字常常并提。仁的意思是爱人,是处理人伦关系的最高原则。义指合理的社会道义,规定着人们所遵循的行为标准。韩愈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仁与义二者互为表里。“义”字要求人们在言行上要符合正义或道德规范。

“义”字在人生中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义利关系上要能经得起考验,做到见义忘利,重义轻利。

如何对待个人的物质利益,最能见出一个人的道德追求和思想境界。有人战场上冲锋陷阵可能是英雄,出使异域折冲樽俎可能不辱使命,而在金钱面前,则难免当俘虏。金钱物欲对人的诱惑实在太大了,所以古人特别警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大丈夫重义如泰山,轻利如鸿毛。”(傅玄《傅子》)在任何环境中,包括险恶环境,亦包括有金钱诱惑的环境,只有做到重义轻利,才有可能去见义勇为,舍生取义。在义与利的选择上,我们的古人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敬仰;但也有人为了小利而忘了大义,做了既损人又不利己,甚至危害大局的事情。

吕布贪图金钱,不顾大义,杀了义父丁原,投入董卓的怀抱。

董卓进京,妄议废立,遭到荆州刺史丁原的反对。董卓持剑杀丁原,但因吕布在其身后护卫,未敢动手。丁原引军搦战,董卓出迎,两阵对圆,吕布飞马直杀过来,董卓败走。李肃乃吕布同乡,知道吕布是个有勇无谋、见利忘义之人,便向董卓建议,用宝马金珠结好吕布,使其背叛丁原,来投董卓。

李肃带了礼物来见吕布。先送上宝马“赤兔”,吕布大喜,感谢李肃说:“兄长赐给我这匹龙驹,我将怎么报答你?”李肃并不挑明是董卓所送,说:“我为义气而来,怎敢希望得到回报!”吕布置酒相待。席间,李肃说:“我遍观群臣,皆不如董卓。董卓为人敬贤礼士,赏罚分明,终成大业。”吕布说:“我想投靠他,只恨找不到门路。”李肃见时机成熟,便拿出千两黄金、数十颗明珠和一条玉带,放在吕布面前说:“这是董公久慕大名,特地派我来奉献给你的,那赤兔马也是董公所赠。”吕布说:“董公如此见爱,我将如何报答他?”李肃又进一步劝道:“似我这样的不才之人,尚且担任虎贲中郎将一职,你若去时,贵不可言。”吕布便下定决心杀掉丁原,作为晋见董卓的礼物。

当夜二更时分,吕布提刀径入丁原帐中。丁原正在灯下看书,见吕布来,问道:“吾儿前来有什么事情吗?”吕布说:“我乃堂堂丈夫,怎肯做你的儿子?”丁原说:“你怎么忽然变心了?”吕布更不答话,向前一刀,砍下丁原首级。然后,投靠董卓。吕布对董卓说:“公若不弃,我想拜你为义父。”吕布被封为骑都尉、中郎将、都亭侯。

吕布杀了一有义的义父,重又拜了一无义的义父,杀得容易,拜得亦容易,总是金钱在那里说话。吕布为了金钱,竟无义到这种地步,真让人不寒而栗,自然,这种见利忘义之人,下场也不会好。此后的吕布,一直被人们视为反复无常的小人,让人玩弄来玩弄去,最终被曹操吊死在白门楼上。

杀主求荣的吕布,结局是“空余赤兔千里马,漫有方天戟一枝”,而卖主图利的杨松最后亦落得“积得金银总是空,留得后人笑杨松”。

杨松是汉中张鲁的部下,其人极其贪财,且贪得无厌。马超在张鲁处,刘备欲得马超,便采纳诸葛亮之计,派孙乾带金珠到汉中见杨松。杨松得到贿赂,便不择手段地离间了张鲁与马超的关系,逼得马超进退两难。刘备乘机派李恢说服马超,弃张鲁而转投刘备帐下。

不久,曹操攻打张鲁,遭到庞德的顽强抵抗。曹操喜爱庞德一身好武艺,想收服庞德。前此,刘备欲得马超,诸葛亮想着杨松;这次,曹操欲得庞德,贾诩亦想着杨松。贾诩向曹操进言:“我知道张鲁手下有一谋士,名叫杨松,是个极贪贿赂之人,可派人暗地里送以金帛,使他在张鲁面前说庞德的坏话,事情便可成功。”

曹操依计而行,派一奸细混入城中见杨松。奸细送上金甲和密书,杨松大喜,说:“上复魏公,只管放心,我自有良策奉报。”杨松连夜入见张鲁,说庞德受了曹操贿赂,故意卖阵。张鲁信以为真,欲斩庞德,幸得阎圃苦谏得免。次日庞德孤军作战,终被活捉。

杨松劝张鲁开门投降,张鲁之弟张卫不许。杨松以密书报告曹操,让其进兵,自己为内应,以灭张鲁。杨松又怂恿张鲁亲自带兵攻打曹操,让他留下守城。阎圃看出了杨松的诡计,劝张鲁不要轻出。可是张鲁已对杨松深信不疑,于是亲率大军与曹操决战,结果大败而回。张鲁到城下,杨松闭门不开,把城池献给了曹操。

曹操打败张鲁之后,不但没有杀张鲁,反而封张鲁为镇南将军,阎圃等人也都封列侯。而对杨松的处置,大出杨松所料。曹操认为杨松卖主求荣,留之无益,即命斩首示众。

为了金钱、荣利可以不顾道义,不但为外人唾弃,甚至连利用他的人都为之不屑。这种人一时可能有某种利用价值,一旦这种价值不存在了,他也就如同破抹布一样被人抛弃,甚至从此在地球上永远消失。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合道义的钱财再多,也只是小利。为小利而忘大义的人,到头来,义也抛弃了,利也鸡飞蛋打了,两手空空而留下骂名。重义而轻利的人,则能够用义限制不合理、不合法地谋求私利的做法,这样终归于国有利,于民有利,于己有利。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临终前给儿子刘禅的遗诏中告诫他:“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不要因为坏事小就去做,也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去做。劝勉刘禅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

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大事。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刘备在这方面做得颇受人称赞。他做人讲“仁德”,从不因善小而不为,也不因恶小而为之。结果以仁德名扬天下,流芳百世。蜀汉帝位的获得不能说和他这种为人行事方式没关系。

刘备依附刘表之际,除数百名残兵败将之外,一无所有,在与张武、陈孙之战中,刘备得到赵云为他夺得千里马一匹,喜爱之极。没想到刘表对此马亦称赞不已,见此情景刘备忍痛割爱,毫不犹豫地将马送给他,虽然良马对南征北战的刘备来说非常重要。由此可见刘备在小事上多么严谨而又善于为善。

同样,当有人告诉他此马妨主,建议他先送与别人骑,等妨死一人后再骑之时,刘备不以为然,更不想做害人之事。正因其“勿以恶小而为之”,才赢得了刘表手下谋士蒯越的钦佩,而蒯越两次在刘备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及时送信,使刘备脱离险境。

刘备大难不死,又有后福,与其说他善做事,会用人,不如归因于他不为小恶,常为小善的做人方式。这方面实在令我们称赏和学习。

伟大的生活原则往往包含在大多数人永远不会去注意的日常生活经验中,同样,真正的机会也经常藏匿在看来并不重要的生活琐事中。

在美国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一天,大雨一直不停地下着,一名老妇人蹒跚地走到一家商店中避雨,商店中的售货员看了老太太一眼又继续聊天。按说在人家商场中避雨似乎得买点儿什么东西作为补偿,可是老太太好像没有这个打算。这时几个售货员显露出鄙夷的神色。而店里的一个小伙子却主动和这位老妇人聊起来,还给她搬来一把椅子让她坐下歇着。走时老太太还不忘向这小伙子索要一张名片。

事情好像就这样过去了,没几天小伙子突然收到一封信,大意是给小伙推荐了一份工作。这个小伙子在自己新的工作岗位上如鱼得水,非常受老板的器重,而受过他帮助并且给他写这封信的老妇人正是卡耐基的母亲。

勿以善小而不为。一次小小的善行,也许会成就你的一生。当然这并不是说,让我们怀着侥幸去获得什么好处,而是要形成一种习惯,注重行小善,去小恶,养成一种美德。这样无论是被人发现的宝石还是埋在地下的金子,都会有它自身的价值。

这种看似无关大体的做人之道,实则关系着个人的切身利益甚至前途命运。

一个大公司要招聘一批高素质的员工,人事部门口应聘者排成了长龙。对面洗手处的水龙头未拧紧,在往外滴水,过往者都视而不见,一个匆匆赶来应聘的小伙子看见了,立即上前去将水龙头拧紧。他的行为被坐在一旁品茗的老人看到了。轮到小伙子面试了,由于紧张,他有一个问题答不上来,面试的负责人摇摇头,说道“很遗憾,我们不能录用你”。正当小伙子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去时,那位老人叫住了他,问明原因后,立即拍板决定破格录用他。原来,那位老人正是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无独有偶,一位其貌不扬的女孩,在一所极普通的大学读书,成绩也很一般。毕业后,她到一家合资公司去应聘,外方经理在看过她的材料后,毫无表情地拒绝了她。女孩收回自己的材料,站起身准备离去,忽然觉得自己的手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原来是凳子上一颗钉子露了出来。她见桌上有一块镇纸石,便拿过来把小钉子压下去。然后,她微微一笑,说了声“谢谢”,转身离去。结果,她却接到了破格录用的通知。

还有一个故事,香港的金利来公司和大陆某报社联合举办一次有奖活动,奖品是金利来领带。活动圆满结束后,负责发放礼品的一位姓罗的女记者把剩下的奖品——三条领带交还给了金利来公司。这件小事却让公司总裁曾宪梓感动不已。几年后,金利来公司全面进入大陆市场,要组建一个分公司。在招聘经理时,曾先生首先想起了那位姓罗的女记者,选她做了分公司的一名经理。

在常人看来,以上三位成功者所做的事,不过都是些不起眼的琐事,做不做都无伤大雅。可是,生活的辩证法却是那样严肃:一个人的良好品德就是在这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养成的,所谓“集腋成裘”、“积沙成塔”的道理也就在于此;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却往往能折射出一个人的良好素质和高尚品德,成语“见微知著”和俗语“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上面故事中的几个人物的成功表现,并非事先的精心设计,完全是他们美丽心灵的自然坦露,崇高品德的真实展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没有平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没有认真地从每一件小事做起,雕琢自己,要想在无意间,在决定自己命运的关键时刻把一件件小事做得真切自然,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让我们谨记刘备的这句警世名言,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吧,因为,小事不小,小事有时可能决定你的命运,给你带来成功的喜悦。

5.不以盛衰改节

《今世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赵洞门当御史大夫时,门前车马聚集,望其行尘而遥拜的人布满道路,络绎不绝。等到他罢官回乡,步出城门时,为他送行的却只有三、四个人。时间不长,赵洞门被召还京,曾离他而去的那些人又像当初一样蜂拥而来与之交欢。当时只有吴薗次与众不同,他不因赵的得势和失势而改变态度。赵洞门死后,留下两个孙子孤苦无依,吴薗次哀怜他们,把他们抚养成人。

赵洞门的遭遇,是对“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这句古语的生动阐释。真能如吴薗次“不以欣戚改观”的人,可谓凤毛麟角,少之又少。吴薗次的感人处,在于他那种不肯苟合世俗的精神世界和以一贯之的人情美。

顾大义,讲气节,具有人情味的还有一位女性,就是曹爽从弟文叔之妻、夏侯令之女。

曹爽为魏主曹睿托孤之臣,威权太重,与司马懿不和。趁曹爽外出狩猎之时,司马懿将曹爽赚回城中,先行软禁,然后杀之。

夏侯令女,早寡而无子,她的父亲要她改嫁,她割下耳朵,发誓不嫁。等到曹爽一家被杀,父亲又让她改嫁,她又割掉鼻子,还是不肯改嫁。父亲对她说:“人活在尘世上,就像灰尘落在小草上,生命非常短暂。何必这样苦了自己呢?况且,你丈夫家又被司马氏全部杀光,你还这样守节不嫁,又为谁呢?”女儿哭着说:“我听说‘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曹家行时得势时,我尚想着保持终节,而今家破人亡了,怎能忍心抛弃它?背叛曹家人这是禽兽的做法,我怎能哪样做?”

司马懿听说此事后,也认为夏侯令女是一位贤良的人,就听任她领养了一个孩子,作为曹家的后代。

这里不去讨论曹爽与司马懿之间的过节及其是非曲直,只就夏侯令女的行为来讲,确实非常难得。在曹爽失势乃至被杀之后,仍然不改其节,矢志忠于曹家,这在一般人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不要说女子,男子亦难望其项背。有诗赞道:“弱草微尘尽达观,夏侯有女义如山。丈夫不及裙钗节,自顾须眉亦汗颜。”毛宗岗亦评道:“不以盛衰改节,此夏侯女之节也,一武侯佐汉之节也;不以存亡易心,此夏侯女之心,一武侯报先帝之心也。”把夏侯令女的节和义,与诸葛亮辅佐蜀汉刘备父子相提并论,虽然在具体事迹上有些不类,然就节与义的实质看,并没有什么不同。

由此反观当今社会,当初唐寅所慨叹的“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题秋风纨扇图》)的浇薄世风,仍然谬种流传,而像夏侯令女这样“节高如山,义薄云天”之人,仍然比较少见。你看,人家在台上,有权有势的时候,就有不少人跟班,又是端茶提壶,又是点烟倒酒,请客的请客,送礼的送礼,有的干脆送个笑脸,送个奉承。逢年过节,家门口是车如流水马如龙,下级,同事,同学,战友,朋友,沾亲带故的,或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都来凑热闹。一旦因事下台,或到了年龄从岗位上退下来,没有权势了,紧跟着而来的,也就没有茶喝,没有烟抽,没有酒饮,没有礼收。这还都在其次,最主要的是缺少了同志式的关心和问候,原来热乎乎的关系,变得竟如凉水一般。无怪一些退下来的老同志常有失落之感。究其失落的原因,第一,可能是由长期积淀而成的官本位意识在作怪;第二,就是“前门长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李白诗句)的世风仍在大行其时。所以,针对这些老同志来说,既要积极促进世风的转变,又不要太在意浇薄世风对自己的骚扰。在这方面,王安石也曾经遭遇过“人人讳道是门生”的尴尬。

北宋王安石两度为相,封荆国公,有着丰富的见闻和渊博的学识,成为一代宗师。当世学者能成为他的学生,自以为光荣,一旦被他赞许,往往身价倍增。王安石写了一部《字解》,其中有些牵强附会之处,朝廷担心造成弊病,下令学者兼用传统的传注说解,不要单一地援引《字解》解经。于是学者都改变所学,甚至有著书诋毁王安石新学的,并且讳言是王安石的学生。因此,张舜民为王安石写的挽词中说:“今日江湖从学者,人人讳道是门生。”后来,朝廷又下令让王安石配享宋神宗的祠庙,并追赠官爵,议定谥号,让学者再研习新经,引用《字解》。往日跟着王安石学习的人,又一个接一个地说自己是王安石的学生了。

一个人的升沉进退,搅得多少人的态度随之变化,或亲或疏,或附或离,见风转舵,投机取巧,无是无非,无廉无耻。究竟为什么?还不是私心作怪!只要对自己有利,保得住权势,保得住名位,最起码也要保得住饭碗,面孔是可以变换的,腔调也是可以变换的。正如王通所说:“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文中子》)

在为人处世上,苏轼可以说是个好榜样。他不但个人能达观自守,随缘自适,而且对待他人亦耿介坦荡,持中正直。在王安石掌权,众人“惟荆(荆国公,指王安石)是师”的时候,他虽然与王安石关系甚好,但依然批评王安石新法的弊病;在司马光掌权,众人“惟温(温国公,指司马光)是随”的时候,他虽然与司马光相知无间,但对司马光完全废除新法的做法,亦提出不同意见,决不一味追随。这种人格魅力,是光彩照人的。

当人家在位,有权有势时,你不妨学学苏轼,保持独立操守而不随众俯仰;当人家下台,无权无势时,你不妨学学夏侯令女和吴薗次,“不以盛衰改节”“不以存亡易心”,自始至终态度如一。人人都做到“不失其正”了,整个社会风气也就随之好转了。

6.知恩图报

知恩图报是个常用以说明感恩报恩行为的词,意思是说,知道别人对自己有恩,就谋划着予以报答。

就施恩的行为来看,其范围非常广,形式非常多,可以说是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像知遇之恩、救命之恩、解危济困之恩等等,都是常遇多见的情形。施恩之人未必望报,受恩之人理应善报,正如投之以桃报之以李,都是非常美好的思想品德。

甘宁由苏飞推荐给黄祖,当东吴攻打黄祖时,黄祖得甘宁之力,被救回夏口。可是黄祖待甘宁甚薄,原因是黄祖认为甘宁原为“劫江之贼”,故而不加重用。苏飞看出了这一点,怕埋没了甘宁这个人才,就设法让甘宁投奔东吴,由吕蒙引见,拜见孙权,孙权不计前嫌,重用了甘宁。

孙权攻打黄祖,甘宁首当其冲,射杀了黄祖,苏飞也在两军交战之时被潘璋活捉。

苏飞被囚在槛车之内,暗中让人向甘宁求救。甘宁说:“苏飞即使不说,我怎能忘记他的恩德?”孙权命令将苏飞枭首。甘宁顿首哭告说:“当初若不是苏飞相助,我已骨填沟壑了,还怎能在将军帐下效命?苏飞罪虽当杀,但顾念当日对我的恩情,我愿意纳还官爵,来赎苏飞之罪。”孙权看到甘宁是一个知恩报德的血性男子,便说:“苏飞既然对你有恩,我就为你而赦免他。但是,他要逃走怎么办呢?”甘宁说:“苏飞得免诛戮,感恩不尽,哪里还想离去!万一苏飞逃走,我情愿把头割下来献在你的面前。”孙权被感动了,于是赦免了苏飞。

甘宁非吕蒙无由见孙权,然非苏飞则无由见吕蒙。追本穷源,知恩图报。先是愿以官爵赎苏飞,继而又愿以首级保苏飞,如此报恩,既可见出甘宁的义气,又不负施恩之人,甘宁可谓大丈夫也!

赵云更是一位目光远大,善于报恩之人。

赵云原为袁绍辖下之人,因看到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故而转投公孙瓒。后来他发现公孙瓒与袁绍没有什么不同,也是一个目光短小、见识浅狭,不能担当重任的人,就心生离意。在公孙瓒那里,赵云与刘备相识,二人一见如故。在赵云心中,刘备正是自己所要寻找的志同道合之人,刘备对赵云亦非常敬爱。

赵云最终归属了刘备。这一选择,既表明赵云是一个志向宏大,目光长远之人,也表明他是一个感恩知遇、善于报德之人。刘备对赵云,不是解危济困,不是救其性命,而是知遇、赏识。刘备能慧眼识人,赵云能择木而栖。此后,在刘备集团中,赵云便用他的才能和忠诚支撑着、强化着他的选择。

长坂坡一战,赵云自四更时分与曹军厮杀,往来冲突,杀至天亮,寻不见刘备,又失了刘备妻小。此时赵云自思:“主公将甘、糜二夫人与小主人阿斗,托付在我身上,今日军中失散,有何面目去见主人?不如去决一死战,好歹要寻主母与小主人下落。”救起简雍之后,又托简雍带话给刘备:“我上天入地,好歹寻主母与小主人来。如寻不见,我就死在沙场上了。”赵云纵马往南赶去,先救下甘夫人托付糜竺保护,又杀入重围,终于救出阿斗。在赵云当时的思想中,救主是其唯一目的,别无杂念,因此他能在刀枪丛中沉着应战,威风不减。

赵云用赤胆忠心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不仅在三国时期,即使在今日,总是能够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敬重与佩服。

对于感恩报恩的行为,人们为什么会表示敬重和赞美呢?因为感恩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态度。通过感恩,不但回报了施恩人对你的照顾、帮助、关爱和付出,而且会品味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并顺其自然地生活下去。通过感恩,你自己也做出了奉献与付出,内心便会释去歉疚,充满愉悦,使心灵戴上圣洁的光环,使精神得到满足的慰藉。通过对施恩者的报答,你会把感恩之心用之于更大的范围,用之于更广泛的对象,视身边的万物为大自然的恩赐,会用感恩之心给他人带去爱与希望,给世界带去安定与和谐。

感恩既然如此美好和不可缺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感恩之心呢?感恩之心需要学习。学会了忏悔,学会了歉疚,学会了谦逊,学会了敬畏,学会了爱多于恨,学会了不忘恩负义,学会了不沉溺于个人利益而乐于奉献,学会了说一声“谢谢”……也就有了感恩之心。

有一本叫《学会感恩》的书上这样说:“假如每一个人在需要帮助的时候都得到帮助,假如每一个得到过帮助的人都记得感恩,假如人与人之间这付出与回报的链条永不中断,那么,人们就永远生活在爱的链条中,那时,人间就会如天堂般美丽!那时,人间便处处充满温情,而人生则时时都会遭遇奇迹——”

《诗》云:“无言不酬,无恩不报。”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的心,永远充实!感恩的人,永远幸福!

7.以德报怨

“以德报怨”是中国人比较提倡的道德观念。老子《道德经》主张:“大小多少(指仇恨),报怨以德。”《礼记》中孔子认为:“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使“以德报怨”成为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成为我们对人对事的一种态度。以德报怨能化解人际间的冲突,促使人们友好相处;如果是以怨报怨,则会导致冤冤相报,导致人们之间的冲突急剧扩大及无时无了。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难免会出现一些误会,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难免有磕磕碰碰,轻者可能会令人感到不便或不快,重者可能会给人造成麻烦甚至伤害。每逢遇到人与人之间的磕碰,不同的人会采取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法,因而也会有不同的结局。有些人能厚德载物、以德报怨,化解与人的矛盾冲突;有些人或许会怨气冲天、怒不可遏,因而导致冲突升级,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恶果。这样的事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双方往往因为有一点小的恩怨,甚至一两句话不称意而关闭友好往来的心扉,甚至成为仇敌,对双方身体和精神都造成伤害,既影响了生活质量,又影响了工作效益。

陆逊在处理与人恩怨这一问题上做得很受人称赞。

陆逊是孙策的女婿,为人忠厚、富有智计。会稽太守淳于式觉得陆逊年轻、地位又高,有些妒忌他,就在暗地里给孙权写了一封告状信,说陆逊在打仗时向百姓征收物资超过了规定的数量,使当地百姓忧虑不安。

战争结束后,孙权将淳于式的信拿给陆逊看,陆逊看了,沉默不语。孙权问淳于式的为人和表现怎么样?陆逊却极力称赞淳于式,说他对工作十分尽心,是个尽职尽责的官吏。

孙权奇怪地问陆逊:“淳于式在背后告你的状,你却在背后赞扬他,这是为什么啊?”

陆逊回答说:“淳于式告我的状,虽不完全符合事实,事情讲得有夸大的地方,但他的动机是好的,是为了维护百姓和国家的利益,他没有什么大错,应该值得肯定;如果他告了我的状,我就在您面前讲他的坏话,那就会形成互相攻击的局面,不仅不利于官吏之间的和睦和国家的安定,我恐怕也不是一个正派的人了。”

陆逊的宽阔胸襟及以德报怨的做法深得孙权的欣赏,于是任命他为辅国将军,封为江陵侯。

做人,就要有陆逊这样的胸怀与品德,以德报怨,以道德的力量来提升自己的品格。

我们都不会忘记在雨果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里的这样一段感人至深的情节:主人公冉·阿让因为偷了一个面包,被判了5年徒刑,后来又因为越狱,不得不再次服刑14年。刑满释放后,他遭到了人们的排斥,因而他内心原有的善良,已经转变成对社会的仇恨。在他成为一个被社会永远遗弃的人之后,只有主教善待他。然而,冉·阿让却仍难以改变他偷窃的习惯,偷走了主教的银餐具。而主教对于他的不良行为不但没有惩罚他,还为了救他而哄过警察,并将两个珍贵的银烛台送给他,主教的以德报怨深深地感化了冉·阿让,唤醒了他善良的本性,冉·阿让决心重新做人。

主教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秉承着这样一种理念:即我们不但要体恤自己的心灵,还应该体恤他人的心灵。而这样一个小小的体恤,却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

其实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涌动着善良和宽容的本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感受到“你让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美好体验。每当我们读到《三国演义》中甘宁不顾前嫌,力救凌统时,不禁叹服甘宁的宽容大度。

原来甘宁在黄祖手下任职时,曾与孙权军队作战,射死孙权部将凌操,即凌统的父亲。后甘宁归附孙权。虽同为孙权旗下武将,由于昔日怨恨,凌统耿耿于怀,常想向甘宁报杀父之仇。在一次宴会上,拔剑直砍甘宁;攻皖城之时,凌统又在阵前向甘宁挑衅,两次都幸得孙权及时劝解,双方才相安无事。后来有一次凌统出战,因战马受伤跌落地下,眼看曹将一剑刺向凌统,就在这性命攸关之际,只见甘宁一箭射中曹将,救了凌统性命。凌统回阵后,非常感激,从此二人化解仇恨,结为生死之交。

按道理说,昔日甘宁射杀凌统的父亲,虽是出于公,是“各为其主”,但与凌统结怨却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凌统的存在不能不说是甘宁的一大威胁,在此情况下,甘宁不计较凌统的一次次挑衅,“以德报怨”,正是感动凌统的地方,也是让读者敬佩的原因。

像甘宁这样,在别人苛求、为难自己,甚至苦苦相逼时,能采取忍耐、宽容的态度,以德报怨,非大德大智之人莫能为之。这样做不仅能化干戈为玉帛,而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在工作和生活中,“以德报怨”,难免受委屈,甚至伤害,正如陆逊与甘宁,但最终会得到别人的承认与敬佩,因为大家都喜欢大度量的人,都愿意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以德报怨”这种为人方式看上去是软弱,是缺乏“刚性”,其实何尝不是智慧的表现?不是一种人格的提升?

所以,不妨试试这个“以德报怨”的“处世哲学”。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以这样的心态对待人和事,不仅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而且自己也定会永远被友爱所包围,不信?您试试。

8.多个朋友多条路

世上有很多路,朋友之路是非常重要的。“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这句话是至理名言。多交朋友,少树敌人,对每个人都是有意义的忠告,在成大事者的人生中,可以看出朋友这一角色的重要性。

曹操向来爱才,一直对关羽青睐有加。关羽找不到刘备那会儿,被迫投降曹操。曹操明知他和刘备兄弟情深,仍希望把他收服过来,和自己做朋友。送金奉银,珠宝、美女应有尽有,还加封官爵。在关羽离开时,还备下酒水为他饯行。

关羽在华容道为回报朋友交情而私放曹操,曹操才得以大难不死。人是感情动物,知道有恩必报的道理。

许攸因和曹操有故交,离开袁绍时首选投奔的便是曹操,结果为曹操打败袁绍立下了汗马功劳。

朋友的作用有时不可估量,多交朋友有很多益处。正如孔子所言“乐多贤友,益矣。”(《论语》)多交朋友有哪些好处呢?

首先可以产生合力。

平时,我们常说“人多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人心齐,泰山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想想诸葛亮尽管智慧超群,赵云智勇双全,也难敌千军万马。但如果集众人之力则有可能。也就是说,只有借助众人之力,才有可能创造辉煌。而要获得众人的帮助,上下一心,达到目标,那就必须学会交朋友,并处好关系。

其二,形成互补。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不可能样样精通。所以,要完成自己的事业,就必须善于利用别人的智力、能力和才干。然而,用人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俗话说“为朋友两肋插刀”,朋友之间的相互帮助是一种自觉自愿、无怨无悔的行为。没有那么多的功利在里面,拂去了世俗的尘埃,因而,朋友就好比自己的左右手。

其三,联络感情

每个人都是有感情的,我们必须时刻进行感情上的交流,我们需要获得友谊。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要想坚持到底,仅仅依靠信念的支撑有时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友谊的滋润。真挚的友谊会使你获得一种强大的力量和热情,在成功时得到分享和提醒;在挫折时得到倾诉和鼓励,这必将会有助于你心理的平衡,从而有勇气迈向新的成功。

其四,交流信息

可以说,掌握了信息就等于把握住了成功。一条珍贵的信息可以使人功成名就;而信息闭塞也可能会使人错失良机,遗憾终生。广交朋友,善处关系,无疑就是一条十分有效的获取信息的途径,这样,在竞争中就会处于优势,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朋友,在社会关系中是一种资本,多交好朋友就多一条通向成功的路。那些令人羡慕的成功者,除了他们本身优越的条件外,还有一点,就是他们身边有一群非常要好的朋友。这些朋友为他出谋划策,对他提出高的要求,不让他有丝毫的松懈和半点的颓废。因而,每个人都需要多结交朋友,需要有这样一个良好的人缘网络。

那究竟应该如何多交朋友,把握好自己的人情账户呢?

首先明白,编织关系网的前提,不是“别人能为我做什么”,而是“我能为别人做什么”。时刻想着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没有人喜欢和自私的人交朋友。

成功建立关系网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人建立稳固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开阔视野,让你随时了解周围所发生的事情,并提高你倾听和交流的能力。

所谓合适的人,可以是你的朋友、家庭成员以及那些在事业上与你联系紧密的人。这些人构成你的影响力内圈,因为他们能为你创造一个发挥特长的空间,而且彼此都是朝一个方向努力。这里不存在勾心斗角,他们不会在背后说东道西,并且会从心底希望你成功。你与他们的合作会很愉快。

保持联系是建立成功关系网的另一重要条件。这一点曹操做得很好,对关羽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经常与朋友会面,不仅可以增进感情,还可以与朋友分享信息,得到更多成功的机会。当然联系的目的,绝非请客吃饭,真正的朋友也不是吃出来的。

另外,要善于与你的对手做朋友。在生活中,作为同一行业或生活圈子里的竞争对手,一次次面对面的短兵相接,你争我夺,互相产生敌对情绪在所难免。但与竞争对手大可不必搞得你死我活,并不是非得致对方于死地才能发展自己,有时候我们可以找到利益交汇点,共同合作,以求双赢。

刘备就是这样做的。面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强大敌人曹操,要以一己之力与其抗衡,无论是孙权还是自己都是难以办到的。赤壁之战,曹操百万雄师驻江边,毫无屏蔽的刘备首当其冲。以刘备当时的实力,与其正面交战无异于以卵击石。要自保抗曹,必须与他人合作,尽管平日里与东吴有不少积怨,然此时的刘备也不得不放下前嫌,说服东吴与之合作,结果火烧赤壁大败曹军。孱弱的刘备没有被扼杀在摇篮里,反而得以迅速发展壮大。从此,孙刘联盟成了曹操的噩梦,这就是与对手做朋友的好处。

在当今这个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时代里,人与人的感情交流越来越少了,关系或许是疏远了,然要想更好地发展,以一己之力已经很难长久、稳固、独立地在社会立足,它需要更多地人支持你,理解你,给你提供方方面面的帮助,甚至是竞争对手,有时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朋友是财富,友谊金不换。

9.学会宽容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容。”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说了这样一句能够启人心智的话。

孔子曰:“宽则得众”。宽以待人者,受到众人的欢迎。与人交往,难免会有些小摩擦。只要是无恶意的,就应该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主动承担责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所致,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如果在日常相处中,对别人的过错能以宽容对待,就等于给对方提供改过的机会。

这方面蜀国宰相蒋琬做得很出色。蒋琬刚上台后,蜀国许多人不服气。其中有一大臣杨仪,自以为做官时间、资历都比蒋琬深,但官位却位于他之下,并且未得到重赏,故口出怨言,对别人说要是当初诸葛亮初亡,自己带着人马投靠了魏国,就不会有如此抑郁不得志的下场了。后主刘禅听到此传言,大怒,要治他的罪问斩。蒋琬虽知杨仪不服自己,但罪不该死,反而替他求情。

蒋琬手下有个谋士杨戏,也因对他不服气,甚至怀有敌意,他们在一起讨论事务时,常常一声不吭。有人借机中伤杨戏,向蒋琬告密说他傲慢无礼,不把宰相放在眼里。蒋琬反而替杨戏辩解说:“杨戏不过是性情内向,言语谨慎罢了,以后不许在我面前说人是非。”

蒋琬就是以其宽容大度,赢得了众人的敬仰。在诸葛亮去世后的一段时期里,对稳定蜀国民心起了很大作用。

唐太宗李世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依靠宽容得到众臣鼎力相助的,并出现为后人乐道的“贞观之治”。在唐朝王室争权中,魏征曾鼓励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而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取帝位后,不计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为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

秦始皇,若不是听取了李斯“海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的喻谏,收回逐客令,实行不计前怨、广纳贤才的政策,恐怕就会失去李斯等一大批客臣的支持,难以顺利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秦始皇、李世民、蒋琬,都具备宽容美德,并因之而受人称赞。相反,有的人则因心胸狭窄,凡事锱铢必较而遭人唾弃。慈禧太后,仅因为与一大臣下棋时,对方无意说了一句:“我杀老佛爷的马。”就勃然大怒而起,“你杀我的马,我杀你全家”,于是这位大臣被满门抄斩,惨不忍睹。这样的“小肚鸡肠”如何不让人寒心呢!

古人云“有容乃大”。以事业为重,识大体、顾大局,相互之间多一些理解信任,多一些宽容大度;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应该相互谦让,相互体谅,真正做到容人、容言、容事;要善于与人合作共事,包括要善于与批评过自己的同事一道工作,凡此等等,这些宽容的理念都应该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座右铭。

要宽容别人的龃龉、排挤甚至诬陷。因为你应该知道,正是你的力量让对手恐慌;更要知道,石缝里长出的草最能经受风雨。风凉话,正可以给你发热的头脑“冷敷”;给你穿的小鞋,或许能让你在舞台上跳出曼妙的“芭蕾舞”;给你的打击,仿佛运动员手上的杠铃,只会增加你的爆发力。睚眦必报,只能说明你无法虚怀若谷;言语刻薄,是一把双刃剑,最终也割伤自己;以牙还牙,也只能说明你的“牙齿”很快要脱落了;血脉贲张,最容易引发“高血压病”。

更进一层次的宽容意味着不仅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更能用自己的爱与真诚来温暖别人的心灵。心平如水的宽容,已属难得;雪中送炭的宽容,更可贵,更令人动容。蒋琬不仅不计较别人对自己的不满和中伤,反而平和地为别人辩解,正如一面镜子,光明磊落。宽容,不仅融化了彼此的过节,更将爱的热力辐射进对方的心窝。在被某些人评论成“物欲横流”的时代,自下而上空间正日益缩小的人们,所缺的不正是发生在蒋琬与杨氏、李世民与魏征之间的宽容吗?选择宽容,也就选择了理解和温情,同时也选择了人生的海阔天空。

宽容是一首人生的诗。至高境界的宽容,不是仅仅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某一事件的处理上,而是升华为一种对宇宙的胸襟,对人生如诗般的气度。宽容的涵义也不仅限于人与人的理解与关爱,而是内心对于天地间一切生命产生的旷达与博爱。

当然,宽容同“方以律己,圆以待人”是不矛盾的。轻易原谅自己,那不是宽容,而是懦夫。“圆以待人”,也得先看对象。宽容不珍惜宽容的人,是滥情;宽容不值得宽容的人,是姑息;宽容不可饶恕的丧尽天良的人,则是放纵。所以,宽容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门学问。

现实生活,往往纷繁,又常常平淡。正因为宽容如水,使纷繁经过过滤变得纯净;正因为宽容似火,使平淡通过煅烧日趋鲜明;更因为有这诗般的宽容,才赋予人生以艺术,赋予生命以永恒。

10.莫负天下人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曹操说的一句话。

曹操带着王允的宝刀去相府行刺董卓,董卓生疑,曹操随机应变,说是前来献刀,瞒过董卓,便借故离开相府,策马逃奔。等董卓醒悟过来之后,遂下令遍行文书,画影图形,悬重赏捉拿曹操。

曹操逃经中牟县,被守关军士所获,擒见县令。曹操诈言是客商,复姓皇甫,结果还是被县令识破。县令名叫陈宫,也是一位痛恨董卓之人,当听曹操说罢事情经过,并表示将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之后,就为曹操亲解其缚,答应弃去官爵,跟从曹操逃走。

他们二人逃到成皋地方,天色向晚,欲投宿处,恰好住在曹操之父的结义弟兄吕伯奢家中。曹操对吕伯奢说起被悬赏缉捕和陈宫相救之事,吕伯奢拜谢陈宫:“小侄若非使君,曹氏将遭灭门之祸,你请宽怀安坐。”说罢,起身进入内室,好长时间才出来。吕伯奢又对陈宫说:“老夫家无好酒,且容我往西村打一壶好酒来相待。”说罢,匆匆上驴而去。

曹操与陈宫坐了一阵,忽听得庄后有磨刀之声,曹操生疑,二人悄悄地走到草堂之后,听有人说道:“绑上杀它,怎么样?”曹操误认为是要杀他二人,便对陈宫说:“果真是要杀我们啊!现在若不先下手,必定被他们擒拿。”于是二人拔剑直入,不问男女,全部杀光,一连杀死八口。搜到厨下,却发现绑着一头猪要杀。陈宫说:“孟德心多,误杀好人了。”二人慌忙出庄上马而行,碰到吕伯奢骑着驴打酒回来,还带了一些果菜。吕伯奢告诉曹操说:“我已吩咐家人宰一猪款待您二位,怎么匆忙离去?”曹操说:“被罪之人,不敢久住。”吕伯奢再三挽留,曹操更不答话,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然回来,对吕伯奢说:“你看那是谁来了?”吕伯奢回头看时,曹操挥剑把吕伯奢砍下驴来。陈宫大惊说:“刚才是误杀,现在又是为什么?”曹操说:“吕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怎肯罢休?如若率众来追,必定遭致祸端。”陈宫说:“明知不对而故意杀人,是大不义啊!”曹操却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毛宗岗对此有一段批评:

孟德杀伯奢一家,误也,可原也。至杀伯奢,则恶报矣!更说出“宁使我负人,休教人负我”之语,读书者至此,无不语之詈之,争欲杀之矣!不知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试问天下人,谁不有此心者?谁复能开此口乎?至于讲道学诸公,且反其语曰:“宁使人负我,休教我负人。”非不说得好听,然察其行事,却是步步私学孟德二语者,则孟德犹不失为心口如一之小人。而此曹之口是心非,反不如孟德之直捷痛快也。吾故曰: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

批评很精彩,尤其将口是心非的道学先生拉来与心口如一的小人作比较,更觉痛快淋漓。道学先生就是这样的人,看问题太理性,不现实,说得多,做得少,或者只说不做。不过,在他们所生活的那样一个社会,要他们去实践“宁使人负我,休教我负人”的主张,也是不可能的。清人章学诚说:“凡受成形者,不能无殊致也;凡禀血气者,不能无争心也。”有殊致,亦即意趣不同,对问题的看法就不会一致;有争心,便会陷入尔虞我诈的漩涡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让人大公无私或先公后私,自然是不可能的。试想,老百姓整日操心的是柴米油盐、吃喝穿住,谁愿意让别人辜负自己,拆了自己的炕头和锅灶?当官的整日考虑的是加官晋爵、发家致富,谁愿意让别人背弃自己,毁了自己的官运和财路?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要让道学先生们做出“宁使人负我,休教我负人”之举,无异于缘木求鱼。不要说道学先生,也不要说曹操,你就看看刘备、孙权等人吧,哪一个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别人使绊子、捅刀子?你争我斗,血流成河,有谁能做到“宁使人负我,休教我负人”了,当然,刘备、孙权、曹操们玩的是政治,政治自有政治的游戏法则,不是我们这些普通百姓所能理解得了的。但是,也不能因此就认为,“宁使我负人,休教人负我”的小人之语,是值得赞美的;而“宁使人负我,休教我负人”的道学先生的话,应该给予批判,决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实际上,抛开道学先生个人做得怎样不说,他们所说的“宁使人负我,休教我负人”,作为一种道德主张和精神追求,并没有什么不妥,恰恰相反,倒是应该在当今社会积极提倡的。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社会需要和谐。毫无疑问,竞争是必要的,没有竞争,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竞争是以公正、公平为原则的。如果你负我,我负你,社会上就会出现“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蝉争血”的丑恶现象,就会产生不安定的因素,肯定不利于社会的和谐。

社会还需要奉献,需要温暖。现在社会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爱心救助、爱心捐赠、爱心扶贫等组织,搞了一些很得民心的活动,但是还不够,还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社会风气。如果人人都不负别人,都向别人献爱心,那么,就会出现《爱的奉献》那首歌所歌唱的景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11.不要把人看扁了

孔子在《论语》中曾说过“后生可畏”的话,李白据此在《上李邕》诗中又加发挥,说“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其实,在社会生活中,不光不应当看轻年轻人,对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对手,都不应当小觑,因为小觑人的结果,要么显得自己尴尬,贻人笑柄;要么会影响整个工作大局,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一般而言,喜欢小觑别人的人,多是这样三种人:一是居高临下者,二是自恃其才者,三是作为敌对的一方。

董卓、袁绍小觑刘、关、张,属于第一类。

董卓代卢植领兵,与黄巾军作战。张角追杀董卓,遇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角军大乱,三人救了董卓回寨。董卓问三人现居何职,刘备说是“白身”,董卓便显现出鄙夷不屑的神色,不以礼相待。这一下惹恼了张飞,提刀要杀董卓,如若不是刘备劝阻,董卓已是身首异处了。后来的事实证明,原为“白身”的刘、关、张才是真正的英雄,位居丞相的董卓不过是个大奸之徒而已。

还有袁绍,与刘、关、张初见,亦不把三人放在眼中,例如关羽温酒斩华雄一事。十八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袁绍被推为盟主。袁绍派长沙太守孙坚为前部,与董卓部将华雄交战,大败,接着,华雄又斩了袁术和韩馥的两位大将。在“众皆失色”之时,关羽主动请缨。当袁绍得知关羽只为一马弓手时,大喝道:“你欺我众诸侯没有大将吗?量一弓手,怎敢乱言!与我打出!”在曹操的劝说下,袁绍方肯答应让关羽出战。关羽纵马飞出,酒尚温时,便将华雄之头掷在袁绍面前。不知此时袁绍的那张老脸上,该是什么表情。

关、张对诸葛应属于第二类。

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均访之不遇,张飞就很窝火。第三次又访,张飞说:“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用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捆将来!”对诸葛亮已有相轻之意。刘备自得孔明,以师礼待之,关、张二人不悦,说:“孔明年幼,有甚才学?兄长待之太过!又没有见到他的真实效验!”等到曹军杀奔新野之时,关、张二人便怂恿刘备,让孔明前去应战,为的是想看看孔明是怎么丢丑的。谁知经孔明调度之后,火烧博望坡,杀得曹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此时关、张二人都认为“孔明真是一位英杰人物”,佩服得五体投地,拜伏于孔明车前。孔明立下初出茅庐第一功,自是一位英杰人物;关、张前番疑惑,此处称叹,前番轻侮,此处拜伏,也自有让人喜爱敬重处。不过,自恃其才,轻人慢人者,并不都像关、张那样,有如此宽广的胸襟和气度。他们往往见人成功,更加嫉恨,甚至反目成仇。

刘备轻陆逊,则属于第三类,是对对手的小觑。

刘备称帝后,为给关羽、张飞报仇,遂率兵征讨东吴。孙权采纳阚泽的建议,起用陆逊为主,统率步水马三军抗刘。消息传来,刘备问陆逊何许人也,马良说:“陆逊是东吴一书生年幼多才,深有谋略,前番袭取荆州就是他用的计。”刘备大怒,非要擒杀陆逊不可。马良谏道:“陆逊之才,不亚于周瑜,不可轻敌。”刘备说:“我用兵老到,难道反不如一个黄口孺子吗?”于是亲领前军,攻打各处关津隘口。刘备使计设下埋伏,诱骗陆逊,一下子被陆逊识破。由于天气炎热,刘备又部署“树栅连营,纵横七百余里,分四十余屯,皆傍山林下寨”。曹丕知道这一情况后,仰天大笑说:“刘备不懂兵法。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以拒敌啊?在草木丛生、地势复杂的地方屯兵,是兵法的大忌。刘备一定会败在东吴陆逊手里。旬日之内,消息必至。”真是被曹丕言中了。陆逊一把火,烧了刘备的七百里连营,刘备大败退守白帝城。刘备看不起东吴,认为对方国小民弱,不如自己实力强大;看不起陆逊,认为他年轻,不如自己经验丰富。结果呢,兵强马壮者败给了国小民弱者,用兵老到者败给了黄口孺子。这一教训可真是够痛苦的。

由此看来,千万不要把人看扁了。

除了人的自然形貌之外,还有三种人最容易被人小觑,一是年轻人,二是同事,三是下属。这三种人也最不应该小觑。

不要小觑年轻人。刘禹锡有诗说:“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年轻人,这话很有道理,即使就现实来看,年轻人也确实令人敬畏。东吴大都督陆逊年轻,刘备看不起他,刘备怎么就不想想自己。在桃园三结义、投军拉队伍时,与关羽、张飞不都是年轻人吗?自己的军师诸葛亮初出茅庐时,不也是年轻人吗?年轻人虽然实践经验少,但他们当中确实不乏有头脑、有能力、有干劲的人才。所以,作为年龄大、经验多、职务高的老同志,在考虑问题、处理问题时,切忌把自己的身份摆进去,要放下架子,正确对待年轻人。如果时时想到自己的年龄、经验和职务,看问题就多了盲目性,少了客观性,处理问题就会产生误差,脱离实际。

不要小觑同行。“同行如仇家。”这句话虽为世俗之见,但从竞争的角度看,也有一定道理。作为竞争的对手,自是互不服气,互争高下,谁甘心俯首称臣,在人家的卵翼之下过日子?因此,不可小瞧了同行。一旦失去警觉,在战术上藐视了对手,说不定什么时候,人家会给你来个“闪亮登场,”非只是让你惊讶莫名,还会让你后悔不迭。

不要小觑下属。由下而上,逐级提拔,大概是一条用人规律。既然领导也曾身处下位,那么,下级部门肯定是个藏龙卧虎之地,下属员工也并非都是等闲之辈。如此,就不应把下属视作牛马,供你们任意驱使;视作草芥,随你怎样玩弄。要懂得尊重他们,要善于使用他们。下属就像是火,你要不断地供给氧气,让它越烧越旺;下属就像是水,你要适时地刮刮东风,让它涌起更大的波涛,如果小瞧他们,大火就可能烧着你的眉毛,大水就可能将你的航船倾覆。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对于相轻的原因,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知难》中认为有两条,一是入主出奴,就是以自己所崇信的说法为主,以自己所排斥的另一种说法为奴;二是嫉妒诋毁,这二者又都是由私心引起的。其实,不光文人相轻如此,社会上的各种相轻莫不如此。像董卓、袁绍就认为自己是主,别人是奴,那地位、资历比自己低了许多的刘备则是奴而又奴,故而轻之。关羽、张飞看孔明只是“村夫”,刘备却以师礼相待,二人就多少有点嫉妒之心,故而轻之。刘备急于给关羽、张飞报仇,找陆逊算账是泄私愤,泄私愤就是一种私心。他轻陆逊是因愤而轻,因私而轻。

因此,要想彻底解决小觑人的问题,首先要去掉入主出奴、嫉妒诋毁的坏毛病,更要从根本上去掉私心。

12.好人难做还要做

什么是好人?做好事的人就是好人。什么是好事?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有益处的事,就是好事。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就自古及今的人类社会发展情况来看,还是以做好事的好人为多。这是因为,善善恶恶,扬善除恶,已积淀为中华儿女历久弥新的心习。人们说话做事,都自觉地把道德判断放在首位,道德成为处理伦理关系和社会关系,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人们做了好事,施恩于人,受恩者自然应该知恩图报,把对施恩者的答谢,看作自己的义务与责任,看作对自己心灵的救赎与慰藉,所以时时刻刻把别人给予的好处装在心里,想尽千方百计去报答。人生路上永远需要一颗感恩的心。

然而,社会是复杂的,人心是不一的,也有人压根儿不懂得感恩的意义。他们并不把别人给予的恩德放在心上。这种人在不得意的时候,你对他好一些,就立即表现出一副感激涕零的样子,嘴巴上抹了蜜,甜得让人肉麻;等他一有点出息,就把原来的施恩者忘得一干二净,或者干脆来个更绝的——六亲不认,翻脸不认人,甚至落井下石。他们并非天生就没有感恩的心,而是更看重眼前的实际利益,一旦威胁到个人利益,什么感恩报恩,都一股脑儿扔到太平洋里去了。

都说刘备是一位英雄,有大志,会用人,但刘备对待吕布,却做了一件令人寒心的事。他恩将仇报一句话害死了吕布,见出其品格卑劣的一面。

按道理说,吕布应该算是一位重量级人物,“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并非虚语。他一技方天戟,打得各方诸侯丧胆。三英战吕布,刘、关、张三人联手也只能与他打个平局。董卓能挟天子,发淫威,但也要想方设法收买吕布,以为自己所用。但吕布也有致命的毛病,在他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主人的情况下,出尔反尔,先杀了义父丁原,又杀了义父董卓,被人们视为毫无信义的人。

不过,吕布在刘备身上,还是做了几件好事的。

好事之一,是送还了刘备家眷。

刘备派张飞守徐州,张飞醉酒殴打了吕布的丈人曹豹,吕布与曹豹里应外合攻下徐州,刘备妻小陷于城中,张飞、关羽等人都十分担心吕布加害于他们。后来,吕布主动令人带着书信迎刘备回徐州,将其家眷送还。甘、糜二夫人见刘备,具说吕布令兵把定宅门,禁诸人不得入,又常使侍妾送物,未尝有缺。玄德谓关、张曰:“我知吕布必不加害我的家眷。”刘备对吕布说:“我很早就想把徐州让给吕兄了。”卑词甘言,表达谢意。

好事之二,是辕门射戟,救了刘备的命。

袁术派部将纪灵率三万大军攻打屯军小沛的刘备。大军压境,刘备自知难以抵挡,急忙派人向吕布求救。吕布力排众议,亲自带兵去救援刘备。

吕布对纪灵说:“刘备是我兄弟,兄弟被你们围困,当哥哥的当然要来救援,我素来不喜欢打杀,只喜欢调解别人的争斗。”吕布令士兵在辕门外一百五十步的地方插定画戟,说:“我若一箭射中戟上的小枝,你们两家罢兵。”只见吕布弯弓搭箭,一箭射出,正中戟上小枝。纪灵本就忌惮吕布的勇猛,见此大为震惊,不得不撤军。

吕布帮刘备解了重围,刘备千恩万谢。

吕布对刘备是恩重如山之人,刘备理应知恩图报,可是,当吕布处于危难之际,刘备又是怎样做的呢?

曹操攻下下邳城,活捉了吕布。此时刘备正为曹操的座上客,于是吕布让刘备帮自己说情,刘备笑而不语。曹操知道吕布武功天下第一,也想收为己用,顺便问了一下身旁的刘备,吕布以为自己曾经辕门射戟救过刘备的命,刘备一定会回报救命之恩的,不料刘备却对曹操说道:“你难道没看见丁原和董卓的下场吗?”一句话点醒曹操,便下令牵吕布出去杀之。吕布实在想不到会是这样一个结果,大骂刘备:“你这个混蛋最无信,你难道忘了我辕门射戟救你性命的事吗?”

就这样,刘备轻轻一句话杀了吕布。

当初刘备有难,吕布施以援手,如今吕布有难,刘备却往死里说。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是刘备为了政治利益而泯灭感恩之心了。

也有因泄私愤而恩将仇报的,例如苟安。

诸葛亮与司马懿斗阵得胜回到祁山,负责筹集军粮的李严派都尉苟安送来粮米。苟安好酒误事,违限十日,按军法当斩。但是考虑到苟安是李严的人,军粮又都是由李严负责运送,所以在长史杨仪的建议下,诸葛亮从轻处理,让人打了苟安八十军棍释放了。苟安拣回了一条命,谁知他却心中怀恨,连夜奔魏营投降了。司马懿担心是诈,就派他回成都散布谣言,说诸葛亮有不臣之心,早晚要称帝,后主刘禅生疑,便下诏召诸葛亮班师回朝,使眼看到手的灭魏机会又失去了。

毛宗岗读到此段时批道:“不斩此人反受其误,可见好人做不得!”

好人难做还要做。因为像苟安这样的卑鄙小人,像刘备那样耍政治手腕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是不会忘记别人给予的好处的,只是他们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和方式加以报答而已。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忘记感恩是人的本性,并且举例加以证明,说耶稣在一个下午使十个瘫痪的人起立行走,可是只有其中的一位回来感谢,那九个人都跑得无影无踪。恕我猜想,这九个人很可能认为,耶稣是救世主,施恩于人是他的本分,用不着感谢,其实耶稣也并不盼望什么感谢,他并未因为得不到感谢而中止做好事。我们也应该这样,要有一颗平常心,一方面,不必什么好事都期待别人的感谢;另一方面,也大可不必有“好人做不得”的感慨。亚里士多德说过:“一个理想完美的人,会从施予中得到快乐。”谁不想追求快乐,享受快乐呢?

好人难做还要做。做一个追求快乐、享受快乐的人吧!

13.能饶人处且饶人

人生之路并不都是宽阔平坦的,有的地方荆棘丛生,需要你披荆斩棘,清除障碍;有的地方是羊肠仄径,你也要抖擞精神,大胆前行。可是,也有这样的情况,在仅能容一人通过的小道上,对面却有人挡住了去路,此人蛮横无理,在一番争执之后,或对你造成伤害,或成为你手下败将,怎么办呢?你能让他过去吗?这个问题确实值得人们思考,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并不鲜见。

《菜根谭》是这样回答的:“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

“留一步与人行”,包含有能饶人处且饶人的意思。当然,前提应是“能饶人处”,也就是可以饶恕,应该饶恕,允许饶恕。在这种前提下,不妨放他一马,留一条生路。如果是罪大恶极,怙恶不悛,直接威胁到你生命安全的话,则另当别论。

能饶人者须有大善心。“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只有有大善心的人,才乐于饶人。

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带着刘备家眷急寻刘备下落,一日大雨,到一村老郭常家中借宿,受到盛情招待。郭常之子是一个专务游荡,无所不为的无赖之徒,趁更深人静之时,去偷关公的赤兔马。这使本就心情不好的关公大怒,正要发作,郭常说:“不肖子为此歹事,罪该万死!怎奈老妻最怜爱此子,乞请将军大发仁慈宽恕他吧!”关公看郭常之面真的发了善心,饶恕了他的儿子,并说有机会要好好教育他一番。待关公离开郭常上路之后,谁知郭常之子又邀来一伙山贼拦路劫马,被关公拿下。郭常之子叩头乞命,关公说:“我看你父之面,再饶你一次。”

关公的赤兔马,原为吕布所乘,吕布被曹操吊死于白门楼之后,曹操将马送与关公。关公视马如命,过五关斩六将皆靠此马之助,特别是在急于寻找刘备的当口,更需赖此马之力。而郭常之子三番两次偷劫此马,关公自然会怒火中烧,杀这种无赖之徒简直如同抿一蝼蚁,但关公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原是善心左右了他。他不愿看到一位垂暮老者失去儿子的痛苦,不愿看到一位白发老母痛不欲生的悲哀之情,与其杀之,不如饶之,说不定哪一天,这孩子会恍然悔悟。

能饶人者须有大勇气。这里大勇气是指胆识高,气魄大。能做到对自己的对手既不计前嫌,又信而不疑。张飞义释严颜应属此类。

张飞攻打巴郡,巴郡太守严颜乃蜀中名将,年纪虽大,而精力不衰,善开硬弓,使大刀,有万夫不当之勇,据住城郭,不竖降旗。张飞派人前去劝降,并带话说,让老匹夫早早来降,若不归顺,立即踏平城郭。严颜将使者割下鼻子,放回张飞寨中,以此羞辱张飞。张飞大怒,咬牙睁目,披挂上马,引兵到城下搦战。严颜让城上众军百般痛骂,并亲自搭箭射中张飞头盔。张飞气恨地说道:“若拿住你这老匹夫,我要亲口吃你的肉!”严颜只是伏城不出,只等张飞气急不能忍耐之时再与交战。

严颜没有料想到,张飞粗中有细,莽中有精,竟然中了张飞之计,被张飞活捉了。

张飞审问严颜,严颜不肯下跪,反申叱张飞说:“你们无义,侵我州郡。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张飞大怒,喝令左右开斩。严颜嘲笑地说:“你砍头便砍,还生什么气?”张飞见严颜声音雄壮,面不改色,于是回嗔作喜,走下台阶,亲解其缚,取衣裳给严颜穿了,并扶他在正中高坐,然后低头拜道:“刚才言语多有冒犯,请不要责怪。我素来以为老将军是一位豪杰之士!”

从大怒到要斩,到解缚,到下拜;又从一口一个“老匹夫”到口称“老将军”和“豪杰之士”,张飞可谓有胆有识、大勇大义之人。正是靠了这种勇与义,严颜投降了。

张飞饶人一命,得了一将。在后来刘备入川途中,严颜立下大功。

能饶人者须有大智慧。诸葛亮七擒孟获,便是明例。

一擒孟获,是因中了埋伏,孟获不服;二擒孟获,是因孟获醉卧帐中,由其手下自执之,孟获不服;三擒孟获,是因其弟贪图口腹,饮了毒酒,误了大事,孟获不服;四擒孟获,是因诸葛亮假弃营寨而引孟获掉进陷坑,孟获不服;五擒孟获,又是由洞中之人自执,孟获不服;六擒孟获,是因孟获妻弟解孟获诈降,自投罗网,孟获不服;七擒孟获,是在孟获与蜀兵交战大败,逃跑途中被擒。

在诸葛亮面前,孟获终于掉下羞愧的眼泪,说:“七擒七纵,自古以来不曾有过,我虽化外之人,还能不知羞耻吗?”孟获带领兄弟妻子宗党人等,肉袒拜谢不杀之恩,表示诚心归顺,永不反叛。

收服一人之心,平定了整个南方,非大智慧不能为此。

能饶人处且饶人,表现出的是宽宏大量和与人为善。但宽宏大量和与人为善应是有限度的,超过了限度,就是迂腐,其结果很可能是好心人办窝囊事。小说《中山狼传》中的东郭先生,就是一位不分敌我、滥施仁慈的饶人者,他为了救助一只被猎手追逐的中山狼,反而几乎被狼所害。

东郭先生没能解决好“能饶人处”这个大前提,就去“且饶人”,所以吃了亏。我们说,在解决好“能饶人处”的大前提之后,也就是分清是非利害之后,去做“且饶人”的事情,还是应该的,因为宽宏大量和与人为善,毕竟是一种美德。

14.防人之心不可无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前一句话肯定是对的,后一句话对不对呢?既然不去害人,为什么还要防人呢?这是因为,社会是复杂的,在我们的周围,依然生活着一些心术不正的小人和怙恶不悛的坏人。如果不加防范,就有可能被他们投来的冷枪暗箭所伤。所以,如果你不想与他们针锋相对,那么,练就一套适合自己的防身术就是必要的。因此说,“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也是有道理的。

就说上面提到的那个苟安吧。他明明违犯了军法,本当斩首,诸葛亮考虑到各种利害关系饶了他,保住了一条狗命。他不但不感恩,反而叛国投敌,并且散布谣言,离间蜀主与诸葛亮的关系。不仅伤害了诸葛亮,还葬送了诸葛亮领导的北伐前程。有着睿智奇谋的诸葛亮,尚且一不小心被人捅了一刀子,何况我们这样的芸芸众生?你说,对小人、坏人,不加防范能行吗?

再如杨阜算计马超。马超之父马腾奉诏讨伐曹操,事泄被斩于市中。马超继承父志结好羌兵,攻拔陇西州郡。冀州刺史韦康向夏侯渊求救兵不到,投降了马超。马超认为韦康事急请降不是真心,将韦康杀害。韦康之参军杨阜曾哭谏韦康勿降,马超认为“此人守义,不可斩也”,复用杨阜为参军。

谁知韦康是真降,杨阜倒是假降。杨阜先是向马超推荐梁宽、赵衢二人用为军官,以便将来起事作为内应,又以归葬其妻为名请假两个月,回历城组织人马准备举事。

杨阜联络了表兄抚彝将军姜叙和统兵校尉尹奉、赵昂,以及夏侯渊共三路军马,与马超决战。马超大败回城。梁宽、赵衢却站在冀州城门上,将马超妻子杨氏一刀砍了,又将其幼子三人并至亲十多人,都砍死抛弃城下。

马超见敌军势大,连夜逃走,四更前后奔至历城,守门者只道姜叙兵回,大开城门,马超率兵杀入城中,先杀了姜叙老母,又杀了尹奉赵昂全家。后来在西逃途中,又先后杀死杨阜宗弟七人,杨阜亦身中五枪。杨阜被曹操认为是忠臣,封为关内侯。

毛宗岗评论说:“杨阜之为韦康报仇,义也;而其攻马超以助曹操,则非义也。马腾两番受诏,两番讨贼,固汉之忠臣也。其子之欲雪父恨,则孝;承父志而讨国贼,则忠。奉一欺君罔上之曹操,而攻一忠孝之马超,以超为贼,而不知操之为贼,故杨阜之义,君子无取焉。”

抛开忠孝节义不说,只就杨阜利用假降算计马超来说,就有些问题值得思考,其中最主要的是马超不知道防身。

马超的失误有三:一是患上了政治幼稚病。不分真假,不辨邪正,以假为真,以邪为正,将一个阴险之徒看作“守义”之人。二是妇人之仁,对一个刚刚投降之人,就准其请假告归,信之不疑,放虎归山。三是明知杨阜已背叛自己,却对其所推荐之人不作考察,反而让他们守城,担当要任。

马超失于防范,故而招致全家被杀、兵败逃亡的后果。毛宗岗说马超:“其不疑杨阜,不得谓之智矣。”

防范小人、坏人是需要智慧的,徒逞勇力不行。中唐诗人苏涣有一首题为《变律》的诗,说有一窝毒蜂,高挂在树枝上,行人在百步之外,望之便魂飞魄丧。有一位少年,手持弹丸,引满而射,结果毒蜂纷飞,把少年蜇得如万箭攒身,头晕目迷,不辨东西。作者最后说:“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几。”徒有疾恶如仇、除之为快之心,如果不讲究斗争策略,不注意防范之法,是不可能战胜邪恶的。对付坏人如此,防范小人亦然。

防范小人,首先要了解他们行事的特点。一般而言,小人喜欢造谣生事,喜欢说谎骗人,喜欢搬弄是非,喜欢阳奉阴违,喜欢拍马奉承,喜欢追逐权力,喜欢伪装自己,喜欢耍心眼儿,喜欢落井下石,喜欢推卸责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要之,无一不是由个人眼前利益所驱使。因此,当你发现身边那些见到蝇头利禄、蜗角功名就流口水的人,就要多长个心眼,注意提高防范意识。

至于防范之法,可以掌握这样几个原则:

第一,保持距离。距离最好在不近不远,不即不离之间。过近了,既容易引火烧身,对自己而言也是一种负担。过远了,他会认为冷落了他,可能会招致嫉恨,于是你就会有倒霉的可能。

第二,不要有利益瓜葛。小人常为朋结党,形成势力,霸占利益。你千万不要想通过他们获得利益,因为你一旦从他们那里得到利益,他们必然会要求回报,你陷进泥潭,沾了一身臭泥,都不知道到哪儿去洗。

第三,谨言慎行。与小人交谈,最好是“今天天气哈哈哈”,不要让他抓住辫子,在行事上也不要得罪他,不然,捉黄鼠狼不成反弄一身臊。

第四,吃些小亏无妨。最好不与小人结交,实在脱不开,就宁愿吃些小亏,也不要找他们讨什么公道。你同他们较真,结果只会结下更大的仇隙。

防人之心不可无。不过,要像这样处处设防,风声鹤唳,活得也怪累的。我们既要活得安全,又要活得滋润、快乐,因此,坚守自我,以诚待人,不为利诱,不为势趋,才是最重要的。

15.刚愎自用为害多

刚愎自用就是为人倔强固执,自以为是,听不进不同意见。刚愎自用的人又往往因为环境不同、心理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有的本来平庸无能,但握有重权,威福极盛,故而率意而为,闭塞言路;有的刚毅有余,谨慎不足,胜而后骄,自为得计,不把与之相左的意见放在心上;有的把刚愎自用与坚韧不拔、执著勇敢混为一谈,置不同意见于不顾,凭着一腔热情行事。不论何种表现,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危害”。正如《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所说:“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

何进属于重权在握、闭塞言路的一类。

汉灵帝驾崩,何进扶立太子辩即皇帝位。太子辩乃何进之妹何皇后之子。而灵帝之母董太后和诸宦官原打算立王美人之子协,于是展开了一场何进与宦官的斗争。

何进采纳袁绍的建议,发檄至各镇召诸将勒兵来京,以尽诛宦官。主簿陈琳说:“不可!俗话说:‘掩目而捕燕雀’,是自己欺骗自己。似这样的小事都不能期以得志,何况国家大事!将军依仗皇威,掌握兵权,气势威武,众人听命,若要诛除宦官,犹如鼓洪炉燎毛发,诚为易事。只是行动要迅速,办事要果断,如此则天顺人服。现在却发檄召外镇将领,临犯京城,英雄聚会,各怀一心。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而生乱。”何进听不得这样的正确话,反说:“这是懦夫的见解。”曹操亦进言:“宦官之祸,古今皆有,但帝王不应当付与他们权宠,使至于此,如若要治其罪过,只须交一个狱吏就够了,何必纷纷召外兵进京?”何进大怒,说:“你曹操也怀私心吗?”于是何进暗差使命,带着密诏连夜往各镇去。

西凉刺史董卓统大军20万,常有不臣之心,得诏大喜,便上了一纸“敢鸣钟鼓入洛阳”的表章,欲进军京师。

何进得表,出示大臣。侍御史郑泰谏道:“董卓是豺狼一个,引入京城,必定吃人。”何进说:“你多疑,不足谋大事。”卢植亦谏道:“我很了解董卓的为人,面善心狠,一入禁庭,必生祸患,不如阻止他不让他来,以免生乱。”何进不以为然。

宦官张让等知何进召外兵到,便设计以何太后之名宣何进入宫,以便借机杀之。陈琳对何进说:“太后此诏,必是十常侍之谋,切不可去,去必有祸。”何进说:“太后诏我,有何祸事?”曹操亦谏:“先召十常侍出,然后可入。”何进笑道:“你这是小儿的见识。我掌天下大权,十常侍敢把我怎么样?”何进不听劝告,昂然入宫,结果被张让等埋伏的刀斧手砍为两段。

何进数番不听忠臣之谏,终受剑锋倒也罢了,问题是,他引董卓入京,实为欲去狐鼠、乃召豺狼之举,后来董卓专权,欺君害民,引发天下大乱,不能不追究到何进头上。何进刚愎自用,闭塞言路,难辞其咎。

关羽为“义”中之圣,令人千秋景仰,但其傲慢之气,也是众人皆知。比如,他称黄忠为老卒,不愿与之为伍;他视陆逊为孺子,全不放在心上。一旦有合适的气候,他性格中骄矜自大的一面便会暴露出来。

关羽得到襄阳,准备攻打樊城。随军司马王甫建议增派得力之人总督荆州,以备东吴来袭。王甫说:“糜芳、傅士仁守二隘口,恐不竭力,必须再得一人,以总督荆州。”关羽说:“我已派治中潘濬把守,有什么可顾虑的?”王甫说:“潘濬平生多忌而好利,不可任用。可差军前都督粮料官赵累代之。赵累为人忠诚廉直,若用此人,万无一失。”关羽说:“你不要多疑,只与我筑烽火台去。”

后来发生的事情确如王甫所料。正当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围樊城、威镇华夏之际,东吴吕蒙与陆逊合谋,轻取了荆州。糜芳、傅士仁献出南郡、公安二城,投降了东吴。在东吴与曹操的联合夹击下,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被东吴名不见经传的将领潘璋的部下马忠捉拿,死于孙权之手。

吕蒙取荆州为何这么容易?这是因为吕蒙抓住了关羽的致命弱点。吕蒙深知关羽是个刚愎自信的人,自命“老子天下第一”,喜欢人家给他戴高帽子,所以让陆逊卑辞厚礼,以傲其志,这就从心理上解除了关羽的武装。由于关羽失去了警惕,于是吕蒙乘隙派白衣人摇橹渡江,袭了荆州。

有句俗语说:“关公大意失荆州。”他的“大意”,是由其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造成的。如果当初他能听进去王甫之劝,加强荆州的军事领导,便不至于造成“失荆州”的后果;如果他不因陆逊年轻而骄人,能从陆逊言之太甘的书词中读出点苦味来,也不至于造成“失荆州”的后果。

诸葛亮则属于误为刚愎自用为坚忍执著的一类。

诸葛亮二出祁山,在诸臣多言未可轻动的情况下,错攻陈仓,最终无功而返,且送了众多将士的性命。像诸葛亮这样的智者,都因分不清什么是刚愎,什么是执著,而造成危害,可见,刚愎自用真的害人不浅。

如何消除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呢?

第一,要去掉虚荣心。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俗话亦说:“听人劝,吃饱饭。”他人的意见,对自己的认识会是一个重要的补充或修正,多听听不同意见,会减少自己的失误。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即使是刺耳的意见,也要告诫自己,注意听取。“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话是有道理的。如果贪慕虚荣,固执己见,很可能会走上错路。

第二,要去掉傲慢气。

刚愎自用的人往往表现得骄横跋扈,一意孤行,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总以为自己的判断完全正确,总是过低地估计对手,这样就容易被表面假象所蒙蔽,导致判断失误,遭到失败。无论做人做事,都要坚持“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原则,要学会尊重别人,要善于发现别人见解的独到之处和有益之点。特别对于社会地位低于自己的人,更应虚怀若谷,且不可蛮横无理,让人家不敢说话。葛洪说:“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失去群众,失去人心,是领导者最可怕的事情。

第三,要分清刚愎与执著的区别。

刚愎与执著的最大区别在于能否听取不同意见。执著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不但有一个明确目标,而且有达到目标的正确策略和方法。这种正确策略和方法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不拒绝不同意见。刚愎自用是自我封闭,自以为是。但是如果把刚愎加以合理的改造,把它引导到一个正确的方向上,把合理的意见纳入其决策,那么,刚愎也可能会成为一种执著。

16.骄傲必败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话用之于修身,是有道理的,而用之于行事,则不十分准确。骄傲不只会使人落后,还可能使人身败名裂,事业无成,其严重性,不是“落后”两个字所能概括得了的。

大凡骄傲的人,必定有所依恃,或恃功,或恃才,或恃财,或恃权,或恃宠等等。这在骄傲者看来,所恃者是自己骄傲的资本;而在局外人看来,却正是取祸的由头。

恃功而骄者,如许攸、魏延。

许攸少年时曾与曹操为友,原是袁绍的谋士,但袁绍狭隘,自负,容不得比他强的人,许攸遂投曹操。曹操见许攸来投,竟然“不及穿屣,跣足出迎”,足可见出许攸在曹操心目中的位置。许攸确实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他向曹操建议,偷袭了袁绍的乌巢粮寨,打乱了袁绍的整个军事部署,动摇了袁绍的军心。接着,曹操进兵官渡,攻打袁绍老巢冀州,又是许攸献计,决漳河之水,灌入城内,攻破冀州。

曹操统领众将要进入冀州城门之时,许攸纵马近前,用鞭指城门大呼曹操说:“阿瞒,你没有我,能进得此门吗?”阿瞒是曹操小字。当时曹操已是位极人臣的丞相,许攸仍不知天高地厚地呼其小字,这且不说,他还把攻破冀州的功劳全部收归到自己名下,其骄恣轻狂之态,暴露无遗。曹操听后,虽然表面上“大笑”,而其内心一定怨恨难平,众将士也都心怀不平。

许攸并未看出众将的恨恨不平。一日,许褚走马入冀州东门,正迎许攸。许攸喊许褚说:“你们少了我,怎能出入此门?”许禇大怒,说:“我们千生万死,身冒血战,夺得城池,你怎敢夸口!”说着,一剑结束了许攸性命。

因恃功而骄丧命的还有魏延。

魏延乃蜀汉大将,武功超凡,为刘家父子立下赫赫战功,但他的傲气始终藏在骨子里,一遇到他认为该表现一番的机会,便跳将出来。比如刘备派老将黄忠领兵取雒城,魏延视黄忠为老迈,与之争功,结果争功失功,若不是黄忠及时相救,差一点死于刘璋部将邓贤枪下。诸葛亮生前,魏延就多次流露出不服之意,曾大言说:“丞相当时若依我计,早就攻取长安了。”诸葛亮死后,按其遗愿,将大权交给了杨仪和姜维,魏延自恃功高,极不服气,终于造反。依照诸葛亮的锦囊妙计,马岱将魏延斩杀于魏延“谁敢杀我”的狂叫声中。

许攸、魏延恃功而骄,丧其性命;杨修恃才而骄,蒙羞取辱。

张松带着西川地理图本,准备将西川献于曹操。曹操见张松人物猥琐,五分不喜,又因语言冲撞,遂不予接见。杨修自恃其才,小觑天下之士,知张松是个舌辩之士,有心发难,于是二人进行了一番唇枪舌剑的交锋。杨修技穷之际,拉大旗作虎皮,拿出曹操所著《孟德新书》进行夸耀。谁知张松看了一遍之后,便背诵如流,且一十三篇无一字差错,使得杨修大为惊异。一个本来想拿别人开涮的人,结果被别人所嘲弄。杨修终因露才扬己,后来被曹操所杀。

恃权而骄者如曹操。像上面讲的曹操轻待张松就是一个例子。正因这次的“傲睨得志”,不接见张松,致使张松把一个偌大的西川白白地送给了刘备。仔细想来,应该不是张松所送,而是曹操所让,是曹操以骄失其地。

恃财而骄者如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石崇。石崇原为荆州刺史,劫夺杀人,以致巨富。他以非常的手段聚敛,财富超过帝王;亦以非常的手段骄纵挥霍。他每邀客人饮酒,就让美人行酒,客人有喝不干的,就杀一美人取乐。他们饮下的不是酒,而是受剥削、受压迫者的血泪。恃财而骄已到了如此冷酷、凶残的地步,令人发指。

恃宠而骄者如赵飞燕。汉成帝本来宠幸班婕妤,后来赵飞燕得宠,为博得赵飞燕一笑,成帝不惜挥金如土,大事铺张。赵飞燕依仗着皇帝的宠幸,既妒且骄,大进谮言,逼得班婕妤退居长信宫,侍奉太后。唐代王昌龄有诗曰:“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把班婕妤说成“玉颜”,把赵飞燕比作“寒鸦”,以泄不平。那黑黑的,丑陋的乌鸦竟因受到皇帝的恩宠,而与洁白如玉的容颜一比高低,真够粗俗、浅薄和骄狂的。不过,赵飞燕的下场也不好,成帝一死,平帝即位,便废为庶人,自杀身死。

不论何种类型的骄傲,或恃功而骄,或恃才而骄,或恃财而骄,或恃权而骄,或恃宠而骄等等,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就是目中无人,老子天下第一;都有一个共同的“理由”,就是有资本可供依恃;都有一个共同的结局,就是既身败名裂,又危害大局。因此,要想戒除骄傲,必须做到下面四点:

首先,要认清骄傲的危害,韩偓诗云:“任道骄奢必败亡。”此为人生定理,这败亡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全局的,一定要从思想上认识清楚。

其次,要多看别人的长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强中更有强中手。要拿自己的弱项与别人的强项比,不要拿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即使别人不如自己,也要懂得“牡丹虽好,绿叶扶持”的道理,正如刘禹锡《杨柳枝词》所说:“桃李红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再次,要平和地与人相处。如果整日与人争来斗去,就很可能把自己孤立起来。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更何况人生短暂,世界不大,老是在火光中争长竞短,在蜗牛角上较雌论雄,也没什么意思。不争不竞,不较不论,反而可能产生“百川赴海而海不溢”的效果。

最后,要淡化骄傲所依恃的条件。日不恒中,月盈则亏。你所依恃的什么功呀,才呀,财呀,权呀,宠呀等等,只是暂时地为你提供一种光环,它们亦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一旦它们“忽喇喇似大厦倾”,你也就“昏惨惨似灯将尽”,到头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做到这四点,就有可能防骄、戒骄。

17.说大话误事

一个人志气大,本领大,话并不说大,这叫谦虚,是一种美德。如若本事平平,而言过其实,胡吹海唠,那叫狂妄自大。这种人不仅办不成大事,还会毁掉自己,危害大局。所以阮籍在《达庄论》中告诫说:“自是者不章,自建者不立。”自以为是的人糊涂,自我夸耀的人无功。

马谡失街亭,是说大话毁大局的显例。

孔明兵出祁山,曹魏大都督曹真屡战屡败。太傅钟繇以身家性命,保举赋闲的骠骑大将军司马懿出山。司马懿领兵启程,一日行二日的路程,出其不意地擒斩了诈降的蜀将孟达,占领了战略要地新城。

孔明闻讯大惊,料知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以断蜀兵咽喉之路。孔明问身边诸将说:“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话未说完,参军马谡即答道:“我愿往。”由此引出了孔明与马谡下面的一段对话:

孔明说:“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如街亭有失,我整个大军全都完了。你虽然深通谋略,无奈此地既无城郭,又无险阻,极难把守。”

马谡说:“我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难道一小小街亭不能把守吗?”

孔明说:“司马懿不是等闲之辈,加上先锋张郃,也是曹魏的名将,恐怕你不是对手。”

马谡说:“别说是司马懿、张郃,就是魏主曹睿亲自来,有什么可怕的?如有差失,请斩俺全家。”

孔明说:“军中无戏言。”

马谡说:“愿立军令状。”

孔明答应了,马谡便写了军令状呈上。孔明拨二万五千精兵给马谡。

孔明终究放心不下,又吩咐平生谨慎的王平说:“你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一定要在当道,使敌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完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送来我看。”同时还在街亭附近安置了高翔、魏延两支兵马接应。

就当时双方形势而论,只要马谡能按照孔明的部署在当道下寨,而不是在山上安营,是不会有失的。谁知马谡来到街亭,看了地势,却背后嘲笑孔明说:“丞相为何如此多心?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其轻敌思想已然暴露出来。王平劝马谡在当道下寨,马谡又嘲笑说:“当道岂是下寨之地……可就山上屯军。”王平又劝:“屯兵当道,筑起城垣,敌兵纵有十万,也不能偷过。如果弃此要路,在山上屯兵,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有什么办法保证军队不受损失?”马谡更嘲笑王平是“女子之见”,认为只要照章搬用兵法所说“凭高视下,势如劈竹”,就能使魏兵“片甲不回”。当王平提到如果魏兵切断汲水通道怎么办时,马谡又搬出兵法中“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说法。王平无奈,便要求分兵在山下下寨,以为犄角之势。马谡说:“等我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你不能分我的功!”想的仍然不是如何做好战前准备,而是捞个军功章的问题。

司马懿将山四面围定,先是绝之以水,继而烧之以火,马谡引残兵下山逃奔,街亭失了。马谡幸得魏延、王平等人救应,才保住了性命。

保住性命只是暂时的。马谡终因败军折将,失地陷城,触犯了军律,被孔明含泪斩首了。

街亭之战,活画出马谡只知空谈兵、不会实布阵的大话狂形象。

刘备临终前曾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司马懿打探到是马谡守街亭时,亦说马谡“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可是,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却轻信了他。这是为什么呢?很显然,大话有时也会骗人。其实,马谡也并非一个等闲之辈,像献计平南蛮、离间司马懿等等,都是马谡所为。问题在于,一个人一旦妄自尊大起来,头脑就发热发昏,忠言在耳,置若罔闻;读书虽多,泥而无用,连那把全家性命都押上的军令状,也视同儿戏了。

说老实话,像马谡这样的人,说说大话,也许有相当的资本,而像焦触、张南那样的无名小辈,也敢胡夸海口,不但让人痛煞,而且让人笑煞。

焦触、张南原为袁绍旧将,在袁绍手下就没建什么战功,归顺曹操之后,更没露什么头角。曹操率大军将战船连锁攻打东吴,曹操自谓锁船是“涉大江之险”的最佳办法。他对诸将说:“青、徐、燕、代的兵士,不惯乘舟,今非此计,怎能涉大江之险!”焦触、张南站起来答道:“小将虽是幽燕之人,也能乘舟。愿借巡船二十只,直至江口,夺旗鼓而还,显示一下北方的士兵也能乘船。”曹操不无担心地说:“你们生长在北方,恐怕乘舟不便,而江南之兵,往来水上,习练精熟,你们千万不要拿性命开玩笑。”焦触、张南一听,连连大叫:“如其不胜,甘受军法!”曹操又说:“战船都连锁了,只有小舟,每舟可容二十人,只恐不便接战”。焦触说:“若用大船,何足为奇?只用二十只小舟,只在今日抵江南水寨,一定夺旗斩将而还。”

焦触、张南带小船二十只穿寨而出,向江南进发。周瑜派韩当、周泰拒敌。只一枪,焦触被韩当刺死,张南亦被周泰砍死于水中。

焦触、张南几句大话,换回一人一枪,一人一刀,将尸骨永远留在了大江之中。两条生命的付出也许没有什么,偏偏是二人的死,更加坚定了曹操利用连锁战船攻打江南的决心。这下子就坏了大事,因为将战船连锁本是东吴送给曹操的圈套。焦触、张南的死,更把这个套子套牢了,使得曹操遭遇了战船被烧、败走华容的结局,代价太大了。

由此看来,不论什么人,有本事的还是没本事的,本事大的还是本事小的,都不应该说大话,放空炮。《管子》云:“言不得过其实。”《论语》亦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说话不能超过实际能力,君子以自己的言论超过行动而感到可耻。实际上,为人处世,以说实话办实事、言行一致为好,最好是不说而行,成就大事。唐代姚崇《口箴》说:“何言者天,成蹊者李。”苍天不言,能化育万物;桃李不言,观赏者不绝。如此才是君子之风。不知马谡们以为然否?

18.为人暗弱难成事

暗弱就是为人懦弱而不明事理。这样的人是难成大事的。

刘璋就是一个暗弱、不能成事的人。

刘璋字季玉,为益州牧。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评价他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曹操在“青梅煮酒论英雄”时亦说:“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就连刘璋身边的谋士,如张松、法正等,也都对刘璋颇有微词。张松说:“刘季玉虽有益州之地,禀性暗弱,不能任贤用能,加之张鲁在北,时思侵犯,人心离散,思得明主。”法正说:“益州天府之国,非治乱之主,不可居也。今刘季玉不能用贤,此业不久必属他人。”异口同声,都说刘璋暗弱,没有把西川治理好。

正因如此,所以许多人都在觊觎西川。曹操、孙权、刘备,还有汉宁太守张鲁,都是欲来益州“逐兔”之人。“逐兔得兔”者,正是刘璋请来保护自己的刘备。

张鲁与刘璋有杀母之仇,欲兴兵取川报仇。庞羲探知急忙报告刘璋,刘璋大惊,召集众官商议。他听从别驾张松的话,派张松去向曹操求援。曹操见张松人物猥琐,慢怠张松,张松一怒之下,便与好友法正、孟达策划将西川献给刘备。

张松见刘璋,刘璋问:“向曹操求援的事情办得怎么样?”张松说:“曹操是汉贼,想篡夺天下,不可相信,而且他已有取川之意。”刘璋说:“这样的话,该怎么办才好呢?”张松说:“我有一计,使张鲁、曹操必定不敢轻犯西川。”刘璋忙问:“什么计谋?”张松说:“荆州刘皇叔与主公同宗,仁慈宽厚,有长者之风。赤壁鏖兵之后,曹操闻之丧胆,何况张鲁呢?主公何不遣使结好,使为外援,便可以拒曹操、张鲁了。”刘璋说:“我也早有这个想法了。你说,谁可作为使者呢?”于是,张松推荐了法正、孟达两人。

刘璋召法正、孟达,令法正为使,先通情好;接着派孟达领精兵五千,迎刘备入川为援。

法正见刘备,刘备大喜。于是,以庞统为军师,亲率大军五万入川,孟达迎接。

刘备军马“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百姓扶老携幼,满路瞻观,焚香礼拜。玄德皆用好言抚慰。”刘璋亲到涪城迎接刘备。

刘璋请刘备前往葭萌关拒张鲁。刘备到葭萌关后,约束军士,广施恩德,以收民心。

不久,刘备以“曹操攻击孙权,权求救于荆州”为名,向刘璋要兵三、四万,要粮十万斛。刘璋只拨老弱军人四千,米一万斛,惹得刘备大怒,因此与刘璋绝情。

于是,刘备用庞统之计,以回荆州为名,骗刘璋部将杨怀、高沛前来送行,擒而杀之,并袭取了涪水关。

庞统被刘璋部将张任射死于落凤坡之后,刘备调诸葛亮、张飞、赵云三路军马一齐入川。张飞收降了巴郡守将严颜,诸葛亮收降了马超。马超自告奋勇,攻打刘璋老巢益州。

大军兵临城下,刘璋无可奈何,终于亲赍印绶文籍,出城向刘备投降。

根据当时的形势,刘璋凭借西川的险塞和民殷国富,完全有可能逐鹿中原,却因为暗弱,拱手将一方宝地献与别人。刘璋的暗弱有何具体表现呢?

其一,不辨利害,驱狼引虎。刘璋请刘备入川,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吾结好刘玄德,实欲拒张鲁也”。其实,张鲁之害本不是燃眉之急,他的实力自守汉中尚可,如要攻打益州则不是那么容易。庞统曾说:“张鲁自守之贼,决不敢来犯界。”刘璋不察实情,贸然派张松先请曹操,再请刘备以拒张鲁。殊不知取益州乃是诸葛亮“隆中对”的重要决策之一,刘备早就有此图谋,只是一直没有找到机会。刘璋之请,实是驱狼引虎之举,想让老虎不吃肉,可能吗?

其二,轻信奸佞,被人所卖。张松本是一个卖主求荣之徒,先是暗带西川地理图本想“卖”给曹操,但“卖”而不成,又找到新主子,“卖”给了刘备。他不但诱使刘璋请来刘备,同时又联络法正、孟达作刘备的“内应”,并亲自参与策划了打算谋杀刘璋的“鸿门宴”。对这样一个人,刘璋却言听计从,被其迷惑至深,又是赐绿袍,又是赐黄金。直到张松之事败露,刘璋还不明白,颇为疑惑地说:“我平日未曾薄待他,何故要谋反?”真是糊涂到极点了!

其三,不听忠谏,一意孤行。对于请刘备入川,刘璋手下的一些明智之士,曾多次进言,坚决反对。刘璋说:“你们不要再胡说八道了,刘备是我同宗兄弟,他怎么可能夺我的基业?”刘璋要亲往涪城迎接刘备,黄权咬往刘璋衣角苦谏,刘璋大怒,扯衣而起,黄权磕落了两个门牙。王累用绳索把自己吊在城门上又谏,刘璋还是不听,王累便割断绳索,撞死于地,刘璋亦不为所动。“鸿门宴”逃得一命之后,刘璝等人再劝刘璋注意防范,刘璋却说:“你们不要离间我们兄弟之情。”一心考虑的是所谓“兄弟之情”,而对“兄弟”给自己造成的危险却视而不见。

其四,不纳良策,为民所累。对于刘备进攻西川各地,刘璋身边的一些有识之士曾多次进言御敌之策,刘璋若能照策实施,不是没有转机。比如从事郑度就曾献“迁徙百姓,坚壁清野”之策,连刘备、诸葛亮都认为:“若用此言,吾势危矣!”结果刘璋不肯烦扰百姓而没有采纳这一有效之策。再如董和亦建议“打持久战”,刘璋也因为对不起百姓而拒绝采纳。最终,刘璋决定:“不如投降以安百姓!”

刘璋所谓“安百姓”,纯为迂腐之论,看来,他是把“暗弱”同“仁厚”二者混为一谈了。他的做法算不上仁厚,因为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仁厚的前提应该是先要保住地盘,保住百姓,地盘失了,百姓没了,还谈什么仁厚?刘璋此举有些像宋襄公。宋襄公对前来进攻的楚人讲什么“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讲什么“不鼓不成列”,是假仁假义和极端荒谬的。仁厚是一种人生美德,但要用之得当,如果仁而至于迂,厚而至于愚,就不妥了,尤其在各种竞争中,更不应出现这种情况,不然,后果将不堪设想。

刘璋因为为人暗弱而招致失败,对我们为人处世也是一个鉴戒。

19.性刚好酒惹祸

对于酒,古人有许多褒词赞美它。曹植说,酒可以使“质者或文,刚者或仁”;王粲说,酒可以“章文德于庙堂,协武义于三军,致子弟之孝养,纠骨肉之睦亲,成朋友之欢好,赞交往之主宾。”由于受中国酒文化的影响,日本国还流传有“酒有十德”之说,认为酒是“百药之长,益寿之宝,行旅之食,御寒之衣,神思之翼,扫愁之帚,平等之标,解乏之术,交际之助,独居之友”。都把酒看作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好东西。

在酒精的刺激下,一些人确实闪了光,添了彩。文人像李白,“斗酒诗百篇”;武者像武松,景阳岗打虎。不过,也有因酒惹祸的,例如张飞和孙翊。

曹操假天子诏,让刘备往讨袁术,留张飞镇守徐州。

一日,张飞设宴请各官赴席,醉酒打了吕布的丈人曹豹。曹豹怀恨,相约驻扎在小沛的吕布夜袭徐州。吕布与曹豹里应外合,赚开城门,率军直入。此时张飞正醉卧府中,身边人将其摇醒,告知吕布袭城之事。张飞慌忙应战,终因酒力未醒,不能力战,仓皇出逃,将刘备家眷弃于城中。

刘备留张飞守徐州时,就曾交待说:“你一者酒后刚强,鞑挞士卒;二者作事轻易,不从人谏,我不放心。”张飞保证说:“自今以后,不饮酒,不打军士,诸事听人劝谏好了。”张飞的“决心”未能战胜好酒的嗜好,开了酒戒。张飞自知罪责重大,惶恐无地,欲拔剑自刎,幸得刘备上前抱住,夺过剑来,看在桃园结义的兄弟情分上,没有责怪于他。

张飞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并未从这次祸事中接受教训。关羽遇害,张飞闻知消息,旦夕号泣,血湿衣襟,下令三军挂孝伐吴,限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末将范疆、张达请求宽限些时间,惹恼张飞,将范、张二人各鞭背五十。范、张挟恨,趁张飞饮酒大醉,卧于帐中之时,将张飞刺死。一位“虎牢关上声先震,长板桥边水逆流。义释严颜安蜀境,智欺张郃定中州”的英雄,竟因酒而亡。

与张飞一样,因性刚好酒而身首异处的还有孙翊。

孙翊是孙权之弟,丹阳太守。性刚好酒,醉后常常鞭挞士卒。督将妫览、郡丞戴员二人,常有杀翊之心,乃与孙翊随从边洪结为心腹,共谋杀翊。适逢诸将、县令,皆集于丹阳,孙翊设宴款待。至晚席散,边洪带刀跟出门外,即抽刀砍死孙翊。

妫览、戴员归罪边洪,将边洪斩之于市。二人乘势掳掠孙翊家资侍妾。妫览见孙翊之妻徐氏美貌,遂生霸占之意,对徐氏说:“我替你丈夫报了仇,你当从我,不从则死。”徐氏诈言,等为丈夫办完丧事再成亲。妫览应允。

徐氏密诏孙翊心腹旧将孙高、傅婴二人入府,设计诛除妫览、戴员。等到月底设祭除服,徐氏沐浴薰香,浓妆艳裹,请妫览入府饮酒。既醉,徐氏邀妫览入密室。妫览高兴极了,乘醉而入,结果被埋伏在帷幕中的傅婴、孙高砍杀。徐氏又用同样的方法,杀死戴员,为丈夫报了仇。

回头想一想,张飞醉酒失了徐州,若不是有一个好哥哥、好领导宽宏大量,以情为重,能捡得一命吗?孙翊醉酒惹怒仇家,遭到杀身之祸,若不是有一个好妻子、女丈夫,善于权变,才节双全,能为他报仇吗?瞪大眼睛看一看,社会上能有多少这样的好领导、好妻子呢?即使这样的好领导、好妻子多得像蚂蚁一般满地爬,大祸毕竟惹下了,你一辈子生活在愧疚和感恩之中,能好受吗?那命丧黄泉的,在地下能高兴得起来吗?

也许会有人说,张飞性刚好酒,不是醉酒之中也办了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吗?那督邮贪赃枉法、作威作福,难道不该打吗?是的,张飞怒鞭督邮,确实是大丈夫之举,是爱民之举,正如曹植所说,是酒使“刚者或仁”了。不过,张飞也只是闹了个一时痛快,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个有着强大后台的督邮,也不是个省油的灯,竟然把事情捅到省府去,差人捕捉刘备、关羽、张飞,要不是三人溜得快,大概性命不保了。这并不是说,为了保命就别去同恶势力作斗争,不是的,斗恶势力与醉酒打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付恶势力,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不能够使酒任性,鲁莽行事。这也不是说性格刚强、刚烈不好,只要刚强而不至于暴,刚烈而不至于莽,又不借酒使性,也没有什么不好。相反,一个人缺少刚性,柔懦软弱,则往往被人欺侮,难成大事。

蜀汉为魏所灭,迁后主刘禅至洛阳。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感伤,唯独后主有喜色。司马昭又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司马昭问后主说:“你思念蜀地吗?”后主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刚刚亡国,便寻欢作乐,没有半点哀伤,真是毫无血性之人!似刘禅这种人,倒是应该以酒浇浇肚腹,使胸怀胆气开张一些,以不至于留下这样的笑柄。

由此看来,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一样,性格之刚与嗜好之酒,也具有两重性。最好是刚性合度,饮酒适量。过量饮酒以至酗酒,肯定有坏处,不妨仿造“酒有十德”之说,为酗酒总结十害。“酗酒之十害”是:一曰损害身体,二曰有伤风化,三曰耽误工作,四曰影响团结,五曰家人嫌恶,六曰外人鄙视,七曰怒者易暴,八曰刚者易莽,九曰愁上加愁,十曰火上添火。

有此十害,为人性刚好酒者,能不慎与!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