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约翰·厄普代克(1932—)是二十世纪后半叶美国最重要、最多产和获奖最多的作家之一。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至今已出版小说、诗歌、评论集和短篇小说集几十部,仅长篇小说就达22部。他的各种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内外各类奖项,囊括了几乎美国国内授予文学创作的所有重要奖项。他笔下的人物“兔子”哈里已成为当代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人物。

厄普代克1932年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小城里丁。父亲是中学数学教员,母亲颇有艺术才华,倾心写作。这给幼年的厄普代克很多熏陶。他从小就对绘画和写作感兴趣,中学时就时常给当地的报刊写故事。1950年入哈佛大学,在校期间主持学校的一本幽默杂志。1954年作为优等生从哈佛大学毕业,同年在《纽约客》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次年到英国牛津大学的拉斯金学院学习一年的绘画,期间与美国著名散文家、《纽约客》杂志编辑E.B.怀特相遇。当年夏天,厄普代克携家回到美国落户纽约曼哈顿,在《纽约客》杂志担任专职作家,两年后离职迁移到马萨诸塞州的依普斯维奇居住,专心从事写作。在《纽约客》杂志工作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对厄普代克一生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他小说的故事内容、语言风格、叙述格调都与这本杂志有一定的关系。1958年,厄普代克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平民院义卖》。小说叙述了一个在老人院中发生的管理者和老人们之间的冲突的故事,表现了以院长考纳为代表的空虚的“人本主义”与以霍克为代表的老人们所崇尚的“精神主义”的对峙和冲突,反映了随着工业化的进展,美国社会产生的忽视人的精神需求以及传统观念和现代行为之间的矛盾等问题。这个主题成为厄普代克后来作品的一个重要内容。第二部小说《兔子,跑吧》于第二年发表。这部小说是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的第一部。小说发表后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热烈反响。厄普代克也由此奠定了他作为一个当代美国重要小说家的地位。1963年他的第三部小说《人马》出版。小说从一个身为中学生的儿子的角度讲述了他父亲,一个中学教师三天内所经历的生活、工作、情感方面的种种磨难和挫折。小说写得异常感人,父亲的形象生动逼真。厄普代克自己说过,他在这部小说中浓缩进了他自己父亲的形象。这部作品获得了国家图书奖,成为厄普代克第一部获得重大奖项的作品。1965年厄普代克被选为美国国家文学艺术院委员,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委员。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厄普代克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总有一部小说问世,而且几乎每次都会引起震响。

除了本书要讨论的一些作品外,厄普代克的一些重要作品还有:《政变》(1978)讲述了发生在非洲某国的政治事变的故事,小说情节错综复杂,政治讽喻意味强烈,故事发生点虽然在异国他乡,但是矛头针对的仍然是美国,在一定意义上表达了厄普代克对新左派的讽刺;《福特时代的回忆》(1992)展现了一种后现代式的叙述,把发生在当下和历史上的不同时空的故事揉合在一起,最终又对故事本身进行了解构,表明了厄普代克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一些思潮的关注;《巴西》(1994)借用民间爱情传说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浪漫加血腥的情爱故事,采用了通俗小说的叙述语调和手法,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融为一体,从中可以看出厄普代克丰富的想象力和进行各种风格试验的勇气;《走向时间的结束》(1997)则如同他的第一部小说,把叙述时间放在了二十一世纪的二十年代,充满了很多超现实的描写和对宗教的思考。《葛特露和克劳狄斯》(2000)重写了莎士比亚名剧《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母亲葛特露和叔叔克劳狄斯的故事,表明了厄普代克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寻找我的脸》(2002)则完全是一个从女性角度叙述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女画家一生的经历,同时也反映厄普代克眼中的战后美国艺术走过的轨迹。厄普代克最新近的小说还有《乡村》(2004)和《恐怖主义者》(2006)。

厄普代克也是一位诗人和评论家,曾出版多部诗集和散文评论集。写有大量书评,对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些经典作家,如霍桑、麦尔维尔、惠特曼,有精湛的研究。在创作一些小说时,厄普代克都要对有关问题进行大量的深层次的学术研究,可以说他是一个学者型的作家。厄普代克同时还是一位短篇小说写作高手,写过大量的短篇小说。2003年出版的《早期短篇小说集:1953—1975》获得了华伦和福克纳奖。有些短篇小说成为了二十世纪文学选集中的经典之作。

厄普代克的小说主要以描写普通中产阶级的生活为主,尤其是日常生活,但由此而展示的画卷却是丰富多彩的,涉及从社会政治到伦理道德,从个人行为到文化传统等各个方面。在谈到他的作品的主题时,厄普代克说过,“中产阶级的家庭风波,对思想动物来说如谜一样的性爱和死亡,作为牺牲的社会存在,意料之外的欢乐和报答,作为一种进化的腐败——这些是我的一些主题”(1)。的确,由家庭风波而产生的道德观念的冲突,对性爱的迷恋及其产生的问题,以及一些终极关怀意识,如宗教意识,对人生的影响等构成了厄普代克许多小说中人物行动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厄普代克叙述的虽然是普通人的故事,但反映的却是整个时代的社会特征。在许多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身上隐含了某些时代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准确而细腻地反映了近半个世纪的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念的变迁。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这些关于普通人日常行为的小说要比历史书表达的历史还要多。”(2)

本书选取了厄普代克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十部小说作为研究对象。他们是:《兔子四部曲》中的《兔子,跑吧》(1960),《兔子归来》(1971),《兔子富了》(1981),《兔子安息》(1990),“《红字》三部曲”中的《全是星期天的一个月》(1975),《罗杰的版本》(1986),《S》(1988),以及《夫妇们》(1968),《嫁给我吧》(1976),《美丽百合》(1996)。之所以选择这十部作品,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作品是厄普代克众多著作中的代表作,涉及了厄普代克创作的主要内容,即个人生活、社会风尚、宗教伦理、政治讽喻、婚姻问题、激情性爱等等;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提供了进入当代美国社会的一个窗口,构成了一幅描述当代美国社会的生动画卷,是用小说写成的关于当代美国的“历史”。

这些作品中大多可以归为系列小说,如“兔子”系列和“红字”系列,《夫妇们》和《嫁给我吧》可以算作是与婚姻相关的系列小说,而《美丽百合》则可以看作是一部总结性的作品,在一个更大的层面上展示了此前创作的主题思想。从故事内容和时间背景来看,“兔子”系列跨越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战后美国社会的几个不同的重要年代,试图从一个家庭、一个普通美国人的生活经历折射出当代美国社会文化的变迁;“红字”系列的主题是宗教,通过改写和重写美国文学经典之作霍桑的《红字》透视宗教在当代背景下面临的困境;《夫妇们》和《嫁给我吧》中的婚姻问题是厄普代克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在这两部作品中得到了集中展现,小说的背景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如果说这些小说的叙述背景都以当代美国为依托,那么在《美丽百合》中,叙述背景则从战后美国往前延伸到了二十世纪初,故事时间涵盖了几乎整个二十世纪,但是当代美国依旧是这部小说的一个主要背景。

把这些小说归类只是为了分析的方便,实际上它们互有联系,故事内容和主题互相通融,比如,宗教问题出现在所有这些作品中间,婚姻主题则是串起“兔子”系列故事的主线之一。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都涉及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在当代社会条件下美国人充满矛盾的生存状况:一方面是对自由自在生活或者是独立自律的自我的无尽的追求,另一方面却是在这个过程中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的尴尬和失败,这样的冲突构成了他们生活的主要矛盾。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在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不难发现这实际上就是整个时代的文化矛盾的表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厄普代克的描述暗合了诸多社会批评家对当代美国社会文化矛盾的揭示。在这个方面,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以美国为主)文化矛盾的阐释可以作为一个切入厄普代克这些作品内核的很好的角度。贝尔文化矛盾的理论认为当代社会结构矛盾的根源在于价值观念的变化,即,以新教伦理及美国式的清教精神为主的传统价值观念在当代社会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分崩离析,并且被以享乐主义生活方式为首的新的价值观念取代。这种变化本身是由资本主义的经济运作方式带来的,但同时也对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其结果是,被认为是资本主义文化的核心——对个人自由和自我的追寻——遭到了重大挑战,变成了问题本身。这构成了当代社会的文化悖论。

无论是《兔子四部曲》中充满幻想、视追求个人自由为己任,但又屡遭挫折的“兔子”哈里,还是在欲望冲动和宗教情怀之间左冲右突的“《红字》三部曲”中的主人公们,以及被激情和现实原则双重煎熬的《夫妇们》中的皮特和《嫁给我吧》中的杰里,还有《美丽百合》中信仰崩溃的祖父柯莱伦斯和依靠自己努力实现了美国梦,但精神怅然若失的孙女艾希,他们都是当代美国社会文化矛盾的产物,深陷于各种冲突之中:一边是依循传统价值行事,另一边是欲望缠身、沉溺于自我放纵式的享乐主义生活方式中;一方面是孜孜以求自由和自我的存在,另一方面是这种追求本身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破坏乃至灾难。这些人物的形象是与当代美国的形象分不开的。通过这些人物的刻画,厄普代克同时也揭示了处于后工业社会时代的美国社会的诸多问题:物质成就与精神崩陷间的分裂,自由与秩序间的冲突,美国式个人自由理想的膨胀与其精神式微的矛盾,等等。

厄普代克曾经总结说,他所有小说的意图是开展“和读者间的道德争论”。作为一个作家,他不会对这种争论提供任何固定的答案。读者被邀请参与这样的争论,并得出他们自己的答案。不同的读者也许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相信应该是共同的,即,作为一个当代作家,厄普代克对当代美国社会的关注是细致的,态度是真诚的,描写是深入的,风格是基本写实的。这些方面在本书研究的十部小说中都可以得到印证。

本书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综合篇,由两章组成。前一章谈论了当代美国社会的文化矛盾问题及其实质,可以看作是对战后美国社会的文化分析,本书对厄普代克十部作品的讨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这种文化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后一章是分析厄普代克小说中的宗教观念,从神学渊源的角度讨论了他受到的影响、宗教观念的形成以及与小说创作的关系。第二部分是对具体作品的分析,按照内容类别,分成四个部分,核心是探讨作品与当代美国社会的关系。希望通过这样的分析和阅读,能够达到对厄普代克一些重要作品较全面的剖析和解读,进而对当代美国社会和文化形成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附录中的三篇文章在思想背景、批评方法和阐释视野上与全书有一定关联。

 

————————————————————

(1) James Plath,ed. Conversations With John Updike(Jackson: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1994),p.45.

(2) Donald Greiner,John Updike's Novels(Athens:The Ohio University Press,1984),p.50.

上一章

读书导航